随笔禅话——人生无趣

◎秦孟潇

人生无趣

今日中国大陆佛教走上年轻化的道路了,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再看香港佛教的状况,却令人感到相当忧虑。在香港地,很少有年轻人发心削发为僧;一般人认为,他们之所以走上“出家人”的道路,不外乎两大原因:一、家庭生活困难,二、爱情或事业失败,所谓感到“人生无趣”、“看破红尘”、“循入空门”。在过去出家人当中,有部份确是这些原因造成的,这是事实,不可否认的,因而影响到僧人的质素,也直接影响到佛教的发展,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悲观的”。应该指出:佛教主流绝不是消极的,它是“积极的”、“济世的”、“无畏的”!“欲拔一切众生之苦”,它是“慈悲为怀”的,因此大开“方便之门”。各种各样的人,其中包括“贫困的”、“失意的”人走进了佛家之门,能拒绝他们投向佛门吗?不,佛是慈悲的,是“度一切苦厄的”!因此之故,佛门容纳了这些人,因而引起了一些误会,则是非常可惜的。

穷苦孩子

多少年来,佛教被人们误解了,或者说是被歪曲了。佛教中有些僧、尼所谓“质素差”,并不能直接责怪佛教本身的质素如何,佛教是讲慈悲为怀的,一些苦恼人、失意人,走投无路,谁能伸出援助之手呢?这些人不被容纳在佛门之内,肯定会走上死亡道路!佛家慈悲之门收留了这些苦难之人,他们在生活上、心灵上都得到了“照顾”、“安顿”、“休息”……过了一段时期,在佛教教义薰陶下,激发了人生,觉醒了人生,会有很大、很大的突变,能发挥很大、很大的能量出来,佛家说:“大发菩提心”!出家人当中涌现出来的高僧大德,诸如太虚大师、弘一大师、倓虚大师等人,他们的出身不是“苦恼人”,就是“失意人”!结果呢?他们成了伟大的人物,是千千万万人崇敬的导师。这,归之于佛教本身的伟大,惟有佛教才能铸造出“人天师表”来。因此说,不可轻视那些“苦恼人”、“失意人”!

两类人物

说话的对象,跟知识分子谈话最开心,能畅所欲言,谈得痛快淋漓,心心相应的“双忘”境界。可是,知识分子的毛病,有一股强牛劲,非常固执,各执己见,谈不下去,拂袖而去。这是知识分子的“通病”,习性深矣,不易改变。我遇到这类人,立即“放下争执”,心中默念“阿弥陀佛”!对方仍然喋喋不休,而我念佛不断,对方摸不到底,只好“偃旗收兵”了。还有一种庸俗而市侩的人,谈起话来索然无味。怎么办呢?首先放松自己,不可藐视对方,要肯定对方的意见和说法,明知不对,也不要否定,对方越说越起劲,你可以心中想:“碰到鬼!”切不要表现在脸上,你不断点头、微笑。如果要说甚么话,不妨说:“好”!对方听了不胜欣喜,手舞之,足蹈之。有人说,这是虚伪做法,不可取。佛家说:“?顺众生”。这叫做“顺”字当头,而且要“?”久、“?”心待之。因为“众生”是具有“无明火”的,稍不遂意,就会碰到无妄之灾临头。

雾中看花

由于对象不同,知识程度不同,因此与人谈话的内容也就有很大的分别了。佛家称其谓“随类教化”,或谓“契机说教”是也,这是很有道理的。要不然,不分对象,一味的说法,难免不“对牛弹琴”、“自讨没趣”!怎么办呢?俗话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是经验之谈,并非没有原则之举,这叫做“实事求是”。最近我碰到一些相识及不相识的人,也可叫做“有缘人”吧,很奇怪,他们都很愿意同我谈谈,而我这个人对谈话兴趣很浓,所谓走到哪里谈到哪里,朋友一大堆,真可谓“相识满天下,知己却无一人”。最糟糕的是,有些刚相识不久的友人,别人对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想不到竟不相识对方了,给我带来了不少误会。自己“忘性大”是一个主要的原因,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深度近视眼,距离三尺远,看人犹如雾中看花一样,迷迷糊糊,别人以为“瞧不起”对方,真是天大的“冤枉”!

祸从口出

说自己是“善忘”的人。这番话带有“自我检讨”的味道,交代一下,可以消除别人误会而已,所谓“知我者,不罪也”。我谈到交朋友谈心事,不能过分“坦白”,古人说:“逢人便说三分话”!应保留“七分”藏而不露,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是也。这是经验之谈,是有一定道理的。在过去“文革”期间,多少人因“祸从口出”,弄得“身败名裂”,甚至“杀身之祸”,多么可怕!事实上远远不止在“文革”期间,在很久、很久以前,都存在这“可怕”的现象,所谓“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由此可见,言语的分量了。佛家要人注重“身”、“口”、“意”三业清净,在“口业”方面不可说“妄语”(说假话)、不可说“绮语”(黄色秽语)、不可说“恶语”(侮辱骂人),不可说“两舌”(挑拨是非)等。一个虔诚佛弟子严谨要求自己,“身”不可去做,口不可去说,“心”不可去想,这叫做“三业清净”!

历史耻辱

说句老实话,一些年老的僧、尼们,在心灵深处对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深厚的感情,对社会主义社会有一定的“冷漠”。在国内的僧、尼们不敢承认这一现实,所谓“心有余悸”!在海外的僧、尼则完全同意这一说法。为甚么?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其基本立足点:“唯物主义观点”、“无神论者”!而佛教及其他宗教的论点,都属于“唯心主义观点”及“有神论者”。在国内有个时期,左倾思潮极度泛滥的情况下,不少宗教人士受到严重的打击!造成人心相背的现象,这个客观事实是不容否认的!特别是在“文革”期间,和尚、尼姑、牧师、神甫、道士、道姑们统统被扫进所谓历史垃圾箱内,当时叫做横扫牛鬼蛇神。想不到倡导这句口号的陈伯达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这叫做“自作孽不可活”!这一小撮民族罪人,受到“现报”!佛家归之于“因果报应”。目前,不少干部懂得了辩证唯物历史观了,在宗教观上,活学活用,运用得非常出色。

干部转变

我相识不少国内的“宗教局”干部,从中央到地方上都有;我与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彼此平起平坐,纯属“友谊”关系。

我与这些宗教干部来往,的确给我不少“正面”的或“反面”的启迪,获益甚多。主要的懂得了他们如何贯彻执行宗教政策。总的来说,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们有了很大的转变。过去一段较长的时期,不少人非常左倾化,不但思想“左”得出奇,就连态度表现得相当“僵化”,到庙里去视察时,看到佛像“不鞠躬”,看到和尚“不合十”,眼睛看人“不正视”,好像“怒目金刚”;说起话来,粗声粗气,走出庙门,头也不回,挺着身子飞也似的快步走了。当我看到这些“官儿”的背影,感到好笑又好气,心想,“何必如此作状呢”?而今宗教干部与过去相比起来,完全不一样,充分显示出“公仆”的形态,没有“官僚”架子,也没有“官腔”了,温和谦虚多了。

海峡两岸

数年前,在***海峡两岸曾发生这样互动情况,出家人到***去参观访问了,就连“宗教局”干部也组团去“观光”一番,他们不必打着***旗号前往,而是以民间社团的身份去的,彼此好说话,这就是“辩证法”的巧妙运用,这对海峡两岸和平交往有百利而无一害。一个出家人或知名的高僧,他们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不仅在海峡两岸四地(香港、澳门),甚至包括东南亚、欧、美、澳、加诸国,都有华裔佛教信徒,特别是高僧大德的崇高形象,象征着「和平大使”的身份,是超国级的,超社会阶层的,他们也是超政治的。佛教在世界各国中间屹立不倒,对各国文化影响十分深远。国内“宗教局”干部有了提高认识,在思想上、态度上都有了相应的变化。

一个宗教干部可以不必信仰某一宗教,但他对每一个宗教都要有一定的认识,必须了解宗教理论和宗教史观。当然能表现出谦虚礼让的态度来,更受到别人尊重和赞许。各省市有十多位宗教干部在我主编的宗教刊物上撰稿,质量都很高,这是“文明干部”的具体表现。

不寒而剽

人世间的事,最难忘的事,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微妙关系,往往出人意表。有一则外国故事说,音乐家古惕拉把一切都教给了他的学生,丝毫没有保留。但是他那忘恩负义的学生,竟想和他竞争并毁灭他!只是没有得逞。这则故事虽然很久远了,但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还是比比皆是。前不久,我阅读北大名教授季羡林撰写的《牛棚杂忆》一书,这是一本触及灵魂的书。昔年季羡林在牛棚生活中,跟他过不去的不是别人,而是他一手培育的学生,以为是理想的接班人。这一类的学生平时表现得诚诚恳恳、老老实实,一副尊师重道的样子,他们对老师的情况最为清楚、最为确凿。在文革期间,他们背叛了尊师重道,丧心病狂地揪斗老师,打翻在地,还踏上一只脚!远远不是一只脚,而是十只脚,百只脚……踏得这位老教授气息奄奄。看了这些景况,真叫人不寒而栗呀!凡是欺侮过老一辈的人,不应该躲在阴暗角落里苟安了,应该痛悔自己求求忏悔吧!■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