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禅宗四大门风

◎常静

禅宗许多祖师在教化学人的实践中,形成了具有本宗派特色的接引学徒的方法。这些方法不断地为后世禅宗学人所运用,对开导禅宗学徒的悟性,促使他们触缘开悟,具有独特的效果。这些具有本宗派特色的教化方法又被称为禅门宗风。其中最有名的有四大宗风:德山棒、临济喝、云门饼、赵州茶。

一、德山棒

德山棒来源于唐代高僧德山宣鉴禅师(∵782-865),禅师俗姓周,唐朝四川人。少年出家,用心钻研佛经,精究戒律,对于性相等经典无所不精。禅师常向大众讲《金刚经》,当时人称“周金刚”。德山宣鉴禅师曾先后参访龙潭和尚、沩山禅师,得到他们的指点而悟道。德山禅师悟道后,开始开法传禅的生活。每当有弟子向他求法,他都会以棒打的方式来接引学人,以截断他们的妄想执着,使他们触缘悟道。久而久之,宣鉴禅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接引学人的家风,世称“德山棒”。

《五灯会元》中记载了宣鉴禅师在上堂说法时常用的棒喝方式:(宣鉴)小参示众曰:∵“今夜不答话,问话者三十棒。”时有僧出礼拜,师便打。僧曰:“某甲话也未问,和尚因甚么打某甲?”师曰:“汝是甚么处人?”曰:“新罗人。”师曰:“未跨船舷,好与三十棒。”又有一次,雪峰问:“从上宗乘,学人还有分也无?”师打一棒曰:“道甚么!”曰:“不会。”宣鉴一次小参示众曰:“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景德传灯录》卷十五中也记载有德山棒答徒众的公案:师寻常遇僧到参,多以拄杖打。临济闻之,遣侍者来参,教令:“德山若打汝,但接取拄杖,当胸一拄。”侍者到,方礼拜,师乃打,侍者接得拄杖与一拄,师归方丈。……师上堂曰:“问即有过,不问又乖。”有僧出礼拜,师便打。僧曰:“某甲始礼拜,为什么便打?”师日:“待汝开口,堪作什么?”

德山宣鉴禅师从来不以言句教化弟子,每当有人来问,他都会以棒打的方式来对待。以帮助学徒扫除情见,断绝妄念,使他们能在如雨点般的棒打之下证道成佛。在他门下,有很多禅宗学徒就是在棒打之下豁然悟道。宣鉴禅师棒打接引学人的方式,与“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本意是相合的。禅师棒打学人,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截断学人的妄想执着,让他们在棒打的瞬间言语道断,心思路绝,从而当下见性。二是不许学人直接说出悟境,以免触犯自性不可说之忌讳。三是通过棒打的方式来测试学徒的悟性如何。

二、临济喝

“临济喝”是指临济义玄禅师。临济义玄禅师(?∵-867)是临济宗着名的禅师,曹州南华人,俗姓邢,幼年即具善根,出家之后,独慕禅宗。他曾参访黄檗希运禅师,在被黄檗禅师接引前,三次向黄檗禅师询问如何是佛法大意,三次被打,后终于在黄檗门下悟道。由于义玄禅师在黄檗门下参学多年,受到黄檗禅师机锋竣烈禅风方式的影响,便继承了黄檗禅师的教化方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禅风。义玄禅师后住赵州临济院,常以喝斥的方式教化禅宗∵∵学人,因此,他接引弟子的禅风被后人称为“临济喝”。临济禅师将喝作为验证弟子悟性和推动弟子开悟的方式,在多种说法场合中运用。如上堂时,师(义玄)对僧人说:“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狮子,有时一喝如探罕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汝作么生会?”∵僧拟议,师便喝。义玄禅师认为喝斥是为了截断学徒对语言的分辨执着。同时,还能根据僧徒的不同根性起到不同的启示作用。

临济义玄禅师还解说了喝斥对启示学人的作用,劝人善喝斥接引学者方法,不可乱用。禅师认为,喝斥的目的是为了让弟子通过这一声大喝,能够去除妄念,佛性显现。禅师认为,学徒喝斥时,应当在自心中明白喝斥的意义。如果不明喝斥的要理,只是装模作样地喝斥呼∵∵喊,便成为瞎吆喝,对己没有任何益处。这样的人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人,已经不堪医治了。义玄认为喝斥是开悟的人在引导弟子时所用,一个没有证悟的人如果鹦鹉学舌,便会误导他人。

义玄禅师在教化弟子的实践中,认识到喝斥对启发禅子根性的作用,便经常用喝斥之法。义玄禅师有一次升堂,有僧出门,义玄禅师便大声喝斥,那位僧人也跟着喝斥,然后礼拜,义玄禅师接过来便打。禅师的喝斥是为了启发这位学人,而这位学人却不明白师意,也跟着喝斥,所以,义玄禅师又通过棒打的方式来进一步引导他。

义玄禅师经常应机采用喝斥的方式,他的门徒也经常学着他的样子大声喝斥。义玄禅师就警示他们不要随意喝斥。义玄禅师说:“你们学我一样喝斥,我且问你们:‘有一人从东堂出,一人从西堂出,两人齐喝一声,这里分得宾主么?汝且作么生分?’若分不得,已后不得学老僧喝。”义玄禅师告诫僧徒,在喝斥之时,首先应当自己见性,如果不能见自本性,便不能学他的方式来喝斥,以防自己没有悟,反而误导他人。

义玄禅师之所以用喝的方式来教化弟子,是因为他认为,禅宗教外别传的心法,只能够通过反观自心的方式去体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清楚的。一次上堂,有僧人问:“如何是佛法大意?”义玄禅师便竖起拂子,僧人便喝斥,义玄禅师便用拂子打他。又有僧人问:“如何是佛法大意?”义玄禅师便竖起拂子,僧人便大声喝斥,义玄禅师也一起喝斥。前一个僧人问佛法大意,义玄禅师竖起拂子,意在告诉他佛法大意需要自己亲自证悟,而不能用言语说出,僧人不明禅师之意,便以喝斥来对答,所以,义玄禅师就用拂子击打,再次启发他;而后一位弟子明了禅师之意,所以也发出喝斥,义玄认为第二位学人的喝斥已明白佛法的深意,所以便与他一起喝斥,表示认同。

临济义玄好用喝斥之法,以这种方法来启发第子,促其开悟,因此禅门中便有了“临济喝”之称。五祖演禅师说:“五逆五雷之喝,一喝之下,头脑破裂,如五逆罪人,为五雷所裂。其禅之竣烈可知。凡僧有问,即喝破,或擒住,拓开等。其接化之竣烈,五家中罕见其比。”又《五家宗旨纂要》说:临济家风,全机大用,棒喝齐施,虎骤龙奔,星驰电掣。负冲天义气,用格外提持。卷舒纵擒,杀活自在。扫除情见,迥脱廉纤。以无位真人为宗,或棒或喝,或竖拂明之。”《碧岩录》所说:“直饶棒如雨点,喝似雷奔,也未当得向上宗乘中事。”

临济义玄禅师采用机锋竣烈,单刀直入的喝斥方式接引学徒,目的是为了让学人剿情绝见,使其省悟。

三、云门饼

云门文偃禅师(864-947)是云门宗的开山祖师。他曾先后参访睦州和尚和雪峰禅师,得到他们的真传。云门禅师悟道之后,长期住于韶州云门山光泰禅院说法传禅,接引弟子不可计数,使云门宗风极为兴盛,并形成了云门宗独特的“云门三句”理论。云门宗也因此成为很有影响的禅宗宗派。文偃禅师常以各种方式教化弟子,其中以“云门饼”最为有名。据《五灯会元》卷十五所载:

僧问:“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谈?”师日:“胡饼。”曰:“这里有甚么交涉?”师曰:“灼然!有甚么交涉。”乃曰:“汝等诸人没可作了,见人道着祖意,便问超佛越祖之谈。汝且唤甚么作佛,唉甚么作祖?”

面对弟子提出“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谈?”云门禅师却答以“胡饼”。云门禅师之所以这样回答,是因为他认为,禅宗的证悟是超越语言文字之相的。生活中行住坐卧,穿衣吃饭都是道,一旦执着于语言文字,就与习禅悟道相去甚远了。禅的境界只能靠内心去体悟,若执着于语言与名相,反而自己也被束缚了。正因为弟子有了思虑上的妄想执着,所以云门禅师就以生活中常见的胡饼来作答。禅师以此告诉弟子,要在咀嚼“胡饼”等日常生活中体悟禅的至高境界,不要无端地生起妄想,立语言文字之相,以免被束缚,妨碍自己的修道。

宋朝就有一位无门慧开禅师,他颂云门的胡饼、赵州的茶说:“云门胡饼赵州茶,信手拈来奉作家。细嚼清风原有味,饱餐明月却无渣。”明月就是形容那块饼,饼像月亮那么大,慢慢去咬,慢慢嚼,但是嚼来嚼去你就会心境洞然,猝然觉悟。说的与云门禅师是同样的道理。

四、赵州茶

“赵州茶”的门风,来自于赵州从谂禅师(778~897)。从谂禅师,俗姓郝,曹州(今山东曹县)郝乡人,因晚年久居赵州观音院,故时人多以“赵州”来敬称。赵州禅师幼年即孤介不群,根性颖利,自幼辞亲出家,在曹州扈通院随师受业。后来听说南泉普愿才德冠于当代,于是随师行脚到池阳(今安徽贵池)参访。时南泉正在丈室偃息,见其来参,便问:“近从何处来?”答:“瑞像院。”又问:“还见瑞像否?”答:“瑞像不见,但见卧如来。”南泉闻听,随即坐起,问:“你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答:“有主沙弥。”问:“哪个是你主?”从谂恭敬地回答:“孟春犹寒,伏惟和尚尊体起居万福。”从谂应答巧妙,深得南泉赏识,当即唤维那吩咐道:“此沙弥别处安排。”赵州禅师依止南泉普愿禅师20年,其后又历参黄檗、宝寿、盐官、夹山、五台等诸禅师。80岁时结束游方生涯,定居河北赵州城东的观音院,住持40年。在此期间,曾受到河北燕王的供养,并移居真际禅院,乾宁四年(897)圆寂于真际禅院,后谥“真际大师”。

赵州禅师主张“日用是道”,他经常教化弟子,应当在吃茶、洗钵盂等日常生活中来品味其中的禅意。如:师(赵州)问新到人:“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

丛林禅堂初接新学,有吃茶之制,∵对初到曾到有所分别,赵州破例,都叫他们吃茶去,引起院主的怀疑,赵州一并叫吃茶去。赵州从谂禅师三声颇有回味的“吃茶去”被世人看成是“赵州禅关”,并成为禅林弟子经常参究的公案。

赵州禅师认为,参禅悟道并不是高深莫测的事情,而是在极为平常的生活中实现的。因此,历代禅师都认为日常的穿衣吃饭、拉屎放尿无一不是参禅悟道。赵州禅师之所以让来过与没来过这里的人都去吃茶,就是为了破除他们对言句的执着,禅宗认为,修道的关键在于内观自心,见自本性。而不心外求法,执着颠倒。赵州禅师的本意是在让他们明白参禅的真意,不要被束缚,从而能够在吃茶的过程中,悟出禅的意境。因此,“吃茶去”的禅机之深,不仅在于有尽之言(三个字),而尤在无穷之禅意。“功夫”完全在茶外,入“神”临“意”,以实求虚,韵味涵泳,通幽默会。茶为知者吃,赵州泡茶,知茶善吃的参禅者闻香而知茶意,其实,高深的禅机往往涵蕴于平常心和平常事中,悟与不悟,还得“吃茶去”。

禅宗这四大门风,代表了不同禅师独特的教化学徒的方式。他们虽然在接引弟子时所使用的手段不同,但其最终目的都是启示学徒的悟性,让他们通过不同的接引方式而悟道。禅宗祖师之所以采用风格各异的接引方式,完全是根据不同学人的不同根性所采取的方便善∵∵巧的方法。由此可见,禅宗接引弟子方法的活泼与圆融。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