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少林功夫对禅宗思想的融摄

◎颜世亮

一、前∵言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儒、道、佛等多家文化的有机融合的开放型系统,在历史的发展中,它们之间相互侵染、互相补充。儒、道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起来的,而佛教是舶来品,自从它传入中国后,开始中国化(当两种不同的文化通过相互接触、碰撞而生成一种新的文化时,它必定体现为这两者之间的有机融合而不是机械堆砌,这种融合后的佛教就已中国化),然后分化成许多宗派,其中禅宗是中国化佛教的主流,它是印度佛教与中国古传统文化双向撞击、相互融合的产物,是一种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和积淀的具有丰富而深刻内涵的文化形态。诞生在禅宗祖庭少林寺的少林功夫就成长在这个独特的文化氛围之中,因此少林功夫与禅宗思想之间的融摄性关系是一种必然,这主要是指:少林功夫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机地融摄、吸收某些禅宗的学说、理论和研习方法,使其成为功夫自身的内容,甚至这些禅宗理论和实践方法本身直接同少林功夫文化相结合,形成新的技术体系。这大大促进了少林功夫的发展。

二、少林功夫诞生的原因

2.1∵锻炼身体和防止禽兽袭击的需要。僧人长期打坐,不免产生倦怠感,活动身体调节血液循环,不仅能解除疲劳,而且有益身体健康,又因寺庙大都位于深山野林,环境虽然优雅但禽兽却经常出没,为了人身安全必须采取有效的搏斗方式,这为功夫的诞生提供了可能性。

2.2保护佛教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需要。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作为帝王统治社会和愚民的工具,得到提倡,因此而开始盛行,朝廷出资大修寺庙,并赐予大量的财产,作为上层建筑的佛教,经常受到乱民的侵扰,在无法征服的情况下,只有诉诸武力,少林功夫的诞生成为内在的需要。

2.3∵禅宗修持途径为其撑起一把保护伞。禅宗主张不读佛经,不立文字,不礼佛祖,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九世纪的一位禅师说:“你如欲得如法见解,但莫授人惑。向里向外逢着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始得解脱。”(《古尊宿语录》卷四,65页,中华书局出版)在这完全东化的佛教禅宗下,诞生并快速发展少林功夫的事情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禅宗思想的特点

禅,梵文Dhyana,音译“禅那”,通常译为:“静虑”,简称“禅”,中国佛教常将“禅”与“定”连称。禅定是佛教的一种修持途径,就是心注一境,正审思虑。禅宗之得名,因其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它与其他佛教最显着的不同在于它简易的修持方法,达摩的“二入四行”的修持法,“二入”即理入和行入。其“理入”者即所谓“借教吾宗”,通过面壁静坐静思佛教教义,以悟得禅宗“无自无他,凡圣等一”的真谛;其“行入”主张逢哭不忧、得乐不喜,将一切得失看成是因缘所至而任其来去,息求息想,清静无心,随缘而行。可见,禅宗从一开始就将宗教修持主要归结为一种生活态度。禅宗的这种“不修之修”与一般人的纯粹“不修”,是完全不同,这种“无心”,绝对不是指取消或泯灭对于行动的智力指导,也绝不是取消人对于所做事情的执着。相反,禅宗提倡一种无意的、自然的执着,直至人与对象完全融为一体。禅宗无心做事的真正含义是,人在做事时不应在事情的过程之外有所执着,即不执着于对象对于自己的价值,因而也就不执着于对象的生灭。相反,他应以自然平常之心任万事万物自生自灭、随来随去。同时,禅宗认为,通过“不修之修”,人可以“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即是说可以顿悟成佛。这种“顿悟说”通过直觉顿悟思维方式,沟通了古代民族整体思维模式使人们在对立统一的事物中,体验到具有丰富内涵和无限深广的象外之象。这种“顿悟”是建立在“自悟”的基础之上的,抛弃语言和逻辑的理性思维,超越痛苦,体验新事物。

四、少林功夫对禅宗思想的融摄

4.1少林功夫理论对禅宗思想的融摄

少林功夫开始是很单纯的技击经验和技术,但在禅宗思想的文化氛围中并随着实战经验的增多及武术文化的累积效应和层次的递增,技击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从技术内涵中产生强烈的理论升华和文化归属的内在要求,因此,少林功夫理论的诞生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4.1.1少林功夫的“心”论。禅宗六祖慧能有诗云:“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在广州法性寺传法时,院中风吹幡动,有人说风动,有人说幡动,印宗法师一时不能决断,慧能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些都说明了僧人要有“清静本心”。禅宗主张的“清静本心”也为“无住心”是一种无意识功态,只靠习惯的逻辑思维和表层意识活动是体验不到的,只有在心灵澄澈、抛开一切心理负担、心中空无一物时,才能使平日被理智、逻辑判断活动以及习惯动力定型所抑制的潜在直觉悟性重新显现活力。少林武术继承了禅宗思想,在练心时讲“心为一身之主,五官四肢百骸之帅。心一动则气容易上浮,气上浮后,视觉恍惚,听觉失聪,手足失措,何能应敌变化于仓猝间。”《少林拳术秘诀》云:“上乘技击术,总以有几分禅机,方能活泼镇静,所谓超乎寰中,得其象外也。”古人喻参禅如用兵,这里反过来说技击如禅机,需有超越有为的、深沉而又镇静活泼的心态为本,才能立于阴阳不测之地,随机发用。同时练心是就境界而论的,一旦涉及临战对敌,少林武术的心意锻炼便具体化为“练胆为先”,这也吸收了禅宗的解脱法。《少林宗法》认为:参贯禅机,超脱于生死而畏之域为拳术之极致所归,即性命精神所皈依的不动心功夫。

4.1.2少林功夫的“气”论。少林功夫的内功炼气炼柔劲,旨在行气入膜,充实肌体,达到动显于外,力抵千均,乃至不畏拳打脚踢、刀劈剑刺的境界,于内可祛病健身,保持精神清明,气血健旺,属功夫气功。少林功夫以禅宗思想和修持方法为基础,对中国传统的练气、运气方法进行了有系统的综合和整理,使内功炼气与功夫拳击相为表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少林功夫十分重视内功,《少林拳法秘诀》开首即是“气功阐微”,强调武功“要以气为始终之则”。气功有养气、炼气二说,“养气”属心意的锻炼,而“炼气”讲究姿势、调息运气,是一种在佛家禅功基础上吸收道教及民间气功而形成的武术内劲气功。如“少林内劲一指禅”在整个修持过程中突出禅宗关于“无念”合道的思想,以不用意识、不用意守的“无意念”为调心之要,顺其自然,不假人为,让人体内部的精、气、神按其本然规律与天地合一。

4.2少林功夫技术对禅宗思想的融摄。

武术的动作、招式、套路、技击应用等都属于武术的技术文化层次,也是功夫文化的最终形式和最后表达符号。任何深层和隐层的文化价值、观念、精神、思想都将通过这一符号反映和表达出来。因此,禅宗对功夫技术的作用从它的技击等方面表现出来。

4.2.1∵禅宗初祖达摩说:“安心无为,形随运转”,六祖慧能说:“但行直心,不着法相”,即说明禅人的一切言语举动,行所无事,纯任本然。这种思想贯彻到少林功夫中使少林拳套路结构紧凑、动作朴实健壮而敏捷,攻防严密,招式多变,力量运用灵活而有弹性,着眼于实用,不练花架子,具有很多自然特点。如少林基本套路——五行八法拳,是依靠龙、虎、豹、蛇、鹤等五种动物的基本动作而创编成的。在使用招法时,近代少林寺主持妙兴大师的性功罗汉拳诀云:“处于心灵,发于性能,似刚非刚,似实而虚,久练自化,熟极自神。”最后使武功达到“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五灯会元》卷一)的境界。

4.2.2禅宗主张自悟,要求对禅宗要有自己的见解。别人悟通的禅理,永远代替不了自己的认识。禅宗一再用“俱胝断指”的故事告诫人们禅法的理解要有自己的见解,对禅法的认识要各自创新别出心裁,不必承袭旧的模式。这种思想自然而然的影响了武术的发展,开拓了功夫套路和技击招式创新的思维空间,为后来少林功夫的丰富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4.3少林功夫的融会与远播对禅宗思想的融摄。

4.3.1禅宗主张“任运随缘”,与现实生活“打成一片”,融大千世界为一体,认为一切都是自性的活泼泼的体现。禅宗的这种“宽容”思想,渗透到武僧的思想之中,使寺院成为“论经会武”之地,因此少林功夫有机会博采众家之长,集武术精华于少林,同时少林功夫也广为流传。这样少林功夫与诸家流派取长补短,互相交流促进。经过历代演练和总结,才使拳术、器械具臻佳境,内容丰富多彩,体系完整,套路精湛,支脉繁衍的功夫流派,独放异彩,驰名中外。

4.3.2禅宗主张:“与人为善,禁人为恶。”历史上才有武僧行侠仗义,为民除害的事迹。最着名的是十八棍僧救唐王的事件,并因此才有了“僧自隋唐好武名”(明朝傅梅的《过少林寺》诗)的美誉。后来如元朝福裕和尚,曾为河南九州提督,因保国有功,死后追封为晋国公,少林寺现有碑刻可考。明代中叶,我国东南沿海一代,经常受到倭寇的侵扰,他们劫夺财物,屠杀居民,掳掠人口,给中国带来了难以罄书的痛苦和灾难。歼灭倭寇,抗击侵略者,是人民的迫切要求。少林寺月空和尚,带领四十多个武艺高强的和尚,去东南抗倭。在战斗中,他们英勇顽强,奋不顾身,每战必捷,最后血洒疆场,壮烈牺牲。这样的例子很多,总之他们使少林功夫家喻户晓,许多有志之士纷纷到少林习武,同时又把少林武功带入民间,使少林武术发扬光大。

4.4少林武德对禅宗思想的融摄

初祖达摩的“二入四行”说中要求修行者对别人的报怨“受之不疑”,对现实遭遇不计较得失,对未来不贪着,要以自然的能度听任一切。这种“忍”的教义,受到少林拳传习者的重视。妙兴大师说:“遇到一切外魔、挫折、嘲讽和侮辱,都能坦然处之,无动于心。”同时佛教修行的第一步,要求必须“修慧”,也就是“依止名师,依教奉行,不得违失”。还有佛教要求通过“十戒”而修“十善”,这些都对少林武德有着很深的影响,一方面,对习武者思想品德有明确的规定,如少林寺觉远上人立戒约十条中:“习此术者,以强健体魄为要旨。……切戒逞血气之私,有好勇斗狠之举。不得恃强凌弱,任意妄为。宜以忍辱救世为主旨,不可轻显技术。凡俗家弟子,不可轻以技术相授,以免贻害于世……戒恃强争胜之心,及贪得自夸之习……”另一方面,对习武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提出更高的要求,由张一全重新增订的戒约中说:“肄习少林技术者,必须以恢复中国为意志……恢复河山之志,为吾宗第一目的……”总之,武德已从禁人为恶、严格自律,上升到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上来,充分说明中国禅宗不但自身对人类具有意义,而且把受其影响的少林武术也拉到为人民和国家服务的高度上来,这更证明了禅宗与少林功夫的融摄关系。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第一,少林功夫文化与禅宗思想之间存在着一种融摄关系,它从许多方面尤其是外在方面吸收了禅宗的有益思想,从而使少林功夫永垂青史、名扬天下。

第二,从整个少林功夫体系看来,这种融摄关系并不是内涵性的,因为日本武士道与禅的关系更有过于少林功夫,这可以从《杀人刀》、《活人剑》等着作中看出来,那更是功夫对禅的内涵性融摄关系,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少林功夫与禅之关系的研究。

第三,禅宗思想是少林功夫最重要的理论和思想源泉,其哲学思想和理论应该受到武术理论界及功夫工作者和爱好者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梁以全,《嵩山少林拳法》,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12

(2)高峰、业露华等,《禅宗十日谈》,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2

(3)陈兵,《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8

(4)李成银,《中国功夫咨询大全》,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9

(5)康戈武,《中国功夫实用大全》,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8

(6)魏光奇,《天人之际:中西文化观念比较》,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