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原文

茶与和尚

陈嘉文

[成都]四川烹饪,1999年第1期

7页

∵中国人饮茶的历史由来已久,至少在春秋秦汉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把茶作为饮料了。《尔雅•释木》:“槚,苦荼。”(注:‘茶’古作”荼’)汉王褒《僮约》“烹茶尽具。”《三国志•吴•韦曜传》:“或密赐茶荈以当酒。”(《注:chuan.晚采的茶)佛教由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后,由于坐禅需要茶提神益思、驱除睡魔、生津止渴、消除疲劳,所以茶便成了和尚最为理想的饮料。

∵和尚饮茶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晋书•艺术传》记载:僧人单道开在后赵的都城邺城昭德寺内坐禅修行,不畏寒暑,昼夜不卧。“日暇慎守药数丸。……一时复饮茶苏一二升而已。古代有将茶叶掺和果饼、香料同饮的习惯,“茶苏”是一种将茶和姜、桂、桔、枣等香料一同煮成的饮抖。

∵唐宋以后,佛教中的禅宗发展很快,禅宗讲究坐禅,因此当时和尚饮茶成风,这也促进了北方民间饮茶习惯的形成。一些和尚嗜茶成僻,竟至“唯茶是求”。唐大中三年,(公元849年),“东都进一僧,年120岁,宣皇问服何药而至此。僧对曰.巨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至处唯茶是求,或出亦日遇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宋•钱易《南部新书》)道元着《景德传灯录》中说及吃茶的地方就有六七十处之多。

∵佛教对饮茶的重视,使得饮茶成了寺院制度的一部分。寺院设有茶堂,是僧人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香茶的地方;法堂设有“茶鼓”,用以召集僧众饮茶。寺院设有茶头,专司茶事。还有“施茶僧”。寺院中茶分三等,《蛮瓯志》记载,觉林院的僧人待客以“惊雷笑”(中等),自奉以“萤带草”(下等),供佛以“紫茸香”(上等)。寺院茶名目繁多,如普茶、戒腊茶、化茶、打茶等。∵∵历史上许多和尚以善煮茶、品茶而闻名于世,唐代着名诗僧皎然,便善煮茗,能诗文,留下许多有名的茶诗。如“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揉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以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五代吴僧文了亦善烹茶,游历荆南,被称为“汤神”,授予华定水大师上人称号。宋南屏谦师妙于茶事,自云:“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得者。”宋代还有一种“茶百戏”,就是注茶汤于碗中使汤纹形成各种物象。有个法名福全的和尚,能使汤纹组成一首诗,并列四碗可组成一首绝句。真可谓惊奇妙绝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