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原文

茶事佛学典故六则续

姚国坤

[杭州]中国茶叶,1996年第5期

30-31页

四、吃茶去(赵州茶)

∵“吃茶去”,为禅林法语,出自唐代高僧从谂禅师之口。

∵从谂(公元778-897年),本姓郝,青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一说曹州(今山东曹县西北)人,自幼出家,为池阳南泉山普愿禅师法嗣,属清源系,居赵州〔今河北赵县)观音院,人称“赵州古佛”,又称“赵州禅师”。卒溢“真际禅师”。从谂崇茶、爱茶,主张“任运随缘,不涉言路”。有学人问:“如何是赵州一句”,其曰:“老僧半句也无”,惟认为吃茶能悟性,能消除学人的妄想。宋普济《五灯会元》载:“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

∵赵州禅师的三云“吃茶去”,其意就在消除人的妄想,打消人的杂念。为此,清湛愚老人《心灯录》载:“赵州‘吃茶去’三字,真直截,真痛快。”清杨悼《游弁山资福寺呈霞胤师》诗曰:“赵州茶熟人人醉,卧听空林木叶飞”在今杭州九溪烟霞有座古亭,亭上书有一副古楹联,上联是:“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下联是:“日归可缓试闲吟陌上花来”。1989年秋,在北京举办的“中国茶文化展示周”上,中国佛教协会主席、着名诗人赵朴初也引用“吃茶去”这一典故,作诗一首:“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年偈,不如吃茶去。”我国着名书法家启功也曾有诗曰:“今古形殊义不差,古称荼苦近称茶。赵州法语吃茶去,三字千金百世夸”,诗末还有注释:“吃茶去为赵州从谂禅师机锋语。”

∵由此可见,古往今来,在禅林中历来多沿用赵州的方法去杂悟性。

∵其实,“吃茶去”之所以能成为禅林法语,并付诸实施,是与茶的功用密切相关。古人认为,茶能清心去邪、生精陶情,具有“三德”,即坐禅时可以提神,通夜不眠;满腹时,可以助消化,轻神气;心烦时,可以去杂念,平和相处。所以,饮茶最符合佛教的道德观念,

应顺佛教的教规,因此,自然为禅林所提倡。

∵如今,“吃茶去”一语,己成为中国人以茶敬客、用茶联谊的惯用语,正如本世纪30年代林语堂先生在《吾国吾民》一书中谈到的:“中国人最爱品茶,在家中喝茶,上茶馆也是喝茶;开会时喝茶,打架讲理也要喝茶;早饭前喝茶,午饭后也要喝茶。有清茶一壶,便可

随遇而安。”茶,已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各个方面、各个阶层,成了老少咸宜、男女皆爱的倾国之饮。

五、禅茶

∵佛教僧侣重视坐禅修定,专一悟性。由于能消除昏睡,补充营养,茶自然成了僧侣们最合适的食物。

∵僧侣饮茶,上可追溯到东晋。《晋书•艺术传》载,后赵昭德寺僧单道开昼夜不眠,诵经40余万言,靠“时复饮茶苏一二升而已。”唐时,寺院僧侣饮茶盛行,据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载,当时禅师皆自备茶叶,随时煎饮,嗜茶成风。佛门认为茶能“悟性得道”,去烦净心。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进士李嘉佑《同皇甫侍御题荐福寺一公房》曰“虚室独焚香、林空静磐长。闲窥数竿竹,老在一绳床。啜茗翻真偈,燃灯继夕阳。人归远相送,步履出回廊。”诗中描绘了操行高洁的出家人一公僧房,即一公真人燃灯继日,在空林馨声,修竹猗猗的境地及其品茗揭示佛门真理的情景。唐代书法家徐凝作《普照寺》曰:“经年为客倦,半日与僧闲。更共尝新茗,闻钟笑语间。”诗中所描绘的也是与僧在禅林品茗清心、涤襟的景况。到宋代,饮茶便成了“和尚家风”,宋黄庭坚《题落星寺》诗曰:“落星开土深结屋,龙阁老翁来赋诗。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宴寝清香与世隔,画图妙绝无人知。蜂房各自开户牅,处处煮茶藤一枝。”诗中所描绘的还是怡人的山水风景和小坐品茗的幽静僧侣生活,其情其景,富有清远萧闲的情调。明代书画家徐渭,更是把茶看作是僧侣修性悟道不可缺少之物。徐渭当年路过南京栖霞山时,曾作诗《宿栖霞》,诗曰:“昼看白帖过般若,夜梦青莲枕《法华》。一觉长松风雨急,错疑涧水响铛茶。”清张问陶更是说得明白,其《船山诗草》诗云:“古寺垂帘语寂寞,禅茶僧饭暮萧萧”,正式提出“禅茶”一词,以茶助禅,将茶理与禅理紧密结合在一起。

∵如果说唐以前,僧人饮茶还处在养生、保健、解渴、提神等药用和物质功能阶段,那么,从唐代开始,可以说僧侣已将茶看作静心育德、悟道修身之物。有鉴于此,饮茶也就成了禅林的制度之一。宋林逋《西湖春日》云:“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寺院中设有“茶堂”,有“茶头”专管烧水烹茶。在佛寺法堂西北角还设有“茶鼓”,定时击鼓,召集僧众饮茶。一些大的寺院,还有专职的施茶僧.为进山香客布施茶水。通过各种形式使佛教与茶物质和精神的内容交融在一起。

六、寺院茶(佛茶)

∵由于佛教提倡以茶育德,以德育人,因此,在提倡僧侣饮茶的同时,还提倡寺院僧侣自行种茶、采茶和制茶。我国南方众多寺院多建在群山环抱的山腰翠谷,自然生态环境优越,适宜种植茶树。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的鲜叶,品质优异,再加上僧侣的潜心加工使得中国的许多名茶都出自寺院,这也是寺院茶的开端。

∵相传,四川的蒙顶茶,西汉时为甘露寺普慧禅师吴理真亲手所植,因“其叶细长而嫩,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以其异,谓曰仙茶。”为此,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留下了“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的绝句。江西的庐山云雾茶,始出自东汉。《庐山志》载:“东汉时(公元25--220年),佛教传入我国,当时梵宫寺院多至三百余座,僧侣云集,攀危岩,冒飞泉,竟采野茶以充饥渴。各寺亦于白云深处劈岩削谷,栽种茶树者焙制茶叶,名云雾茶。”东晋庐山东林寺名僧慧远,曾用自种、自采、自制的庐山云雾茶招待诗人陶渊明,吟诗饮茶,叙事论经。在浙江的普陀山,唐时普陀僧人便广种茶树,制成着名的普陀佛茶。直到明代,普陀僧侣种茶仍传承不断.明李日华《紫桃轩杂缀记》载:“普陀老僧贻余小白岩茶一裹,叶有白茸,溣之无色,徐饮觉凉透心腑。”福建的武夷岩茶,是乌龙茶的“始祖”,相传是六朝以后为武夷寺僧所采制。江苏的洞庭碧螺春,是北宋时由洞庭山水月院山僧采制的水月茶演变而成的。还有浙江景宁惠明寺的惠明茶、余杭径山寺的径山茶、天台万年寺的罗汉茶,云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安徽黄山云谷寺的毛峰茶都是寺院僧侣采制的名茶。此外,浙江湖州的山桑寺、儒师寺,杭州的天竺寺、灵隐寺,江苏常州圈岭的善权寺,扬州的禅智寺等,在历史上都有寺院僧人栽植的茶园和炒制的名茶。

∵伴随着我国佛教的对外往来,我国的茶叶也走向世界,佛教寺院开山建茶园,采茶制佳茗,采制寺院茶的做法也同佛教一道流向海外。公元九世纪初,日本寺院开始种茶;公元十二世纪,高丽松应寺、宝林寺等寺院已提倡饮茶,寺院茶得以发扬光大.(续完)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