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文海

列表

感恩南岳和尚

修学指导“感恩南岳和尚”。感恩南岳和尚旷瑜炎“日落天边红映树,满目葱茏,直上南天柱。暮色和烟山着雾,朦胧淡月云遮去。霹雳惊天风雨注,猛击身心,几近黄泉路。一觉醒来无所惧,天长地久,今朝赴。”这是我写的一首词《蝶恋花·登南岳天柱峰怀旧事》。一九五八年五月一日,岳云中学开始放一个星期的农忙假。同学们都回家去了,唯有我留在学校护校...

第五课∵十二因缘(一)

修学指导“第五课∵十二因缘(一)”。【前言】十二因缘,亦名十二有支,「有」即三有(三界),「支」即支分,世间有情于三有中生死流转的因果,皆不出此十二支分,故名十二有支。缘觉乘(注1)行者即是观此十二因缘,而证得辟支佛果。【十二因缘的意义】一、无明:痴暗义。闇钝之心,无照察诸法事理之慧,不能了知善恶因果,是贪瞋痴等烦恼的通称。二、行:造...

福严寺的树

修学指导“福严寺的树”。福严寺的树余世磊福严寺的山门太小了,乍一看去,怎么也不像一座丛林,倒像一户山居人家。公路之下,是一处山洼,洼中是茂密的树林。树以枫、松、杉为主,间杂其它树木、毛竹。枝枝相交,叶叶相覆,混在一起。今年的冬天有些特别,树叶来不及脱落,便遇上一场雪,被雪压过的痕迹还依稀可见。那些枫树甚至来不及慢慢变色,经...

第六课∵十二因缘(二)

修学指导“第六课∵十二因缘(二)”。【十二因缘与四谛的关系】十二因缘与四圣谛名异而义同。过去的无明、行,现在的爱、取、有,属于集谛;现在的识、名色、六入、触、受,未来的生、老死,属于苦谛。以能观的智能心豁破生死无明,属于道谛;因修道而漏尽无明,证得涅盘寂静,属于灭谛。苦谛与灭谛是果,集谛与道谛是因,是故行者若欲灭苦果趣乐果,不论观十二...

第七课∵菩萨

修学指导“第七课∵菩萨”。菩萨,为「菩提萨埵」之略称。菩提为「觉」之意;萨埵为「有情」之意,新译作「觉有情」,即能自觉,又能觉悟一切有情之意;旧译为「大道心众生」,意即志求无上道者。此外又可称为开士、高士、大士。经云:「自利利他,胜如实修行,自求菩提,亦化众生,令得菩提。」上求下化,正是菩萨行的具体行持。自发菩提心修学菩萨道...

佛教在中国的嬗变

修学指导“佛教在中国的嬗变”。佛教在中国的嬗变(美)韦斯特∵着∵∵宇恒伟∵译3.中国化佛教宗派——禅佛教的出现。如果说普遍救赎的理论是革命性的,那么禅佛教的出现也是如此。禅佛教抛弃了寺庙权威、经文和净土信仰,哪怕在冥想(禅)方面也是一样。根据惠能的解释,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净土源于心中,修行在于透视自我的本性。”法也存在于自我心...

第九课∵六波罗蜜(二)

修学指导“第九课∵六波罗蜜(二)”。【羼提波罗蜜】羼提,为忍辱之义。羼提波罗蜜,意译为忍辱度,能对治瞋恚。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忍之境,谓内心能安忍他人的侮辱恼害或自身苦境。经云:「心不动故,应具足羼提波罗蜜。」学佛之人,心不随外境所转,瞋风不动,喜风不摇,无论遇顺境或逆境,皆能安住实相,如如不动,即得具足忍辱波罗蜜。忍之次第「忍」之次...

佛教在中国的嬗变(1)

修学指导“佛教在中国的嬗变(1)”。佛教在中国的嬗变(1)(美)韦斯特∵着∵宇恒伟∵译佛教在中国的嬗变经历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从印度的“无我”宗教到中国的人文宗教。公元前后,印度佛教开始传播到中国。那时,中国的“人文主义”已经完全确立。儒家达到顶峰已经有一百多年的时间,伴随着孔子的神圣化而走向了终结。老子和庄子的...

第十课∵四摄法

修学指导“第十课∵四摄法”。【前言】菩萨了悟自心,本无生灭,慈心垂视六道众生,枉受沉沦,无有出期,于是广发同体大悲,尽未来际行四摄法: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以此四种方便法门摄受众生,使一切众生欢喜接受教化,进而信乐佛法,舍妄归真,入佛智海。故知,菩萨外行四摄法,内必以四无量心为根本,以无尽的悲心,运用善巧方便度化众生...

第十一课∵普贤十大愿王(一)

修学指导“第十一课∵普贤十大愿王(一)”。【前言】古德云:「愿如海,行如山」,行者发广大愿心,以愿导行,于因地上广修六度万行,方能成就无上庄严佛果。《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赞叹如来功德,甚深广大,并普告大众,欲成就如来殊妙功德,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