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一词的哲学含义

“中观”的“中”的含义是排除“两边”,“观”是智慧见解。“中”是一切事物的本来面貌,或原本状态。这“原本状态”,就是没有经过人为地改造、添加、减少任何成分的自然状态。正如《现观庄严论》所说的那样:“没有任何可减损,也无任何可增益,真实之物真实观,见真实者可解脱。”在人们的思想念中的存在,没有一件是“纯客观”、“纯自然”的原本之物,都被人们涂上了一层主观色彩,人为地进行了增减取舍的“加工”。原来不带主观倾向的“中间物”(事物的原本“中性”),在世俗分别智中已失去了本来面貌,被加上了常断、有空、法我(物自性)、人我(人的自性)之类的戏论成分。“两边”是指“常边”和“断边”,即“有边”和“空边”。“常”和“常边”不同,“断”和“断边”不同,同样,“有”不同于“有边”。“空”不同于“空边”,这一字之差,有天渊之别。宗喀巴学派,对这类概念有严格的界定。宗喀巴在《中论大疏理海论》中指出:“两边”的“边”,是指不符合实际的错误见解,是堕入错误深渊的悬崖绝壁上的危险道路。不能把符合实情的有无之见,视为“有边”和“断边”。若说,佛有某种功德,就认为堕入了有边;若说,佛无二障,就认为堕入了断边。若是那样,就是大错。“二边”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虚构妄念。“中观见”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真知灼见,所以就自然排除虚构妄执,显现事物的原本状态。

“中观”一词所代表的对象共有四种:(1)一是基本中观,指一切事物的本具“中性”,即不变法性。如万物无一例外地都是缘起的相对存在,因此,无一例外地都属于无自性之物,这种万事万物的相对现象的“有”和绝对自性的“空”的统一,就是基本中观;(2)处于学道的中观见是“道中观”;(3)佛地的明见二谛的直观智慧是“果中观”;(4)解说中观真理的经论是“论说中观”。

从本质上讲,一切事物的无戏论本质法性是“本具中”,但这“本具中”是见道以上的圣众和佛陀的定中观慧的境界,并非见道以下的分别智境。

在见道以下的众生,通过中观经论的学习,可以获得中观的抽象概念,或者抽象思维性的理解,这是世俗分别智的最高极限。要想跨越凡圣的界限,获得真实中观见,需要修止观,获得智能的根本转变,达到见性悟空的道位。“开悟”的悟不是道理的认识理解,而是产生世人从未体验过的一种现量直觉。在此之前,对“中观义”的所有思辨性的理解都是脱离不了语言和思维的抽象性框架。因此,必须分清楚真智体验性的具体中观和俗智分别性的抽象中观。前者如进入“实地”,后者如“掌握地图”,不能把这两者混为一谈。

(摘自多识***《佛理精华缘起理赞》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