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要解》第四卷

中论要解∵作者:释智谕∵

观如来品第二十二∵

问曰:汝虽种种说一切法空,但如来世尊应有。答曰:

[非阴不离阴此彼不相在如来不有阴何处有如来]

金刚经云,无来无去是名如来。无来无去,即不生不灭义、毕竟空义、法身义。毕竟空中实无来去,而空性随缘,现有生灭来去。空性随缘假现,乃有生灭来去。生灭来去乃随缘假现,假现无实,还归毕竟空。故如来者,无来无去是佛法身,无来而来,无去而去,是佛报化身。虽假现来去而实无来去,还归法身。无来去现来去,来去全是无来去,故来去则不二异,不二不异曰如。现来去而实无来去曰实,此名如实道,此如来义也。

非阴不离阴,此彼不相在。

如来不生不灭,而五阴法乃生灭法,故如来非五阴也。如来实无生灭,随缘现有生灭,以报化二身出现于世,故亦不离五阴。故知众生五阴生死,实无生死,于无生死中,妄执有生死。何以知之?因为众生自无量劫来,往无量劫后,生死不断。有不断方有生死,生死即是不断,不断即不生不死。无性随缘成生死,生死无性是真如。不断不常法尔如是。众生无明覆故,不如实知,外道执为生死相续有法,皆不识如来真实义也。

如来者不来不去是毕竟空,而五阴其性亦复皆空。空与空此与彼互不相在,若相在者即是有法。

如来不有阴,何处有如来?

如来是性空义,五阴亦性空义,空与空不能相在,故知来不有阴。既然法性毕竟空,何处有如来?

外人曰:五阴和合乃有如来。答曰:

[阴合有如来则无有自性若无有自性云何因他有]

假设五阴和而有如来,则如来即是五阴性,而其本身无有自性。若谓五阴中已有如来,则如来已有,何须和合而有如来?

若无有自性,云何因他有?

若法无自性,便不能因他有。因为他性对他性而言,亦名自性也。故知法无自性,即是空义,若诸法性空,云何因他有?

[法若因他生是即为非我若法非我者云何是如来]

法若因他生,是即为非我。

法因他生而无自性,便是非我。若是我者,应有自性。此处之[我],是自在义,而如来者,即得大自在人。故曰若法非我者,云何是如来?

[若无有自性云何有他性离自性他性何名为如来]

若无自性,他性即无。因为他性之有,即是自性。若无自性亦无他性,何法名如来?故如来者,即毕竟空义法身义。

[若不因五阴先有如来者以今受阴故则说为如来今实不受阴更无如来法若以不受无今当云何受若其未有受所受不名受无有无受法而名为如来若于一异中如来不可得五种求亦无云何受中有又所受五阴不从自性有若无自性者云何有他性]

第一偈系引述外之意。若如汝意,如来不因五阴而先存在。先存在之如来,今受五阴身故,方名为如来。是不合道理的,何以故?

今实不受阴,更无如来法,若以不受无,今当云何受?

如来不生不灭,而五阴法生灭无常。若如来今受五阴,则如来应即生灭。不生不灭方名如来,故如来今实不受阴。汝言五阴和合有如来,当然未和合时,无有如来。若以不受五阴时无如来,既无如来,今当云何受?

若其未有受,所受不名受,无有无受法,而名为如来。

若其未有能受之人,仅所受之五阴法独不名受。未曾有既无能受复无所受,人法俱空,而名为有如来也。

若于一异中,如来不可得,五种求亦无,云何受中有?

即五阴是于一中求如来不可得,离五阴是于异中求如来不可得。若于色受想行识五种法中,分别求如来亦不可得,云何谓受五阴中有如来?

又所受五阴,不从自性有,若无自性者,云何有他性?

又所受之五阴法,不从自性有,一切法因缘生无自性故。若五阴不从自性有,当然亦不从他性有。以他性于他,犹是自性。

是知如来实相无相,五阴亦实相无相,无相即是空义。是以不得谓有如来有五阴,当知我、法皆假也。

[以如是义故受空受者空云何当以空而说空如来]

以如是道理,当知能受之如来,与所受之法,二俱是空。汝云何以空受空,以空说有如来?

问曰:汝既谓能受空,受者亦空,则定有此[空]。答曰:不然。

[空则不可说非空不可说共不共叵说但以假名说]

空则不可说。何以故?性空能随缘,随缘即现有,空即是有,故空不可得。既然空不可得,云何可说?故法离空一句。

非空不可说。非空即是随缘有。法随缘有,即无自性,无自性即空。是以非空即空,故非空不可得。既然非空不可得,云何可说?故离非空一句。

共不共叵说。共即亦空非空,不共即非空非不空。既然空不可得,非空亦不可得,当然亦空亦非空,不可得不可说,非空非不空亦不可得不可说。故离亦空亦非空一句,及离非空非非空一句。当知此一偈便说明一切法不可得,离四句绝百非。说空、说非空、说亦空亦非空、说非空非非空,皆是假名故应离。

[寂灭相中无常无常等四寂灭相中无边无边等四]

外道以有所得见,于过去世立四种邪见,谓世间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于未来世立四种邪见,谓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无边。如此诸见,皆有所得见,皆是戏论,故论主破之。

寂灭相即实相。实相无相无不相,实相无相,则相不可得。实相无不相,则非相不可得。无相无非相,是曰寂灭相。于寂灭相中,无一法可得,灭诸戏论,故无[常无常]等四句,亦无[边无边]等四句。

问曰:若如是破如来者,则无如来耶?答曰:

[邪见深厚者则说无如来如来寂灭相分别有亦非]

寂灭相者,即无相无不相。无相即无不相,故无相不可得。无不相即无相,故无不相不可得。当知无性随缘,无相即相。随缘无性,相即无相。故曰邪见深厚者,则说无如来,如来寂灭相,分别有亦非。若说有如来,亦不对也。

[如是性空中思惟亦不可如来灭度后分别于有无]

性空非是虚无,性空者不可得义,不可得有,不可得无,谓之性空,如是性空中,思惟亦不可,以思惟即有所得心也。

如来灭度后,分别于有无。

灭度者,如来本寂灭相也,寂灭相非有无。而愚痴人,以思惟心分别是有是无。

[如来过戏论而人生戏论戏论破慧眼是皆不见佛]

如来即是实相,实相者无相无无相。相者世俗谛,无相者第一义谛,故一实谛出为二谛,相即无相,世谛即第一义谛;无相即相,第一义谛即世谛。世即第一,故不取于相;第一即世,故不取无相。凡所取相,皆是虚妄,依虚妄立说,称为戏论。不取于相,系如实道,号曰如来。

而人生戏论,众生取相为言,故是戏论,戏论破慧眼,是皆不见佛。慧眼者不见一切法,不见有为法,不见无为法,名为慧眼。第一义谛是无为,世谛是有为。第一既世,故无为不可得;世即第一,故有为不可得。不见一切法,即见如来。故曰戏论破慧眼,是皆不见佛。

[如来所有性即是世间性如来无有性世间亦无性]

实相无相即是如来,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然无性随缘现诸法,诸法缘现无自性。故无相即相,相即无相。若无相外另有相,此相即是定法。若相外另有无相,此无相便是断灭。所以如来所有性,实相也。即是世间性,实相即一切相也。如来无有性,实相无相也。世间亦无性,世间一切相即无相也。

中论要解∵作者:释智谕∵

观颠倒品第二十三∵

外人问曰:

[从忆想分别生于贪恚痴净不净颠倒皆从众缘生]

从忆想而生分别,根对境而生分别心也。由分别心生贪恚痴。

复次,于净不净境颠倒执着,而生贪恚痴。于净境起贪,于不净境起恚,于中庸境起痴。是故知实有三毒烦恼从众缘生,岂得谓一切法空?答曰:

[若因净不净颠倒生三毒三毒即无性故烦恼无实]

若因净不净颠倒生三毒者,三毒即缘生无性,故三毒烦恼无实性也。

[我法有以无是事终不成无我诸烦恼有无亦不成]

我与贪恚痴相缘,方成烦恼,独我不能构成烦恼,独贪恚痴亦不能构成烦恼。上半偈是说独我而无贪恚痴,不能构成烦恼。下半偈是说独贪恚痴而无我,亦不能构成烦恼。

我法有以无,是事终不成。

如果无三毒,独我之为法,烦恼之事终不成也。如果有我而无三毒,则我云何有烦恼?如果无我亦无三毒,云何有烦恼?

无我诸烦恼,有无亦不成。

如果无我,独贪恚痴(诸烦恼者,贪恚痴三也。)无论有三毒或无三毒,亦不能构成烦恼。如果有三毒而无我,谁生烦恼?如果无我亦无三毒,云何有烦恼?

[谁有此烦恼是即为不成若离是而有烦恼则无属]

人是因缘生无自性,一切法无我。既然无我,谁有此烦恼?故烦恼即不能构成。如果离人而有烦恼,则此烦恼便无所属了。

[如身见五种求之不可得烦恼于垢心五求亦不得]

众生执五阴为身心,是名身见,身见亦名我见。然五阴皆空,何身见之有?五阴是变坏法,而我无变坏,故于五阴中求我不可得也。

垢心是垢染心,亦即贪恚痴心。烦恼与垢染心,相缘而有。又于五阴中,色名为身,受想行识名心。识为心王,受想行为心所。然于五阴中,求烦恼与垢心,了不可得。何以故?五阴皆空,烦恼垢心,无依止处也。此偈之意,旨在明一切法空也。

[净不净颠倒是则无自性云何因此二而生诸烦恼]

净不净颠倒,是则无自性。

颠倒即是虚妄执着,虚妄执着即非实有,故曰净不净颠倒则无自性。净不净二种颠倒既无自性,云何生贪恚痴诸烦恼?问曰:

[色声香味触及法为六种如是之六种是三毒根本]

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六尘染六根,六根执着乃有净不净颠倒。所以净不净颠倒,是三毒根本。论主答曰:

[色声香味触及法体六种皆空如炎梦如乾闼波城如是六种中何有净不净犹如幻化人亦如镜中像]

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皆因缘所生,空无自性。犹如明镜现像,镜实无像。又如阳炎似水,而实无水。又如梦中现境,而实无境。乾闼婆城,犹海市蜃楼也。

如是六种空无自性,何能有净不净而为三毒根本?如是六尘,如化人镜像,而无实体也。

[不因于净相则无有不净因净有不净是故无不净]

净不净相因而成,各无自性。因净有不净,不净非是自有,故知无有不净。

[不因于不净则亦无有净因不净有净是故无有净]

同理可知,因不净方有净,净无自性,是故无有净也。

[若无有净者何由而有贪若无有不净何由而有恚]

由取净相方有贪,既无有净,何有于贪?由取不净相方有恚,既无不净,何有于恚?

问曰:常乐我净四种颠倒——于常执无常,于无常执常;于乐执为苦,于苦执为乐;于我执无我,于无我执我;于净执不净,于不净执净。若于无常执常,名为颠倒。若于无常知是无常,不名颠倒。所以颠倒者应有,何故言都无?答曰:

[于无常着常是则名颠倒空中无有常何处有常倒]

诸法性空,于空性中无有[常],亦无[无常],何处有常倒呢?

[若于无常中着无常非倒空中无无常何有非颠倒]

同理可知,于无常知是无常,名不颠倒。然空中无无常,何有非颠倒?

[可着着者着及所用着法是皆寂灭相云何而有着]

可着名外境,着者名能着之人,着名造作之业,所用法是所用之事。这一切于性空中,皆寂灭相,云何而有着?当知若有可着、着者、着、及所着法,则不为空也。

[若无有着法言邪是颠倒言正不颠倒谁有如是事]

若无有可着、着者、着、及所着法,这一切皆空。而言邪是颠倒,正是不颠倒,谁有如是事?当知空中,无邪无正,无颠倒,无不颠倒也。

[有倒不生倒无倒不生倒倒者不生倒不倒亦不生若于颠倒时亦不生颠倒汝可自观察谁生于颠倒]

有倒不生倒。倒法已有,不复更生颠倒。无倒不生倒。倒法既无,云何而生倒法?此是讲法。

倒者不生倒。倒者是人,若人已成颠倒,云何更生颠倒?我们都知道,人不颠倒,方能生颠倒。若人已经颠倒,不应更生颠倒。

不倒亦不倒。若人不颠倒,亦不生颠倒。何以故?已不颠倒,不应言为颠倒人也。此半颂约人言。

若于颠倒时,亦不生颠倒。颠倒时即是半倒,半不倒。既然已倒不生倒,不倒亦不生倒,当然半倒半不倒的[倒时],亦不生颠倒。

既然于法于人,于已倒不倒倒时,皆不生倒,谁生颠倒也?当知于毕竟空中,法、人、倒、不倒,皆不可得,云何生倒?

[诸颠倒不生云何有此义无有颠倒故何有颠倒者]

外人复执颠倒即是不生,不生应有也。论主言汝若谓诸颠倒不生,云何有此义?如果颠倒不生,是无有颠倒法,如果无有颠倒法,云何有颠倒之人?如果无颠倒人,云何佛度颠倒众生?

当知无性随于染缘,乃有颠倒生。颠倒随染缘而有,故无自性,无自性故无生。故无生即生,生即无生。若谓生以外实有无生,此无生便是断边。若谓无生外实有生,此生便常边。无生即生故不断,生即无生故不常,如是方成中道义。

[若常我乐净而是实有者是常我乐净则非是颠倒若常我乐净而实无有者无常苦不净是则亦应无]

若常乐我净实有者,既然实有,当无颠倒。若常我乐净实无,不对常乐我净,当无无常、苦、无我、不净。若无无常苦无我不净,是亦无颠倒。

要知道一切法无性随缘而有,法随缘有故无自性。无性随缘,无而不无,不无而无。随缘无性,有而非有,非有而有。如是方成中道义。

[如是颠倒灭无明则亦灭以无明灭故诸行等亦灭]

汝若谓颠倒不生,如是则颠倒灭。颠倒即无明,是故颠倒灭则无明即灭。若无明灭则行亦灭,若无明行灭,则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亦灭。若生死流转十二因缘灭,则还灭十二因缘亦无。经云十二因缘是佛性种子,若十二因缘灭者,佛性种子则灭矣。

[若烦恼性实而有所属者云何当可断谁能断其性]

若三毒烦恼实有,而有所属者,所属者谓有人也。若三毒烦恼与所属之人而有实性者,便不可断。何以故?实性不可断故。

[若烦恼虚妄无性无属者云何当可断谁能断无性]

若烦恼虚妄,无性无属者,便是人法皆假,无有实性。谁能断于无性?

应知无性随缘,则烦恼非无。随缘无性,则烦恼非有。无性随缘妄起烦恼,烦恼虚妄,故可治灭也。灭者灭其虚妄,非灭法也。

中论要解∵作者:释智谕∵

观四谛品第二十四∵

外人问言:众生以四颠倒,造作集而致苦报。若不颠倒,则修道可以证灭。故破四颠倒可证四谛,证四谛则得四沙门果。故若说一切法空,则有大过。

[若一切皆空无生亦无灭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以无四谛故见苦与断集证灭及修道如是事皆无以是事无故则无四道果无有四果故得向者亦无若无八贤圣则无有僧宝以无四谛故亦无有法宝以无法僧宝亦无有佛宝如是说空者是则破三宝]

若一切法空,则集不生苦,修道不能灭苦,是以无有证灭谛。如是则无苦集灭道,四圣谛之法。

以无四谛故,则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如是事皆无。

以见苦断集证灭修道等事无故,则无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

若无向四果八贤圣,则无有僧宝。以无四谛法故,亦无有法宝。

以无法宝僧宝故,亦无有佛宝。所以汝说一切法空,则破三宝。

[空法坏因果亦坏于罪福亦复悉毁坏一切世俗法]

集为世间因,苦为世间果,道为出世间果,道为出世间因,灭为出世间果。故空法坏因果,亦坏于罪福。一切世间法,行善得福报,行恶得罪报。若一切法空,则一切世间法便被毁坏了。答曰:

[汝今实不能知空空因缘及知于空义是故自生恼]

汝今实不能知空及空的因缘,所以不知空义。当知空非定性空,而是因缘空。因缘空则无自性,空无自性便是不空。不空乃因缘不空,故不空无自性,不空无自性即空。故空即不空,全空即有。不空即空,全有即空。如是方为真空义也。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无性是第一义谛,随缘是世谛。无性随缘故第一义谛即世谛,随缘无性故世谛即第一义谛。于第一义谛,空性湛然。于世谛中,四谛因果宛然。无性随缘,故空性湛然不碍四谛因果宛然。随缘无性,则四谛因果宛然不碍空性湛然。若人不知二谛,则于甚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盘]

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

第一义至理无名,离言绝卢。无言之理,要以言显,显理之言,便名世俗谛。故不依俗谛,便不得第一义。

又,因缘所生法,名为世俗谛。因缘所生法无有自性,法无自性便名第一义谛。故知俗谛法幻有而无性,便得第一义谛,若不依假有之俗谛,便不得无性之第一义谛.或有人问,不依俗谛,能否得第一义?答:若不依俗谛而得一切法无性者,此人便堕断灭空。

依俗谛得第一义,则知诸法虽有而常空,虽空而常有。有即空,生即无生。空即有,无生即生。是故离生,离无生,离亦生亦无生,离非生非无生,是名涅盘也。

[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如不善呪术不善捉毒蛇]

若不能正观无性缘成,空而不空,缘成无性,不空而空,是不能正观空。此人钝根自害,犹不善呪术,捉蛇反被蛇所害。

[世尊知是法甚深微妙相非钝根所及是故不欲说]

世尊知此法甚深,非钝根所能解。恐钝根人不解,反招自害,是故不欲说。

[汝谓我着空而为我生过汝今所说过于空则无有]

汝谓我着空,而为我生过。

汝不识真空义,所说之过,于真空皆无所有,汝所说之过,还在汝边。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无性能随缘,方成世间一切法也。若无空义者,便是法有定性,既有定性当不能随缘,不能随缘,一切法则不成。

[汝今自有过而以回向我如人乘马者自忘于所乘]

汝堕于有法,自有过咎,反说真空义有过。如人乘马,自忘于所乘。

[若汝见诸法决定有性者即为见诸法无因亦无缘]

外道以因缘为自性,佛道知自性是因缘。若法有自性,便是定性有,若有定法即非无上菩提。佛道知法是因缘有,皆无自性,无性随缘方成万法。

若汝见诸法,决定有性者,即为见诸法,无因亦无缘。当知无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故知一切法皆无自性。

[即为破因果作作者作法亦复坏一切万物之生灭]

若法有定性,即不假因缘生,故即为破因果。何以故?以法自性生,当是自还生自,故无因果。

不但破因果,同时法若自性生,当是永远自我等于自我。故亦破作业作者及作法,如此则坏一切万物之生灭。何以故?自我等于自我,无生无灭故。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为破自性有,故明诸法皆因缘生。我说即是无(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诸法因缘生无自性故空,空者真谛也。亦为是假名,俗谛假也。于真于俗不执着,便是中道。若生执着,便落遍计执。

空即是假则非空,假即是空则非假。非空故能假,非假故能空。非空非假名真谛中,能假能空名俗谛中。故因缘生法,即空即假即中。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即空即假即中。说空一切空,说假一切假,说中一切中。

[若一切不空则无有生灭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

若一切不空,则无四圣谛法。何以故?一切不空则有定性,若苦有定性,则不由集生,亦复不因修道而灭,便无灭谛。故一切法不空,则无四圣谛。

[若不从缘生云何当有苦无常是苦义定性无无常]

我们已经知道,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苦从集的因缘而生。如果无集的因缘,便无有苦。

生灭无常是苦义,假使苦不从集因缘生,那么苦便是定性有。若苦为定性有,则非无常,若非无常,则坏苦义。所以若破因缘生,则破苦谛。

[若苦有定性何故从集生是故无有集以破空义故]

若苦有定性,何故从集生?苦既是定性有,便不须由集生,是故无有集,以破空义故。苦本是空,由集因缘而生苦。今破空义,苦为定性有,则不须集生了。故苦有定性则破集谛。

[苦若有定性则不应有灭汝着定性故即破于灭谛]

苦若有定性,便不应灭,故破灭谛。

[苦若有定性,则无有修道若道可修习即无有写性]∵

苦若有定性,则苦不生,集谛灭谛皆无,则不须修道。同时苦若有定性,则不应因修道而灭,故破道谛。如果有道可修而能灭苦,便说明苦无定性。

[若无有苦谛及无集灭谛所可灭苦道竟为何所至]

若无苦集灭谛。苦灭道谛便无所至了。所谓道者有通达义,自苦至苦灭,其过程名道谛。既无苦集灭,便无道谛矣。

[若苦定有性先来所不见于今云何见其性不异故]

再者,若苦定有性,应该先前即有,因为定性有是无变异的。先来所不见,于今云何见?

[如见苦不然断集及证灭修道及四果是亦皆不然]

四谛围绕于苦,应曰苦谛,苦集谛,苦灭谛,苦灭道谛。今见苦不然,当知断集证灭修道亦无。故心经云无苦集灭道。既无四谛法,云何有修四谛证四果?

[是四道果性先来不可得诸法性若定今云何可得]

诸法若有定性,四道果即应先来可得。四道果先来不可得,今云何可得?

当知四谛者,乃因缘有,四道果者,亦因缘有。因缘有者,有而非有,非有而有,无决定性也。

[若无有四果则无得向者以无八圣故则无有僧宝]

四果曰四得,向果者曰四向。若无四果,四得四向则无,无四得四向,则无八贤圣。既无八贤圣,则无有僧宝。

[无四圣谛故亦无有法宝无法宝僧宝云何有佛宝]

以无八贤圣则无僧宝,无四圣谛则无法宝。无法宝僧宝,云何有佛宝?故汝谓法有定性,则坏三宝。

外人言,无上菩提应有,得无上菩提名成佛。答曰:

[汝说则不因菩提而有佛亦复不因佛而有于菩提]

因证菩提而有佛,因成佛而有无上菩提,二者相因而立。若如汝言法有定性,则佛有定性,不因菩提而有佛,法有定性,不因佛而有菩提。

[虽复勤精进修行菩提道若先非佛性不应得成佛]

若佛定性有,则修菩提道,不能圆显佛性而成佛。复次众生若非先有佛性,虽修行菩提道,终不应成佛也。例如矿中无金,纵经锻炼不能得金。佛性者即无性也,无性是为佛性。法华经云,佛种从缘起。缘起即无性也。既然众生能成佛,故知众生及佛,非是定性有。

[若诸法不空无作罪福者不空何所作以其性定故]

若诸法不空,则法各有定性。若诸法各有定性,则乐有定性,不由作福而来,苦有定性,不由作罪而来。故曰不空何所作,以其性定故。

[汝于罪福中不生果报者是则离罪福而有诸果报]

若法各有定性,则罪福不生果报。何以故?果报已有定性故。若果报已有有定性,则是离罪福另有果报。

[若谓从罪福而生果报者果从罪福生云何言不空]

若从罪福而生果报,既然果报从罪福生,当是未生时,果报无有,云何言不空?

[汝破一切法诸因缘空义则破于世俗诸余所有法]

诸法因缘生,即是空义,以因缘生无自性故。汝故因缘生,则破世间一切所有法。以世间一切法,无非因缘生故。

[若破于空义即应无所作无作而有作不作名作者]

性空方能应缘而有诸法之作,若破于空义,诸法便是定性有。法定性有,便不须更有所作了。所以破坏空义,一切法便无作无因。

无作而有作。以一切法有定性故,所以虽然无作无因,而有已作之果法。

不作名作者。若谓有作者,则是无有作业,便名为作者。例如虽不杀生,亦名为杀者。再者既是无作而有作,应是虽无作者,而有作业有果报。

[若有决定性世间种种相则不生不灭常住而不坏]

世间万物种种相,皆生灭无常。若法有定性,则世间种种相,应不生不灭,常住不坏。如果世间种种相不生不灭,则破世间相矣。

[若无有空者未得不应得亦无断烦恼亦无苦尽事]

若法有定性而不空者,决定凡夫不得初果,决定初果不得二果……如是则烦恼集决定有,决定有则不可断,故曰无断烦恼集。亦无修灭苦道,证苦灭谛者。以苦若决定有,则不可灭故。

[是故经中说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见苦集灭道]

四谛法因缘有无自性,若见四谛性空,即为见法,见法即为见佛。

法以因缘有,因缘有故无自性,无自性故能应缘而有。于是可知,全空以成有,有全是空。全有以成空,空全是有,此谓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四谛义如是。

中论要解∵作者:释智谕∵

观涅盘品第二十五∵

问曰:

[若一切法空无生无灭者何断何所灭而称为涅盘]

若一切法空,无生无灭者。以世间一切法有生有灭,乃有烦恼有苦。断烦恼灭生死苦,乃名涅盘。若如汝言一切法空,当无烦恼无生死苦,然则何断何所灭,而称为涅盘?

当知生死涅盘,二俱是空。涅盘随缘现生死,生死无性名涅盘,二俱无实体可得。

答曰:

[若诸法不空则无生无灭何断何所灭而称为涅盘]

若依汝言诸法不空,则有定性。定性之法,无生无灭。既无烦恼可断,亦无生死苦可灭,然则何法称涅盘?

[无得亦无至不断亦不常不生亦不灭是说名涅盘]

无证四谛得四果,亦无灭生死至涅盘。故知不断不常,不生不灭之中道义,说名涅盘也。

[涅盘不名有有则老死相终无有有法离于老死相]

涅盘不名有,有则老死相。

此下诸偈,言涅盘离四句,先言离有之一句。涅盘若有,有法必归磨灭,故是老死相。世间无有有法,离于老死相者,当知生死无性假名涅盘,故涅盘非有也。

[若涅盘是有涅盘即有为终无有一法而是无为者]

入无为名涅盘,若涅盘是有,有法必具生住灭三相,具三相是有为法,故涅盘是有即是有为。

世间一切有法皆是有为,终无有一法,而是无为者。

[若涅盘是有云何名无受无有不从受而名为有法]

若涅盘是有,云何名无受?

有法必有受,有受是生死,无受则是涅盘。如十二因缘中,无明灭则行灭,乃至识灭名色灭六入灭触灭受灭,是名入无余涅盘,若不破无明,仅爱灭取灭有灭生灭老死灭,是名入有余涅盘。有余涅盘了分段生死,亦不受后有。若如汝所说涅盘是有,有法必有受。故无有不从受,而名为有法。

问曰:若有不是涅盘,应该无有是涅盘了?答曰:

[有尚非涅盘何况于无耶涅盘无有有何处当有无]

以下破无,明涅盘离无一句。

有尚非涅盘,何况于无耶?

有是无本,有坏名无。有尚非涅盘,何况无呢?有尚不可得,何处当有无?因为有坏名无,有既不可得,何处有无?

[若无是涅盘云何名不受未曾有不受而名为无法]

若无是涅盘,既是涅盘,则此无当是另一形熊的有。既然是有,便应有受。故曰未曾有不受,而名为无法。

[受诸因缘故轮转生死中不受诸因缘是名为涅盘]

受诸因缘故,轮转生死中。

当知有是因缘有,无是因缘无。因缘所生法无自性,因缘有无自性,故涅盘离有一句。因缘无无自性,故涅盘离无一句。是以不受诸因缘,是名为涅盘。不受诸因缘者,不以有所得心执受因缘法有自性也。若以有所得心,执受因缘法实有自性,便轮转生死中了。

[如佛经中说断有断非有是故知涅盘非有亦非无]

因缘有无自性,因缘无无自性,无自性不可得,假名涅盘。故佛经中说,断有断非有,是名涅盘。是故知涅盘,非有亦非无。

问曰:既然有、无皆非涅盘,应是有无和合为涅盘。答曰:

[若谓于有无合为涅盘者有无即解脱是事则不然]

以下明涅盘离亦有亦无一句。

涅盘名为解脱,若谓有无和合为涅盘者,那么有无即是解脱了?是事不然。当知受于有无,皆轮转生死,非解脱也。再者有无二法相违,云何能一处俱?

[若谓于有无合为涅盘者涅盘非无受是二从受生]

我们已经知道,有无二法,从受而生。若有无和合为涅盘,则涅盘非无受。有受便是生死,焉得名为涅盘?

[有无共合成云何名涅盘涅盘名无为有无是有为]

同时涅盘名无为,有无是有为,云何有为和合,成为无为?

[有无二事共云何是涅盘是二不同处如明暗不俱]

有与无相违,犹如明暗之不能共俱,云何有无二事共名涅盘?有时则不无,无时则非有,不能二事共名涅盘也。问曰:若有无共非涅盘,应非有非无是涅盘。答曰:

[若非有非无名之为涅盘此非有非无以何而分别]

最后明涅盘离非有非无一句。∵

非有非无则不可分别,不可分别,云何名涅盘?故曰若非有非无名涅盘,此非有非无以何而分别?

[分别非有无如是名涅盘若有无成者非有非无成]

有则非无,无则非有。如果[有][无]成立,可说非有无非成立。今有与无皆不成立,非有非无云何成立?是知涅盘离四句绝百非也。

[如来灭度后不言有与无亦不言有无非有及非无如来现在时不言有与无亦不言有无非有及非无]

离四句者简凡情也,故如来灭后,或现在世时,均不说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以四句者,非为正义。

[涅盘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盘亦无少分别]

涅盘与世间,世间与涅盘,无有少分别。何以故?无性随缘,涅盘即世间。随缘无性,世间即涅盘。

[涅盘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

缘起无自性即是性空,性空无自性即是缘起。涅盘与世间之实际,即是无性为性。故如是二实际,无毫厘差别。

[灭后有无等有边等常等诸见依涅盘∵未来过去世]

灭后有无等,有边等常等。(可参阅大智度论卷二,十四汉文,及参阅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十四佛母品)

灭后即事来涅盘后。外人执见,谓如来灭后,为有,为无,为亦有亦无,为非有非无?

有边等常等,世间为有边,为无边,为亦有边亦无边,为非有边非无边?世间为常。为无常。为亦常亦无常,为非常非无常?此三种为十二见。

如来灭后,有无等四见,依如来涅盘而起。世间有边无边等四见,依未来世起。世间常无常等四见,依过去世起。故曰诸见依涅盘、未来、过去世而起也。

[一切法空故何有边无边亦边亦无边非有非无边何者为一异何有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诸法不可得灭一切戏论无人亦无处佛亦无所说]

此段文旨在破六十二邪见,不过文中略说而已。六十二见略见于三处,一、长阿含梵动经,二、般若经佛母品,三、天台嘉祥等所立。般若经开十四难为六十二见,于五阴,计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无边,如云、不如去、亦如如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合为六十句。加上身与神一,身与神异二句,成六十二见。

天台、嘉祥于二十种我见,立六十二见。即一、五阴是我,二、离五阴有我,三、我在五阴中,四、五阴在我中,合为二十句。历三世成六十句。加上断、常二见为根本,成六十二见。

梵动经文繁不及备引,请读者参阅长阿含十四。

一切法毕竟空不可得故,实无[边无边]等四句。变无身神一、身神异。亦无[常无常]等四句。

诸法不可得,灭一切徒有言而无实之戏论。一切法毕竟空,于毕竟空中,无人亦无处所,佛亦无所说。佛说法度众生,是依世俗谛说,非依第一义边说。

中论要解∵作者:释智谕∵

观十二因缘品第二十六∵

问曰:汝以摩诃衍(大乘),说第一义,已得闻矣。我今欲闻声闻法入第一义。答曰:

[众生痴所覆为后起三行以起是行故随行堕六趣]

众生痴所覆,为后起三行。

痴即无明,众生以无明覆蔽故,于是起身口意业三行。无明惑也,身口意行业也。以起行造业故,随行(业)而堕入六趣。此于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中,先出无明及行。

[以诸行因缘识受六道身以有识着故增长于名色]

以身口意业诸行之因缘,乃有识受六道之身。以有识着故,增长于名色。色者众生身,名者众生心。此出识、名色二支。

[名色增长故因而生六入情尘识和合而生于六触]

名色仅略具身心二根,眼耳鼻舌四根,尚未具足。名色增长,方乃具足六根,是名六入。根尘识和合,而生眼耳鼻舌身意六触。情尘识者,即根尘识也。此出六入及触二支。

∵[因于六触故即生于三受以因三受故而生于渴爱]

因于六触故,即是生苦乐舍三受。以因三受故,而生于渴爱。避苦趣乐,乃生渴爱也。此出受、爱二支。

[因爱有四取因取故有有若取者不取则解脱无有]

爱深曰取,四取者欲取见取戒取我语取。因取故有欲有色有无色有三有相续。若取者不取,便可解脱不受三有了。此明取、有二支。

[从有而有生从生有老死从老死故有夏悲诸苦恼如是等诸事皆从生而有但以是因缘而集在苦阴是谓为生死诸行之根本无明者所造智者所不为以是事灭故是事则不生但是苦阴聚如是而正灭]

从有而有生,从生有老死,从老死故有夏悲诸苦恼。此明最后生老死二支。

如是十二因缘诸事,皆从无明生而有的。但是无明乃颠倒虚妄,非实有无明生,而是众颠倒妄执。以颠倒妄执因缘,乃集大苦之五受阴也。而实五阴皆空,众生妄执为有而已。

如是颠倒妄执,故有十二因缘生死流转,是谓为生死也。

诸行之根,是为无明所造,此虚妄无明,智者所不为也。

无明生则行生,行生则识生,识生则名色生,名色生则六入生,六入生则触生,触生则受生,受生则爱生,爱生则取生,取生则有生,有生则生生,生生则老死生。故曰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谓为生死流转十二因缘。

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故曰此灭故彼灭,此无故彼无,谓为还灭十二因缘。

其实十二因缘,无生亦无灭。何以故?无明虚妄,无生亦无灭故。我们不妨推求之。

老死由生而有,无有自性,故老死空;生无自性,由有而有,故生空;有无自性,由取而有,故有空;取无自性,由爱而有,故取空;爱无自性,由受而有,故爱空;受无自性,由触而有,故受空;触无自性,由六入而有,故触空;六入无自性,由名色而有,故六入空;名色无自性,由识而有,故名色空;识无自性,由行而有,故识空;行无自性,由无明而有,故行空;无明无自性,颠倒虚妄而有,故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故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非实有生灭,不过在表明真空义而已。故佛说法,旨在明无生也。

以是事灭故,是事则不生。

以是事灭者,以无明灭也。若无明不起,则行识乃至老死夏悲苦恼皆不生。但是苦阴聚,无明灭则正灭矣。

中论要解∵作者:释智谕∵

观邪见品第二十七∵

问曰:已闻大乘法破邪见,今欲闻声闻法破邪见。答曰:

[我于过去世为有为是无世间常等见皆依过去世我于未来世为作为不作有边等诸见皆依未来世]

首先表明邪见,邪见皆于有所得心而起。于现世之我起有所得见,则问现世之我,于过去世为有?或者为无?

世间常等见,皆依过去世。

世间常见断见等邪见,皆以现在世之我,依过去世而起。若我于过去世已有,是则为常。若我于过去世本无,而今世我始生,是则为断。世间断常等见,皆依过去世。

我于未来世,为作为不作?

若于未来世,身虽灭而[我]犹作,[我]则无边。若于未来世,身[我]俱灭而作,[我]我则有边。有边无边等见,皆依未来世起。

此中应有八句,我于过去世,为有,为无,为亦有亦无,为非有非无。我于未来世,为作,为不作,为亦作亦不作,为非作非不作。有无二句为根本,根本若破,余句自破。

[过去世有我是事不可得过去世中我不作今世我]

过去世有我,是事不可得。

假若过去世即有我,然则我通三世,我遍六道,不合道理。例如过去世我,是畜生道,现在世我为人道。若过去世有我,应畜生即是人。故曰过去世中我,不作今世我。

[若谓我即是而身有异相若当离于身何处别有我]

若谓我即是,而身有异相。

此是破我常身无常也。若谓过去世之我,即是现在世之我,而过去世的畜生身,有异于现在世的人身。但离身何处有我?以有身故方知有我,无身何处是我?若离于身有我,应该身造罪,我不受报。

[离有无身我是事为已成若谓身即我若都无有我]

[离有无身我],应作[离身无有我]。

因为离身有我,则应身造罪我不受报。所以离身无有我,此事于理已经成立。

若谓身即我,此事于理不合。何以故?因为身生灭变坏,而我不断,轮转六道。换句话说,身坏命终,埋葬成土。而我轮转六道,受报不已。故知于身都无有我也。

[但身不为我身相生灭故云何当以受而作于受者]

因为身生灭变坏,故曰但身不为我,身相生灭故。

云何当以受,而作于受者。

[受]是五受阴身也,[受者]是我。云何以五受阴身,而作为受者的我呢?若五受阴身即我,那么我由畜生转生为人,应是我仍具畜身。我由畜生转生为人,而畜生的五阴,不到人道来。故曰云何当以受,而作于受者。

[若离身有我是事则不然无受而有我而实不可得]

若离身有我,是事则不然。何以故?无受(身)而有我,而实不可得。以有五受阴之身,方谓有我。若无身而有我,则[我]虚无缥渺实不可得。

[今我不离受亦不即是受非无受非无此即决定义]

今我不离受,今我不离身也。何以故?我与身皆缘起法,无性随缘而起万法,是以万法无非无性,不二不异。故我不离五阴身也。

亦不即是受,亦不即是身也。何以故?随缘无性,法法皆空,空不相即,故我不即是身也。

非无受非无,非是无我,身亦非无。何以故?无性随缘起万法,故我与身随缘而现,非是无也。

此即决定义。此无性随缘起万法,万法缘成无自性,即是实相。实相无相,即随缘无性。实相无不相,即无性随缘,故此即决定义。

[过去我不作是事则不然过去世中我异今亦不然]

过去世我不作今世我,是事不然。何以故?无性随缘,过去世我,与今世我,虽有而非常也。过去世中我,异今亦不然,随缘无性,三世六道,法法无性,无性则不相异也。

[若谓有异者离彼应有今我住过去世而今我自生]

若谓过去世我,与今世我有异者,应离过去世我,有今世之我。故曰我住过去世,而今我自生。但事实不然,今世之我,乃过去世之果报,故知过去世我与今世我不异也。

[如是则断灭失于业果报彼作而此受有如是等过]

若谓过去世我,与今我有异,我住过去世,而今我无因自生。如是则有断灭之过,失于过去业因,今世果报之理。便成为彼过去我作业。而今世我无因而受果报,有如是等过。

[先无而今有此中亦有过我则是作法亦为是无因]

若谓我于先世本无,而今世忽有,我则是作法,作法是生灭无常的。我们知道,若先我作今世我,则有常过。若先世无我,今世我自生,然则我便是无常的作法,亦为无因而有。

[如过去世中有我无我见若共若不共是事皆不然]

所以于过去世有我,无我,亦有我亦无我,非有我非无我,皆是邪见,是事皆不然。

当知若放舍邪见,即不见有我,不见无我,不见亦有我亦无我,不见非有我非无我。于是可知,中论破见不破法也。

[我于未来世为作为不作如是之见者皆同过去世]∵

次破未来世有边无边邪见。

我于未来世,为作为不作,如是之见者,皆同过去世。

假使现在世我,相续作未来世我,[我]则无边。换句话说,我即为常。假使现在世我,不相续作未来世我,[我]则有边,以间断故。

无边则有常过,有边则有断过,故曰如是之现者,皆同过去世。再者,以过去世我,看现在世我,相同于以现在世我,看未来世我,所以说皆同过去世。

[若天即是人则堕于常边天则为无生常法不生故]

如果过去世我作现在世我,现在世我作未来世我,等于天即是人了。例如过去世我为天,现在世我为人,岂非天即是人吗?如果这样,则堕于常边。如果天是常,则为无生,以常则不生故。

[若天异于人是即为无常若天异人者是则无相续]

若天异于人,则过去我灭,现在我自生;或者现在世我灭,未来世我自生,是即为间断无常。如是则无相续,一切法归于灭矣。

[若半天半人则堕于二边常及于无常是事则不然]

若半天相续,则是亦常,半人不相续,则是亦无常。如是则堕于亦常亦无常二边,是事则不然。

[若常及无常是二俱成者如是则应成非常非无常]

此一偈破非常非无常。常则非无常,无常则非常。故曰若常及无常,是二俱成者,如是则应成,非常非无常。以常及无常不成立,故非常非无常亦不成立。

[法若定有来及定有去者生死则无始而实无此事]

法若定有从过去世到现在未来,及定有从现在世往未来世去,便是为常。常则无生,无生则无灭,故曰生死则无始。然而实无来今世,去后世之事。何以故?一切法随缘无性,非定有也。

[今若无有常云何有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

对常而立无常,于常无常,立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今过去世法不来今世,现在世法不去后世,故知法无有常。不对常当然没有无常,乃至无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

[若世间有边云何有后世若世间无边云何有后世]

若世间有边,云何有后世?

因为世间有边,便归断灭。既然断灭,云何有后世?

若世间无边,云何有后世?

如果世间无边便是常,世间常则永远是今世,云何有后世?

[五阴常相结,犹如灯火炎以是故世间不应边无边]

五阴常相续,犹如灯火炎。

五阴皆空,空性随缘而现相续。五阴相续乃随缘假现,犹水性不动,随缘假现波浪翻腾。以五阴空故,方乃随缘假现于有,故全有即空,全空即有。是以虽空而非断,虽有亦非常。

犹如灯火炎随缘假现而非有,假现性空而非无。十方世界若有因缘,则处处现火,十方缘尽则处处火灭。随缘无性,则处处现火而火未生。无性随缘,虽处处火灭而火性未来灭。故如灯火炎,非常非无常,非亦常亦无常,非非常非无常;非有边非无边,非亦边亦无边,非非边非无边。以如是故,世间不应有边无边也。

[若先五阴坏不因是五阴更生后五阴世间则有边若先阴不坏亦不因是阴而生后五阴世间则无边]

若现在世之先五阴坏了,灭法不能生后五阴。如是则不因现在世五阴,而生后世五阴。世间不能前后相续,世间则有边。

若现在世之先五阴不坏,则永远是现在世五阴,而后五阴不生,世间则无边。下偈诃其过咎。

[真法及说者听者难得故如是则生死非有边无边]

所谓至理无名,以名显理,名显理故,还归无名。复次真如随缘有言说,言说无性是真如。故真法离言绝卢,说法者无说无示,听法者无闻无得。以一切法不可得故,如是则生死,离有边无边。

[若世半有边世间半无边是则亦有边亦无边不然]

既然世间有边无边不可得,故半有边半无边亦不可得。故曰亦有边无边不然。

[彼受五阴者云何一分破一分而不破是事则不然受亦复如是云何一分破一分而不破是事亦不然]

受五阴者是人,[受]是五阴法。前一偈约人破,后一偈约法破。若谓人法亦有边是一分破,若谓人法亦无边是一分不破。于同一人,一分破一分不破,是事不然。

[若亦有无边是二得成者非有非无边是则亦应成]

最后破非有边非无边。亦有边即非无边,亦无边即非有边。故曰若亦有边亦无边成者,非有边非无边则应成。今亦有边亦无边不成,当知非有边非无边亦不成。

[一切法空故世间常等见何处于何时谁起是诸见]

一切法空故,一切处、时、人、法皆不可得,故世间常无常边无边,于何处何时何人何法,起如是诸见?

[瞿昙大圣主怜愍说是法,悉断一切见我今稽首礼]

瞿昙大圣主赞佛也,怜愍说是法,佛以二谛为众生说法,在明中道义也。悉断一切见,为除一切邪见也。我今稽首礼,表示仰遵佛旨,非我龙树独撰也。

中论二十七品,独以观邪见品殿后,说明龙树菩萨上秉佛意造此中论,旨在破见不破法。因为诸法缘生无性,不可得不可破。若有人谓中论破法者,此人便是大邪见。

无所得为正见,有所得为邪见。凡有所得于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边、无边、亦边亦无边、非边非无边,皆为邪见。

破见者,破邪也,破邪在于显正。故中论宗旨,不外破邪显正而已。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