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今论∵讲座∵第一章∵中道之内容及其意义

中观的主要思想是在展现中道,发扬中道,那么第一就要讲中道的内容是什么?它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节∵中道之内容

佛法,是对于人生向上发展以至完成的一种实践。佛法他的目的,就是为了我们人一生,人生那要往上提升嘛,到完成人格的超越,目的就是在教导我们这些人,要怎么样去实践。众生(以人为本,可称为人生)导师这里括号写以人为本,可称为人生。我们一般都讲众生嘛,因为大乘那都是讲要普渡众生,其实。导师这里括号的意思要让你明白:虽然言众生,但是主要是“以人为本,”这一点大家要注意。所以他说可以称为人生,也就是说人生;无始以来,生死死生,生生不已的存在,是人生现实不过,迫切不过的根本问题,也惟是佛法才能彻底处理的问题。

我们从无始以来生生死死不停,在我们人生的现象来看这个是很现实的,我们看到我们的祖先,一个一个都走了,再来看我们也快轮到了,这个生死问题呀,不是很现实吗?我们今天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才要学佛嘛,才要学法嘛,不然我们学法干什么?所以这个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但是这里就讲:

佛法对于人生──生生不已的存在,开示它的真相,使我们从人生实相的正见中,知道我们应该如何增进此人生,净化此人生,超越一般的人生,达到更圆满更完成的地步。

我们为什么要学法、学佛,其实就是因为我们要面对生生死死的问题,不是只有讲死,生也很重要。所以,我们从佛陀的开示的法义里面,才能够了解人生的真相,我们必须在人生的所谓实相的这个正见里面,得到这个佛法的正见,我们才能够增进人生,进化人生,还要超越人生。不是只有死的事,活着要进化,要提升,要过得有意义嘛,不是只有死。当然,最后要解决的还要超越生死的问题。其实活着就要超越了,就要提升了,生命要活得有意义,活得充实,然后死的时候又能超越,所以,佛法带给我们的是真正的幸福。

这一佛法的核心──人生进步、净化以及完成的实践,佛典里称之为道。道就是路,我们今天要走这一条路,从生命对法的体会,慢慢了解真相,我们的人生就会进步了,不会堕落了,就会提升了,慢慢的也把我们的人格进化了,最后完成圆满的人格,就是成就、正觉、佛,这个过程就叫道,就是一条路。释尊在波罗奈的鹿野苑中,初为五比丘转*轮,即提示以「中」为道的特质。

佛陀的第一次说法,就是初转*轮,是对这个五比丘而说的,就已经提示到关于“中”为道的特质。如『转*轮经』(巴利文本)说∶∵「在此诸欲中耽于欲乐者,乃下劣凡夫,为非圣无意义之事。虽然,以自身所求之苦为苦,亦为非圣无意义之事也。离此二边之中道,方依于如来而能证悟,此即开眼、开知,至于寂静、悟证、正觉、涅盘之道。比丘!于何名为依于如来所悟之中道?即此八支之圣道也」。

导师就是依巴利文本的《转*轮经》的经文内容来让我们明白,佛陀的初转*轮就已经在说中道了。就是把这一经的经文提示出来让我们明白。我们耽于欲乐,那是世俗的下劣众生,这个不是圣贤,那是无意义的事情,我们自己身心所求之苦为苦,这个也是没有意义的。他说要离此二边之中道,就是离两边,离什么?离开欲乐、也离开苦行,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不要着于两边。离此二边之中道。这样才能够依如来而证悟,这样就是开眼、开知,然后达到寂静、悟证、正觉、涅盘。那么什么是如来所悟之中道?其实就是讲八正道。我们在学法一般都很容易落入什么?我们在修行中,很多很奇特的,比如说特殊的经验啦,神秘的经验啦,不然就是苦行啦,这个佛陀他开示告诉我们,真正的中道就是八正道。其实这个八支正道我们都上过课了。从正见的确立,我们才有正确地思维,再来是什么?正命了、正业了,这个是在讲什么?生活,生活中的事!我们要有正确地正当的职业、经济来源,这就是人间的生活。然后呢!把我们的三业,身、口、意调整好。再来就是我们的精进;再来就是我们会产生正确地正念,这些都慢慢的把身口意调整好了,里面内在的那些扰动,颠倒,种种的不正确的那些观念、行为就进化了,那个扰动分子的条件没有了自然就会定,这个叫正定,最后才能悟道。这个八正道其实就是生活,是不是我们的人类所有的行为由于观念来的?观念错了行为怎么会正确!好,观念正确了,得到正见了,我们的思维模式才会正确,就是正思维。观念正确了,思维模式也正确了,你的身口意行为是依据这个观念来的,不就慢慢正确了嘛!好,这些行为也端正了,身口意也端正了,那我们的起心动念会不会颠倒?会不会执着?就不会,就有正念。好,正念坚固了,内在的扰动分子慢慢的没有了,是不是就得到正定了?所以这些都不离我们身心跟生活。是不是这样子?所以八正道是唯一的中道行。好,如果明白这个重点,把握这个重点,我们会不会去注重前面的以身之苦为苦?不会!以欲望为满足,不会了。会不会落入神秘经验里面以为自己境界很高?不会了。所以真正的中道是离两边的中道,离什么两边?一边是娱乐,一边是苦行。两边;一边是实有,一边是实无。是两边。这个才是真正的八正道的重点!

各位如果明白这一点,只要我们的生活符合八正道的理论,我们跟这里一样可以开眼、开知、达到寂静、悟证、正觉、涅盘之道。如果我们今天能把缘起的正见建立好,缘起、空、中道,能同一个内容都明白,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应用在生活中?也就是不离开身心,不离开万法万物的接触去观察、去体会。外在万法的体会,身心变化的体会都是观嘛,都是观照,那是不是跟中观的思想一样?大家慢慢要去体会。

佛在开宗明义的最初说法,标揭此不苦不乐的中道。开宗明义,也就是佛陀第一次开显法,对五比丘的说法,就已经把根本的重点展现出来,叫开宗明义。不苦不乐的中道就已经讲出来了,中道即八支圣道,这是中道的根本义。

我们今天要讲缘起,讲中道,讲空,这个就是根本,所以导师就点出来。这个根本如果没有把握,那会偏离的。

这何以称之为中?有以为佛法之所谓中,是不流于极端的纵欲,也不流于过甚的苦行,在此苦乐之间求取折中的态度。有人就这样讲,佛陀在开示的是不苦不乐的中道,那我们应该怎么样?我们不要太纵欲了,太极端的在享受五欲,也不要太过苦行了,我们应该在这个苦跟乐的中间把它折中,就有人这样的观念。导师就讲;但这是断章取义,不能正解八正道的之所以为中道。如果是折中的方法那就跟中庸一样了,我们不要太超过了,也不要不及了,我们在中间恰恰好了。中道不是中间,不是两边的中间,注意听!是两边都不执着,没有中间,注意听哦!只是两边不执着,不是这两边的中间的折中哦!注意听!这个是不一样!比如说,有的这一边,生的这一边以一来比喻,实无的这一边我们用三来比喻,那我们两边一也不要三也不要我来个二,不是这个意思。这样就是折中对不对?我既然不着一也不着三,我要用二就是中间么,这个是中庸!不是佛法的中道。佛法的中道是说,两边都不取,中亦不可得。注意听哦!这个才是真正的中道。不要以为中间有一个中间地带,不是这个意思,你只要离两边就是中。不是两边的中间叫做中,注意听哦!如果取中间的话两边都没有舍,两边都没有去,你要注意这一点,那是不一样的。所以说如果以为求取折中的话,那导师认为这个是断章取义,从文字上去分别,不是真正的中道意识。

要知道:一般人的人生观,即人生历程的路向,不是纵我的乐行,就是克己的苦行。研考这二端的动机,都是建立于情意的,即是情本的人生观,情本的法门。导师用我们人生来比喻,我们这样比较容易了解,我们一般人追求名利,追求欲望,满足我们的五欲。好,觉得这边不行,那就是什么?克制自己!这个也不行,把自己严厉的非常的辛苦的去实践苦行,导师要我们进一步去了解,象这两种极端的现象,他的背后动机是什么?这是进一步哦,他说这个都是建立在情意,情本的人生观。我们都是在情执里面。世人感觉偏于纵我的乐行不可通时,于是就转向到专尚克己的苦行。其实这个就是佛陀的时代,印度当时社会的背景差不多是这样子。一般人讲求物欲,享受,发觉他带来的痛苦很甚的时候,就厌离了,厌离了就再来怎么样,就去折磨这个身体。

人生的行为,都不过在这两极端以及彼此移转的过程中。不晓得纵我的乐行,如火上加油;私我的无限扩张,必然是社会没法改善,自己没法得到解脱。

放纵我们自己去找欲乐,这就象火上在加油一样了,这些欲乐带来的痛苦更甚,你想解除你的苦,其实呢,他带来的苦更多,就象火上加油一样,为什么?因为那个我执没有断!好,你要满足那个我,为了满足这个我,欲望更是无限的夸张。那这样子的话每个人只在满足自己,那不就是私我更大嘛,那这样子整个社会能不能改善?社会没有办法改善,自己也更痛苦,更不可能解脱的。

或者见到此路不通,于是转向苦行,不知苦行是以石压草的办法;苦行的折服情欲是不能成功的。

导师这个点出来都很重要。很多人觉得欲望不好,我们要修行折磨自己,以为自己吃更多的苦,越多的苦越好、越能解脱。导师就讲:这样子如果没有智慧的去把他解除的话,就象石头来压草一样,暂时把它压着而已,根本没有办法根本解决问题。苦行的折服情欲是不能成功的,你每天在那边吃苦,你没有办法真正的身心自在,你只是折服折磨他,让他没有机会起欲望而已。但是这个是不能成功的,就象我过去讲的:你没有改变他的程序,只是在压制他的行为没有用的,内心真正的问题不能解决的。所以这里就谈到叔本华的悲观,甚至以自杀为自我解脱的一法,即是以情意为本的结论。

佛法是智慧为本的,但是人间是以情为本的。叔本华是西方的这个哲学家,他最后为什么走上自杀的这一条路?他没有出路,找不到真正的出路!这只是告诉我们,哲学也没有办法解决问题。他还是在情本的人生观念中。依释尊,纵我的乐行和克己的苦行,二者都根源于情识的妄执。简单的讲,我们在观念里面本身有颠倒妄执,这个根本的妄执没有解除,乐行跟苦行只是增加他更多的苦恼而已。所以最后为什么会自杀?因为没有根本解决嘛!释尊否定了二者,提供一种究竟彻底的中道行,这就是以智为本的新人生观。

释尊知道了他们两边的过患,因为释尊本身,他还是跟这些人开始是一样的。你说娱乐,他在王宫里就有娱乐、欲望很多很满足的吧。他为什么要放弃?不能解决!好,他出家后不是六年苦行嘛?好,也不能解决!所以他就知道,这两边都不能解决。他彻底的把它放弃了,最后开发了智慧,以智为本的新人生观,就是知道要离两边的中道才能根本解决。是要开发智慧的。

自我以及世间,唯有以智为前导,才可以改造人生,完成人生的理想。

不管是我们个人,还是世间,当我们发展为以智慧为前导的时候,我们个人才可以改变,才可以完成人生的理想。如果都是在以情为本的话,我们都是染着的,所有以智慧为本才能超越这些染着。∵因此,不苦不乐的、智本的新人生观,是佛法唯一的特质。

佛法唯一的特质。也就是说,离开这个根本佛法就没有特质了。佛法讲的重点就是开智慧,而不是用人间的情执的这一部分,情识的这一部分。这个其实就是一个重点,如何能够不苦不乐产生智慧的新人生观?这个就是学佛的一个根本重点。我们刚刚讲到两边苦跟乐,它是代表欲望跟修苦行折磨自己,我们刚刚讲到一个根本,不是折中,如果折中的话不是佛法的中道。比如说两边的极端会生起背后的动机,就是我们有我执、有我见、实有感、自性见产生的,你说我折中,折中就是说两边不要。那么多少一点还是有,还是在颠倒执着里面,那离两边是把两边彻底的怎么样?把它解除。不留下过去执着情见,这个才能解脱的。那么这个就跟一般的所谓中庸,或者是折中不一样哦,是两边要彻底的把它降服!不是少一点,不要那么严重就好,那根本的问题是没有解决的。比如说,我们在人间那贪嗔痴烦恼,我们要解决的贪嗔痴烦恼都要彻底解决,不是贪嗔痴烦恼少一点就好了,少一点还是在贪嗔痴烦恼,那会产生贪嗔痴烦恼原因表示还没有消除。所以真正的智慧,是可以把这个原因根本的条件彻底的把它解除,这个是佛法的最重要的地方。那我们就知道了,佛法的与世不共特质其实也是在这里,为什么?只要你还在有我里面,有自性见,你这些情本的人生观不可能完全彻底改变的。当你体会无我,你开发了智慧,体会空性、了解中道,破除了我执,情本的人生才能彻底的解决。那个时候展现的就是般若智慧,中道的智慧,空的智慧,才能真正的彻底降服贪嗔痴跟烦恼,人间的贪爱染着才能彻底的消除,不然生死是不可能解脱的要明白。我们前面就讲过了,自性见如果还有一点点影子存在噢,我执就有立足点,那我执有立足点贪嗔痴烦恼就不可能解除,生死就不可能解脱。怎么可能还留下一点点的影子?都不行噢!所以,离两边是对于两边产生极端执着的背后的因素,都要彻底的把它消除。唯有般若、正见、智慧、空是不是这样子?那么佛法要把握的特质就在这里,不允许有一点点的自性见。这个跟外道不一样噢,这个就是佛法的特质哦,这个一定要把握住。

佛说离此二边向中道,中道即八正道。八正道的主导者,即是正见。一切身心的行为,都是以正见为眼目的。

我们众生,时时刻刻的身心行为他这里就点出来,以正见为眼目。也就是说你没有正见,你的思维就是染着的,过去的习性的,颠倒的,爱染的,正见如果建立了,所有我们的行为就能跟着正见相应,我们的行为就会端正,就会正确。所以说以正见为眼目他是第一个条件,《阿含经》以正见为诸行的先导,诸行,一切的迁流造作行为就是诸行。好,今天一切的行为,受着我们观念的引导才会有行为,所以正见的重要你就明白了。我们讲八正道,《阿含经》讲八正道以正见为先导,所以第一个要修正的就是知见,要建立的就是正知正见,就知道为什么要以正见为导了。因为他是行为的先导么,《般若经》以般若为万行的先导。《般若经》是讲六度万行么,好,前五度如果没有智慧为眼、为前导,五度如盲啊!那么就知道正见智慧最重要!

所以不苦不乐的中道行,不是折中,而是从正见为本的实践中,不落于情本的苦乐二边。导师还是把这个重点一再提示不是折中,一折中还有啊!而是要从根本的正见上作为根本处,去实践,不会落入情本的苦乐二边。所以解决是在什么地方?在我们的知见上解决,从知见的建立导正我们的行为。而不是用石头来压草一样的,用规范来规范我们的行为,里面的知见没有转化的话,不能根本的解决这些问题。

由此,佛法是以「以智化情」、「以智导行」为原则的。∵这几句话就很重要了,真正的佛法是开智慧来化导我们的情本,情执,以智慧来导正我们的行为。这个是根本,这个是根本的原则。以智为本的中道行,包括了最初发心乃至向上达到究竟圆满的一切过程。我们的发心也要跟般若相应,跟智慧,跟空相应,如果发心不是跟智慧相应的,也是人间情本的那种染着,那个发心都会有问题。所以连发心都要跟智慧相应的。包括我们从初发心到成就一切佛果圆满为止,这个过程都是一样的,都是要跟智慧相应就对了。

正见为导的中道,即是从正见人生的实相中,增进、净化此人生以及解脱、完成。,证见人生的实相,佛在处处经中,也即说之为中道或中法。我们要了解人生的真相,当然要正见,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正见人生的所谓实相呢?其实就是中道啊!如『杂阿含经』(大正藏编号二六二经)说∶「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迦旃延!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是释尊开示「正见」的教授,说明世人不依于有,则依于无,佛离有无二边而说中道法。

导师一再的提起《杂阿含经》里面的教授,来让我们明白中道法,其实在佛陀最初的开示,或者是《杂阿含》经里面对迦旃延的开示,都在讲离两边的中道,为什么一直要提到这个?《阿含经》跟这个巴利文本里面的经典也是在讲中道,这里是讲离有无中道,前面那一经是讲离苦乐二边的中道,其实有无跟苦乐是一样的。导师要我们明白讲中道、讲空,其实在《杂阿含经》里面就已经有了。不是大乘佛法才另创出来的,不是!在根本的佛法的里面已经具备具足了。所以导师就提《杂阿含经》这一经,佛说世人颠倒依淤二边,依哪两边?若有若无,就是我们常常讲,我们众生总是落在实有或者是实无的这个观念,有看到一切现象就以为是真的、实有,坏掉了、灭了、没有了以为就什么都没有了,就落淤断见。有就是实有,实有就是常么;没有就以为实在没有,就以为是断什么都没有,这个就是有无。其实,有无就已经着在断常两边。所以有无跟断常、一异,来去,其实意思是一样的。这个是根本,佛陀点出来就是这个根本,

我们颠倒在什么地方?看到一切法不是落在实有就是落在实无,在有无两边产生了执着,所以佛陀就点出来,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圣弟子,佛陀所指导的这些圣弟子们,经过佛陀的开示,他们明白了,他们的思维模式,他们的知见跟世俗的观念刚好相反不一样。为什么?他说圣弟子他们如实的正观世间集,集是什么?就是集起,我们讲生么,生起来了,看到一切万法,包括我们的身心,集起来了,产生了,则不生世间无见。就不会落在断灭的什么都没有,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好,虽然有但是他会消灭,会消失,那就知道什么不是永恒的有、实在的有,不变的有,所以不会落在实有见里面,注意哦!这个就是观念的转化,随着知见的不同,认识就不一样哦,我们世间的人看到一个东西,一件事情,包括自己身心,自己意念的生起来,都以为是什么,是实在的,是实有的,是不是这样子?但是圣弟子就不一样,他的思维模式跟我们刚好相反,他看到一切法会生起会消灭,生起的一边就表示什么?他不是什么都没有,所以他会生起么,缘起缘聚,虽然生起了是有,但是他很快就消失了,会消灭。那这个有也不是永恒的有、实在的有,他只是缘起的有、如幻的有、非实的有,所以不起有见,也不起无见,是不是思维模式跟我们刚好相反?同样的看人间万法,同样的观察自己的身心,所体会的竟然是刚好相反,那我们就知道了,为什么会相反?因为观念不同,知见不同,产生的认识就不同是不是这样子?这里很重要哦!这个就是认识论的问题,

导师在序论里面就有谈到,我们认识的,认识论的那个抉择不一样,产生的法就完全不一样。比如说中观的空,唯识的空不一样,在哪里不一样?就是认识论上的不同。所以我们在抉择这个法的时候,我们先要明白这个认识论不同在哪里,在哪里不同,认识论是什么意思?认识论的重要在哪里?我们明白了,我们的思维模式就会不一样,我们观察到万法所起的反映就不一样哦,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