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

【文献属性】[***]□□□□□□,2001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出版年代】2002年

【文章标题】僧肇中观思想研究

【文章作者】李明芳

【指导教师】李志夫

【文章页数】206页

【中文关键词】僧肇|∵肇论|∵中观

【中文摘要】

本文的内容结构,大体分成文献与思想两部份。

第一章,回顾现有僧肇研究成果,标定待决或未曾处理的问题。

第二章,僧肇的生平与著作。全章主要是考据工作,作为探究僧肇思想的文献基础。重点置于会通慧皎《高僧传‧僧肇传》中学界认为仍有疑点的生平文记;考订题名为僧肇作品的真伪,并为真作标定年代;《涅盘无名论》真伪辨,以此论尚有文献冲突未能解决,且义理上未提及《中论》∵“世间即涅盘”,更以文章风格为《般若无知论》与《答刘遗民书》的结合等问题,暂定为疑伪之作;附论《肇论》篇章编集次第问题,慧达《肇论疏》注疏所示编章次第已与今本编排次第有所不同,依卷后题记,论述此一现象可能系抄写时因合卷所致。

第三章,僧肇之前的般若思想,包括般若经典传译;两晋时期六家七宗的般若思想,以及依僧肇对三家义的批评,重新检讨本无、即色两家的代表人物与思想;《般若经》与《中论》空假中义的区别。以此作为探讨僧肇思想的背景工作。

第四章,讨论《般若无知论》中观思想。

第五章,讨论《不真空论》中观思想。

第六章,讨论《物不迁论》中观思想。以上三章论述僧肇的思想确为依缘起立论的龙树中观思想。其中第六章一并处理明‧镇澄质疑《物不迁论》所持论点及其前承思想的分析,以及诸方与之辩论的相关论点分析,并依研究所得做出批评。即镇澄对该论的解释自相矛盾,质疑无法成立。而与之辩论的真界、德山所持论点成立,道衡、云栖均不成立,幻有则只有部份成立。

第七章,僧肇思想对中国佛教的影响,依宗派及历代《肇论》注疏分别论述。指出在判教的制约以及自宗教理格局下,僧肇思想对天台、华严两宗的影响甚微,而对净土与禅则只有个别人物的影响,至于对三论宗的吉藏则影响确实存在,但在主要教理的建构上并不明确。

第八章,当代重要学者对僧肇及其作品的评价,分哲学学者与佛学学者两部份叙述,并评论学者们的评价或批评。

第九章,结论,本文研究结果的总结,及下一步研究论题的提出与展望。

【论文目次】

僧肇中观思想研究‥‥‥‥‥‥‥‥‥‥‥‥‥‥‥‥‥‥∵1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研究动机∵‥‥‥‥‥‥‥‥‥‥‥‥‥‥‥‥‥‥∵1

第二节∵研究方法∵‥‥‥‥‥‥‥‥‥‥‥‥‥‥‥‥‥‥∵1

第三节∵结果预期∵‥‥‥‥‥‥‥‥‥‥‥‥‥‥‥‥‥‥∵3

第四节∵全文概述∵‥‥‥‥‥‥‥‥‥‥‥‥‥‥‥‥‥‥∵4

第二章∵僧肇生平及其著作∵‥‥‥‥‥‥‥‥‥‥‥‥‥‥∵5

第一节∵僧肇生平∵‥‥‥‥‥‥‥‥‥‥‥‥‥‥‥‥‥‥∵6

第二节∵僧肇的著作∵‥‥‥‥‥‥‥‥‥‥‥‥‥‥‥‥‥∵17

第三节∵《涅盘无名论》真伪辨∵‥‥‥‥‥‥‥‥‥‥‥‥∵29

第四节∵附论《肇论》的集编∵‥‥‥‥‥‥‥‥‥‥‥‥‥∵40

第五节∵结语∵‥‥‥‥‥‥‥‥‥‥‥‥‥‥‥‥‥‥‥‥∵47

第三章∵两晋时期的般若思想∵‥‥‥‥‥‥‥‥‥‥‥‥‥∵49

第一节∵般若经典在两晋时期的传译∵‥‥‥‥‥‥‥‥‥‥∵49

第二节∵六家七宗的般若学∵‥‥‥‥‥‥‥‥‥‥‥‥‥‥∵51

第一目∵本无宗∵‥‥‥‥‥‥‥‥‥‥‥‥‥‥‥‥‥‥‥∵53

第二目∵本无异宗∵‥‥‥‥‥‥‥‥‥‥‥‥‥‥‥‥‥‥∵63

第三目∵即色宗∵‥‥‥‥‥‥‥‥‥‥‥‥‥‥‥‥‥‥‥∵65

第四目∵识含宗∵‥‥‥‥‥‥‥‥‥‥‥‥‥‥‥‥‥‥‥∵68

第五目∵幻化宗∵‥‥‥‥‥‥‥‥‥‥‥‥‥‥‥‥‥‥‥∵68

第六目∵心无宗∵‥‥‥‥‥‥‥‥‥‥‥‥‥‥‥‥‥‥‥∵69

第七目∵缘会宗∵‥‥‥‥‥‥‥‥‥‥‥‥‥‥‥‥‥‥‥∵71

第三节∵般若经与龙树中观学派的空假中义∵‥‥‥‥‥‥‥∵72

第一目∵般若经的∵“空”∵“假”∵“中”义‥‥‥‥‥‥‥∵73

第二目∵龙树中观学派∵“空”∵“假”∵“中”义‥‥‥‥‥∵77

第四节∵结语∵‥‥‥‥‥‥‥‥‥‥‥‥‥‥‥‥‥‥‥‥∵82

第四章∵《般若无知论》的中观思想∵‥‥‥‥‥‥‥‥‥‥∵83

第一节∵文本解读基点标定∵‥‥‥‥‥‥‥‥‥‥‥‥‥‥∵84

第二节∵本论释义∵‥‥‥‥‥‥‥‥‥‥‥‥‥‥‥‥‥‥∵85

第一目∵本论释义∵‥‥‥‥‥‥‥‥‥‥‥‥‥‥‥‥‥‥∵85

第二目∵难问与答难释义∵‥‥‥‥‥‥‥‥‥‥‥‥‥‥‥∵87

第三目∵《答刘遗民书》释义∵‥‥‥‥‥‥‥‥‥‥‥‥‥∵92

第三节∵辨正∵‥‥‥‥‥‥‥‥‥‥‥‥‥‥‥‥‥‥‥‥∵94

第四节∵结语∵‥‥‥‥‥‥‥‥‥‥‥‥‥‥‥‥‥‥‥‥∵95

第五章∵《不真空论》的中观思想∵‥‥‥‥‥‥‥‥‥‥‥∵97

第一节∵本论释义∵‥‥‥‥‥‥‥‥‥‥‥‥‥‥‥‥‥‥∵97

第一目∵缘起无自性∵‥‥‥‥‥‥‥‥‥‥‥‥‥‥‥‥‥∵98

第二目∵诸法假名有∵‥‥‥‥‥‥‥‥‥‥‥‥‥‥‥‥‥102

第三目∵二谛∵‥‥‥‥‥‥‥‥‥‥‥‥‥‥‥‥‥‥‥‥103

第四目∵即假而真∵‥‥‥‥‥‥‥‥‥‥‥‥‥‥‥‥‥‥105

第二节∵辨正∵‥‥‥‥‥‥‥‥‥‥‥‥‥‥‥‥‥‥‥‥106

第一目∵不真空义辨正∵‥‥‥‥‥‥‥‥‥‥‥‥‥‥‥‥106

第二目∵∵“至虚无生”辨正‥‥‥‥‥‥‥‥‥‥‥‥‥‥111

第三目∵∵“非有非无”具描述义的辨正∵‥‥‥‥‥‥‥‥∵113

第三节∵僧肇的二谛义∵‥‥‥‥‥‥‥‥‥‥‥‥‥‥‥‥115

第四节∵结语∵‥‥‥‥‥‥‥‥‥‥‥‥‥‥‥‥‥‥‥‥117

第六章∵《物不迁论》的中观思想∵‥‥‥‥‥‥‥‥‥‥‥119

第一节∵《物不迁论》解释基点之再标定∵‥‥‥‥‥‥‥‥119

第二节∵本论释义∵‥‥‥‥‥‥‥‥‥‥‥‥‥‥‥‥‥‥121

第三节∵辨正∵‥‥‥‥‥‥‥‥‥‥‥‥‥‥‥‥‥‥‥‥128

第四节∵晚明《物不迁论》诤论之再议∵‥‥‥‥‥‥‥‥‥136

第一目∵澄观对《物不迁论》的看法∵‥‥‥‥‥‥‥‥‥‥138

第二目∵延寿《宗镜录》释《物不迁论》∵‥‥‥‥‥‥‥‥141

第三目∵镇澄《物不迁正量论》∵‥‥‥‥‥‥‥‥‥‥‥‥143

第四目∵诸家驳镇澄∵‥‥‥‥‥‥‥‥‥‥‥‥‥‥‥‥‥149

第五节∵结语∵‥‥‥‥‥‥‥‥‥‥‥‥‥‥‥‥‥‥‥‥165

第七章∵僧肇思想对中国佛教的影响∵‥‥‥‥‥‥‥‥‥‥167

第一节∵由宗派看僧肇思想的影响∵‥‥‥‥‥‥‥‥‥‥‥168

第一目∵三论宗∵‥‥‥‥‥‥‥‥‥‥‥‥‥‥‥‥‥‥‥168

第二目∵净土宗∵‥‥‥‥‥‥‥‥‥‥‥‥‥‥‥‥‥‥‥172

第三目∵天台宗∵‥‥‥‥‥‥‥‥‥‥‥‥‥‥‥‥‥‥‥173

第四目∵华严宗∵‥‥‥‥‥‥‥‥‥‥‥‥‥‥‥‥‥‥‥173

第五目∵禅宗∵‥‥‥‥‥‥‥‥‥‥‥‥‥‥‥‥‥‥‥‥174

第二节∵由历代注疏看僧肇思想的影响∵‥‥‥‥‥‥‥‥‥176

第三节∵结语∵‥‥‥‥‥‥‥‥‥‥‥‥‥‥‥‥‥‥‥‥177

第八章∵当代学者对僧肇思想之评价∵‥‥‥‥‥‥‥‥‥‥179

第一节∵哲学学者之评价∵‥‥‥‥‥‥‥‥‥‥‥‥‥‥‥179

第一目∵方东美之评价∵‥‥‥‥‥‥‥‥‥‥‥‥‥‥‥‥179

第二目∵唐君毅之评价∵‥‥‥‥‥‥‥‥‥‥‥‥‥‥‥‥180

第三目∵牟宗三之评价∵‥‥‥‥‥‥‥‥‥‥‥‥‥‥‥‥181

第四目∵劳思光之评价∵‥‥‥‥‥‥‥‥‥‥‥‥‥‥‥‥183

第二节∵佛教学者之评价∵‥‥‥‥‥‥‥‥‥‥‥‥‥‥‥184

第一目∵汤用彤之评价∵‥‥‥‥‥‥‥‥‥‥‥‥‥‥‥‥184

第二目∵印顺法师之评价∵‥‥‥‥‥‥‥‥‥‥‥‥‥‥‥185

第三节∵结语∵‥‥‥‥‥‥‥‥‥‥‥‥‥‥‥‥‥‥‥‥187

第九章∵结论∵‥‥‥‥‥‥‥‥‥‥‥‥‥‥‥‥‥‥‥‥189

参考书目∵‥‥‥‥‥‥‥‥‥‥‥‥‥‥‥‥‥‥‥‥‥∵193

藏经∵‥‥‥‥‥‥‥‥‥‥‥‥‥‥‥‥‥‥‥‥‥‥‥∵193

古籍∵‥‥‥‥‥‥‥‥‥‥‥‥‥‥‥‥‥‥‥‥‥‥‥∵195

书籍∵‥‥‥‥‥‥‥‥‥‥‥‥‥‥‥‥‥‥‥‥‥‥‥∵195

期刊论文‥‥‥‥‥‥‥‥‥‥‥‥‥‥‥‥‥‥‥‥‥‥198

博硕士论文‥‥‥‥‥‥‥‥‥‥‥‥‥‥‥‥‥‥‥‥‥202

附录‥‥‥‥‥‥‥‥‥‥‥‥‥‥‥‥‥‥‥‥‥‥‥‥205∵

【参考文献】

体例说明:

●藏经,依《大正藏》、《卍续藏》、《乾隆藏》、《大藏经补编》,再依典籍所在册数先后排列。

●古籍依年代先后顺序。

●参考书籍、期刊论文、博硕士论文,依作者姓名笔划由少至多,同一作者再依作品年代先后顺序排列,国别依中、西、日次序。

藏经

放光般若经,西晋‧无罗叉译,《大正藏》第8卷

光赞经,西晋‧竺法护译,《大正藏》第8卷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8卷

道行般若经,后汉‧支娄迦谶译,《大正藏》第8卷

小品般若波罗密经,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8卷

大智度论,龙树,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25卷

十二门论,龙树,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30卷

中论,龙树,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30卷

百论,提婆,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30卷

回诤论,龙树,后魏‧毘目智仙、瞿昙流支译,《大正藏》第32卷

成实论,诃梨跋摩,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32卷

法华玄义,隋‧智顗,《大正藏》第33卷

法华文句,隋‧智顗,《大正藏》第34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唐‧澄观,《大正藏》第35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唐‧澄观,《大正藏》第36卷

注维摩诘经,后秦‧僧肇,《大正藏》第38卷

维摩诘经玄疏,隋‧智顗,《大正藏》第38卷

维摩经略疏,隋‧智顗述、唐‧湛然略,《大正藏》第38卷

净名玄论,隋‧吉藏,《大正藏》第38卷

往生论注,北魏‧昙鸾,《大正藏》第40卷

十二门论宗致义记,唐‧法藏,《大正藏》第42卷

中观论疏,隋‧吉藏,《大正藏》第42卷

百论疏,隋‧吉藏,《大正藏》第42卷

三论玄义,隋‧吉藏,《大正藏》第45卷

大乘玄论,隋‧吉藏,《大正藏》第45卷

二谛义,隋‧吉藏,《大正藏》第45卷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东晋‧慧远问、后秦‧鸠摩罗什答,《大正藏》第45卷

肇论,后秦‧僧肇,《大正藏》第45卷

肇论疏,唐‧元康,《大正藏》第45卷

肇论新疏,元‧文才,《大正藏》第45卷

注华严法界观门,唐‧宗密,《大正藏》第45卷

四教义,隋‧智顗,《大正藏》第46卷

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宋‧楚圆,《大正藏》第47卷

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元‧行秀评唱,《大正藏》第48卷

禅宗永嘉集,唐‧玄觉,《大正藏》第48卷

宗镜录,延寿,《大正藏》第48卷

历代三宝纪,隋‧费长房,《大正藏》第49卷

佛祖统纪,宋‧志盘,《大正藏》第49卷

释氏稽古略续集,明‧幻轮,《大正藏》第49卷

高僧传,梁‧慧皎,《大正藏》第50卷

续高僧传,唐‧道宣,《大正藏》第50卷

法华传记,唐‧僧详,《大正藏》第51卷

广弘明集,唐‧道宣,《大正藏》第52卷

出三藏记集,梁‧僧佑,《大正藏》第55卷

众经目录,隋‧法经等,《大正藏》第55卷

众经目录,隋‧彦琮,《大正藏》第55卷

众经目录,唐‧静泰,《大正藏》第55卷

大唐内典录,唐‧道宣,《大正藏》第55卷

开元释教录,唐‧智升,《大正藏》第55卷

日本国承和五年入唐求法目录,[日]圆仁,《大正藏》第55卷

慈觉大师在唐送进录,[日]圆仁,《大正藏》第55卷

入唐新求圣教目录,[日]圆仁,《大正藏》第55卷

中论疏记,[日]安澄,《大正藏》第65卷

三论玄义检幽集,[日]澄禅,《大正藏》第70卷

释肇序,唐‧体请,《大正藏》第85卷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唐‧道掖,《大正藏》第85卷

华严经疏钞玄谈,唐‧澄观,《卍续藏》第8册

夹科肇论序注,宋‧晓月,《卍续藏》第96册

肇论疏科,宋‧遵式,《卍续藏》第96册

注肇论疏,宋‧遵式,《卍续藏》第96册

肇论新疏游刃,元‧文才,《卍续藏》第96册

肇论略注,明‧德清,《卍续藏》第96册

物不迁正量论,明‧镇澄,《卍续藏》第97册

物不迁论辩解,明‧真界,《卍续藏》第97册

物不迁正量证,明‧道衡,《卍续藏》第97册

紫柏***全集,明‧真可,《卍续藏》第126册

憨山老人梦游集,明‧德清,《卍续藏》第127册

名僧传抄,∵[日]宗性,《卍续藏》第134册

五灯会元,宋‧普济,《卍续藏》第138册

肇论疏,陈‧慧达撰,《卍续藏》第150册

龙池幻有禅师语录,明‧幻有,《乾隆大藏经》第153册

竹窗随笔,明‧祩宏,蓝吉富主编《大藏经补编》第23册

竹窗三笔,明‧祩宏,蓝吉富主编《大藏经补编》第23册

阅藏知津,明‧智旭,《昭和法宝总目录》第3册

古籍

世说新语笺疏,南朝宋‧刘庆义着,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初版,1995年5月2刷

魏书‧释老志,北齐‧魏收,台北:鼎文书局,1987年5月5版

晋书,唐‧房玄龄等,台北:鼎文书局,1980年8月3版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明伦书局,1977

肇论中吴集解,宋‧释净源集,《丛书集成续篇》46,台北:新文丰,1989参考书籍

方立天,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7月,第2刷

方东美,中国大乘佛学,台北:黎明文化,1986年6月再版

石峻主编,中国哲学名着选读(汉英对照),台北:书林,1992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二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印顺,中观今论,台北:正闻学社,1950印顺,佛法是救世之光,台北:正闻,民69

印顺,般若经讲记,台北:正闻,1981

印顺,中观论颂讲记,台北:正闻,1983年4月三版

印顺,空之探究,台北:正闻,1987年3月三版

印顺,中国禅宗史,台北:正闻,1987年4月四版

印顺,性空学探源,台北:正闻,1989年12月十版

印顺,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闻,1990年9月二版

江灿腾,晚明佛教丛林改革与佛学诤辩之研究──以憨山德清的改革生涯为中心,台北:新文丰,1990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台北:学生书局民1989年2月3刷

牟宗三,佛性与般若(上下),台北:学生书局,1982年1月修订三版

吴汝钧,佛教的概念与方法,台北:***商务,1990

吴汝钧,中国佛学的现代诠释,台北:文津,1995

吴汝钧,印度佛学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95

吕澄,印度佛学思想概论,台北:天华,1982

吕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台北:里仁书局,1985

巫寿康,因明正理门论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4

李润生,僧肇,台北:东大,1989

李润生导读,中论(上下),香港:密乘佛学会、博益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出版,1996

沈剑英,因明学研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1月2刷

沈剑英,佛家逻辑,台北:商鼎,1994

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姚卫群,佛教般若思想发展源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洪修平释译,肇论,高雄县:佛光,1996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卷二),台北:学生书局,1978年3月3版(台初版)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卷三),台北:学生书局,1986年10月,全集校订版

涂艳秋,僧肇思想探究,台北:东初出版社,1995

许抗生,三国两晋玄佛道简论,山东:齐鲁书社,1991

许抗生,魏晋思想史,台北:桂冠,1992

许抗生,僧肇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郭朋,中国佛教思想史(上册),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

傅伟勋,从创造的诠释学到大乘佛学──∵“哲学与宗教”四集,台北:东大,1990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二),台北:三民书局,1987年3月增订再版

单培根,肇论讲义,台北:方广文化公司,1996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