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吕才的评价问题——因明学史研究札记之一

沈海波

在早期汉传因明史上,吕才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物。他作为一个俗家学者,因激于友人的一时戏言,在没有师授的情况下,强读《因明入正理论》,立破神泰等法师之说,并为之作注,成《因明注解立破义图》三卷。这部着作也成为唐代唯一一部出于俗家之手的因明疏记。

吕才的《因明注解立破义图》问世后,在朝野上下引起了轰动,并最终引发了一场侩俗之争。关于此次侩俗之争,虽然史料记载较为缺乏,不过学术界还是给予了颇多的关注,如侯外庐先生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1]、沈剑英先生主编的《中国佛家逻辑史》[2]等都有专门的章节加以介绍和讨论,此外也有不少学者发表过相关论文。

但是在现代学者的研究中,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就是对吕才在因明学史上的地位有过度拔高之嫌,甚至于为了拔高吕才而对文献记载进行人为的裁剪和曲解。如有学者说:

吕才明确指出因明是事理的逻辑,是使“理弘”“义

显”,求得思维规律与认识统一的方法。这进一步强调了

世界观与逻辑学的统一,规律与方法的一致。正是在这个

意义上,他对因明作出了“以其众妙之门,是以先事翻译

”这样充分的肯定,从而驳斥了当时一些佛教学者以因明

为“小道”……的谬论。[3]这段话是很让人感到惊讶的,因明学作为佛家的方法论,玄奘法师及其门下弟子一直都很重视,怎么会在对因明学重要性的认识方面受到吕才的批评呢?这段话根据的是吕才(因明注解立破义图序》,却进行了曲解。按吕才原文曰:

此因明论者,即是三藏所获梵本之内之一部也。理则

包括于三乘,事乃牢笼于百法,研机空有之际,发挥内外

之宗,虽词约而理宏,实文微而义显、学之者当生不能窥

其实,游之者数载不足测其源。以其众妙之门,是以先事

翻译。[4]这段话很明显是吕才在引述玄奘法师的观点,所谓“以其众妙之门,是以先事翻译”,当然是指玄奘认为因明是玄妙之门,所以先行将因明论译出。这位学者竟然将这两句话理解为吕才对因明灼评论,谬之甚矣。

笔者最近翻阅2006年6月在杭州召开的国际因明学术研讨会的有关论文,看到一篇题为《论吕才对因明的贡献》的论文,也沿袭了前述错误,并有过之。该文曰:

吕才对于因明的重要性说:“理则包括于三乘……以其众妙之门。”由此可见,吕才充分认识到因明的工具性质,并以为是“众妙之门”,是获取各种知识的门径。[5]因明具有工具性质,这是佛学界的普遍看法,虽然吕才也认同这一观点,但怎么能当成吕才的发明并以此贬低佛家呢?作者还有意将“是以先事翻译”这句话给截留了,以使文意变得更有利于他的解释。这种削足适履的做法实非学术之正途。

该文断章取义之处俯拾皆是,如云:

吕才以唯物主义的“义理”观为理论基础、以“义理

乖僻”为标准,披露了因明中自相矛盾的一些说法。吕才

在序中说“虽复序致众富,文理会通,既以执见参差,所

说自相矛盾”。虽然有的地方已不可考证,但是我们可以

从侧面推测出吕才认为因明有自相矛盾的地方。[6]文中所引吕才之序文,其实是指神泰、靖迈、明觉三位法师在为《因明入正理论》作疏时互有抵牾之处,而作者竟理解为吕才是在指出因明理中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实在是南辕北辙。此类例子甚多,不赘举。

吕才能凭一己之力为《因明入正理论》作注,并且勇于挑战权威,立破神泰等法师之说,这是非常难得的。这一事实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了唐代学术思想之活跃与学术研究之繁荣。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吕才对因明学的研究并不十分精通(,所以他的着作存在着很大的问题[7]。因此,笔者以为不宜对一吕才作过高的评价,同时更应避免为抬高吕才而故意贬低佛家(的倾向。∵∵

注释:∵∵

①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②沈剑英主编《中国佛家逻辑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③蔡伯铭《吕才与因明》,《因明新探》页189。199,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④《大唐三藏法师传》卷8,《大正藏》册50,页262。

⑤《国际因明学术研讨会会议交流文集》页154,张晓翔文。

⑥《国际因明学术研讨会会议交流文集》页155。

⑦译拙作《论唐初有关因明的侩俗之争》,《福田》第206期第207期。

作者简介:上海政法学院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博士。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