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宇光∵译∵(译者为科技大学人文学系博士研究生)

「印度哲学」章当中有关佛教哲学的数节,即438-446∵页。其选评所涉及的着作全部以哲学为题。

原作者是马蒂拉。1935年出生于印度,在印度加尔各答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65∵年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得印度逻辑学的博士学∵位,生前任教于英国牛津大学万灵学院,担任东方宗教及伦理学教授,专研印度因明学、语法学与印度哲学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国际着名的印度哲学权威,可惜年前不幸早逝。

由于由八○年代上旬到九○年代中旬这十多年间是西方佛教哲学研究另一高峰期,故译者将另行专文讨论之。

早期佛教哲学理论是形成「印度哲学」的一个主要组件。现代对佛教的兴趣是全球性的,所以活跃于佛教哲学研究∵领域内的,既有佛教学者,亦有哲学学者。

K.∵N.∵Jayatilleke∵在他那颇富启发性的着作早期佛教知识论中,∵论及许多与最早期印度哲学发展尤关的重要课题。D.∵Friedmann∵在该书「前言」中说:「印度哲学」此一统称所指涉的思想领域是极∵复杂的。事实上,就思想史来说,与其说印度哲学的主要吸引力是来∵自某些精神或文化上的统一性,或是其一元论的唯心论形上学之永恒∵真理,倒不如说是来自其丰富的多样性。

事实上这一见解是有道理的。Jayatilleke∵认为佛陀是一位实证∵主义者及经验论者。对他来说,早期佛教的精神是接近于现代的逻辑∵实证论及分析哲学,唯一的分歧是:佛教承认超感官知觉(神通)与∵默契主义体验内容的有效性。这样的判断很大胆,也许有人会觉得似∵乎仍未有充份证据支持此一说法;但无论如何,Jayatilleke∵着作的∵贡献仍是功不可没。∵K.∵N.∵Jayatilleke∵的一位学生,∵D.Kalupahana∵追随乃师的传统,在其因果律:佛教的中心思想中论证:早期佛教所∵提倡的因果律学说(他使用汉语阿含经集补充巴利部集的教理)是十∵分近似于休谟的现象论。E.∵Frauwallner∵对佛陀及早期佛教哲学作了一个颇俱启发性的∵诠释。

Frauwallner∵的每一步诠释皆以扎实的史学为据,从而有别于前∵述走「比较」路线者。他对早期奥义书的观念与佛∵陀本人的思想之间的连系颇有独到之言。就奥义书与佛教的一般关连∵来说,E.∵Lamotte∵的数书及∵E.Frauwallner∵的两本书在史学素养上来说是一个里程碑。无论如何,他们的重要性是∵作深入的佛教哲学研究时所应予承认的。A.∵K.∵Warder∵的印度佛教∵是印度佛教史的通论,当中有相当的篇幅涉及佛教哲学的众∵多学派。A.∵K.∵Warder∵及∵K.∵N.∵Jayatilleke∵试图∵分析那些记录在论事论中的诤论。为阐明这些为∵早期印度辩论家们所预见的着名「命题逻辑」法则,他们借用「命题逻辑」的术语来作分析研究。∵E.Conze∵的印度佛教思想一书则更富哲学意义,尽管他的重点是各大∵乘学派。当然,Conze∵是以般若思想及般若经的研究及丰富出版而闻∵名于世。

Ⅱ。中观哲学讨论中观学的着作实在很多,在此∵所评的,只是其中一小撮而已。龙树是第二到第叁∵世纪人,印度其中一位最重要的哲学家。一如其它所有伟大哲学家的∵着作一样,他的着作引发大量诠释,从而成为一不断扩大的哲学研究∵领域。继∵T.∵Stcherbatsky、S.∵Schayer∵及∵de∵La∵ValleePoussin∵的叁○年代路线之后而来的,有S.∵Mookerjee、T.∵R.∵V.∵Murti、K.Venkataramanan、∵R.∵Robinson∵及F.∵Streng.他们都对中观哲学作出不同的诠释。T.∵R.∵V.∵Murti∵在佛教中观哲学论证「空」不是纯粹否定,这一∵点很可能是受∵T.∵Stcherbatsky∵以「相对性」来翻∵译「缘起」所强烈影响。然而,Stcherbatsky∵此一译语实恐有武断之嫌,因此其它学者,如稻田龟男批评∵T.∵R.∵V.∵Murti∵有以吠檀多思想来诠释中观之倾向。

T.∵R.∵V.∵Murti∵将「空」描述为「绝对论」,∵并将它与康德、黑格尔及柏得里∵的体系进行比较。然而,书中这一部份是颇弱的。Murti∵原封不∵动地接受∵Stcherbatsky∵对康德及中观学的分析,法国中观学者∵Jacques∵May∵康德与中观一书就这一点作出了正确的批评。S.∵Mookerjee∵详细地阐释龙树回诤论,并与施哈勒的方法作出比较。最近∵K.Bhattarya∵的全译了回诤论。

虽然Mookerjee∵批评Murti∵的诠释,但他自己却以逻辑学上的绝对论立场陈述中观的论点。R.∵Robinson∵运用中文文献讨论中观哲学。但他认为对这学派作完整的理解是不大可能的,由于年∵代的过于久远,使得对古代精神世界的理解确实隔膜重重。F.∵Streng∵的性空:宗教意义研究探讨龙树空义的宗教意涵。他把焦点∵放在解脱论上,主张性空是「终极的转舍之道」。∵这种进路显然受现代「上帝已死」神学所影响。B.∵Matilal∵同∵意稻田龟男反对视中观哲学为绝对论、一元论、相对主∵义及否定论。稻田氏认为龙树是以辩论法作为方法上的终极点探索胜∵义谛,并称龙树的思想是「非断言型」。稻∵田氏视「中道」为佛教最高存在论原则,故龙树便是佛教最伟大的存∵在论家。稻田氏还进一步说,「空」或「中道」是「内在超越」,不过这点是颇有争议的。K.∵Venkatarmanan∵在讨论龙树时,采用另一种有趣的进路去了∵解中观学。他的研究是以其优异的东方语言学养为根基。他∵认为,中观只是要我们明了理性及概念的适当使用,但不是要否定它∵们。龙树研究在时下的比较研究者之间引发很大的兴趣,大量论文及∵专书都以龙树哲学与路德维希。维根斯坦思想之∵间的相互诠释为题材。可惜,由于大部份这些研究都仅是基于二手资∵料及臆测,故不用在此多作评论。

佛教「四歧式」或称「四句否定」亦引发逻辑诠释上的兴趣。C.∵T.∵K.∵Chari对此有一个颇引哗然∵的提法:一如布罗韦及莱兴巴哈的∵逻辑学被引介进数学及数学物理学般,同∵样地,龙树及其它人的"神秘"辩证法及「有限度的可断言性」亦可引进及应用于更广泛的人类思想领域中。当然,∵这种空泛的高调没有引来什么太大的回响。中村元认为,纵使从西方的传统逻辑学来说,龙树的论证也许是错的,但如∵果我们能从施罗德二值逻辑代数观点来看时,它们∵却恐怕仍是有其自己的理据可言的。R.∵Robinson∵认为龙树∵推论的主要形式是「假言叁段论」,∵并且它已蕴涵好些逻辑学转换法则,藉由汉语中观文献,R.∵Robinson∵认为中国人视四歧式涉及量的问题。他论证:四「否定」中的第叁及四项是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中,I∵及O∵、与E∵及A∵形式之间∵的合取项。但∵Jayatilleke却据巴利部经集批评及反对∵Robinson∵的论点。Jayatilleke∵还指出四歧式∵问题不单困扰现代学者们,也困扰→龙树本人。

B.∵K.∵Matilal∵对这疑难提出一扼要的解答,他指出龙树所用的∵「否定」,是近似于龙树之前印度逻辑及文法学家所用的「非肯定性否定」。一般的否定是:否定P∵便等于肯定~P.佛教哲∵学与此不同的是:它的否定就只在说明「X∵不是什么」,但却不蕴涵∵「X∵是什么」。故当龙树否定P∵时,不见得就等同肯定~P∵,更不见∵得否定~P∵会与否定P∵产生什么矛盾。F.∵Staal将龙树中观∵论颂第一段的论证程序化,并对叁种不同∵的否定作出简要的评述。Staal∵也对上述各种四歧式的诠释∵作出回应。他同意B.∵K.∵Matilal∵所提的「非肯定性否定」观点,但∵却不同意∵B.∵K.Matilal∵将这一理解扩展到不分「矛盾律」及「排中∵律」的地步。D.∵S.Ruegg在一篇严密的论文∵,就诸如因果∵律、存在、自性、缘起及涅盘等不同的佛教哲学议题之∵脉络来评论四歧式,以这课题的逻辑层面而言,他的讨论几∵乎涉及所有现代学者的观点,并论证中观的推理是建基于「不矛盾律」∵及「排中律」这两大支柱上,因而四歧式中的「否定」是要去停止所∵有解析性的思维。D.∵S.∵Ruegg∵同意B.∵K.∵Matilal∵所提「非肯定性∵否定」的观点,但却不认为「否定P∵」便不能与「否定~P∵」相冲突∵(译者按:即∵Ruegg∵认为否定P∵仍可与否定~P∵相冲突),从而有∵损及四歧式的解脱论意涵。D.∵S.∵Ruegg∵也同意∵F.∵Staal∵视佛教为「非∵-∵无理性主义」,但却不接受∵F.∵Staal∵对「排中律」∵及有关中观第叁真值(依据Brouwer∵的直观论逻辑学)问题上的论点。

Ⅲ。瑜珈行派及阿∵达磨大部份瑜珈行派典籍,例∵如无著、世亲及安慧的着∵作都在一九叁○年被选编及翻译出来。这包括诸如法华、楞伽等重∵要的大乘经亦然。最近∵A.∵Wayman夫妇出版了胜曼夫人经的英译本。它主要是强调如来藏学说,而这如来藏是一清净∵而又隐而未显的意识,潜藏于每一个人中,人的目标正在于实现此一∵佛性。对这些理论的详细讨论可见于究竟一乘宝性论。

高崎直道的宝性论研究,对这经典作∵了非常有价值的分析。他也考察到阿赖耶(alaya∵)理论与胎藏理论间的可能关系(这一点是追随Lamotte∵的看法),乃致于唯识宗∵对后期一元论吠檀多的影响。Reugg∵也为学界提供了一个非常深刻而富学术价值的如∵来藏理论探讨。这书对日后任何有关胎藏解脱理论的研究来∵说,皆是不可或缺的。长尾雅人所译的中边分别论是研究唯识宗观念论的另一重要着作。但对于∵经藏最重要的翻译,实莫过于∵Lamotte所译的维摩经,那也是早已有人讨论过的了。

S.∵Bagachi以意译的方式英译世亲的唯藏二十颂,∵但可惜的是成绩不是很理想。A.∵K.∵Chatterjee∵尝试对唯∵识宗作唯心论哲学重构。Chatterjee只依赖梵文的经典,而∵完全忽视了从中文及藏文本译回西方文字的好些重要的唯识宗经典,∵难怪D.∵Kalupahana∵批评∵Chatterjee∵,因∵A.∵K.Chatterjee∵显然∵是遵从∵Murti解佛学的路线,故此当他诠释中观时,也就遇上Murti∵所遭逢的批判。Chatterjee称唯识宗为绝对论并发展他自己的绝对论∵观点,且常诉诸康德、休谟及黑格尔,但却没有太多的启发性,反而∵是他对一元论吠檀多的解释及其与唯识宗的对比还算有作用。

陈荣捷则为玄装的成唯识论提供一个非常有用的选译及注释。

成唯识论包括世亲的唯识叁十颂及玄装主要依据护法!注解所诠释的叁十颂颂文,陈荣捷对唯识哲学的探∵讨虽颇简略,但他的注解倒很有用。Matilal∵对世亲「唯识」学说的哲学论证,写了一篇简要的评论文章,当中且提∵示它们与陈那!的观所缘缘论之间∵的连系。他也指出陈那。法称学派!∵的「自证份」学说与世亲的「唯识性」之间的分别。世亲、陈那及法称!叁人提出介乎一方∵面是佛教,另方面是正理胜论师及古玛理拉之间,对知识论与存在论颇为精采的诤论。回顾这系列∵的发展是甚俱哲学意义的。研究这一阶段的印度哲学史,委实可使今∵天有创造力的哲学家得益不浅,Matilal∵便已在前一项工作上获得一∵些成果。E.Sarachchandra∵的一篇有趣论文,从洛克、∵柏克莱)及休谟的英国经验论观点来对佛教有关「外在世界」的理论进行批判性的考察。

对于「阿赖耶」问题,E.∵Frauwallner∵有一个重要∵的论文,讨阿赖耶识及奄摩罗识之间的关系。此外,L.Schmithausen∵将藏译瑜伽师地论「涅盘品」译、注为德文,并写有一学术研究。H.∵V.∵Guenther∵是位多产的着述者,专长于***唯识学及佛教默契主义的研究。他力∵主***佛教是一独立系统,既能够,也应该视为作能独当一∵面,他也另树一帜地认为纵使在欠缺梵文背景的情况下,仍可理解西∵藏佛教。其预设的前提是***僧侣自行创发许多新词或新概念(其实∵应说是在印度术语上加进新义);所以如果我们用印度大乘思想来理∵解***佛教,将会造成误解。这一点引发非常大的争议,但Guenther∵并没有清楚交代***佛教这一特点以平息纷争。此外,当他把***术∵语英译时因字眼模糊,而使***佛学变得费解,因此招致批评。再者,∵他经常引据布洛,尤其是他的心灵及其在大自然中∵的位置来诠释佛教,可惜的是,这对于理解***佛教而言似仍无补于∵事。不过,Guenther∵有两部颇为重要的着作,一者是据印度材料来讨论阿毗达磨哲学及心理学。其次是一篇有关佛教默契主义的论文。此一着述颇为简洁。

相对而言,对阿达磨的研究则很有限,除前述的阿毗达磨研究外,还有W.∵Rahula∵的弥勒阿达磨集论Abhidharmsamuccaya法文译注,它丰富了佛教的哲学研究。K.∵enkataramanan∵对学∵界的贡献是他将一切所贵部Symmitiya∵School的依止般若论∵∵从汉译本转译为英文。P.S.∵Jaini首次出版了阿∵达磨∵灯论。它是批评俱舍论的着作。

P.∵S.∵Jaini∵也写有一个详细的「导言」帮助阅读。Santi∵Bhiksu从中文转译两部阿∵达磨论典:发智论及∵阿达磨甘露味论。Nanamoli翻译H.∵Warren∵及D.∵Kosambi∵在1950年所编的清净道论中的缘起理论。D.∵Khemindra∵Thera∵及其它人也英译另一部重要典籍:解脱道论。

有关佛教密法方面,S.∵B.∵Dasgupta的∵两部专书非常有启发性,皆是以优秀学养为基础。D.∵Snellgrove∵刚翻译大悲空智金刚王经,并论及密乘的哲学学说。大乘的「性空」、「般若」要∵如何连结于密教的目标也是有趣的课题。

T.∵Ling∵则对佛教取一个很不同的进路。他认为佛教应被视为人道主义的社会哲学,并且兼有政治及经济上的向度,∵并主张这才是对佛教的适当理解。所以称它是「个人宗教」反而是一种扭曲,Ling对佛教的理解颇使人→迷。这恐怕不是与他个人的取向∵无关。

Ⅳ。陈那与晚期佛教因明量论陈那(四世纪)是印度哲学其中一∵个最具原创性的哲学家,特别在有关量论及因明学的问题上,然而,∵到底他是属于唯识宗的或是经量部则恐怕永是不解∵之谜,可惜的是,所有他写的梵文原典皆已散佚。服部正明对学界的功劳是他据藏文译本的陈那集量论「现量品」重构陈那学说。他对陈那的着述作出非常严谨的翻译∵及注解,并在注释中讨论了好些重要的哲学问题。

E.∵Frauwallner对于陈那及世亲的因明学研究也有不可忽略的贡∵献。世亲的因明论典也是散佚。Frauwalner研究论辩法后期∵的发展及从有价值的断简残章中重构了世亲在论轨的所有根本论点。据E.∵Frauwallner∵说,论轨在很多地方都颇为近∵似陈那的正理门论,但陈那的天才使他在世亲的体∵系上加上因轮说。陈那应在建立「因轮说」∵上记有一功(那是九种可能推理的体系),因那是印度因明学发∵展上很重要的一步前进。齐思贻以布宁的代数、范氏图表及现代形式逻辑的概念全面∵展∵出陈那的因轮说及显作论师的因轮说(是前者的扩大)。∵他的研究对今日有创造力的哲学家来说是十分有意义的。虽然这∵书之中有些颇可争议之处,但整体来说,它们仍为时下研究逻辑的哲∵学本质者带来洞见。

E.∵Frauwallner∵的陈那:他的着作及其发展是陈那研∵究领域内的重大贡献。它说明陈那思想由论辩轨∵的狭窄∵围如何转∵变为知识论问题,乃致于陈那集量论如何完成因明学与量论之间的重∵要结合。他也说明拔至诃梨及佛教经量部如何深刻地∵影响陈那的哲学思想。B.∵K.∵Matilal∵则注意陈那的「了别」或「概念建构」与拔至诃梨之间∵的密切连系。陈那最重大的创见:「遮除」理论∵与「建构」理论是互补的。藉由这一学说,可以粗略地了解「否定」∵或「排斥」之概念。而「遮除」学说则影响了后期的佛教着述家,虽∵然他们对该学说的诠释不见得是彼此间全无歧异。「否定」之观念涉∵及「遮除」学说,这实是一个难题。B.∵Matilal∵认为,此一「否定」∵并不是一般逻辑学上的「否定」。但这却是佛教特有的「否定」概念,∵即:否定的「肯定」义完全隶属于否定的「否定」义(译按:即只肯∵定:「X∵不是什么」,但却不涉及肯定「X∵是什么」)。

事实上,陈那理论也许仍有些观点能提供给现代的唯名论。H.∵Herzberger∵尝试对建基于「预设的可分离性」!理论上的「遮除式否定」作出一∵完整的∵。

这研究说明一个句子能被分解为两个组成部份:预设的及明言的∵内容,而所有属观念性的事物皆能被包纳进预设的基础∵.∵这是「逻辑比较研究」领域内,一个有价值的创新。在近期的一篇论文∵,服务部正明论证经量部的假名说,或云「唯名假有」是陈那「遮除」论的基础。受∵到陈那因明学的影响,清辨在中观系统内发展出自∵立论证派。他认为除了归谬论证外,也可以据陈那的定义来建立叁段论以论证「性空」学说。学者们并不太在意于清辨之说,但是∵尾山雄一却有两篇论述清辨哲学的有趣论文。∵尾山氏译注晚期∵佛教因明学的一个重要着作家解脱护的着作。

尾山氏简要地讨论一个重大的哲学问题,即陈那的「有相」识与其它佛教哲学家的「无相」识之间的对立。再者他又写过一∵篇论文去区别在佛教及印度哲学∵「肯定」及「否定」两个概念的意∵义乃致其两种特性。北川秀则在一篇短文,讨论陈那因明学与阿里∵士多德理则学的经院哲学式诠释之间的分别。

不过北川氏最具代表性的着作却是以日文出版的,那是陈那集量∵论的「比量章」。A.∵Kunst也写了好些有关佛教「比量」研究的论文。他的研究是以在陈那之后的寂为对象。∵讨论理则学中的重大课题,例如排中律及二元叁段论。∵而永富则讨论法称的释量论的∵基本架构。他所译的释量论仍在哈佛东方丛书候期出版。Mookerjee∵与长崎合译该书的「自比量」章,∵但只译了开头的五十一颂及法称的自注,译者详注每一个涉及的问题。A.∵Malvania∵简要地分析法称「自比量」章「导言」的内∵容。

E.∵Steinkellner∵编选***的经典,并小心谨慎地重构法称因滴论梵文原文,那是基于∵S.∵Sanghavi较早时才完成的重构再作修改而成的。

E.∵Steinkellner∵也为该着作完成一个德文的译注。颇有助于理解法称深奥的观点。T.∵Vetter∵注意到法称的另一个重要着作量抉择论,并编选了藏文经典,∵且在另一个研究中收集及辨别出有用的梵文断简残章。他对∵法称的知识论,及其与经量部存在论,乃至早期的佛教量论之间的关系作出一个系统评论。另一个对法称的重要研究者,是M.Gangopadhyaya.∵他根据藏文译本重构梵文本。并另译注调伏天的法称∵正理一滴注。而H.∵N.∵Ganguly∵作了一个非比寻常∵的尝试,即以法称、慧光及拔致诃梨哲学理论去考察∵逻辑实证论的学说,此一尝试不能算得上很成功,主要是因为他在一个太短的篇幅∵包含过多的材料。∵那是一个很具野心的计划,但作者似乎操之过急。

宝称是公元十一世纪的人。他着有几个研究去讨∵论佛教对哲学及逻辑学上的一些问题的观点,不过事实上那都是他老∵师智胜友的立场。数位现代学者也注意到宝称,∵尾山雄一翻译宝称论「因果性」问题的重要研究。他又在另∵一个论文中翻译宝称从佛教的观点对独我论所作的驳斥。

D.∵Sharma∵翻译宝称论「遮除」的章节。而A.∵C.∵S.∵McDermott∵则译「遍满」章,上述二译在精确性上都不是很∵理想。但是,就现代哲学的脉络来说,这些有关中世纪佛教因明学及∵知识论学说的书,其价值实不单在于翻译本身,而在思想内容上所俱∵的原创性。A.∵C.∵S.∵McDermott特别熟悉现代的数理逻辑,因而将宝称的哲学论证定性为西方分析法中的形式主义。

D.∵Sharma∵则认为「遮除」事实上是以「命题状态」的术语来作解释的意义理论。∵据E.∵Frauwallner∵研究所示,商羯罗是公元∵六到七世纪的人,是陈那的学生,他显然忠实地在他的因明入正理论中陈述了乃师的因明学体系。立川武藏翻译出他的着作,从而有助于陈那因明学研究。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