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叫蒙克夫·基德的登山家,竟能不带氧气瓶,多次跨过6500米的登山死亡线(空气稀薄,常人难以生存),并最终登上了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因此被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奥秘何在?他说:无氧登山的最大障碍是欲望和杂念,在山顶上,任何一个小小的欲望和杂念,都会使你感到需要更多的氧气。欲念越多,需氧量就越多;欲念越少,需氧量就越少。因此,要想无氧登山,必须排除一切欲望和杂念。

这使我想到佛门中的高僧大德,虽然常年吃素,饮食简单,过午不食——每天只吃两餐甚至一餐,但身心健康,精力充沛,寿命高于常人。奥秘何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也正在于排除一切欲望和杂念,身心安定、清净、祥和。李炳南老居士即是明证,他常年日中一食(每天中午吃一餐),但工作量确是常人的四倍,年逾90高龄,依然讲经,声音洪亮,毫无倦容。而且预知时至(两年前),安详往生净土。为什么?身心清净,没有欲望和杂念的干扰,能量的消耗已降到最低限度。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日日念诵阿弥陀佛,专心念诵阿弥陀佛。所谓: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怎样念诵呢?下面介绍的方法可供大家选择、尝试。

高声念:念时声音洪大,把全身之精力,都贯注在一句佛号上,大有音若金石,声满天地之概。此种方法,虽然稍嫌耗气喉哑,不能持久,但是它能对治昏沉懈怠,驱除相续的杂念,行者念佛时,若昏昏欲睡,或想入非非时,猛一提起精神,高声朗念,顿觉头脑清醒,正念恢复,仍旧有无穷活力,强大作用,并且会使闻声之旁人,亦生起念佛之心。昔永明禅师,在杭州南屏山顶念佛时,山下行人,觉其声音如天乐鸣空,高朗嘹亮,所用的就是这种念法。

默念:念时自外表看来,只见唇动,并不出声,虽是不出声,但“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在行者心识中,还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为了清楚明白之故,所以心不散失,正念得凝成一片,故其效力,并不减于有声。这一种念法,可用之于卧时、病时、沐浴,入厕时,或不便出声之旅途及公共场所。

金刚念:念时声音不大亦不小,甚为中和,行者一面念,一面用耳听,不论四字念(阿弥陀佛),或六字念,但能一字一字听得分明,不走失,自然心定。此种念法,效力至大,故以金刚喻之。盖金喻其密,密则不为外境所渗入,刚喻其坚,坚则杂念无不破,在各种念佛方法中,独此最为常用。

觉照念:念时一面称佛名号,一面回光反照自性,所以眼前虚灵超拔,但觉我心佛心,我身佛身,凝成一片,光奕奕,圆陀陀,境界辽阔,充塞十方,所有山河大地,房舍器具,一时顿失所在,乃至自己四大假身,亦不知落在何处,如此则报身未谢,已证寂光,佛号初宣,便入三昧,以凡夫身,预佛境界,无有比此更捷者;可惜非上上根人,不能悟而实行。

观想念:念时一面称佛名号,一面观想佛身相好庄严,卓立我前,或手摩我头,或衣覆我体,或再观想观音、势至,侍立佛旁,诸圣贤众,围绕于我,或者观想极乐世界金地宝池,花开鸟鸣,宝树罗网,光辉庄严,如观想真切,即身便可游于极乐国土,如不真切,亦可作为念佛之助缘,使净业易于成办。倘久观令熟,平时已在心目中,存留甚深印象,一旦身体衰谢,此方尘缘,不复牵累,则极乐胜景,便一齐现前了。

追顶念:念时用上面金刚念法,但将字与字之间,以及句与句之间,连缀得极其紧密,形成一字追一字,一句顶一句,中间不留间隙,所以名为追顶念。因为追顶紧密,不留间隙的缘故,杂念便无法乘机楔入;此因念时心口并进,正念的威力,盖过一切,故能使无明妄想,暂时归于沉寂,所以此种念法,效力至大,净业行人,多采用之。

礼拜念:念时一边念一边拜,或念一句后拜一拜,或不论字句多寡,但边念边拜,边拜边念,成为念拜并行,身口合一,再加上意中思佛,便是三业集中,六根都摄。这样则吾人身体上,所有能发生作用的器官,全部都用在念佛上,更没有空闲时间,能再涉及念佛以外之事,或念佛以外之念头了。所以此法是特别精进,效力也特别大,惟是拜久则身劳气喘,故只宜兼用,不宜专用。

记十念:念时以念珠记数,每念十句佛号,拨过一粒念珠,或用三三三一制,或三二三二制,皆于第十句念毕后,拨过一珠。如此心中既要念佛,还要记数,不专也要专,若不专心时,则数目便错乱了,所以此一法可算是强迫专心的方便法,故对治杂念极有功效。

十口气念:念时但用追顶法念去,不论佛号多寡,但以尽一口出气为度,待到出气已促,势须抽吸进一口气,方能再续念时,名为一口气,如是十次,名为十口气。此系专为每日工作忙碌之人,而特设的方便法,大约念完十口气,只须五分钟左右,每日只须念过一次十口气,便能往生极乐国土,所以纵使极忙人,也能做到。此是根据弥陀第十八愿:“十方众生,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愿文而设;据古人研究的结果,所谓十念,即是十口气,因为佛愿甚广,而净土法又最切实,所以虽仅十念,临终佛亦必来迎也。

定课念:念佛最怕是始勤终懈、无有恒心,故古今行人,每将念佛一事,定为按日功课,只要日日实行,便是道心不退。佛号多寡,规定时可以不拘,古人有每日定念十万、七万,五万佛号,皆为常有之举,可见其精进。总之,此事当斟酌环境,及自身力量,定为功课,既定之后,无论如何忙法,也要把它念完,否则次日即当照补,养成习惯。若起初藉一股勇气,定得太多。以致后来做不到,则不好,若定得太少,则近于懈怠,亦不好,所以在决定之时,是要细加斟酌的。

四威仪中皆念:行者净种纯熟,则念佛自会精进,由于勇往直前的结果,便不以定课为满足,在定课之外,不论日里夜里,除睡眠外,几乎无时无刻不念,这便是行住坐卧,四威仪中皆念,久之成为习惯,则一句弥陀,永不离口矣!

念不念皆念:上述四威仪中皆念,是指口念,此处念不念皆念的最后一念字,是指心念,照题目即是说:不论口念;或口不念,而心中皆是在念佛。这样说起来,口念时心中固然是在念佛,即使口不念时,心中也是在念佛,这就是持名之外,又加上忆想,当忆想时,也正在持名,所以与单是口念时才想佛者,又有不同。行者果能做到,不论何时何地,也不论口念口不念,意中都是在思佛,如此则净念坚固,心如铜墙铁壁,风吹不入,脚踢不破,没有一丝世念杂念,能够闯得进去,此时念佛三昧,不成自成,往生彼国,便如操左券了。古人说:念而不念,不念而念,即是这种境界,若不是念佛有年,功行纯熟,则绝对做不到,所以不是初学者所能行。

印光大师嘱咐我们:“既有真信切愿,当修念佛正行;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信愿行三,乃念佛法门宗要。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信愿行三,具足无缺,决定往生。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言念佛正行者,各随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执一法。如其身无事累,固当从朝至暮,从暮至朝,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大小便利,一切时,一切处,令此一句洪名圣号,不离心口。若盥漱清净,衣冠整齐,及地方清洁,则或声或默,皆无不可。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时,及至秽污不洁之处,只可默念,不宜出声。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便不恭敬。勿谓此等时处,念不得佛,须知此等时处,出不得声耳。又睡若出声,非唯不恭,且致伤气,不可不知。虽则长时念佛,无有间断,须于晨朝向佛礼拜毕,先念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毕,即念赞佛偈,即阿弥陀佛身金色偈。念偈毕,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随即但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或一千声,或五百声,当围绕念。〖须从东至南至西北绕,为顺从,为随喜。顺从有功德。西域最重围绕,此方亦与礼拜均行,见正编复马契西书五。〗若不便绕,或跪或坐或立皆可。念至将毕,归位念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各三称,然后念净土文,发愿回向往生。念净土文者,令依文义而发心也。若心不依文而发,则成徒设虚文,不得实益矣。净土文毕,念三归依,礼拜而退。此为朝时功课,暮亦如之。若欲多多礼拜者,或在念佛归位之时,则拜佛若干拜。九称菩萨,即作九礼,礼毕即发愿回向。或在功课念毕礼拜,随己之便,皆无不可。但须恳切至诚,不可潦草粗率。蒲团不可过高,高则便不恭敬。若或事务多端,略无闲暇,当于晨朝盥漱毕,有佛则礼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即念小净土文;或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偈,念毕礼佛三拜而退。若无佛,即向西问讯,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门,乃宋慈云忏主,为王臣政务繁剧,无暇修持者所立也。何以令尽一口气念?以众生心散,又无暇专念,如此念时,借气摄心,心自不散。然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此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极闲极忙,既各有法,则半闲半忙者,自可斟酌其间,而为修持法则也。”《(正)与陈锡周书》

“念佛之时,必须摄耳谛听,一字一句,勿令空过,久而久之,身心归一。听之一法,实念佛要法,无论何人,均有利无弊,功德甚深。不比观想等法,知法者则得益,不知法者多受损也。”《(续)复刘惠民书二》

“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着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正)复高邵麟书四》

“追顶易受病。大声、小声、金刚、默念,随自己精神调停而用,何可死执一法,以至受病乎?随息不如静听,以随得不好,也会受病。静听不会受病。”《(三)答幻修学人》

显然,掐珠念、追顶念、观想念、随息念等法,用之不当,容易生病,故应慎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