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是以米为主要原料熬成的稀饭。《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用粮食或粮食加其它东西煮成的半流质的食物。《调鼎集》中有载:“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从粥的字形,又非常形象地道出了煮粥的情形:两边的“弓”是鬲(象鼎一样的炊具)在烹煮谷米时冒出的蒸气。

粥,古时又称糜、驙、酏、绷等。《礼记·檀弓》云:“驙粥之食”,孔颖达疏云:“厚曰驙,稀曰粥。”按字书讲:糜,烂也。煮烂了的稀饭曰糜。《说文》曰:“糜也……周谓之驙,宋谓之驙。”

粥的起源与我国的烹饪起源有关。据考古专家研究:早在175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遗址中,就已发现用火烤食的证据。在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遗址与西安市东效发掘的半坡遗址中,又发现大量盆、盘、碗、缸、罐等陶器。其中就有“鼎”(炒菜的锅)、“鬲”与“斝”(煮粥的锅)、“鬹”(烧水的工具)、“甑”(笼屉)、“甗”(蒸锅)等。从商代遗址出土的甲骨文中就记载了禾、麦、黍、稷、稻等农作物,这些均是我国劳动人民煮粥的重要谷物。到了周代,我国已进入了奴隶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医疗饮食业也随之改进,此时已有了煮粥的方法,西周时就把食粥列为王公大臣的“六饮”之一。《逸周书》中有“黄帝蒸谷为饭、烹谷为粥”的记载,据考证,黄帝生存的时代,约为我国氏族社会的后期,相当于仰韶文化所反映的历史情况。

粥一般以五谷杂粮为原料,合水熬制而成。中医认为,中国人食用量最多的粳米有治诸虚耐损、强阴壮骨、生津、明目、长智的功能。粳米煮粥可以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益精强志、强壮筋骨、和五脏、通血脉、聪耳明目、止烦、止渴、止泄。谷类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多种维生素和矿物盐等营养物质。经慢火久熬之后,质地糜烂,甘淡适口,很容易被消化吸收,饱食荤腥之后可换换口味。

“粥养”疗法在我国起源很早,远在《夏小正》的古籍中就有“助厥母粥”的记载,把“粥”字用作养生的同义词,“粥也者,养也。”周代有“中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的记载(见《礼记·月令》)。

李时珍说:“五谷为养。麻、麦、稷黍、豆,以配肝、心、脾、肺、肾。”米、麦是我国人民的主食。人体所需的80%左右的热能和50%左右的蛋白质是由这些粮食供给的。任何菜、果及山珍海味都代替不了粮食在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做粥的另一成分玉米面,据现代研究,可预防心血管病和抗癌,老人食玉米面粥更为有益。

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中就说:“粳米甘平,宜煮粥食,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又说:“贫人患虚症,以浓米饮代参汤。病人、产妇粥养最宜。”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强调“米油滋阴,功胜于熟地。”《罗天益卫生宝鉴》中说:“粳、粟米粥气薄味淡,阳中之阴也。所从淡渗下行,能利小便。”“以各种粮食为主料煮成的稀粥,容易消化吸收,不伤肠胃,能滋补强身,使人精神足、生命力强。如粥温补脾胃;山药粥补肾精、固肠胃;栗子粥补肾气益腰脚;黄花粥益气养元;牛乳粥养心肺补虚羸;玉米粥补脾益胃;强精益气;银耳粥可以滋补强身等。无怪乎《蠢子医》中说:“日食二合米,胜似参芪一大包。”粳米又素有“五谷之长,人相须赖以为命者”的美称(见《本草经疏》)。《医药六书药性总义》更称赞“粳米粥为资生化育坤丹,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脾胃是居于五脏中心,为中土之脏;“中土之气旺,则各脏自强;胃气一败,百药难施。”脾胃是后天之本,饮食为营养的来源,粥养正是为了补益胃气,顾护中土,是扶助正气的一种自我养生法。

粥之可贵,还宜在早上喝。张耒在《粥记》中说:“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也。”又说:“每将旦一粥,甚是利君,如不食,则终日脏腑燥固,益粥能畅胃气,生津液也。”据说这一见解倍为陆游推崇,有其《食粥》诗可以作证。序曰:“张文潜(文潜为张耒之字),有食粥说,谓食粥可以延年,余窃爱之。”诗云:“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邱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诗中的“宛邱”即宛丘,为春秋时陈国的国都,相传神农氏的部落就在宛丘。陆游谓食粥可致神仙,虽有些夸张,但经常吃些精心制作的粥,能养生延年却是可信的。

粥,又宜在晚上喝。在炎热的夏夜,如喝上一碗清凉的绿豆粥、莲子粥、冬瓜粥、荸荠粥、海蜇粥、鸭梨粥、山楂粥或藕粥,有增津液、利咽喉、解热毒、清暑热之效,能预防中暑,既滋润了干燥的咽喉,又调剂了胃口,增进了食欲,补充了身体内的一天繁忙生活中失去的养分,确有益处。大诗人苏东坡爱吃粥,首创了芳甘妙绝的“荠菜粥”,并亲自体验过食夜粥的乐趣。他说:“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也。此皆着粥之有益如此。”

粥对病后、妇女产后及慢性病症的自我调理有很好的效果。清《调疾饮食辩》中提到:粥性能养脾胃,生津液,利小便,消胀满,调中健脾,陈烦止渴,利隔益气,推陈致新,万症皆宜,平人亦妙,其功不可殚述。”说明了粥是病后、产后及慢性病症理想而稳妥的调理食品。如高热后病人,由于高热伤津,阴液不足,可选用生津止渴清热的芦根粥、蔗浆粥;妇女产后,不仅体质虚弱、贫血,还有一段通乳汁、排恶露的生理过程,可选用猪蹄粥、莴苣子粥以下乳,益母草粥以养血,促进子宫修复。长期高血压患者,可选用决明降压粥、芹菜粥、木耳粥,以降低血脂和胆固醇及维持血压平稳。

据古医书《灵枢·天年篇》中记载:“人生……五十岁,肝气始衰;六十岁,心气始衰;七十岁,脾气虚;八十岁,肺气虚;九十岁,肾气焦;百岁,五脏皆虚。”近代医学研究也指出,人生随着年龄增大,体内各器官机能逐渐减退,肺开始于37岁,心开始于45岁……这在年龄和顺序上虽与古人所述不尽相同,但对人体各器官组织老化的认识,则是一致的。根据各个脏器先后衰老的进程,结合不同年龄的体征,可选用一定的滋补粥,来延缓不同脏器衰老,控制老化速度,达到摄生自养,延年益寿的目的。比如,肝气虚者,选用《圣惠方》中的“枸杞子粥”以补肝;心气不足时,用“龙眼粥”以养心;脾气虚者,服食大枣粥健脾胃;肾气亏损时,多吃些《海上集验方》中的“胡桃粥”滋肾。当然,人的衰老过程是复杂而缓慢的,不一定按此衰老程序一成不变地进行,应当根据中医辩证施治的精神,针对个人不同的体质与病征表现,辩证选粥合理应用。

俗话说:老人吃粥,多福多寿。所以粥最宜年老虚弱者食用。清代曹庭栋说:“粥能益人,老年尤其。”又说:“足备老年之顾养。”并介绍粥方百余种,如莲子粥、百合粥、薏苡仁粥、木耳粥等,确是老人滋补身体、养生延年的理想粥品。《老老恒言·卷五》中写道:“老年有竟日食粥,不计顿,饥即食,亦能体强健,享大寿。”陈修园在《神农本草经谈》中说:“凡上品之药,法宜久服,多则终身,少则数年。与五谷之养人相佐,以臻寿考。”意思是说,经常选用具有补益功能的黄芪、人参、山药之类上品中药与米谷同食,可以使人健康长寿。

元朝医学家邹铉曾说:“衰老之人,不同年少真气旺盛,虽汗、吐转利,未至危困。其老弱之人,若汗之则阳气泄;吐之则胃气逆;泻之则元气脱,立致不虞,此养老之大忌也。大体老人药饵,止是扶持之法,只可用温平顺气,进食补虚、中和之药治之。”又说:“老人之性,皆厌于药而喜于食,以食治病胜于用药,凡老人有患,宜先以食治,食治不宜,然后命药。”(见《寿亲养老新书》)。并且他还列举了若干粥,如莲子粥、蜂蜜粥、百合粥、龙眼粥、枸杞粥、薏米仁粥、燕窝粥等。历代医家均称脾胃为“后天之本”。因此,对脾胃的功能十分重视,尤其是老人。老人,由健康向疾病的转化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脾胃虚弱,其年龄愈高,表现得愈明显。年老虚弱的人,体内务器官机能在逐渐衰退,不仅要注意饮食有节,不过饥过饱,还要做到温热、熟软、清淡、营养丰富,而且要结合不同的年龄和体质衰老的情况及生理上的特点来选择不同的粥品,这是对老年人进行养老保健的最适当做法。

粥的养生和医疗作用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已经从单纯的追求填饱肚子发展到防病治病的手段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粥已成为一种传统的保健食品,对于防治疾病、增强体质以及防止衰老、延年益寿起到了应用药物达不到的效果。尤其是一些粥对预防老年人血管病有一定作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