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雪山部本宗同义

其雪山部本宗同义:谓诸菩萨犹是异生,菩萨人胎不起贪爱。无诸外道能得五通。亦无天中住梵行者。有阿罗汉为余所诱,犹有无知,亦有犹预,他合悟人,道因声起。余所执多同说一切有部。

雪山部,就是本上座部。上座最初分裂时,即雪山与说一切有,所以他们的思想,大体是相近的,所不同的,现说如下。

谓诸菩萨犹是异生者,此与有部同说三只百劫中的乃至最后身的菩萨,犹是异生所摄,因为见修二惑尚未断的关系。以圣者所入的灭尽定说,不特异生不能入,就是菩萨也不能人。怎知菩萨不入灭尽定呢?毗婆沙师说:“一切菩萨先证无上菩提,后起灭尽定”。又婆沙论说:“菩萨为入灭尽定否?***世友说不能入,契经说为圣者定故。若菩萨能入者,亦应名异生定”。因此,知道菩萨是不入灭尽定的。从菩萨不入灭尽定的这一方面看,也可证知菩萨犹是异生。

菩萨入胎不起贪爱者,此与有部所说大同而小异。入胎,是约一新生命开始说的,每一新生命的开始,必然的要先入母胎,但入胎受生者,有种种的不同,主要有正知而入母胎者,有不正知而入母胎者。不正知入母胎者,就是一般的有情。一般有隋在入胎时,生起颠倒的父非父想,母非母想:所以,如果是一男性前来投胎,对父就生嗔恚,对母就生爱欲,起颠倒想,谓与母会;如果是一女性前来投胎,对母就生嗔恚,对父而生爱欲,起颠倒想,谓与父会:是为不正知入胎。正知入母眙者,定指的菩萨。菩萨在入胎时,正知正念现前,于父生起父想,于母生起母想,既不生嗔恚,也不起贪爱。贪爱有二种:一是淫欲的贪爱,一是亲爱的贪爱。有部与雪山部,虽同样的说菩萨入胎不起贪爱,但有部只说不起淫欲的贪爱,父母的亲爱还生起的,由这亲爱的爱力而入母胎。婆沙百七十一说:“菩萨不尔,将入母眙,于父父想,于母母想,我依彼故增长后蕴,当于赡部洲中受尊胜报,依此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与诸有情作饶益事。作是念已,便于父母等生亲爱,由此结生”。然雪山部说,不特淫欲的贪爱不起,就是父母的亲爱,生命的自体爱,也都不起的,所以与有部所说稍为不同。

无诸外道能得五通者,是对前有部有诸外道能得五通说的。五通,是天眼、天耳、他心、神境、宿命的五种。神通虽不是佛教的特色,但照雪山部说来,却也不是外道所能得的,因外道修道的方法,根本是错误邪谬的,错谬的修道方法,怎么能引发神通?所以虽有外道能在空中自在飞行,亦有外道亿知宿住事有二、四、六、八万劫的不同,但这不是由依邪道修得的神通力,而是咒术、药力及鬼神等力所加被的。佛教行者之所以有神通,因佛法的道行是正确的,凡依佛法的正确道行而行的,不特圣者可得种种神通,就是凡夫也能得五通的。这种说法,未免过分强调神通的神秘性了,其实神通是极平常的,印度许多外道都得五通的,所以此说不如有部所说善。

亦无天中住梵行者,是对前有部亦有天中住梵行者说的。梵行,是清净行。修梵行者,要绝对的远离女人,不与女人相接近。这在人间虽属可能,但在欲天却极不易,因欲界的天女,形色殊胜,容颜美妙,光明焕发,芬香馥郁,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在在引发人的邪思欲念,所以从苦迫的人间,上生快乐天堂的人们,没有不被天女所引诱,没有不颠倒在天女的美色之下的。如是寻求天上的乐趣,日与天女的游戏,那里还能修清净的梵行?由于天上无住梵行者,所以离欲的圣者不生欲天,生欲天的初一一果圣者,是也由于未全离欲的关系。这样说来,可见天上是没有住梵行者。

有阿罗汉为余所诱等的五事,本为佛灭后百余年时,大众上座、根本二部最初分裂的诤论点,上座学者由于不承认这五事的合法性,才成立了一个上座集团。那知到了一二百年初,上座本身开始分化时,原属本上座的雪山部,反而又接受了大天的五事说,这在思想的演化方面看,可说是个很奇突的转变,这一转变,不知足由于上座学者的失本所宗,还是由于五事说的渐为佛教学者所采用,逼得他们也不得不接受此说,这在现存的文献中,很难找出他的所以然了。

余所执多同说一切有部者,是说除上述的几点与有部思想略有出入外,其他的问题大多与有部所执相同的。虽说如此,但圆测法师却认为也有不尽同的地方:如三世的时间观,有部绝对的说三世实有,此部却说过未是无体的;又如现世法的生灭观,有部说一法是刹那生灭的,此部却说一法是二时生灭的;又如因果的同时异

时观,有部的因果观是异时的,此部的因果观是同时的:有这样多的说法不同,怎

可说余所执多同说一切有部?部派佛教的研究者,对此应随时的加以留意!

三∵∵犊子部等五部之宗义

1∵∵犊子部本宗同义

其犊子部本宗同义:谓补特伽罗非即蕴离蕴,依蕴界处假施设名。诸行有暂住亦有刹那灭。诸法若离补特伽罗,无从前世转至后世,依补特伽罗可说有移转。亦有外道能得五通。五识无染亦非离染。若断欲界修所断结,名为离欲,非见所断。即忍、名、相、世第一法,名能趣入正性离生。若已得入正性离生,十二心顷说名行向,第十三心说名住果。有如是等多差别义。

犊子与有部是同行的一一部,所以他们的思想,大体上是相近的。现在就把犊子部的本宗同义,略述如下。

谓补特伽罗非即蕴离蕴,依蕴界处假施设名者,是明犊子学者所建立的不可说我。诸法无我,是佛经中所常说的,亦是佛弟子所信受的,佛法与外道的不同点”亦即在此缘起无我义。然犊子及其支派正量等的诸部,却一反佛法的向来所说,建立一个实有不可说的补特伽罗起来,这是很特别的。所谓非即蕴离蕴,是说补特伽罗我,不可说是即五蕴的我,也不可说是离五蕴而有的我。若说即蕴为我,蕴是生灭无常的,我应随无常的五蕴而断灭,我断灭了,就有前世到后世的轮回建立不起的过失;若说离蕴有我,那我就应离无常的五蕴而常在,我常在了,就有无受苦受乐差别的过失。佛之所以一再破斥外道的即蕴我、离蕴我,其故在此。犊子学者为了避免这些过失,所以说非即蕴离蕴。俱舍论破我品中举法喻说:“犊干部执有补特伽罗,其体与蕴不一不异。……此如世间依薪立火,谓非离薪可立有火,而薪与火非一非异。……如是,不离蕴立补特伽罗,然补特伽罗与蕴非异非一”。非一非异、非即非离的补特伽罗,不可说他是假、是实,是有为、是无为,是常、是无常,只可以说是不可说我。这不可说我是怎样建立的呢?唯识学采源说:“依蕴界处假施设名,窥基的解说是:世间,或者说眼是我,说身是我,这只是依蕴等法而假立的。实际说来,虽不是离蕴有我,却也不就是五蕴,自有他的体性。他的见解,是把“假施设名”,看成了假名的补特伽罗。离假名我以外,别有一个不可说我。其实犊子部,没有这样隔别的见解。“依蕴界处假施设名”,正是说的不可说我。何以见得?像俱舍论破我品说:“但可依内现在世摄有执受诸蕴,立补特伽罗”。不可说的补特伽罗,是依现在有情身内的五蕴而建立的,说得非常明白。依现在世所摄的执受诸蕴,建立补特伽罗,岂不就是异部宗轮论所说的“依蕴界处假施设名”吗?假施设名的我,就是不可说我,这在熏染有部思想的学者,确是相当难解的。……依我国古德的判别:有部是假无体家,犊子部是假有体家。有部只许假名补特伽罗,犊干部却建立不可说我,思想的分歧,在此”。

诸行有暂住,亦有刹那灭者,是约有为诸行的存在与消灭说的。照前有部说,一切有为诸行,都是刹那生灭的,没有一法可以少时暂住;现在犊子部说,一切有为诸行,不特是刹那减的,也有暂时住的。从心色二系分别说:属于精神系的诸行,是刹那灭的,如基师述记说:“心心所法灯焰,铃声念念灭”。属于物质系的诸行,是可暂住的,如基师述记说:“色法中,如大地经劫(经一劫住以后,方壤减);命根等皆随一生长短有生灭等(命根,就是有情的生命,他随各个有情的寿命长短,存在三五十年及八九十年不等,而后才灰减的)”。可见诸行有刹那灭,也有暂时住的。

诸法若离补特伽罗等者,是明犊子部建立不可说我的所以。补特伽罗,意译为数取趣,即生死轮回的主体,亦即我的异名。“他之所以建立这不可说我,目的就在说明轮回与解脱的主体,在他看来,组合现实生命的色心要素,郡在不息的演化中,无一可以担当从前世移转后世的这一重要任务,能够负起这一任务的,唯有那刹那生灭的五蕴内在的统一性,这内在的统一性,就定他所说的不可说我。生命内在假使没有这个不可说我,生死流转固无法建立,涅盘还减也成为不可能了。俱舍论破我品中讲到犊子学者建立不可说我说:“若定无有补特伽罗,为说阿谁流转生死一?……所以依照犊子学者说:唯有不可说我补特伽罗,有情生命方能从前一生到达后一生,……由此,可知犊子系建立不可说我的用意所在了”。唯识学采源说:“犊子部的见解:心心所是刹那生灭的。色法的根身,在相当时间,虽不灭而暂时的安生;但终于随一期生命的结束而宣告减坏。就是山河大地,充共量也不过暂生一劫。这样,有情的身心,没有一法可以从前生移转到役世。在这样的思想千,三世轮回,造业受果等现象,当然不能依止那一法来建立。这一派的意见,认为有一补特伽罗,才能贯通三世。譬如我造了业,这业便与我发生连系;回我的流转到后世,也就可以说业到后世去感果”。所以本论说:“诸法若离补特伽罗,无从前世转至后世,依补特伽罗,可说有移转”。

亦有外道能得五通者,此说同于一切有部,异于雪山及法藏部。犊子学者所以承认有诸外追能得五迩,因为现见有修得的,不能因外道的道法邪谬,就抹煞他们修得五通的现实性。通是从定得的,几能真实修定者,不论圣、凡、外道,都可得通,所以说亦有外道能得五通。

五识无染亦非离染者,是对有部的有染无离染及大众、化地二部的有染有离染说的。五识为什么是无染的呢?犊子学者说:五识,在自性、随念、计度的三种分别中,只有自性分别,没有随念、计度的分别;在善、下善、无记的三性中,只有无覆无记,没有善性、不善性:由于没有后二分别,所以没有善不善性,由于没有善不善性,所以无染污法与之相应。五识为什么又是非离染的呢?犊子学者说:能造染的才能生起对治染的道力,五识既不能造染,怎能生起对治道从离染?所以五识亦非离染。兹将诸家有染有离染等的不同说法,列表如下:

若断欲界修所断结,名为离欲,非见所断者,是约断何惑染,方名离欲说的。惑有见惑修惑两种:修惑是迷事而起的,又名事惑,他只于眼前的衣食等事有所迷惑,并不障碍空无我理。依有漏的六行观而修,目的既不在证空无我理,当然就只能伏除修惑而不能解决见惑了。婆沙五十一说:“或复有执异生不能断见所断随眠,有余复执异生不能断诸随眠唯能制伏”,即指此说。见惑是迷理而起的,又名理惑,虽不关事相上的了不了解,但对真理的迷惑认识不清,必须要修无漏的十六行观,到十五心后一刹那见道悟谛理时方能永断。婆沙论说:“圣者见道现在前时断见所断,后若修道现在前时断修所断”,即指此说。所以不论凡圣,如以有漏的六行观而修,纵然但断欲界的修所断惑,而不能断欲界的见所断惑,亦得名为离欲:所以说若断欲界修所断结,名为离欲,非见所断。但就婆沙的本义说,与此略为不同,因婆沙是主异生离欲染时,也可离见所断惑的一分的。此约离欲界上生色界,由修事观伏欲修惑说,如离色界的初禅上生二禅等,以事观而修,准知欲界,亦唯伏修惑不断见惑。

即忍名相世第一法等者,是明由四加行而入兑道义。凡稍究佛法者,没有不知暖、顶、忍、世第一法的四加行,是小乘有部听说的。此犊子部异彼所说,以忍、名、相、世第一法名四加行。据他们的解释:行者修观时,先总观四谛法的能诠教及所诠理,不作教理差别的观察,并且对此所观的若敔若理,忍可于心,是为忍位;进而从教理的总观中,先放下所诠理的不缘,单观四谛的能诠教法,观此名苦、名集、名灭、名道,是为名位;能诠教观成后,再观所诠的四谛理体,谓观苦的逼迫性,集的招感性,灭的证得性,道的修习性,是为相位;世第一法如常说。由修此四加行,即能趣入正性离生∵∵见四谛理,超凡人圣了。

若已得入正性离生等者,是明行向与住果的。上下四谛各有忍、智,总合为十六心,以此分别行相住果,有部说十五心顷名为行向,第十六心说名住果。今犊子部说四谛各有三七,总合为十二心。入正性离生的行者,在十二心顷说名行向位,然后再总观十二心为第十三七说名住果。今将他的四谛三心略说如下:一、苦法智,观欲界的苦谛,断苦下的诸惑,是为第一心;二、苦法忍,这在智后再观欲界苦谛之下的已断诸惑,为什么呢?因欲界的苦下诸惑虽然已断,但还有上界的苦下诸惑须断,所以必须得再审谛的观察欲界苦下的诸惑已断未断,从忍可他的已断诸惑,是为第二心;三、苫类智,观上二界的苦谛,断上二界的苦下诸惑,行者到此,已将三界苦谛下所有的惑障,皆已断尽,无须重行谛观惑断未断,所以不必再立苦类忍,定为第三七。苦谛有此三七,余三谛也有此三七,合为十二七。第十三七,有说就是重观第十二心道类智的第二刹那相续心;有说是总观欲界四谛及上二界四谛的一念心。依此十三七而观,有次第证果的,有超越证果的:次第证者,以十二心为初果向。以第十三心为住初果;超越证者,如曾以有漏道已断欲界修惑的前六品,以十二心为二果向,以第十三七为住二果,如曾以有漏道已断欲界九品修惑尽,则以十二心为三果向,以第十三七为住三果。所以说若已得入正性离生,十二七顷说名行向,第十三七说名住果。

有如是等多差别义者,是结成。谓像上所说的犊子部的宗义,与共他各派所说

的比较起来,是有很多很大的差别的。

2∵∵余四部差别异义

因释一颂执义不同,从此部中流出四部:谓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所释颂言:已解脱更堕,堕由贪复还,获安喜所乐,随乐行至乐。

此中所说的一颂,木为犊子系的学者所共诵的,最初大家诵此颂时,并没有什么不同意见,后来为了解释颂中的含义,这才彼此提出不同的说法而分为四部。今就四部不同的解释,分说如下:

一、法上部释:有诸经中及阿毗达磨,说阿罗汉有六种,即退法、思法、护法、女住法、堪达法、不动法是。把这六种再分类起来,有退、住、进的三类。在这三类中,法上学者认为:退阿罗汉的一类,虽已解脱了一切烦恼,但仍更退堕下来,他之所以会退堕,由于有时的起负,虽内起负而更退堕,但退后不久,立又还复他的果位,所以说:已解脱更堕,堕由贪复还。仕阿罗汉的一类,由于远离了殊胜的退缘,所以不会再退,虽说不再退堕,然由远离了殊胜加行的因缘,所以也不再增进。他们不退不进,唯以所获得的安喜而乐住之,所以说:获安喜所乐。进阿罗汉的一类,随己所得的解脱乐,更求生起现法乐住,所以说:随乐行至乐。

二、贤胄部释:颂中的初二句,是约声闻罗汉说的。罗汉有六种,已解脱,指护法、安住、堪达、不动的四种种姓;更堕、堕由贪、复还,指退法、思法的二种种姓。颂中的第三句,是约独觉圣者说的。他们获得了安喜之乐以后,就安然的享受其果乐了。颂中的末后一句,是约最高佛果说的。到达佛果的高位,就可随乐行至乐了。

三、正量部释:此部学者以四沙门果分六种人说明此颂。已解脱,指初果,因为初果圣者,最初断除了迷理的见惑,得到择减的解脱。更堕,指家家,是证初果后向二果进趣的一来向的圣者。他在预流的进修位中,或在异生位中的时候,断除了欲界的三四品的思惑,更受欲有的三(断三品)二(断四品)生,所以说更堕为家家。但这所谓堕,不是指退堕其果说,是约数数堕在人天同处说的。复还,指一来果,因他还一往天上一来人间而后方得涅盘的。堕由贪,指一间人,是证二果后向三果进趣的不还向的圣者。他在一来的进修位中,断除欲界的七品或八品的思惑,更受欲有天或人中所余的一生,名为一问。由于为一品贪惑所间隔而不得涅盘的缘故,所以说堕由贪。获安喜所乐,指不还果圣者。证得此果的圣者,不再还生到欲界,就以所获得的安喜为所乐了。随乐行至乐,指阿罗汉圣者。证得此果的圣者,能随他的意乐而入涅盘界中享受其涅盘至乐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