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人半鸟的“迦陵频伽”

作者:李小强

在佛教题材造像丰富的宝顶山石刻,有一尊人首鸟身的造像,它表情庄严而肃穆,双手恭敬地在胸前合十,给人一种极为虔诚的感觉,在它的肩后,生长着一对似乎正在空中飞翔的翅膀,这尊造像题材在佛教中称为“迦陵频伽”,宝顶山的这尊造像出现在大佛湾“观无量寿佛经变相”之中。

迦陵频伽(梵文Kalavinka)是佛教中的一种神鸟,造型多为人首鸟身,其声音美妙动听,婉转如歌,所以又有“美音鸟”之称。佛经中,关于它歌声的记载较多,如南宋时期一部佛教辞书《翻译名义集》中,就引用了几部经籍的介绍,其中说“迦陵频伽,此云美音鸟,或云妙音鸟。此鸟本出雪山,在壳中即能鸣。其音和雅,听者无厌”,也就是说迦陵频伽在生下来之前,就能够在壳中发出美妙的音乐;该辞书引用的另一部经籍《正法念经》中,说迦陵频伽的美音,除了佛的声音之外,其它能发出美妙音声的神鸟都比不上,包括佛教中着名的奏法乐的歌神——“紧那罗”。

在较多的佛经记载之中,以关于西方净土世界的佛经记载此事为多,其中对净土信仰影响很大的《佛说阿弥陀经》中,叙述较为详细,经中称西方极乐世界中“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并叙述这些鸟的来由和作用,如“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也就是说,像迦陵频伽这些在极乐世界中的神鸟,不分白天黑夜,发出优雅的美音,它们都是阿弥陀佛宣扬佛法时所变化的。

大足宝顶山石刻出现的迦陵频伽造像,雕刻的地点,正位于表现西方极乐世界的“观无量寿佛经变相”之中,这处变相题材的造像,上方是阿弥陀佛和观音、大势至两位菩萨,下方是讲述进入极乐世界的“三品九生图”,由此来看,大足宝顶山的这尊迦陵频伽造像的出现,是有着来自佛教经典的依据的,它的意义也很可能与“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有关。而在西方净土题材造像中出现迦陵频伽造像,在宝顶山之前的大足石刻中就已经出现,如北山晚唐时期的“观无量寿佛经变相”中,就雕刻有多身,它们扇动着双翼,演奏着各种能发出美妙音乐的乐器,如钹、拍板、笙、箫、笛等,只是这些造像体量较小,在造像多达500余身的龛中,不太引起人的注意,相对而言,宝顶山的迦陵频伽像,则身躯健硕,双翼扇动,不由得惹人猜想,是不是雕刻者在设计之时,就有意识展现这一充满想象力的造像题材呢?

这种半人半鸟的迦陵频伽造像,在其它佛教石窟中也有表现,如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就有丰富的遗存,据统计,持有乐器的迦陵频伽像就有八十余身,不过,它们出现的时间比较晚,最早出现在唐代,大多在敦煌那些内容丰富的经变图之中,其中,第445号窟中的造像,为人首鸟身,鸟尾上扬,似乎正沉浸在自己弹奏的美妙乐声之中,翩翩起舞。

受佛教的宣扬,在古代墓葬中也出现有迦陵频伽造像。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在对北宋元德皇后地宫进行调查时,就发现有“人首、人身、两手合掌、鸟腹、鸟脚、背有翅”的迦陵频伽像。之后,考古人员在对宁夏境内西夏王陵进行调查时,发现了作为建筑构件的迦陵频伽像,为灰陶的人头鸟身塑像,在背后有三个长条插孔,其中两个插有活动的翅膀,另一个插有翅尾。这些飞翔在地下墓葬之中的半人半鸟像,同地面上石刻、绘画一样,反映出了当时净土信仰的兴盛。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唐代法门寺地宫中,就出土有雕刻迦陵频伽像的银棺,出现的原因或许也与此有关。

迦陵频伽造像中一个极具有特色的地方,就是那双可以在空中自由翱翔的翅膀了,因此,“半人半鸟”的特征,也成为很多关注者探讨的焦点——

让我们再次欣赏一下大足宝顶山那尊造像,它的下半身,在腰部着一围裙,围裙的两条系带下端向身体左侧飘扬,围裙下似为着裙装,亦向身体左侧飘扬,尾端呈卷曲状,给人正在空中飞翔之感,没有类似敦煌出现鸟脚的痕迹,雕刻家特殊的处理方式(如以翅膀出现的方式),和下半身采用裙装掩饰的办法,让我们充分领略到这种奇异题材的艺术魅力,同时,也领略到了宝顶山雕刻匠师们,在设计和雕刻时,对于任何一个细节都倍加注重的匠心。

而关于迦陵频伽半人半鸟造型特征的来源,则是说法多种,比如有学者认为是受到古希腊带翼天使形象的影响,不过,又有学者根据敦煌壁画分析,认为这种造型特征完全是中国的创造,与中国道教的羽人、飞鹤、升仙有关系,因为早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在华夏文化象征的青铜器等器物上,就有头饰羽毛、羽冠,或身披羽衣,作鸟飞翔状的图像,后来称为羽人。

关于迦陵频伽,还有很多萦绕着我们的困惑,随着实物的不断发现和研究者孜孜不倦的探索,必将有更多、更新、更深的认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