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寺院传说:传福生寺与雍正取得帝位有关

■编者按

前不久,在北京市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新鲜出炉后,本版迅速约请北京的地理迷们,寻访这些散落在北京古城里老百姓身边的古迹,将这些古迹的前世今生用文字和图片直观地呈现给读者,广受读者关注。鉴于读者有进一步了解的需求,我们继续约请作者寻访散落在北京城近郊的第八批市级文保挂牌古迹,现在就请随着我们的文字一起完成地理穿越。

传说不断的福生寺

在新公布的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长辛店张郭庄村里的福生寺位列其中。福生寺对于很多人都是陌生的,如果不是这次其入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寺庙还过着“泯然众人矣”的生活。那么福生寺到底有怎样的魅力,使其在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评选时,获得了众多文物专家宝贵的选票呢?让我们一起去探个究竟。

■福生寺所在的长辛店自古就是交通要道

长辛店是一个古老的乡镇,自元朝在北京建都时,这里就是沿太行山东麓进京的交通要道。那时,进京和过往的旅客,需要有提供食宿的地方,于是在此地逐渐形成乡镇。长辛店原名长新店,清时改为长辛店,自清末起,成为军事要地。张郭庄村位于长辛店的中部,是乡里较大的一处村落。村内张、郭为大姓,张郭庄以姓为村名。福生寺就位于张郭庄村主街的北侧。

■福生寺在明代建筑中结构保存很完整,这在现存的古代建筑中非常少见

我乘坐公交车去福生寺探访,张郭庄的交通十分便利,有数条公交车通往福生寺。当车辆路过杜家坎后,行驶不远就到达福生寺了。福生寺坐北朝南,大大的一座门楼很是抢眼,在门前立有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这座寺院建于明代,现有山门、二进院后殿、东西配殿、三进院后殿,是保存较完整的一组古建筑。我来福生寺探访之前,查找过有关这座寺院的资料,在资料中,文物专家称,福生寺中明代建筑结构保存很完整,这在现存的古代建筑中非常少见,具有重要价值。

我在探访时,福生寺正在修缮,修缮一新的大殿很是宏伟。据看管福生寺的工作人员介绍,解放前福生寺里还有僧人修行。每月初一、十五,十里八乡的村民都到福生寺烧香,因此那时福生寺的香火很旺。福生寺的兴旺带动了周围的“发展”,福生寺东边有观音庵,庵内供奉有观音菩萨和大肚弥勒佛。观音庵每年农历二月十九举办观音菩萨的生日盛会,村民都要出份子钱庆祝。

■传说,福生寺与清代雍正皇帝取得帝位有关

福生寺所在的长辛店自古即为交通要道,往来商旅众多,再加上福生寺是长辛店地区的一座大庙,坊间有关寺院的传闻不断。我在探访中,听村里的老人们讲,相传明清皇帝到潭柘寺、戒台寺上香时,福生寺是皇帝途中休息的行宫。不仅如此,福生寺与清代雍正皇帝取得帝位还有一段故事。雍正皇帝如何取得帝位一直是民间津津乐道的谜案,不过令人没有想到的是福生寺居然和这件谜案产生了瓜葛。传说,康熙皇帝笃信佛教,当年雍正皇帝还是皇子时,康熙皇帝并不太喜欢他。但雍正有野心,他一心想当皇帝,于是投其父皇所好,他也信奉佛教,而且还表现得十分虔诚。只要有时间雍正就亲自到寺庙进香,请高僧讲法。潭柘寺是京城一座历史悠久的寺院,人们常说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鉴于潭柘寺的威望,雍正经常到潭柘寺进香,途经福生寺,一来二去就和福生寺的住持熟识了。

传说,一天雍正又去潭柘寺进香,途经福生寺,福生寺的住持拦住雍正,劝他立即回宫,否则误了大事。雍正闻言,心知其中必有玄机,于是马上回宫,正赶上康熙皇帝病危。一心想做皇帝的雍正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私自接近康熙皇帝,找到遗嘱,将其中“立十四子”改为“立于四子”。康熙皇帝驾崩后,雍正手持遗嘱顺利登上皇位。为了答谢福生寺住持的忠告,雍正皇帝再次来到福生寺问住持有何要求?住持说不要金不要地,只求翻建福生寺。于是雍正皇帝下旨重修福生寺,修建完成的福生寺成为长辛店地区非常着名的寺院。

雍正皇帝取得帝位的方法和手段,在民间野史和传说中记述不断,数百年版本众多,雍正皇帝与福生寺这段因缘的真伪也无从考证,就当谈资吧。

身世显赫的显应寺

北京的寺院众多,但是在这些寺院中,堪称皇家的尼姑寺院的,只有石景山区西黄村村西的显应寺。在新公布的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显应寺也入选其中。

显应寺所在的西黄村原名黄村,金代之前已形成。西黄村位于石景山区东部,属苹果园街道办事处辖村,村东邻新四平台,南靠京门铁路,西与西井村相望,北邻新杏石口村,田村路从村中经过。从西黄村往西几站地就到了苹果园地铁站,因此这里非常繁华。

■寻找显应寺

显应寺没有具体的门牌号,我所拥有的只是这座寺庙的大致地址——石景山区西黄村村西。出发之前在家里,我查找地图,找出了西黄村的大体位置,就上路了。我乘坐公交车,在西黄村小区下车,按照地图上的指示,西黄村就应该在附近了。可是我被眼前的景象搞蒙了,田村路的两侧是一座座新建的住宅小区,连接小区的是一条条街道,俨然一副城市社区的样子,哪里有村庄的影子。找不到西黄村,显应寺自然也无从谈起了。我忙问路边的小贩和过往的路人,可知西黄村在哪里?在路人的指引之下,我穿过田村路北侧的街道,来到一条东西向的小路上。路人说,沿着这条路一直往西就会看到路北有一座正在修建的大庙,那就是显应寺了。

这条小路很长,我感觉走了很久,将要到路的西口时,在路的北侧,蓦然间一座我期待的建筑闯入了眼帘——一座寺院的山门。我问附近村民这座寺院是显应寺吗,村民想了想说:“这是皇姑寺。”听了村民的叙述,我有些疑惑,忙问:“您这里是西黄村?”当我得到肯定的答案后,我想难道西黄村有两座寺院?

我走入寺院山门,看到一个宽敞的院落,院落正中是大殿,大殿两侧有侧门,通向二进院。在二进院中有两通石碑,一通为满文,一通为汉文,汉文的碑刻为《显应寺碑记》,记述了康熙年间修葺此寺的情景。从文字中我判断这座寺院就是我要寻找的显应寺,但是为什么村民说它是皇姑寺?我从二进院再往里走,为三进院,院内有高大的二层楼房,我推测这应该是寺院里的藏经阁。从现存寺院的建筑和占地面积可以想见当年显应寺,是多么宏大的一组建筑。我在心里暗自思忖,拥有宏大建筑的寺院,一定也会拥有显赫身世,也许真如村民所说这里还是皇姑寺。带着这个“判断”我回到家中,查找有关显应寺的资料。

■吕尼拦马谏明英宗,英宗感念为其敕建寺院

在资料的记述中,显应寺复杂曲折的身世展现我的眼前。显应寺始建于明代,称顺天保明寺或保明寺,清康熙年间毁于大火,康熙五十年(1711年)重修,五十八年(1719年)∵重修完成后,易名为显应寺。

在发现的显应寺历代碑刻中,明嘉靖四年(1525年)《敕赐顺天保明寺碑记》记载,保明寺建于明朝正统年间,“阜成门外香山乡西黄村有寺名曰‘顺天保明’,盖自正统年间女僧吕氏所创造。”从这则碑记中可知,女僧吕氏是显应寺的“开山鼻祖”,那么这位吕姓尼姑又是何许人也?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查找有关北京地方史志的书籍,在孙承泽所着的《天府广记》中,找到这样的记载,“顺天保明寺,天顺中建,俗称皇姑寺。正统八年征也先,陕西吕尼叩马谏而死。及复辟,乃为建寺,肉身尚在寺中。”原来这位吕氏还与明英宗皇帝有过一段故事,而这座寺院也是英宗皇帝为其敕建的。

史书记载,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率领骑兵攻打大同,当时明朝正是宦官王振把持朝政,他游说英宗皇帝御驾亲征。英宗对王振是言听计从,于是昏了头的英宗率50万大军御驾亲征。传说他们走到居庸关,吕姓尼姑化作疯婆拦驾,劝谏英宗,说出师不利。英宗哪里听得进去,再加上王振在旁边煽风点火,吕尼苦谏无效。英宗北上,连日遭遇暴风雨,再加上王振和英宗这两位军中统帅,没有一个懂得用兵之法,中了瓦剌军的埋伏,在土木堡明军全军覆灭,结果英宗被俘,王振死于乱军之中。这场战争史称“土木之变”。在英宗被关押期间,吕尼多次出现,为其送水送饭,英宗悔不该不听吕尼劝诫。英宗被俘后,景帝继位,瓦剌一看英宗已毫无利用价值,就将其放回。景帝八年,英宗趁着景帝病重,发动夺门之变,重新登上皇位。英宗感念吕尼的救命之恩,遂封吕尼为御妹,于天顺初年(1457年),为其建寺,赐额曰“敕赐保明寺”,民间俗称皇姑寺。

■明弘治年间保明寺成为皇家香火院

英宗感念吕尼的恩情,因此为其修建的寺院极为宏敞。保明寺坐北朝南,初建有四进院落。第一进院正殿为天王殿,天王殿两厢塑四大天王神像,居中供奉弥勒佛,弥勒佛壁后有双手捧降妖杵韦驮神像。天王殿外,东西有钟楼,钟楼中各有一口铜钟,一为慈寿皇太后命人翻铸的铜钟,另一口铜钟系万历元年(1573年),万历帝之母慈圣皇太后率信徒1700余人捐赠。两口铜钟形制、尺寸大体相同,现存于大钟寺。第二进院正殿为观音殿,硬山正脊,面阔三间。观音殿前竖石碑两通,东配殿中供奉龙王神像,左有电母,右为雷公。西配殿正中供奉土地神,左有青苗神,右为马王神。第三进院正殿为吕祖殿,是显应寺的主殿。吕祖殿硬山正脊,面阔五间,殿内供奉显应寺的开山鼻祖吕尼和寺院的二代祖杨尼、五代祖张尼的塑像,塑像两旁站有金童玉女。吕尼肉胎真身供奉在这里,可惜,由于年代久远,肉身早已无存。吕祖殿东配殿供奉碧霞元君。西配殿供奉千手千眼佛。第四进院正殿为药师阁,俗称大佛殿。药师阁两侧有十八罗汉。药师阁西有楼,早年为住持的住所。西配殿供奉关羽神像,东配殿供奉灌口二郎神像。药师阁后为寺内尼姑禅房,共72间,各有名目。明弘治年间保明寺成为皇家香火院,更是宏敞、兴旺。然而,显应寺在历史的变迁中,特别是解放后被用为学校教室、作为民居,因此拆改很多,虽然大体轮廓还在,但是已经面目全非。我去探访时,显应寺正在重修,希望能够重现昔日辉煌。

■历史上,显应寺曾经是达官贵人的专属寺院,一般人不得入

我在查阅史料的过程中,见到明人蒋一葵的《长安客话》中,有这样的记载:“自平坡东转,望都城,平沙数十里。中经黄村,有保明寺,是女道尼修道处……凡贵家女缁髡皆居其中,人不易入。”从他的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座寺院可不一般,已经完全超出了普通寺院的范畴,它不再是为普通大众服务的寺院,而是专为达官贵人使用的地方,更像现在的私人会所,要达到一定条件才能成为会员。

■保明寺历史上,“毁寺”之声不断,最终得到两宫太后庇护得以保存

到了弘治年间,保明寺的开山鼻祖吕尼已故,第二代住持为吕尼的弟子杨氏,据说杨氏非常善于人际关系,在她主持期间保明寺与朝廷的关系更为密切,成了皇家香火院。明孝宗特为保明寺下了一道敕令,不仅免除了保明寺六顷七十六亩田的粮税,而且规定不许任何人侵占寺院的田土,不许毁坏垣宇,敢有不遵此命者,论之以法。由此可见皇家对保明寺的特殊优待。而到了明世宗时,保明寺与皇家的密切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保明寺为了自身的发展,开始不仅只接待内宫嫔妃宫娥和王公贵族,也接待普通大众了。此时,虽然分别接待,但是还避免不了混杂的场面,这就引来了流言蜚语。其实自嘉靖六年开始,就一直有大臣不断上奏皇帝,要求拆毁保明寺,最终得到了世宗的允许。不过拆寺的消息传到两宫皇太后的耳朵里,太后们当即反对,于是围绕保明寺“保”与“拆”的战争爆发了,最终还是太后一方占了上风,保明寺得以保留,但是建寺之初敕赐的匾额要交回,这就是说否定了保明寺皇家寺院的身份。为了防止毁寺之事再次发生,慈寿皇太后于嘉靖十二年(1533年),将天顺六年(1462年)所铸铜钟重新翻铸,作为保明寺的“擎天柱”,从此谁也不敢再次对保明寺说三道四了。此后,保明寺又经历了几次被拆而复建的经历。

■明末清初保明寺毁于火灾,康熙年间重修,皇帝赐寺名“显应寺”

清朝康熙年间,保明寺毁于火灾,康熙皇帝在康熙五十一年(1711年)开始重修,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正月落成。因“保明”之名,有保前明之嫌,康熙皇帝亲自赐名“显应寺”。此后,显应寺从皇家寺院,逐步演化为民间的游览胜地。

旧时,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显应寺都要举办庙会。四月初一开山门,四月初八是“佛诞日”——佛祖释迦牟尼诞辰,初一至初八,来自京城各处的香客,纷纷到显应寺焚香礼拜,庆祝佛诞。在这期间,显应寺举办的庙会也分外热闹,每天庙会上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摩肩接踵。初九以后,庙会人流逐渐稀疏,四月十五关山门。解放以后,显应寺的尼姑都还俗了,庙会停办,显应寺也逐渐挪作他用。

妫水河边灵照寺

在延庆县的妫水河北岸,有一座着名的寺院——灵照寺,这次新公布的第八批市级文保单位名单中,灵照寺入选其中。

■灵照寺所在的妫水河是一条与众不同的河流

我去探访灵照寺,路过妫水河,延庆的朋友向我隆重地介绍了这条河流。妫水河位于延庆县八达岭以北十余公里处,它源自群峰环绕的松山自然保护区,东穿龙庆峡宛转出山,至金牛山西折,经妫川绕康西草原流入官厅水库。延庆的朋友在介绍妫水河时,一再强调妫水河是一条与众不同的河流,它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这条河流的流向。我国地势是东低西高,因此很多河流都是自西向东流淌。我们看到从古到今的文学作品中,形容河流的语句大都是“流向东方”,可是这条妫水河却偏偏自东流向西方,令人称奇。不仅如此,妫水河两岸山水风光秀丽,金元两代帝王迷恋妫水河两岸的水光山色,每每流连于此,驻骅不去。明清时期妫水河亦为旅游胜地,文人雅士纷至沓来。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京城和京郊的用水问题,在妫水河下游修建官厅水库,妫水下游被淹没于水库中,现在我们在延庆所见的妫水河为妫水河上游的一段。近年,延庆县经过对妫水河不断的修整、维护,现在妫水河风光旖旎,分外迷人。

■灵照寺建于金代,曾为延郡胜景之一

灵照寺就建在了妫水河风光秀美的北岸,寺院初建于金代,原名观音寺,元末毁于战火,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在原址重建。正统五年秋(1440年),明英宗敕赐额曰“灵照寺”。后经历代僧人不断扩建,寺院规模宏大,曾为延郡胜景之一。

我去灵照寺探访时,灵照寺已经修葺一新。寺院坐北朝南,有三层殿宇。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坐北朝南建在寺院中轴线上,两侧配殿是供奉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的殿宇和放置镇寺宝幢的房屋和聊房。整座寺院殿宇巍峨,金碧辉煌,庄严雄伟,气宇不凡。重修后的灵照寺在恢复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寺内还增加了碑林,经幢等石刻文物,增加了钟鼓楼、金钱眼、佛像、斋堂等新建筑和装饰。

从灵照寺向西行不远就是妫水公园,园内的建筑是欧式的异国风貌,与妫水河北岸的灵照寺一中一西,遥相辉映,使古老的妫水河焕发出新的生机。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