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河北农业大学园艺系果树93(01)班同学李宝元尚未毕业,就被病魔夺去年轻的生命。15个春秋5000多个日日夜夜,李宝元的同学默默资助并写信抚慰他的父母,向世人讲述了这个被网民称作“春天里最温暖的故事”。

这是一个偶然间被发现的故事。2011年春节,满脸沧桑的李维贺老人,坐在一家企业值班室里,手拿刚刚取出的500块钱,忍不住老泪纵横。这已是老人连续15年收到病故儿子同学的汇款。在好心的企业负责人帮助下,李维贺千里寻亲,赶赴当年爱子求学的古城保定,与多年来默默牵挂他的“儿子”、“闺女”们聚首。

这一尘封已久的故事见诸网络后,不少网民坦诚是“一字一句眼含热泪”读完的,并扪心自问: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如果是我,能像农大学子一样坚守约定吗?为同学捐钱也许算不上什么大事,但为一个病逝同学父母寄钱寄信15年,难能可贵。

这些家书是李维贺的宝贝

然而,宝元的同学牛树启却告诉记者,在李宝元去世之前,他的哥哥也因扩张性心肌病去世。面对接连痛失爱子,无依无靠几近崩溃的老人,这样做很自然,不需要太多理由。“大学四年,最难过的事就是好同学李宝元离开了我们。”

毕业前最后一个晚上,26名同学聚在一起,感慨万千。“像往常一样,大家自然地说起了宝元,牛树启说了一句‘宝元的事咱们得管’,就把‘承德市承德县下板城镇乌龙矶村,李维贺,067400’写在黑板上”。时任团支部书记的时翠平说,当时大家没有一个人说话,默默把地址写在本上子,从此也把一份约定铭刻在心里。

两位老人也收到一封来信,“宝元虽然去了,但我们仍在。……二老以后的生活费将由我们承担。我们明年就毕业了,宝元没有完成的事情将由我们来继续替他完成。……二老只有好好活着,才能对得起宝元和大家。果树9301班全体同学”。

“感觉他们就像我亲身自养的孩子一样。”李维贺说,从那以后,他们就成了最大的精神支柱。

杨政武刚上班每月才挣300元,第一次就寄去300元。买房贷款的几年没有寄,还清贷款了,就接着寄;时翠平和牛树启夫妻二人,每到腊月都像给自己老人过年一样,写信问候,前些年财力紧张每年寄100,后来寄200,寄500;2007年毕业十年聚会时,大家又给老人寄去1000元……

十五年来,100多封书信往来,把天各一方的孩子们与老人的心连在一起。“信到心到,寄一分钱,写一句祝福鼓励的话,都让我们觉得不再孤苦无依。”李维贺老人感慨,没有他们的安慰鼓励,我们都不知道怎么活下去!

今年清明,杜彦敏、时翠平、杨政武、李景刚等代表全班同学,专程到承德县看望老人,并在李宝元墓前敬献鲜花。“宝元啊,你的同学和兄弟姐妹来看你了,他们跟我亲生自养的一样,年年汇款资助我,让我一定坚强活下去,你没办完的事他们都承担起来,你在九泉之下静静安息吧。”李维贺在儿子墓前老泪纵横。

老人的话,让不少网民感同身受:“在那个寒冷的腊月,在那个凄清的节日,一张张爱的汇款单,给老人战胜寒冷的勇气,也给老人注入了活下去的信心。”“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它使贫病交迫的人分外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的泉水,它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时翠平说,15年来坚持给老人写家书、汇款,同学们没想什么就自然去做了,初衷很简单,只想对宝元兄弟有个交代,给老人一些慰藉,希望老人过得好一点。“我们的约定没有期限,老人在世一天,我们管一天。”

“这与一些人利己无信形成鲜明对比,”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葛晨虹说,农大学子15年坚守,展现出沉甸甸的黄金般的品质,蕴含着人性中最美的爱心、责任与奉献,而所有“被高尚而感动的人们,将与高尚同行。”

为了给宝元兄弟俩治病,李维贺一家背上了7万元欠债。十余年来,李维贺卖掉了新盖的房子,艰难打理几亩果园,四处打工,节衣缩食,最近终于还清了欠款。天津社科院学者张博颖说,李维贺经济与精神都陷入极度困境,却十余年来坚持“借债必还”,这种信念和自强精神,令人动容。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王炳林说,市场经济大潮中,道德诚信因稀缺而显得弥足珍贵。农大学子对病故同学的真情关爱,是对“金钱至上”论的有力回击。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