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默默无闻的筷子兄弟(右图,左为王太利,右为肖央)因电影短片《老男孩》突然成名,4月底他们又推出了第二部作品《赢家》。已经不年轻的他们很珍惜现在,他们在认真地生活,认真地创作着。

制图:蔡华伟

4月底,由肖央、王太利这两个“老男孩”自导自演的电影短片《赢家》在网上公映,再度引起关注。

关注源于他们曾经拍出了被认为是“最80后”的电影短片——半年前,42分钟的《老男孩》裹挟“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的怀旧情绪,点中了中国“80一代”的集体泪穴,迅速走红网络。

在《赢家》中,主角王太利已经步入中年,尽管事业成功,但却与亲情、友情和爱情渐行渐远。在出车祸昏迷期间,他“灵魂出窍”,将人生的各个片段“倒带”:校园恋爱、母亲逝世、事业挣扎、背叛朋友……“穿越”之中,王太利代替观众思考:幸福是什么,怎样才算是人生的赢家?

一夜成名的筷子兄弟显然已经是世俗意义中的人生“赢家”。但肖央却说,每代人的标准不一样,我们这代人特别需要这样的提问。现在的价值观太单一,钱是重要的衡量标准。“但幸福其实有很多种,我们要会从生活中感受幸福。”——这也正是《赢家》打出的“微幸福”概念:“当懂得珍惜平凡生活的幸福时,你便已经是人生的赢家了”。

“我们这代人”,是肖央在采访中最常提及的话。但其实,他和王太利不是同一代人。“80初”肖央和“60末”王太利年龄相差了十多岁,“一拍即合”,他们不吝于拿自己“开涮”,也爱揶揄对方。肖央开玩笑地说,“老小孩”王太利第一眼就喜欢上少年老成的他。王太利则回应:“我们的共同点就是年轻时候都闹腾。”

他们把这份“闹腾”搬上了网络,“玩出了”两部影片,话题却不轻松:《老男孩》是对理想与青春的拷问,《赢家》是对人生意义的探寻。在《老男孩》里,这些元素让观众从开怀大笑转而泪流满面;在《赢家》里,这些元素淡化了“煽情”,让观众更多去思考,“我没有哭,却有一种卡在嗓子眼的哽咽感,也许这就是温暖”,一位观众在首映看片会上这样评价。

在肖央看来,电影充当了寻找心灵的猎手,“我想通过电影来温暖人心”,因为这是他觉得“有意思的事情”。他说:“最重要的是兴趣,这样才能快乐,在兴趣之上承担社会责任。”甚至连“筷子兄弟”这个组合的名称,都是他们“玩”出来的——在咖啡厅和朋友闲聊,“想弄个‘马甲’,聊着聊着就定了‘筷子兄弟’。”

看片会上,主持人推销《赢家》:“在优酷网上映半日,已经超过了60万的点击量,如果在影院上映,按50元一张票来算,首日上午就获得了3000万元的票房。”肖央却很率直地表示:“不能这样算,网络观片是***的,不是所有的网民都会进影院”。∵——对于“成名”这件事,他们心态平和,态度谦虚,和他们努力在《赢家》中传递的信息如出一辙:幸福不只成功这一种。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草根明星”这个称谓,肖央脱口而出:“承认,我们就是草根。”他认为,这是做艺术的基本态度,“草根”才能汲取营养,才不会做出“空中楼阁”。王太利则坦言对于演戏没有深研究,“梦想把我逼成一个演员”。他本想发展唱歌事业,但机会很少,只得“曲线救国”。

源于草根,他们更关注平凡人、关注生活、关注真实。两部短片的导演肖央说,我喜欢拍现实题材的故事,我所有的灵感都来源于现实生活。

“先休息休息,认真地生活一段时间,”被问及未来的打算,王太利说,“多陪家人,我的微幸福就是和家人在一起。”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