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疾病的背后暗藏了连医学诊断也没有发现的东西。传统医学总是借助药物来压抑疾病的症状,而本书却告诉我们,要从症状中找到有价值的东西,看清内心的冲突和隐藏的问题,找到自己或别人发病的真正原因。本书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畅销全球30年。它针对疾病提出一个全新的观点:生病是我们“不愿正视内心的问题”,是心理问题在生理层面的对应呈现,通过它可以探索心灵深处的问题,从而将人从疾病带向健康。读懂疾病的象征意义,也就在自我发现之旅上前进了一步……磨牙:没有发作的攻击性,白天对别人生气不能表达时,会在夜晚磨牙。紧张性头痛:骄傲的完美主义者,企图严格地执行自己的意志。糖尿病:缺乏爱的象征。感染:内心冲突在身体层面的表现,容易发炎的人是企图逃避冲突。感冒:一种健康的洁净过程,身体和灵魂都从危机中变得坚强!腰痛:负担过重。……正如人类为了经济目标,把环境当成培养基和宿主,却突然“惊讶地”发现:宿主的死亡也就是人类的死亡。

精彩文摘

阴影

所有创造存在于你里面,每件存在于你里面的事也都存在于创造之内,并没有界限。存在于你和每一件身边的物体之间,就好像在你和每一件遥远的事物之间并没有距离。所有事物,最小的和最大的,最低的和最高的,都同样在你里面呈现。单一的原子包含所有世上的元素。灵魂的个别活动包含所有生命的律则。在一滴水中,可以发现无穷海洋的秘密。你自己的个别表现包含了所有生命的表现。

--纪伯伦(Kahlil∵Gibran,1883~1931年,黎巴嫩诗人、小说家、画家)

阴影的产生

每当说“我”这个字时,我们真正指的是一种复杂的身份认同:“我是个男人,一个英国人,一个家庭中的父亲,一个老师。我是个主动、有活力、有耐性、有能力的人,喜爱动物,和平主义者,爱喝茶的人,厨艺不精的人”等等。根据这些身份认同,我们会在不同时间决定在两种可能中做出选择,决定把一极整合到身份认同中,而排除另一极,于是"我是主动而有能力的人"这样的身份认同就排除了“我是被动而懒惰的人”。在大部分情形下,每一种身份认同也暗示一种价值判断:“人必须主动而有能力,被动而懒惰是不好的。”不论人如何以各种说法和理论来支持这种看法,都只是从主观的观点来判断,并不具有任何实际的说服力。

换句话说,从客观的观点来看,这只是看待事物的一种方式,而且是非常武断的。如果红玫瑰大声宣称:“只有红色的花瓣才是正确而美丽的,蓝色花瓣是错误而危险的。”那我们会怎么想呢?排斥任何既有的表现都是不认同的征兆。(所以紫罗兰并不排斥蓝色的花瓣!)

每个根据决定而有的身份认同,都会遗漏掉一极。可是我们并不想拥有的所有事物、希望自己身上没有的事物、不想活出来的情形、不愿意纳入自己身份认同的情形,都会形成我们的"阴影"。因为排斥所有可能性的一半,并不会使它们消失,只是把它们赶出意识心灵中关于“我”的认同罢了。

无可否认的,说“不”或可将某一极赶到视线之外,却无法真的摆脱它。之后,被排斥的一极会住在我们意识的阴影中,就好像小孩想象把眼睛闭起来就能使自己不被看见一样,成人也想象能借此摆脱自己一半的内在实相,于是一极(例如,有能力)被允许占据意识的注意,而相反的一极(懒惰)却必须留在黑暗中,无人能见。“看不见”很快就发展成“没有”,并相信一极可以没有另一极而存在。

我们所谓的“阴影”(这个词最早是由荣格所提出的),就是所有这些被排斥的实相的总和,是人不能或不愿看到,却又存在自己里面的部分,于是它们成了意识。阴影是我们最巨大的威胁,即使我们不知道或是不承认,阴影一直都在那里,正是阴影使我们注意到所有努力和意图最终都会转向其相反面。我们把所有从阴影中冒出来的内容都投射为某种来自“外界”、来源不明的“邪恶”,因为我们害怕发现自己是所有邪恶的真正来源。每一件我们不想要或不认同的事都来自于自己的阴影,阴影是所有我们不想要之事物的总和。可是,拒绝处理这部分的实相、不肯面对真实的情形,反而使我们永远无法达到自己的期望。越是排斥真实的部分,反而越迫使我们更强烈地投注于这些部分,这个过程是通过投射而发生的,一旦我们排斥并压抑自己里面既有的法则,就会在面对“外在”世界的相同法则时,再度在我们里面不断产生恐惧和排斥。

阴影的影响

为了了解上述各种关联,我们必须再次提醒自己,所谓"法则"是指能以各式各样具体形式来表现的存在原型。每一种具体的表现都是重要内在法则在形式上的表现。我们以乘法的法则为例,这个抽象的法则可以用许多不同形式来表达(3×4、8×7、49×348等等),可是每一种外在不同的形式表达都是同一种乘法法则的代表。进一步来说,我们需要想清楚,外在世界完全是根据内在世界相同的

原型法则,共振律说我们只能接触到与我们共振的东西,由此得到必然的结论: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是相同的。在炼金术哲学中关于"小宇宙=大宇宙"的说法,就是表达这种内在与外在世界(人与宇宙)的相等。(本书第二部分之“感觉器官”会从另一个观点来探讨,再度处理这个范畴的问题。)

投射可以使我们把各式各样法则的半数当成“外在”,只因为我们不愿意接受它们是“在我里面”的。我们一开始就说,“我”负责把整个存在分裂开来,“我”形成了外在的“你”。如果阴影包含所有我拒绝整合进来的法则,那就只好把阴影和“外在”合为一体,将两者视为相同的。我们总是把自己的阴影体验成“外在”的,原因很简单,如果我们承认它在我们里面,就不再是我们的阴影了。当我们开始拒绝这些从“外在”冲击我们的法则时,就表示我们从前在内在层面也同样激烈地拒绝过这些法则。我们积极地想把这些负面的经验从世界连根拔除,可是,既然这是做不到的(从对立律就可以清楚得知),这种企图就会转成一种长期的投射,保证从今以后我们将用最强烈的方式关心那些已被我们拒绝的现实部分。

这个有点怪异的律则是没有人能逃避的:我们最关心的是那些我们不想要的事。在这过程中,由于我们与所排斥的东西过于亲近,终将在血肉之躯中活出这些东西!请务必牢牢记住上述这一段话。任何人如果排斥任何法则,就必然会活出这个法则。正因为这个法则,小孩后来的行为正是自己最痛恨、父母表现出的行为,和平主义者最终成为激进分子,道德家消失,对健康狂热的人得了重病。

没有人可以忽视这个事实,就算是排斥和拒绝,最后反而会导致献身与投入。同样地,完全逃避现实的任何一面,其实都表示这个人有那一面的问题。对我们最有趣、最重要的经验,正是我们当前排斥和逃避的,因为这些事是我们的意识所失去的,并使我们成为“不完整”。“外在”那些能困扰我们的法则,正是我们“内在”无法整合的部分。

看见阴影

至此,我们应该已经了解,并没有什么“外在”世界的现实对我们铭刻、铸印,影响我们或使我们生病,事实是"外在"世界的行动就像一面镜子,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我们自己,特别是我们的阴影,也就是原本无法向内看见的部分。就好比我们看自己的身体时,只能看见一小部分,需要镜子反映出许多原本看不见的部分(比如眼睛的颜色、脸、背部等等),同样的,我们也无法完全看见自己的心灵,只有通过假想中的环境或“外在”世界的投射和反映,才能认出原本看不见的部分(阴影)。简单地说,要有对立才能认识。

可是,只有在知道镜中人是自己时,反映才会有用,否则就只是错觉。如果你看到镜中漂亮的黑眼珠,却不知道那是自己的眼睛,你得到的只是错觉而已,并不是认识。不能了解每一件自己感知、体验到的事情其实都是自己的人,就会卷入欺骗和错觉的网罗中。就算错觉看起来是多么真实(有些人还会说是显而易见的),但别忘记,当我们做梦时,梦境看起来也是非常真实的。如果要发现梦其实是梦,必须先清醒过来,我们每天生活的大梦也是如此,如果想看透这只是错觉,我们必须先清醒过来。

阴影使我们充满恐惧,这也难怪,阴影包含所有我们想丢弃的真实部分,我们根本不想活出阴影,甚至不愿意发现阴影存在自己的内心。阴影是我们相信最必须从世界排除的东西,如此世界才会变得美好而完整。可是,事实正好相反,阴影拥有拯救并疗愈世界所需要的每一件事。阴影使我们生病(不舒服),因为它正是健康所需要的东西。

在圣杯传奇中,讨论的正是这件事。安福塔斯王生病了,被黑魔法师克林梭的矛所伤,或说是被异教的敌人,甚至是看不见的对手所伤。所有这些人物都是安福塔斯阴影的象征,他看不见的对手。他的阴影使他受伤,靠他自己无法痊愈(变得完整)。

疾病是人的本质

一位苦行者在山洞中打坐,忽然有一只老鼠跑进来啃他的草鞋,苦行者恼怒地张开双眼。“你为什么在我静思的时候打扰我?”老鼠吱吱地说:“我饿了。”“走开,笨老鼠,”苦行者训斥说:“我正在寻求与神合一,你怎么能打扰我?”老鼠问:“你连与我合一都不行,怎么能与神合一呢?”

到目前为止,本书都在强调一个事实:我们并不是得到疾病,而是我们本来就有疾病。这正是我们的观点和传统医学观点最大的分野,医学认为疾病是对“常态健康”的破坏,结果不只是想尽快赶走这种“干扰”,更以预防疾病为第一要务,直到完全消灭疾病为止。相反的,本书努力厘清的是,疾病并不只是自然的功能失调,而是促使我们演化的整个控制体系的一部分。人类不可能完全免于疾病,原因很简单,在这种体系下,健康需要与其对立的相反面。

疾病表明我们是有罪的、有过错的,或说是不健康的:这是堕落造成小宇宙的结果,这些词语与惩罚无关,意思是只要我们还承受对立,就也承受罪、疾病和死亡,只要我们认识到这些事实,它们就不再有负面的意义。只是我们拒绝承认它们,坚持判断、抗拒它们,而使它们成为我们不共戴天的敌人。

每个人都生病了

我们生病是因为缺乏合一,什么也不缺乏的“健康人”只存在于医学教科书里,生活中并没有这种人。有些人可能几十年都没有任何值得注意的特殊症状,但他们仍然病了,而且是必死之躯。所谓“疾病”是指不完整、不安全、脆弱而必死。如果更仔细地观察,就会惊讶地发现那些被认为“健康”的人,其实有许多苦恼。布劳提根(Brautigam)在《身心医学教科书》中谈到,当他们在一家企业访谈健康的员工时,仔细地询问后发现,这些人身体和心理疾患的比例和医院里的病人几乎差不多。在同一本书中,作者还列出下述根据温特尔(E.Winter)在1959年所做调查而得出的统计:

二百名健康职员在访谈中发现的症状比例:

容易生气:43.5%;胃不舒服:37.5%;焦虑状态:26.5%;喉咙常常发炎:22.0%;头晕、头昏:17.5%;失眠:17.5%;月经问题:15.0%;便秘:14.5%;盗汗:14.0%;心口灼热感、心悸:13.0%;头痛:13.0%;皮肤疹:9.0%;咽部有硬块感:5.5%;关节疼痛:5.5%。

海姆(Edgar∵Heim)在《疾病是危机,也是转机》一书中写道:“成年人在一生的五十年中,平均每人会罹患一次危及生命的重病、二十次严重的病和大约二百次中等程度的病。”我们应该摆脱可以避免或消灭疾病的错觉,人类生来就是充满冲突的,是有病的。我们一生的过程原本就会越来越容易受疾病影响,最终走向死亡。身体存在的最终目标只是要成为矿物罢了,大自然注定了生命的每一步都要带我们接近这个目标。疾病和死亡破坏了我们猖獗的自大妄想,纠正我们任何的不平衡。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从“我”出发,而“我”总是渴望权力,每一个“我想要”都是在表达这种权力的欲望。当“我”越来越膨胀,就会以新而崇高的伪装强迫人为它服务。“我”活在固定的范围内,结果会害怕奉献、爱或任何趋向合一的做法。“我”做出决定,而表现出一极,并把阴影投射到“你”和环境上,而疾病通过症状补偿这些偏颇,迫使我们回到中心点。“我”的傲慢使我们偏离几步,疾病就会使我们以顺从和无助退回几步,所以我们越有能力,越容易生病。

任何“活得健康”的企图只会制造更多疾病,身为作者的我们,深知这种看法目前还不受重视,毕竟医学正汲汲营营于研发各种预防疾病的方法。可是,相反的,我们也看到“自然、健康生活”的需要正蓬勃兴起。后者是盲目使用有毒物质以外的不同选择,受到很大的欢迎,也很值得推广,但这种做法并不比正统医学更能对付疾病。两者都是根据积极介入以预防疾病的观点,也都认为人类基本上是健康的,能通过某种方法来“避免疾病”。难怪大家比较能接受这种较有希望的说法,而较难接受本书振聋发聩的信息:疾病是人的本质。

疾病与健康相随,就好像死亡与生命相随一样。这种话会令人感到不舒服,但至少每个人可以根据没有偏见的观察,来核对是否正确。我们的目的并不是把新观念强加到任何人身上,只是想帮助已有准备的人能更加觉察,以全然陌生的角度弥补原本观点的不足。打破错觉绝不是件容易或愉快的事,但是必然能产生新而自由的变动。

听疾病说话

生活本来就是一条错觉不断幻灭的道路,一个又一个错觉从我们身上剥离,直到最后我们能拥有真理。所以准备好冒险和容忍的人,就会了解疾病、身体的虚弱和死亡是生命中重要而忠诚的同伴,不但最后不会以绝望告终,反而会显示出它们是智慧而有益的朋友,一直帮助我们找到真理与疗愈的道路。一般朋友很少能这么诚实地对待我们、揭露我们在“我”之游戏中的每一个动作,或是如此热切地让我们看见自己的阴影。事实上,如果有哪一个朋友真的敢这样对待我们的话,恐怕会立刻被我们归类为“敌人”,我们就是以这样的态度来对待疾病。疾病太诚实了,所以得不到我们的爱。

虚荣使我们既盲目又脆弱,就好像穿新衣的国王,其实只是在编织自己的错觉一样。可是我们的症状是无法收买的,它会迫使我们诚实面对自己。症状的出现显示出我们的缺乏是什么,显示出我们拒绝接受什么,显示出仍隐身在阴影中寻找出路的是什么,也显示出我们已经失去了平衡。症状或是始终如一、或是一再重现地紧跟着我们,告诉我们问题不会像一般所想的那样快速而明确地得到解决。每当我们以为能通过个人的影响力改变世事时,疾病就会向我们指出自己的无能和渺小。牙痛、背痛、感冒或腹泻就足以把耀武扬威的英雄变成一条可怜虫,所以我们如此痛恨疾病。所以全世界都准备投入庞大的努力来根除疾病。当然了,“我”会尽其所能诱骗我们以为上述的每一件事都只是琐碎的枝节,而看不见各种努力的成果都只是使我们更陷入疾病之中。我们已经指出预防医学或“健康的生活”都无法成功地避免疾病,还不如听一听智慧的古训(要从字面意义来看):“预防胜于治疗”,“预防”(prevention)的意思就是“预先到达”(coming∵beforehand):在被疾病抓住之前,心甘情愿地接受疾病。

最终能使我们得到医治的就是疾病,疾病是不完整开始转向完整的转折点。可是要实现这一点,我们必须放下自己的防卫,学习倾听疾病要告诉我们什么。身为病人,我们必须倾听内在的自我,并与症状沟通,才能学会它们要说什么。我们必须准备好断然地质疑关于自己的观点与假定,努力自觉地接受症状以身体的形式所要教导我们的任何东西。换句话说,我们必须借着补足意识所缺乏的任何东西,而使症状成为多余之物,因为疗愈来自于意识的扩展和成熟。假如症状是因为阴影的一部分在身体的表现,那疗愈就是反向的过程:自觉到症状背后的法则,于是能从物质的存在解脱出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