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涯禅师“鱼篮观音词”考述

释大参

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生

【目次】

一、宋寿涯禅师生平略述

二、唐、北宋鱼篮观音的相关史料

三、《渔家傲.咏鱼篮观音》一词的观音形象意义

(一)直接说明马郎妇即鱼篮观音

(二)以“鱼篮”为救度众生的“方便”

(三)菩萨圣洁如莲之美与净

(四)菩萨对众生的大爱

四、宋代禅宗与“鱼篮观音”

五、明《西游记》鱼篮观音救唐僧

六、结论

关键词:鱼篮观音、寿涯禅师、僧人词、马郎妇、西游记

前言:

在《全宋词》中北宋寿涯禅师所着《渔家傲.咏鱼篮观音》一词,是现存史料中唯一阙描写观世音菩萨的词,这阙词所描述的“鱼篮观音”并不见于<普门品>的三十三观音或《楞严经》的三十二观中,显示了这阙词在了解北宋鱼篮观音的思想与信仰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

学界对于鱼篮观音的研究甚多,且不乏提及寿涯禅师的《渔家傲.咏鱼篮观音》这阙词。然大多研究似乎仅将此词当作“马郎妇”观音形象的一个例子,唯何广棪教授述及此词是藉由佛教文学的形式,向世人宣扬鱼篮观音舍身救世的的事迹[1],由于这阙词是“全宋词”中唯一的一阙观音信仰的词,再加上其作者寿涯禅师的生平仍有待说明,因此本文拟就寿涯禅师的《渔家傲.咏鱼篮观音》一词进行考述。首先略述寿涯禅师生平并解读《渔家傲.咏鱼篮观音》这阙词的文学表达方式与内容,其次介绍寿涯禅师之前或同时代鱼篮观音的相关史料,并考察寿涯禅师如何运用上述的鱼篮观音的意涵来创作《渔家傲.咏鱼篮观音》一词,最后略述宋代禅师以鱼篮观音典故所作的禅偈及《西游记》所呈现的鱼篮观音形象。

一、宋寿涯禅师生平略述:

寿涯禅师北宋人,据《鹤林寺志》记载:“宋寿涯禅师,与胡武平(宿)、周茂叔交善。茂叔尤依寿涯,读书寺中,每师事之,尽得其传焉。其后二程之学本于茂叔,皆渊源于寿涯云。”∵[2]《鹤林寺志》将寿涯禅师列为高僧,又记载宋儒胡武平(宿)、周茂叔(敦颐)两人都曾在江苏润州鹤林寺读书,并以寿涯为师,以上所说足证寿涯禅师在学问与修行上都有一定的水平。

胡宿与周敦颐师事寿涯的说法在《宋元学案》中也可以看到:“先生(胡宿)尝至润州,与濂溪游。或谓先生与濂溪同师润州鹤林寺僧寿涯,或谓邵康节之父邂逅先生于庐山,从隐者老浮图游,遂受易书。”[3]据久须本文雄的研究,周敦颐亲近寿涯禅师时大约十五到二十四岁之间[4],另外《宋元学案》还引黄宗羲之弟黄宗炎的看法,认为:“周子又得先天之偈于寿涯。”并说这对于周敦颐后来创作《太极图说》有很大的影响[5]。

此“先天之偈”的内容,《宋元学案》进一步引用晁氏(晁景迁)所说:“元公(周敦颐)师事鹤林寺僧寿涯,而得‘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雕。’之偈。”[6]这首偈的内容看来与老庄的思想用语有极类似之处,然而据宋道发的考证,他认为这首偈并非寿涯禅师所作,而是南朝佛教居士傅大士(497-569)所作,并说这首偈是借用道家用语来阐明其修证的禅学意趣[7]。

这首偈是否为寿涯禅师或傅大士所作也许还有待深入研究,但寿涯禅师传《先天图》或《太极图》给周敦颐的说法也不乏记载,如景迂《郡斋读书志》、张端义《贵耳集》[8]以及黄宗羲《宋元学案》。黄宗羲《宋元学案》记载黄宗炎的说法最清楚,他认为寿涯禅师传<先天图>予周敦颐,其传承如下[9]:

(1)无极图:

河上公-魏伯阳-钟离权-吕洞宾-陈抟-种放-穆修-周敦颐

(2)先天图:

麻衣道人-陈抟-种放-穆修-李挺之-邵天叟-邵雍

-寿涯-周敦颐

周敦颐《太极图说》是受启发于寿涯禅师传<先天图>的说法,张端义《贵耳集》记载着朱熹的驳斥:“濂溪得道于异僧寿涯,晦庵亦未然此事,以异端疑之。”[10]虽然朱熹并不承认此事,但周敦颐与寿涯禅师交往一事却是不争的史实,

因为明代释明贤所着的《鹤林寺志》不仅记载寿涯禅师曾授学于周敦颐,今江苏镇江黄鹤山下的鹤林寺的建筑也包含了濂溪祠与爱莲池[11]。

尽管许多典籍记载寿涯禅师传<先天图>予周敦颐一事,但寿涯禅师毕竟是佛门人物,为何致力于易理、象数之学?周道发认为:“此事亦不足为怪,盖在禅宗中以图象来标明宗义,用易经的方法讲用功修持,早在唐代即已出现。”[12]周道发的说法为寿涯禅师与<先天图>的关连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线索,但更具体的证明仍有待研究。

二、唐、北宋鱼篮观音的相关史料

中国最迟到了宋代已有“家家观世音”的说法[13],这句话充分地说明众多的菩萨中,观世音菩萨可以说是最受世人喜爱的菩萨。据鸠摩罗什译的《普门品》所载,观世音菩萨以三十三应身普门示现,救渡众生。其中,比丘尼、优婆夷、长者妇女、居士妇女、宰官妇女、婆罗门妇女、童女等七种形象,可以说是中国明代民间汇集白衣观音、鱼篮观音、送子观音、南海观音……等三十三观音的起源,但这三十三观音大多不见于经典记载,而是当时民间流传的观音图像。[14]

中国观音的女性化是经过几世纪的演变,大致说来女相观音始于南北朝,唐渐盛至宋代基本定型。本文所探讨的鱼篮观音即是中国观音的女性化的重要代表之一。纵合目前学界对于中国鱼篮观音传说类型的研究,可归纳为四[15]:(一)宋.洪迈撰《夷坚补志》卷二十四《贺观音》,观音为贺氏示现提鲤鱼一篮的故事[16];(二)马郎妇的传说;(三)以庞蕴居士女灵照为鱼篮观音的化身;(四)观音手执鱼篮收伏鲤鱼精的故事。

根据于君方的研究,佛教的鱼篮观音历史记录虽然很多,但内容差异不大。最早的创作源头是宋朝的三部创作[17]:祖琇《隆兴编年通论》(卷二十二)、志盘《佛祖统纪》(卷四十一)、宗晓(1151~1214)《法华经显应录》(卷二),这些译本常为后来编纂的作品所效仿。诸如元代觉岸的《释氏稽古略》(卷三)、明代了因的《法华灵验传》(卷二),以及收录在《太平广记》(卷一○一)中,周克复的《观世音持验记》。

细观宋朝的三部马郎妇的创作,内容虽然差异不大,但有些关键点却值得注意。关于马郎妇最早的流传时间,宗晓的《法华经显应录》及祖琇《隆兴编年通论》都记载:“马郎妇不知出处”[18],这句话除了显示不敢确定何时传出,也说明了在他们记录之前早已有此传说。志盘《佛祖统纪》所记的时间,唐献宗元和四年(∵809∵)是目前最早的“马郎妇”故事史料[19],因此本文首先举志盘《佛祖统纪》的记录为例来说明:

志盘《佛祖统纪》记录<唐献宗元和四年(809)>条云:

马郎妇者出陕右,初是此地俗习骑射,蔑闻三宝之名,忽一少妇至,谓人

曰:有人一夕通<普门品>者则吾妇之。明旦诵彻者二十辈。复授以《般

若经》,旦通犹十人。乃更授《法华经》,约三日通彻,独马氏子得通,乃

具礼迎之。妇至以疾求止他房,客未散而妇死,须臾坏烂遂葬之。数日有

紫衣老僧至葬所,以锡拨其尸,挑金锁骨,谓众曰:此普贤圣者。闵汝辈

障重故垂方便。即陵空而去[20]。

这故事是发生在唐献宗元和四年(809)陕西东部的一个没有佛教信仰的地方。在这故事中,这少妇虽然未被指为观音的化身,而且也未提到鱼篮,甚至连出现圣迹的地方也不知名[21],但是却以“马郎妇”为“普贤菩萨”的化身。然而这类将“马郎妇”为“普贤菩萨”的说法并未为后世普遍采用。

反观宗晓的《法华经显应录》及祖琇的《隆兴编年通论》唐献宗元和十一年(816)中的记载,其中不仅篇幅较多,且均描述“马郎妇”为一容貌美丽的少女,并且以她为“圣者”示现。“圣者”这样的说法给人有更多想象空间,比起志盘《佛祖统纪》的故事,似乎更接近后来鱼篮观音的形象。

以上三则故事是唐代流传下来的传说,尚未指出马郎妇与鱼篮观音的关系。于君方认为随着有关祂的信仰的发展,这些故事成了普通的常识,并且常为人所引用。例如:

一位和尚问陕西汝州风穴延昭禅师(∵887-973∵):“何为法身?”他即

回答:∵“金沙滩马郎妇。∵”(泽田∵1959:40;∵Stein∵1986:54∵)黄庭坚

(∵1045-1105∵)也曾引用此句,而作“锁骨金沙滩”诗句。

黄庭坚(1045-1105)于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所作<观音赞六首>中有:“设欲真见观世音,金沙摊头马郎妇”的诗句。[22]又黄庭坚<献答陈季常寄黄州山中连理松枝二首>说道:“金沙摊头锁子骨,不妨随俗暂婵娟。”[23]

山谷的诗下任渊注说到:“《传灯录》:僧问风穴(960-1172):如何是佛?穴曰:金沙摊头马郎妇。世言观音化身,未见所出。”[24]任渊在此补充说明黄庭坚视马郎妇为观音的说法,并无史料记载。但从山谷的诗中可以知道,山谷之前已有视马郎妇为观音的传说,而且地点是在“金沙摊”。“金沙摊”是陕西近海之地,海边人多以捕鱼为业乃可想见之事,从陕西汝州风穴延昭禅师(∵887-973∵)以“金沙滩马郎妇”一句为禅门话头来看,可知马郎妇故事发生于“金沙摊”的说法,最晚在北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前,而且是更为接近后代鱼篮观音的形象。

三、《渔家傲.咏鱼篮观音》一词的观音形象意义:

宋寿涯禅师《渔家傲.咏鱼篮观音》一词,晚于风穴延昭禅师的话头,但比黄庭坚于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所作诗<观音赞六首>更早。在北宋的文学作品中,它有几个重要的意义:

(一)直接说明马郎妇即鱼篮观音:

李玉王民教授认为:“宋元时期,马郎妇时而称为观音变现,又时而被视为普贤应化,显示当时马郎妇与观音的关系尚不十分稳固。明初,宋濂(1310-1381)<鱼篮观音像赞>所记鱼蓝观音生平与其化度陕右民众的情节,……明确地指出马郎妇观音即鱼篮观音。”[25]这段话代表一般学界视明初,宋濂<鱼篮观音像赞>作为“马郎妇观音即鱼篮观音”定说的看法。然事实上宋寿涯禅师《渔家傲.咏鱼篮观音》的词牌与内容早已明白指出“马郎妇观音即鱼篮观音”。

(二)以“鱼篮”为救度众生的“方便”:

“提鱼卖”一词,具体指出这位少女,提着“鱼篮”到处抛头露面地卖鱼,显示她的出身并不是富贵人家。但她卖鱼并非仅为牟取个人物利,而是以“鱼篮”为接近众生、“乘时走入众生界”的一个手段。如果没有这个“鱼篮”为方便善巧的手段,菩萨难以实现她对众生“深愿弘慈无缝罅”的广大悲心与救度。

(三)菩萨圣洁如莲之美与净:

菩萨的神圣性在宋人三种马郎妇传记:祖琇《隆兴编年通论》、志盘《佛祖统纪》及宗晓《法华经显应录》中已有雏形,表现在:“独马氏子得通,乃具礼迎之。妇至以疾求止他房,客未散而妇死”一句。

然寿涯禅师《渔家傲.咏鱼篮观音》一词,仅以“清冷露湿金襕坏”的“清净”、“窈窕丰姿都没赛”的“绝美”与“茜裙不把珠缨盖”的“素朴”,以此三句的“净、美、朴”强烈对比,说明鱼篮观音虽然示现出身寻常的卖鱼少女,而且她的妆扮是“茜裙不把珠缨盖”,衣着既素朴,又未穿戴任何珠宝缨络,但她却具有“窈窕丰姿都没赛”超越凡人的美貌,她保留菩萨不同凡俗的神圣性,尤其“清冷露湿金襕坏”一句,是用上述所说宋人三种马郎妇传记中“以锡拨其尸,挑金锁骨”的典故,说明鱼篮观音宁以惨痛的“死亡”示现,代替“以身相许”做为渡化马郎的手段。鱼篮观音的“净、美、朴”,彷佛如周敦颐<爱莲说>一文所说,如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只可远观,不可亵玩,在民间三十三观音的形象中她是最亲切,但也具有无比的神秘与神圣感。

(四)菩萨对众生的大爱:

无疑地“深愿弘慈无缝罅,乘时走入众生界”一词,已说明大乘菩萨在成佛前,总是以游戏神通“从一国土游诸国土”,永不疲厌地利益有情。在<普门品>中更具体说到观世音菩萨以三十三应身在不同国土度化众生:

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

何?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

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

应以执金刚身得度者,即现执金刚身而为说法。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

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26]

虽然<普门品>中观世音菩萨示现的三十三身中并没有鱼篮观音这一个身份,但是从“以种种形游诸国土”这句经文来解读时,观世音菩萨示现卖鱼女度化有情也是合乎经典义理。观世音菩萨示大乘菩萨的代表之一,大乘菩萨的标记是必须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并且以“四弘誓愿”也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坚固自己的菩萨行。因此,菩萨便不同于声闻行者,以断除自身烦恼,证得涅盘,不再生死轮回为生命的终极关怀,相反的菩萨还是在利他中圆满他的六度波罗蜜。所以寿涯禅师所说的“牵人爱,还尽许多菩萨债”,其中“牵人爱”不仅说明了观世音菩萨以“先以欲勾迁,后令入佛智”的方便善巧,能随顺世间,示现出人人喜爱的卖鱼女,另一方面也反应出观世音菩萨种种慈悲与功德是值得世人尊敬的。

而“还尽许多菩萨债”则是一语双关,不仅从世俗的立场描述鱼篮观音与马郎彷佛世间有缘男女,必须再次重逢,才堪称了却宿世的情缘;也从义理方面说明当菩萨发了救渡众生的誓愿后,他对众生便有了一份永不舍弃的关怀与承诺,而这份承诺是菩萨自愿承担的责任,也是对众生无怨无悔的大爱,因此菩萨每度一位有情,便如同偿还他积欠众生的“菩萨债”,直到带领有情与自身走向佛道的那一刻,于众生的“菩萨债”方才完全偿毕。

四、宋代禅宗与“鱼篮观音”

除了寿涯禅师的词之外,从宋代至元代,大约在十二世纪至十四世纪之间,许多禅师在他们的诗作中都出现了“马郎妇”或“鱼篮观音”的典故。其中与寿涯禅师年代较为相近的有几首诗值得一提的诗及画赞,宋代无准师范禅师(∵1174-1249∵)有一首〈渔妇观音〉诗:

腥秽道身不自知,更来渔市讨便宜,就中活底无多子,提向风前卖与谁?

篮内鱼,衣中珠,见买见卖,少实多虚。[27]

宋代临济宗杨岐派禅僧虚堂和尚(1185~1269)其著作《虚堂和尚语录》也提到:

鱼篮顾顾不释手,提起复低头,自笑无人买,腥风吹未休。[28]

宋代曹洞宗天童正觉禅师(1091~1157)的禅偈,也以鱼篮观音的典故入诗,用以训勉大众当精进修行:

金沙滩头马郎妇,别是精神;琉璃瓶里捣∵∵糕,谁敢转动?

不入惊人浪,难逢称意鱼;宽行大步,一句作么生?[29]

综观几位的诗作,虽然以“鱼篮观音”的典故入诗,但既不是在说明鱼篮观音与马郎的故事,或宣扬观音菩萨功德,而是另有玄外之音,要人悟入禅机的作品。除了以上特殊的文学形式,宋代也盛行描绘鱼篮观音的画像并有题赞。根据李玉王民的研究:马郎妇与送子观音是宋代典型的女像观音。日前收藏于日本的一轴马郎妇观音,上有拙翁如玉炎的赞语。该幅画中为一女子,既无光头,又不配璎珞,正在展阅经典,这位女子即是观世音菩萨所化现。[30]不论以“马郎妇”或“鱼篮观音”的画像与画上的赞语,都可以反应出宋代人们对于鱼篮观音形象的理解与信仰。

诸多像赞中宋濂(1310-1381∵)所写的〈鱼篮观音像赞〉[31],是较完整的描述鱼篮观音形象的“传记”。而宋代《丛林盛事》(1199)[32]中则认为四明道全为“马郎妇”画像所题的赞是最好的词:

金沙滩头菩萨像,有画作梵僧肩拄杖,挑髑髅回顾马郎妇势,前后所赞甚

多,唯四明道全,号大同者一赞最佳。其词曰:“等观以慈,钩牵以欲,

以楔出楔,以毒攻毒,∵∵三十二应,普门具足,只此一机。”[33]

四明道全所作的词事实上是较近于禅师们所写的偈语,全偈并未对鱼篮观音的形象加以描述,而是着重在颂扬观音菩萨的慈悲与“以毒攻毒”的善巧智慧。这首偈恰恰可以说明鱼篮观音现身度化世人的目的,但与寿涯禅师的《渔家傲.咏鱼篮观音》一词相比的话,会发现寿涯禅师的词不仅将鱼篮观音描写得栩栩如生,形象鲜明,其遣词用字也较具有文学之美。

此外,《释氏稽古略》记录着“马郎妇”传说,文末附录一首泉州粲和尚的赞,十分值得注意:

丰姿窈窕鬓欹斜,赚杀郎君念法华,一把骨头挑去后,不知明月落谁家。

(观世音菩萨感应传)∵[34]

这首诗一开始便用“丰姿窈窕鬓欹斜”来形容“马郎妇”的容貌,极可能是受到寿涯禅师《渔家傲.咏鱼篮观音》词中“窈窕丰姿都没赛”的影响,可见鱼篮观音绝代风华的形象已经深植人心,而佛门的禅师也在于无意中接受这个说法。“鱼篮观音”的文学表现形式,除了在佛教文献中可以看到,许多民间故事与宝卷更创造出丰富的鱼篮观音形象。[35]

五、明《西游记》鱼篮观音救唐僧:

鱼篮观音的形象,到了封建极权统治的明朝反而变得活泼起来了。尤其,《西游记》中的鱼篮观音表现出对众生主动积极的关怀,与平易近人的慈蔼,反倒有加深一般人对观音的由衷敬佩与信仰。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