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县志——佛教

一、佛教

据民国稿本《华安县志》记载:分布在全县各乡村的庵庙有58处,佛菩萨72尊。

民国时期,华安没有真正出家的和尚专住于庵庙修心养性;只有各乡村由和尚田租(为供养和尚而买田收租)供养一、二名和尚(未受戒、吃斋)住于庵庙,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在庵庙里进香、诵经、敲钟打鼓祀拜佛菩萨。在和尚提议下,各社里均择定日子“请火”(抬佛菩萨,挑香火篮游社、游街)闹热,祭祀佛菩萨。每年请火一次(亦有三年一大请,一年一小请)。请火期至,请火队伍擎旗、挑香火篮、抬佛菩萨、放响枪、燃鞭炮、弄龙、舞狮、抬艺、敲锣打鼓,游村游街,民众备办菜肴敬奉,名为“神灵闹热”。平时均有民众自由到其所信仰的庵庙烧香拜佛菩萨,祈求合家平安、丰衣足食和兴旺发财。此外,逢大节日民间有一大部分人自愿到平和三坪寺及安溪清水岩寺拜佛,祈求平安。

建国后,人民***广泛宣传唯物论,批判唯心论。农村求神拜佛之习俗,逐渐消失。请火闹热均已杜绝。“文化大革命”期间,有的乡村佛菩萨也被烧毁,庵庙被拆毁。

1978年后,敬奉佛菩萨习俗又有所抬头,各乡村沿用了民国时期择定的旧日子请火闹热,祭祀佛菩萨。有的村每年闹热就要花费几万元。请火经费来源:有村捐募的,也有个人自愿捐献的。请火形式:有以村举行的,也有以姓氏举行的。如以姓氏举行的,参加者就有来自外乡甚至外县的同姓人。平时烧香拜佛的人也逐渐多了。

一、寺庙

南山宫位于良村乡南山腰,距华安县城13公里,始建于南宋德祜元年(1275年),明正统六年(1441年)重修。清顺治元年(1644年),明遗臣陈天定曾题匾“德茂天初”(匾已毁于“文化大革命”中)。南山宫祀圣祖大仙并都统舍人神像。建筑仿皇宫太和殿式,砖木结构,墙上残留不少古代壁画。主体为明、清重修之物,4支红柱及柱础工艺异于椽梁,初步鉴定为宋代遗物。

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竖有保护标志。

石龙宫位于良村乡半山村。始建于明代,用条石筑宫门于浅山洞口,宫门屡倒屡建。宫内祀盘古、神农二像,系明代木雕,造型古朴,保存完好。

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草峰亭位于华丰镇草坂村,原名观音亭。始建于明建文元年(1399年)。正德三年(1508年),乡民陈草峰、陈草山兄弟筹资重修更名。土木结构,由前厅、小天井、正厅组成。面宽3间,进深3间。单檐悬山顶,抬梁式梁架。亭内仅存明崇祯八年(1635年)圆形石香炉一座和长方形香炉一座;正面浮雕玉兔桂花,无铭文。正门两侧悬木板,铭联:“草芥蓄芬芳,茁茁莲花薰藻苑;峰峦崇崪嵂,巍巍嶙峋嶂崶。(左联冠“草”部,右联属“山”部)。

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玄天阁又称“上帝殿”,位于华安侨乡仙都镇大地村,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历代曾有修葺。阁高四丈许,屋脊鸱吻高张,饰以双龙戏珠,脊面浮雕花卉鸟兽,阁基以巨石垒成,四周石板为栏,大门顶悬“小当山”横匾。一层供清水祖师、蔡妈夫人和福德正神神像,二层供玄天上帝。顶覆藻井,游廊之壁彩绘。其造型精巧,远望如花篮。1981年由华侨蒋义英等人捐资9万港币,倡议复修。现阁貌如故。1985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威惠庙位于丰山镇后壁沟村。创建于明代。由前厅、天井、正厅组成。面宽3间,正厅进深3间,有花岗岩浮雕龙柱2支,前厅外向屏风饰青石浮雕2扇。单檐悬山顶,抬梁式木结构祀开漳圣王陈元光。1985年群众集资重修,保留清代风格。

五雷宫位于仙都镇上苑村。有碑记载为清嘉庆重修,始建年代失考,祀许七娘,土木结构,单檐悬山顶,檐梁间饰如意斗拱,飞檐翘角,抬梁式木结构。1985年,华侨捐款修葺。

教主殿位于湖林乡石井村旁。相传明代时创建。民国年间,省民政厅《各县市名胜古迹调查报告》载:“……祀神农,后有二重木屏,相离四尺……内屏有倒行之小黑影,烈日尤着,状如走马灯,影有似骑马持枪,俗曰‘阴兵’……实即地影配合光线而成,乃匠氏之巧也”。1949年被土匪焚毁,1985年,华侨献资重修。

据民国稿本《华安县志》载,时境内有寺庙61处,现大部分已毁坏,仅存残迹。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