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平县志——佛教

佛教

据旧志记载,和睦里(现新桥镇)安仁村紫寿寺(或称资寿院)建于宋代。现赤水乡香寮村的天台庵,宋代有僧人慧真飞锡于此。明、清两代,县衙设有僧会司僧会1员,管理寺庙、僧尼。修建的佛教名寺,主要有:高明寺(城西龙停山腰)、连花寺(城区东门)、祝圣寺(双洋麒麟山)、天台庵(赤水乡香寮村)、观音亭(城区福满村)等。1986年在和平村西雾寨新建1座佛寺——天风寺。该寺由桂林、和平、西园等乡佛教信徒从连城中华山、龙岩天宫山受戒回来后,集资筹建,占地300多平方米。

以上寺庵都曾有僧尼主持。成为周围善男信女朝拜的处所。

明清两代,佛教在漳平,一度鼎盛。进入民国时期呈式微之势,抗日战争期间,连城县习善堂有不少居士来双洋、赤水等地,通过发动建路亭、修路、桥等公益事业,发展了一批教徒。那时,佛事活动不在寺庵,而在教徒家中设“斋堂”,祀观音像,进行拜佛诵经。50年代初逐渐停止活动。80年代起,佛教信徒多往连城中华山、龙岩天宫山拜佛。其中一些人从这两处皈依受戒回县活动。1989年11月龙停山高明寺经地区行署批准开放。至1990年底,全县有佛教徒1100余人。其中受比丘戒的6人、三皈依的1100余人。另有不少未出家的居士。

【人华寺】

在永福镇石洪村陈邦山东面,明代始建,清嘉庆十八年(1813)僧释永泉主持重修。坐东朝西,中轴线自西而东依次为坛坪(左侧为大门)、佛殿、禅楼,两侧厢房各5间,占地面积800平方米。佛殿为歇山顶抬梁穿斗式土木结构,面阔3间,进深8米;禅楼为歇山顶穿斗式构架,面阔3间,进深6.5米。木结构部分损坏严重。寺中保存1块明弘治十年(1491)的练功石和清光绪丙午年立的五协和尚墓碑。

【铭恩寺】

在永福镇秋苑村下坂,明代始建,清嘉庆八年(1803)重修。占地面积约950平方米,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牌门、净水池、佛殿、禅楼。佛殿为单檐歇山顶抬梁穿斗综合式木构架,面阔3间,进深18米;禅楼为单檐歇山顶穿斗式土木结构。面阔3间,进深11米。两侧有厢楼各1间。寺内尚存明万历年间的石香炉和“香山一派”木匾,以及清嘉庆重修的石刻碑记1块。

【嘉应庙】

又名三翁庙,在新桥镇西埔村,唐代创建,历代维修扩建。现存清嘉庆五年(1800)重修的古址,占地面积约680平方米,坐西向东,歇山顶抬梁穿斗式土木结构。面阔5间,进深13米。庙堂中有24根高达5米,围1—1.3米的楹柱,柱间悬梁上楷书悬联1副。横板跨屏上刻有回云图形。左辅厅竖1块清代重修嘉应庙的石刻碑记,高1.2米。保存基本完好。

【漳平文庙】

在菁城镇八一路(县印刷厂现址),明成化八年(1472)创建,明正德七年(1512)、万历三十七年(1609)重建,清康熙二十年(1681)重修,原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现存大成殿,坐北朝南,建筑面积460平方米,面阔5间,进深20米,重檐歇山顶抬梁穿斗式土木结构。保存基本完好。

【宁洋文庙】

在双洋镇双洋小学内。明万历六年(1576)创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道光二十年(1840)、同治六年(1867)陆续重修,原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现存大成殿,坐北朝南,建筑面积400平方米,面阔5间,进深14米,重檐歇山顶抬梁穿斗式土木结构。保存基本完好。

【宁洋关岳庙】

在双洋镇城厢东门内,明代始建,清顺治八年(1651)扩建,十二年毁于兵乱,继于康熙二十年(1681)重建,嘉庆十三年(1808)重修。坐西朝东,占地面积约350平方米,歇山顶抬梁穿斗式土木结构。面阔3间,进深26米。部分损坏,主殿基本完好。

古塔

【麟山圆觉塔】

俗称白塔。在双洋圩南面麒麟山上。明万历三十年(1602)建,清康熙十八年(1679)重建,光绪元年(1875)重修,砖构楼阁式八角七层佛塔。每层二面有半圆形窗,另六面外设佛龛。通高22米,塔门朝西,两边墨书楹联“古塔从新屏佛顶,远方依旧铺神阶”。保存基本完好。

【毓秀塔】

在永福镇蓝田村。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建。砖构楼阁式八角七层风景塔。通高20米,底座宽12米。保存基本完好。

【北屏山塔】

在永福镇李庄村,清代嘉庆年间建。砖构楼阁式六角三层风景塔。通高13米。塔墙已裂。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