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县志——佛教

第一节佛教

南朝元嘉年间(424~453年),在聚贤里建有三峰寺。

宋朝时,江西七台山高僧姜孟仁到四十五都(今广平)坐化于龙湖之巅。元朝延佑年间刘公(湖美元安人)坐化于象山岩。明正德四年(1509年)十月十五日,王云(城关白岩佳曲人)坐化于三十二都东坑下洋岩。明万历间至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德化九仙派第六房系真泰和尚在大田南惠岩(在三十八都猫坑——万湖、甲魁交界处)授徒11世,师徒共26人。第十房系真宝和尚在大田小龙逢(在四十四都)龙华庵授徒16世,师徒308人。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境内有寺27处,庵8处。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有寺26处,庵10处。民国17年(1928年),有寺14处,庵20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僧人逐步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文化大革命”期间,大多佛像被毁,许多寺庙荒废。80年代,有的寺庙重修。至1992年,尚存有寺(岩)15处,庵11处。主要寺庙简介如下:

赤岩庵在城南。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知县谢与思倡建。清乾隆七年(1742年)僧洞云募修。二十三年,僧怀山鼎建门路、墙坊。寺负山临溪,岩壑优美,时为大田县胜景之一。1953年2月17日,该寺毁于火灾。

感德寺在建设乡建爱村(即原一保),系七排众(即黄、陈、朱、吴、李、杨、刘等七姓)于南宋末年建。寺内存有明正德皇帝敕赐的“圣旨牌”。清乾隆三十二年(1758年),住持僧从夏募缘重修。“文化大革命”初,佛像被毁。1987年重修。1988年10月,临济宗大比丘释宽华(三明市佛教会理事)来寺重整寺容,1991年腊月,重塑佛像。

高峰岩寺在湖美乡的高峰山,一峰耸拔、卓立云表,中辟奇境,宽广可容千余人。有僧舍、清泉、鱼池,奇花异卉,四时皆春。周围岩石壁立不可阶升,唯水口一处可通人行,石罅有窍能生风。风孔水尾有石,古传能出米,名“漏米石”。山腰有洞,转曲十八厅。石上有佛祖的位痕肘迹。每年八月,各地游客纷纷到寺中“圆梦”,文人学士络绎不绝,题咏甚多。民国37年(1948年),寺被焚毁。

崇圣岩寺又名“云盖山”(系明建极殿大学士张瑞图手笔),在屏山乡的大仙峰南。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建。嘉泰二年(1202年)复修。绍定四年(1231年),南台僧崔氏、徐氏、力氏于此坐化,后称“真宗、徐宗、力宗”三宗祖师。明正德七年(1512年),再建楼宇横阁,东楼“崇正阁”,西楼“云珍阁”,下楼“闻钟阁”,全寺共有百余间房、16个厅。嘉靖三年(1524年)整修“化台”。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增建下堂楼。嘉庆十年(1805年)失火,十二年(1807年)复建。民国13年整修“获界”。僧延传40世,师徒共计325名。1959年该寺毁于山洪,4名僧人散居乡间。

圣泉岩寺在吴山乡阳春村的芦峰山。明天启四年(1624年),僧松观夜梦是地钟鼓声闻,获界黄衣处,遂与乡绅周园公募族众构堂,历有住持。《延平府志》载:芦峰十八庵,有蓬莱异境之称。“文化大革命”初,佛像被毁,1980年乡人重塑佛像。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