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县志——佛教

佛教

北宋时,佛教传入东山,在西山岩建兴教寺(后改称山坪寺)。南宋时,在马鞍建南正院。明代,铜山所城内建宝智寺,在水寨大山边建恩波寺,在龙潭山边建苦菜寺(后废,改于东坑建古来寺),在城垵建山庵庙,在庙山建石庙寺。清代,在五里亭建五里亭佛祖庙,在观音亭山建一粟庵,在前楼长山尾建松柏门庵。以上寺庙奉祀的有弥勒佛、观音、三宝佛、准提佛母、达摩祖师等。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日本佛教传入铜山,在下庙顶设址(不久,废)。

明清时期的僧尼,宝智寺、古来寺各40~50人,恩波寺20~30人,南正院10~20人,山坪寺、山庵庙各10多人,其余寺庙各3~4人,计有200多人。民国29年破除迷信,寺庙改为他用,僧尼解散迨尽。1980年后,寺庙活动陆续恢复,1988年有僧尼20多人。

僧尼的活动,常年斋戒、拜佛、敲钟、击鼓、诵经、静坐等,学习教规教义,禁杀生,在寺庙里为丧家做道场。

东山信佛民众颇多,其中信女占多数。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日或“佛诞”,信女信士则沐浴戒斋,净身服,带供品香烛,到寺庙礼拜祈祷。信女信士在自家厅中设佛像位香案(以观音佛为多),烧香礼拜。有些信女长期素食、诵经。

寺观庙宇

一、关帝庙

关帝庙,又称武庙,位于今铜陵镇东,为东山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庙宇。

该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原称关王祠。正德三年(1508)五月初七,由吴子约、黄宗继等9位地方绅士募众扩建,建成纵袤一百二十尺,横广五十一尺,宫殿式堂皇壮观的大庙,正德七年二月初二落成。嘉靖二十一年(1542)重修。清康熙三年(1664)庙被焚毁。康熙十九年复界后由总兵黄镐主持在原址按原样兴筑,翌年落成。历次重修中,建筑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添建。

庙宇坐西向东、倚狮山,面海,气势雄伟。属抬梁式木构架、单檐歇山顶、传统对称型建筑,内有回廊厢房、丹墀龙陛、华表僧舍,其建筑中轴线正与隔海相望的文峰塔相对。

庙门为牌楼式,称太子亭。亭上及整座庙宇屋顶均饰富有闽南地方艺术特色的彩瓷剪贴雕,内容丰富,千姿百态,流光溢彩。

正殿祀三国名将关羽神像,其上悬清咸丰皇帝御笔“万世人极”横匾,左右挂东山先贤、明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亲书的木刻楹联,殿前有一方青石龙陛。庙内存有多方石碑刻、柱础、铜钟、香炉等珍贵文物。金木雕、石雕更是满目琳琅、金碧辉煌。庙前有莲花池、古井,数对石狮中,有一对为明代所雕。

据考证,***最早的关帝庙,就是从东山关帝庙分灵的。东山关帝庙成为***所有关帝庙的祖庙,至今***同胞年年来此朝圣谒祖。

1985年,福建省人民***公布该庙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铜陵天后宫

铜陵天后宫,原名龙吟宫(也称大宫),位于今铜陵镇打铁街滨海。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建,康熙年间改称天后宫,光绪二十五年(1899)重修。天后宫占地1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有大殿、左右侧室及走廊。为抬梁式木石结构建筑,单檐歇山顶,庙内有木棱柱、八角石柱、石雕柱。院中间架弯形石拱桥。内祀妈祖林默娘。庙宇今修缮完好。

三、城隍庙

城隍庙在今铜陵镇关帝庙南侧,为明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侯周德兴主建。该庙坐北朝南。庙前一广场,长36米,宽17米。庙长20米、宽8米,由院子、两廊、小殿、大殿构成,属抬梁式木构架建筑。清康熙三年(1664)“迁界”时拆毁。康熙二十年由总兵黄镐主持重建。民国29年改建为忠烈祠。庙内有石雕木刻,大殿匾额“浩然正气”。民国30年改为东山初级中学办公室。1979年重修为城隍庙。

四、南正院

南正院位于樟塘乡后马鞍村,建于宋末。该院依山而建,坐北朝南,曾被官兵焚毁,明代重建。民国29年又被拆毁。1950年以来,由华侨、台胞多次捐资重修。该院现有正殿(祀三宝佛祖)、座华寺(祀达摩祖师)、九华山寺(祀佛祖等)以及后楼厢房等数座。周围有和尚石、仙脚迹、石龟、石蛇和石刻等景点,为县内重点风景区之一。

五、石庙

石庙在西埔镇西埔村东的庙山上,为明代顶西村民众创建。清宣统元年(1909)、民国36年、1956年、1981年,华侨曾多次捐资扩建。庙分前后座(分别把三山国王和观音佛祖),中间有庭院,庙墙东长西短,结构新颖,石梁、石柱、石墙都筑在岩石上。屋顶塑飞禽走兽和人物瓷雕。庙内竖5块历次捐资修庙芳名碑刻和4根雕龙石柱。现为县内重点风景区之一。

六、宫前天后宫

宫前天后宫位于陈城乡宫前村内,始建于明代,时称妈祖庙。庙长12.6米、宽14.12米,由大殿、偏室、小天井及广场构成,祀妈祖林默娘。清康熙二十三年(1683)农历六月十四日,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水师从宫前湾(时称平海澳)出发统一***。后施琅奏请康熙帝,追封林默娘为“天后”(原为“天妃”),御赐木匾额,故改称天后宫。现完好。

七、净山院

净山院,也称铜钵庙,位于康美乡铜钵村南。明万历十七年(1589)建,祀唐陈元光之女柔懿夫人(陈怀玉),称“妈祖”。清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五年,1661),铜钵部分青壮年随郑成功收复***时,带走“妈祖”神像,铜钵再雕一尊补缺。后凯旋还乡复归“妈祖”于庙内,故有“大妈”、“二妈”两神像。庙内挂“淑女元勋”匾额。民国29年改建为驻军分驻所。1986年,台胞、侨胞捐资再修。

八、西山岩山坪院

西山岩山坪院位于西埔镇西城山上,为县内最古老的佛教寺院。北宋时,由下英村的翁元和出资兴建,原名兴教寺。宋刺史吴省元曾在此读书,后被元兵焚毁。明崇祯八年(1635),以原址改建为初来寺,后改山坪院。该院由前(把弥勒佛)、中(祀准提佛母)、后3堂构成,两旁设走廊,有小厢房14间,俗称“七包三”建筑。堂后建一楼。院内有宋代石刻和清代碑刻《重修山坪院》、《紫云楼碑记》。民国29年因***破除迷信,该院被拆毁。1959年,改为赤山林场西山岩工区驻所。1988年,由华侨、台胞捐资及群众集资重修。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曾为山坪院题写“西山岩”等字。该院周围有漱玉泉、望江岩、观日峰等景点及西城古城遗址。

九、古来寺

明成化三年(1467),于龙潭山下建苦菜寺,明末毁废,改于东坑建寺并改称古来寺。此寺面阔3间,进深3间,属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432平方米。清康熙四十年(1701)苏安世募修,道光十年(1830)僧日瑞重修。民国29年改建为东山县地方行政干部训练所。1951年后改建为县粮食收购站。1986年后经维修仍祀佛祖,有古碑刻,尚存。

十、东岭大庙

东岭大庙,又称大使公庙,位于东坑牛车场,始建于明代。清光绪三十年(1904)重修。该庙属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建筑,面阔3间,进深3间,庙院占地面积230平方米。民国29年改建为县地方行政干部训练所。1950年后多次维修,复祀神像,现完好。

十一、恩波寺

恩波寺址在观音亭山。明正德年间由锦衣把总陈言倡建,分前殿(祀观音佛祖)、后殿(大雄宝殿)、东廊房(祀三官大帝)一西廊房(祀地藏王)。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铜山民众捐资重修。光绪三十四年(1908)拓建。民国29年7月,县***破除迷信,改建为县***公署。1950年为县人民***办公场所。1956年县府迁西埔,改为镇人民***驻所,现全已改观。

十二、梧龙庙

梧龙庙位于西埔镇梧龙村内,建于明代。庙前广场面积460平方米。该庙属悬山顶、抬梁式木拱架建筑,配厢房7间,俗称“七包三”,建筑面积900平方米。庙内石柱高5.5米,祀陈元光部将李伯瑶,称“灵佑圣侯”。民国29年,改建为复兴乡乡公所、复兴乡中山纪念堂。1980年后重新维修,复为庙。

十三、宝智寺

宝智寺位于铜陵关帝庙左边。元代末期建,初名为保安堂。明初改为祝圣习仪所。后祀天尊,改名天尊堂。明成化三年(1467)由僧圆球改建。清康熙三年(1664)焚毁,“复界”后重建。雍正十年(1732)僧恩敬募修。乾隆三十六年由僧隐林主持扩建,改名宝智寺。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由前殿、后殿及左右厢房构成。前殿把弥勒佛及四大金刚,后殿祀三宝佛祖,内竖4根工艺精巧的雕龙石柱。民国30年改为县立中学校舍。1976年改为城关公社鞭炮厂,因发生爆炸事故,全寺焚毁。1987年铜陵民众和台胞侨胞捐资复修,仍称宝智寺。

十六、松柏门庵

松柏门庵位于今前楼乡长山尾庵仔渡口,又名靖海寺。始建于明代。清光绪十六年(1890),由铜山、诏安、云霄的18乡民众捐资重修。该寺坐西偏北,面阔3间、进深3间;属悬山顶、土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210平方米,祀三宝佛祖及地藏王。庙及石刻保存尚好。

十七、福兴宫

福兴宫位于今铜陵镇公园街澳角尾。清康熙四十年(1701)建。该宫面阔3间、进深3间,属悬山顶、拱木架建筑,占地面积343平方米,祀妈祖林默娘。民国29年改为补网业工会会址。现保存尚好。

十八、明德宫

明德宫址于今铜陵镇澳雅头,又名下宫。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建。该宫属悬山顶、拱架式土木结构建筑,面阔一间,进深两间,占地面积294平方米,内祀林默娘。民国30年改建为水上警察所驻地。后经维修,复为庙宇。

十九、东安善堂

东安善堂址于今铜陵镇大庙头,原名北极殿,明成化四年(1468)由总兵黄廷标倡建。该殿宇属悬山顶、抬梁拱架式土木建筑,面阔3间,进深2间,内祀玄天上帝和吴夲(称先生公)。民国21年地方慈善人士及华侨捐资在此设慈善机构,改称东安善堂。1958年改为城关公社医院第二门诊部。1988年恢复东安善堂。建筑保存完好。

二十、解山庙

解山庙在樟塘村,建于明代,清代重修。该庙属悬山顶、抬悬式木构架建筑,长19.6米、宽13米,由大殿、侧室、天井构成,庙前一广场,庙内有3块明清时代碑记。

二十一、御乐轩

御乐轩位于东坑布埕。清乾隆年间建,为土木结构建筑,长4.1米,宽3.56米,前一广场面积95平方米。为民间南音曲馆,内祀田郎君(雷海清)神像,存有古乐器(琵琶、古板)。

一、古塔

文峰塔在东门屿。明嘉靖五年(1526)由巡海道蔡潮主建。建筑式样为八角型密檐式实心石塔(由花岗岩砌成),共7层,塔顶端配置石葫芦。塔高32米,围宽14米,四面各配一幅浮雕。附近有黄道周少年读书处——云山石室和鹰石岩。现为县内重点风景区之一。

城垵石塔在康美乡城垵村西北鹰仔山,有石塔两座,同建于明代。建筑式样,其一为正方形,7层,实心体,顶端配置石葫芦,高4.1米,塔基周长6.4米;其二为圆形,高3.6米,塔基周长8.5米。两座石塔皆保存完好。

三、石僧拜塔

石僧拜塔位于铜陵关帝庙左侧。由南面关帝庙入口处北望,有一块天然巨石,高约3米,形似披袈裟的秃头僧人,俯首合掌,虔诚对东门屿的文峰石塔朝拜,故得名。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