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庆历变法”到“革律为禅”

北宋晚期,有江西高安人惠洪(又名德洪,字觉范,1071~1128年)写了一部《禅林僧宝传》,书中说,汴京自后周毁寺、宋太祖兴复佛法以来,东西两街只有南山律部、慈恩、贤首、疏钞义学而已。而天台宗及禅宗未行也。宋太宗淳化年间以来,天台宗的知礼(960~1028年)、净土宗的遵式(964~1032年)的学说也只在东南沿海省分流行。而当时的文人、士大夫皆厌弃名相、因果之类说教。只是由于翰林杨值、晁迥的提倡,禅宗才略受重视。宋仁宗时留心空宗,下三省定议,才在汴京左街建立起第一座禅寺———“十方净因禅院”(1050年)。

宋仁宗时国势衰弱,政局腐败,冗官、冗兵、冗费口益严重;西夏和辽,屡屡兴兵。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参知政事(宰相)范仲淹(989~1052年)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欧阳修等人支持下,上书仁宗皇帝,要求改革,提出了整顿吏治、培养人才、加强武备等十项主张,获得仁宗允准,史称“庆历变法”。但变法触动了既得利益的当权派,他们勾结起来“相与腾口”,诬范仲淹等人为“朋党”,迫使仁宗皇帝放弃变法。“庆历变法”时仅一年,即以失败告终。

宋代的科举取士,摆脱了前代贵族门阀及军阀势力的羁绊,朝政议论空前活跃,思想也较为自由。到宋仁宗时,儒士已形成一股社会力量。他们要求改革朝政,在学术—卜也一扫沉寂的局面。在经学及哲学上,怀疑故训,冲破旧传统,究解经义,刻意求新成为风尚。

有识之士发动变法既告失败,而社会的黑暗与腐败又日益加深,人们转而寻求精神支柱。欧阳修与净慈宗本、文彦博与天衣义怀、富弼与投子惰颐皆往来密切,愿闻禅法。

至宋神宗赵顼(1048~1085年),二度任王安石(1021~1086年)为相,主持变法十六年(1069~1085年)。但在司马光及两宫(仁宗曹后、英宗高后)反对下,这一次变法亦告失败。王安石所提倡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革新精神遭到打击。朝野上下混混默默,泥古守旧气氛笼罩内外。有识之士,施展无门;逃人禅空者,大有人在。

宋仁宗赵祯(1010~1063年)是提倡禅宗的。皇祜二年(1050年),他接受内侍李允宁的建议,在汴京左街创设“十方净因禅寺”,并从江西庐山请来了云门宗大师大觉怀琏,住持传心。

神宗也提倡禅宗,元丰五年(1082年),他下诏辟汴京大相国寺六十四院为八禅二律。禅院以东、西为序。东序慧林寺,召杭州净慈寺宗本禅师为住持;西序智海寺,召庐山东林寺常总禅师(1025~1091年)为住持,后因常总坚不奉诏,另请他人代替。据《补续高僧传》记载,神宗曾对宗本说:“禅宗方兴,宜善开导。”

从仁宗到神宗这六十多年间,由于帝王的提倡、朝中重臣的支持,禅宗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它的哲学,为变革者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与安慰。

禅宗得以复兴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儒学的衰败无力。

据说司马光闲暇时游洛阳诸寺院,见廊庑寂寂,忽然听到敲钟伐鼓之声大作,见沙门陆续进了斋堂。他来到斋堂,看到沙门一排排默然而坐在进餐,很有规矩。他感慨地对左右说:“没想到三代礼乐之制竟在缁衣(沙门)中执行!”

另一则是王安石的故事。他问好友张方平:“孔子去世百年生孟子,此后儒家绝承无人,即使有人,也非醇儒!”方平曰:“怎么说无人呢!还有超过孟子的人呢!”王安石曰:“何人?”方平曰:“马祖和尚(709~788年)、汾阳和尚(947~1024年)、雪峰和尚(822~908年、岩头和尚(828~887年)、丹霞和尚(739~824年)、云门和尚(864~949年)……”王安石不解其意,方平补充说:“儒门淡泊,收拾不住,皆归释氏矣!”王安石听了,欣然叹服。王安石后来把这段话讲给张商英听,张听后抚案叫好,说:“妙极了!此论一语道破!”

大儒苏轼(1037~1101年)颇笃信禅旨,而与苏轼对立的理学大师程颐(1033~1107年)也曾叹息说:“今之学释者,往往皆高明之人。”

在这种政治、文化背景之下,自宋神宗以后,“革律为禅”已成风气。所谓“革律为禅”,就是把“律寺”改造为“禅寺”。元祜二年(1087年),随州大洪山灵峰寺改为禅寺;崇宁元年(1102年),诏天下每郡皆选一寺改为禅寺。这股“革律为禅”的运动延续了很久,甚至辽国及后来的金朝也在仿效。

少林寺号称禅宗的“祖庭”,但它真正变成一座禅寺(“革律为禅”》却是宋哲宗时代的事。在此以前,少林寺是一座律寺,仅在寺内设立‘掸院”以供修禅之用;如今整个寺院都改为禅寺了。

考古调查资料证明,宋神宗末年至宋哲宗初年,少林寺的住持是广庆长老,但这位广庆长老的师承却无从查考。原存于少林寺钟楼内的一幅“王彦辅诗图”,是郧溪人王彦辅在元丰七年(1084年)十月四日过少林寺时,题诗一首以赠长老庆和尚的。诗云:“天人千岩碧,林收曼古春。静中深有静,峻外绝无邻。宦牒婴汗色,禅关脱世尘。安心无觅处,断臂为何人。”关于这位广庆长老的另一项资料就是西塔院内嵌入唐塔上的祝辞,全文是:“上祝当今少帝万岁(少帝即宋哲宗,时虚龄十一岁),太皇太后(宣仁圣烈皇太后高氏)、皇太后(宋神宗高皇后)圣寿延远,安乐吉祥,国泰民康,荣生无恼。无祜丁卯(1087年)中秋,少林住山广庆谨志”。上述资料说明,至少1084年至1087年这几年间,广庆是少林寺的长老和尚。

大约在元★四年(1089年),韩缜(1019~1097年)为河南府尹,特迎请曹洞宗义青大师的大弟子报恩禅师(1058~1111年)来少林寺传法,并在少林寺“革律为禅”。

安徽桐城县东北有座投子山,山上有座“膦因寺”。曹洞宗的义青(1032~1083年)就在此传法。义青曾人洛阳城学习《华严经》五年,又居会圣岩,向园缢法远(991~1067年)学习曹洞宗的“五位君臣”禅法。

义青有两位大弟子活跃于北方。

一位是芙蓉道楷(1043—1118)。他曾结庵于伊阳山和渑池韶山(在洛阳市西北),与虎为友,头陀山林,道价广传四方。元丰五年(1082年),道楷至沂州(今山东省临沂县)之仙洞,又转洛阳白马寺、龙门山乾元寺、郢州(湖北省钟祥县)大阳山、随州(湖北省随县)大洪山,皆应一时名公大卿所请。崇宁三年(1104年),应诏人京师,住十方净因禅院。但他生性刚劲孤梗,不苟同于权势,不能“矫情徇世,避人道之患”,因而遭到打击,受罚“编管”于缁州(今山东省缁博市南)。道楷有一首《古今无间偈》云:“一法原无万法空,筒中那许悟圆通。将谓少林消息断,桃花依旧笑春风。”

另一位就是这报恩禅师。

报恩,俗姓刘,黎阳(河南省浚县)人,其家世代书香门第。他不到二十岁时就中了举人,但却厌弃尘境,遁入空门。他南游投子山,拜义青为师。参扣未久,即悟心要。义青说:“你是又一辈之人,好自为之,宜自护持。”报恩辞师,拜访各山名宿,皆蒙印可。

报恩受请住少林寺五六年,于绍圣元年(1094年)南下随州大洪山灵峰寺。

报恩在少林寺开法,遭到质疑,引发了一场机锋斗智:

报恩上堂:“五五二十五。案山雷,主山雨,明眼衲僧,莫教错举!”

僧问:“九鼎澄波,即不问为祥为瑞事如何?”

师曰:“古今不壁。”

僧曰:“这个且拈放一边。向上还有事也无?”

师曰:“太无厌生。”

僧曰:“作家宗师?”

师曰:“也不消得上堂如斯话,会谁是知音?直饶向一句下,千眼顿开;端的有几个是迷?逢达摩诸人,要识达摩祖师么?”乃举手作捏式。

僧曰:“达摩鼻孔在少林。手里若放开去也。从教此土西天,欺胡谩汉;若不放过,不消一捏。有人若与祖师作主,便请出来与少林相见,还有么?”

报恩良久乃曰:“果然上堂。”拈起柱杖曰:“昔日德山、临济信手拈来,便能坐断十方,壁立千仞,直得冰河焰起,枯木花芳。诸人若也善能横担竖夯,遍向诸方;苟或不然,少林倒行此令去也!”便击禅床一下。

这是报恩与少林众僧第一回合论辩。少林僧众表示“若与祖师(达摩)作主”,便请出来与少林诸僧相见。报恩过了第一关。接着是第二回合。

僧问:“一箭一群,即不问一箭一个事如何?”

师曰:“中也!”

僧曰:“还端的也无?”

师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僧曰:“恁么则,石巩犹在。”

师曰:“非但一个、二个。”

僧曰:“好事不如无?”

师曰:“穿却了也。”

僧问:“‘三玄三要’即不问,‘五位君臣’事若何?”

师曰:“非公等境界。”

僧曰:“恁么则,石人拊掌,木女呵呵!”

师曰:“杓卜听虚声,熟睡饶淡语!”

僧曰:“若不上来申此问,焉能得见少林机?”

师曰:“放过则不可!”随后便打,上堂横按柱杖曰:“便与么休去,已落二三更。若叨叨终成异见。既到这里,不可弓折箭尽去也。且衲家远则能照,近则能明。”乃拈起柱杖曰:

“穿却德山(宣缢,?—865)鼻孔,换却临济(义玄,?-866)眼睛,掀翻大海,拨转虚空。且道三千里外谁是知音,于斯明得,大似呆日照天!”

上堂再拈柱杖曰:“看看大地雪漫漫,春来特地寒。灵峰与少林,料掉不相干。休论佛意祖意,漫谓言端语端。铁牛放出无踪迹,明月芦花君自看。”于是柱杖下座。

少林寺一堂僧众终于赞成把“少林寺”改为“少林禅寺”。这也是禅宗的“曹洞宗”首次传人少林。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