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志公与梁武帝

储佩成

在今常州市孟河镇万绥一带,有着多处与沙门志公有关的齐梁文化遗存和传说,如:智宝禅院、志公井、九龙禅寺、黄山旃檀禅寺等等。它们也是齐梁故里的鲜活见证。

智宝禅寺,据宋《咸淳毗陵志》卷二十载,原为“梁武帝的旧第。天监七年(508)舍为院,名慧炬”寺,北宋太平兴国(976-984)中,为纪念梁武帝萧衍的“国师”志公而改名“智宝寺”,因志公亦叫“智公”或“智宝”;志公井,传说是志公不愿去建康(今南京)为官,婉谢了梁武帝的旨意,表示要长住在兰陵,就亲自勘地开挖了这口永不涸竭、井水清甜的古井饮用。初为方井,后改为圆井,在今万绥冲压机床厂内,惜井栏现已不存;孟河九龙禅寺,相传是志公奉梁武帝之命,在天监年间为武帝之妻郗皇后所建的一座“家庙”,亦是目前南兰陵萧氏宗庙中保存最好的一座,庙内收藏萧衍所撰的《慈悲梁皇宝堂忏》;黄山旃檀寺,据清末民初宜兴着名学者潘祠会撰文、常州着名历史学家屠寄书写的《碑记》,它是“梁武帝萧衍崇信佛法,礼释志公为国师,造寺兹山,供佛庇僧”的。上述几处文化遗存及有关传说,都说明志公与萧衍关系不同一般,志公为萧衍称帝后的“国师”。

沙门志公,是个非常奇特而又神秘的人物。据朱康宁编着的《天柱山史话》(安徽人民出版社),他生于东晋义熙十三年(417),俗姓朱,金城(今甘肃兰州市)人。七岁时,他依钟山僧俭禅师,专修禅观。受戒后,得名释宝志(智)。刘宋泰始二年(466),年近50的他,突然行居无定,饮食无时,嘻笑怒骂无常,披头散发,赤着双脚踯躅于街头巷尾,执着锡杖,杖头或吊一把剪刀,或系一面铜镜,或挂一把破扇,“胡言乱语”,看似疯疯癫癫。其实,后来许多“胡言乱语”都得到应验,人们才觉得他不是个凡人,说他能未卜先知,预测未来。

那么,萧衍又是怎么与志公认识,以后又封他为“国师”的呢?当年,齐武帝萧赜听说沙门志公经常妖言惑众,便下令将他关进京城(建康)大牢。有一天,有人向萧赜禀报,说在街头看见了蓬头垢面的志公,怀疑他越狱逃跑了。萧赜不信,便亲自到大牢去察看,却见志公好好地坐在牢中,嘴里还念念有词,不知所云。此事传到萧衍耳中,他认为志公一定是个非同寻常的奇才。天监元年(502),萧衍取“齐”政权而代之。建立了梁朝后,立即颁下诏书说:“志公迹拘尘垢,神游冥寂,水火不能焦濡,蛇虎不能侵害,岂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自今不得复禁!”并亲自接他出狱,遂拜为“国师”。一日,萧衍问他:“弟子烦惑,何以治之?”志公笑道:“十二识者以为十二因缘,治惑药也。”萧衍听了连连点头称是。从此,两人便结为忘年之交。其时,志公已85岁了。

沙门志公其实一点也不疯。他淡泊名利,看破红尘。没多久,他便请求梁武帝让他离开京师,到名山大川云游,在孟河城(即古兰陵城)小黄山隐居读书、修行。萧武帝无奈只好答应,这就是后来万绥一带为什么有上述多处志公遗存与传说的来由。

沙门志公实际上也是一位头脑清醒的诗人、预言家。《隋书》卷二十《志第十七·五行下》中称他为“诗妖”,并有下列记载:梁天监三年六月八日,武帝讲于重云殿,沙门志公忽然起舞歌乐,须臾悲泣,因赋五言诗曰:“乐哉三十余,悲哉五十里。但看八十三,子地妖灾起。侫臣作欺妄,贼臣灭君子。若不信吾语,龙时侯贼起。且至马中间,衔悲不见喜。”

我们从志公的诗中可以看出,他对梁武帝晚年重用“佞臣”朱异,并听信朱异之意见,接受东魏侯景归降,致使后来造成侯景叛乱,“贼臣灭君子”、“台城陷”的悲剧非常不满与痛心疾首。同时,他对侯景后来“横尸三湘”,不得善终予以辛辣的讽刺与嘲笑。诗歌爱憎非常分明,极有正义感。

我们从《南史》卷七《梁本纪中第七》中更可以看到,志公虽为沙门,但他对梁武帝过于沉湎佛教,致使后来误国身亡,也十分忧闷与不满。

梁天监十三年(514)的冬季,有一天,志公忽然对徒弟们说:“菩萨将去矣”。果然,不几日,志公无疾而终,终年99岁。据《花朝生笔记》载,济公这个半僧半仙的疯颠人物之原型,就是沙门志公!

志公与梁武帝交情很深,是一位了不起的国师,也是梁代的一位政治家、诗人和预言家。在齐梁故里有多处与他有关的遗存及传说,亦值得我们好好珍惜与深深品味!

来源:常州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