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平常心的最幸福

我们常常说“平常心是道”,但这一说法真正的提出来,则是马祖道一。马祖道一所说的:“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其实佛教里有很多这方面的论述。《宗镜录》卷二十四说:“此宗镜内,无有一法而非佛事。”又卷六十六说:“生老病死之中尽能发觉,行住坐卧之内俱可证真。”六祖慧能在坛经里说:“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沩山灵佑所说的:“一切时中,视听寻常,更无委曲,亦不闭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并无二致。

那什么是平常心呢?平常心,实际上,就是一种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一种随其自然、不加强求的心态,睡的时候就睡,吃的时候就吃,冷的时候就火,热的时候就凉,这是一种没有分别做作,没有净染对待的本然状态。在禅宗看来,这平常心,就是本来自性清净心的全然显现,与我们口头上常讲的平常心是有差别的。禅宗讲的平常心是从本质上来讲的,平常讲的平常心这是从现象来说的。

不论我们是从禅宗角度来说平常心,还是平常说的平常心,往往指的是人生一种良好修为,这种良好的修为是要一定的生活阅历和胸襟及涵养才能作得到的,并不是普通人所能作到的。在《岳阳楼记》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现在着名的慈善家,佛教徒李嘉诚曾说:“好景时,决不过分乐观,不好景时,也不过分悲观”,这都是一种豁达的平常心的表现,这也是他们良好修为和涵养的自然结果。

今天的社会,物欲横流。现在的人整天,都是汲汲于名,也汲汲于利,在身外之物中打转。其实适当地追求物欲,应当是合情合理合法,这也有利于改善生活条件和生活状况,有利于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来修学佛法。但如果一味地追求物欲,淹没在物欲的大海中,忘失一颗平常心,那就不好了。这表现的就是浮躁、急功近利,有时甚至为了小利,而背信弃义、过河拆桥等不道义的行为发生。

如果我们面对外面的诱惑,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自悲,心胸开阔,少欲知足,只知耕耘,不问收获,那幸福与成功就离自己很近,一切自然有回报的。

有了一颗平常心,就能让自己有一颗更清醒的头脑,更成熟的心态,就有一个更加从容淡定的心,就一定能让自己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从而实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常保持一颗平常心,就会娴淡自定,就会对自己完美处世大有裨益。

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平常心,不止是说明心胸开阔,更是体现在一个作人的境界。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坎坷和困境,如果有了一颗平常之心,用平常之心对待身边的人与物,对待生活的顺境与逆境,那就会消除偏狭和狂傲之气,就会舍去浮躁和虚华,就会以更加平静和淡定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和处理生活,这样的人生就是幸福,平安吉祥的人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