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入大乘,发心为先

mdash;—记一次小组讨论

2011∵年8月26日晚,在北京龙泉寺东配楼309房间5位同学讨论《广论》中“入大乘门”的部分就。我作为其中的一员,颇为受益,写了一些记录及感想,与大家分享。

文载于《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八。五位同学先诵读了两遍。

原文是这么说的:

入大乘门

敬礼至尊成就大悲诸善士足。

如是恒长修习生死种种过患,见一切有如同火坑,欲证解脱息灭惑苦,由此希求策逼其意,学三学道,能得解脱脱离生死。又此解脱无所退失,非如善趣,然所断过及所证德仅是一分,故于自利且非圆满,由此利他亦唯少分,后佛劝发当趣大乘。故具慧者,理从最初即入大乘。如《摄波罗蜜多论》云:“无力引发世间利,毕竟弃舍此二乘,一味利他为性者,应趣佛乘由悲说。”又云:“知乐非乐等如梦,见痴过逼诸众生,弃舍利他殊胜业,此于自利何精勤?”如是见诸众生堕三有海与我相同,盲闭慧眼不辨取舍,履步蹎蹶不能离险,诸有成就佛种性者,不悲愍他,不勤利他不应正理。即前论云:“盲闭慧目步蹎蹶,欲利世间有佛种,何人不起悲愍心,谁不精勤除其愚?”

大家消文,并且听了日常法师对这段文字的开示录音,然后展开了讨论。

张雷:“为什么要一开始就趣入大乘?&rdquo

贤睦:“下士道求后世来生,但是后世就算是升天也会堕落的;中士道则不会退失,但功德很少,自利都不足,利他仅有少分;真正要圆满的话,自、他二利分不开的,还是得需要大乘,走上士道才可以!&rdquo

贤耿举了一个例子,说人要下山,一下去就到了,结果你转了个大圈,绕了好久才到达目的地,这不是颠倒吗?声闻缘觉修到最后也得转入大乘之门。

贤睦:“回小向大。&rdquo

贤耿:“对,没错,所以有智慧的人应该一开始就趣入大乘!&rdquo

赵斌:“是的,还有就是《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提到的这些偈子,如‘知乐非乐等如梦,见痴过逼诸众生,舍弃利他殊胜业,此于自利何精勤。’大乘佛法讲‘悲心’,众生因愚痴不知乐非乐与我们一样在三有海中蹎蹶,以幻为实,实在是太苦太可怜。&rdquo

贤睦:“对啊,像后面的那个偈子‘盲闭慧目步蹎蹶,欲利世间有佛种,何人不起悲悯心,谁不精勤除其愚。’我们因无明而轮回,现在我们听闻修学了佛法,深知乐非乐实为苦。应该升起大悲心,把人生如梦这个道理告诉他人,让他人也能够通过佛法受益。‘不勤利他不应正理’不勤奋利益他人是没有道理的啊!&rdquo

总结起来,这段文字从两个方面策发大乘心:一是理性上的认识,只顾自利功德很少,于自利和利他都不圆满,大乘道才是圆满的自利利他;而小乘最终也必须转入大乘,不如一开始就趣入大乘来得好。二是心性的启发,自知三界苦犹如火宅,发出离心,也应该推及他人,利益他人,帮助他人离苦得乐,莫忘世上苦人多啊!这样去想,启发我们心地当中的大乘种性。

在讨论时我结合自身的体会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要利他,但是如何利他?&rdquo

贤睦:“我觉得我们当下好好学习,未来能更好的度众生就是利他。师父曾说,每个课程、每件事认真学、认真做,这就是佛法与身心、与当下、与社会现实、与众生慧命相结合。&rdquo

张雷问我:“你提出这个问题肯定有很现实的背景,是什么样的背景和缘起呢?&rdquo

我说:“有时好心想要帮助别人,却让别人起烦恼,我就想,怎样才能真正帮到他?&rdquo

贤耿说:“那就是六度四摄的内容,我们现在能力不够,有很多因缘会把握不好,只能随力随分地做一些。&rdquo

赵斌:“我觉得如何利他目前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技术活,但是有一个要利他的发心是很重要的!师父讲过‘有能力而不发心承担就是没能力,没能力但是发心承担,能力就能够慢慢练习出来。’所以啊,发心是必须的根本的。&rdquo

贤睦:“恩,是的,需要放远眼光慢慢来,但一定要发心正确。&rdquo

赵斌:“就好像看到一个人掉在水里,我们想去救他,最重要的是先学会游泳吧,而不是急着跳下去。&rdquo

张雷:“那如果你去学游泳,学了一两个月,回来发现那人死掉了怎么办?&rdquo

赵斌:“还有来生呢。不然你直接跳下去,更救不了他呀。这里面有个眼光的问题,不要只局限在眼前一时,要从无限生命来看。就像我们的爱心奉粥、平安小吃一样,先结善缘。现在人们吃平安小吃很欢喜,以后我们的大讲堂盖好之后,他们就有因缘来听法,慢慢善根增长,将来在这个基础上继续种善根,慢慢就变成佛弟子了。放长眼光,广种善根。我们一定要先发心,技术层面的慢慢练习。&rdquo

贤睦:“还有就是现在的社会反映出来的情况就是很急躁,我们学佛也是这样,都想要赶快修一个甚深大法,急于求成,眼光短浅。但实际上学佛是需要不急不缓、平稳用功的。&rdquo

的确,度化众生也需要因缘的具足,有一个故事:佛在世时,佛去度化一位老太太,但是因为因缘的不具足,始终无法度化,后来佛回来告诉他的弟子罗睺罗‘这个人的因缘在你那里,你去度化她’结果罗睺罗很容易就度化了那个老太太。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把握缘起,善于观察因缘,这也是需要很大智慧的。而且目前在我们没能力度化众生时,不仅要发心,还要努力充实自己,否则的话,就只能与众生一同‘携手轮回’啦!

我们刚发了一点善心,很容易执着在事项的成败上,追求完美。但圆满果相的呈现需要很多因缘具足,需要多生多劫努力的。那么菩提心教授的关键,就是我们能否在每一个境界中增长自己的发心,不断积累内心的力量,这才是在种圆满佛果的因。当见到众生的苦难,我们也许没有能力去帮助他,但我们有没有在内心发愿,要为了遭遇这种痛苦的众生而精勤修行,找到帮助他们的方法?需要帮助的人是无穷无尽的,这时最好的做法也许是去充实自己,但我们有没有时时把这些人放在心中?也许现在帮不了他,但我是在等待因缘,我永远不舍弃他。这样,想到需要帮助的众生,我们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反而要感谢他们。是他们让自己的心常常充满悲悯,而不是冷漠麻木、污浊杂染;让自己充满上进的力量,而不是苟且偷安、得少为足。这也是佛法和世间善法最重要的分水岭,世间人没有宗旨,执着果相,遇到困难很容易退心,即使成功,也会增长慢心,难有更大的提高,最后是三世怨,腐化堕落;佛法则不同,它是在内心上用功,将一颗心磨得晶莹剔透,不断地增广,直至遍满虚空、法界。

讨论结束已近十点,屋外一片漆黑,寺里弥漫着安静祥和的气息,众人皆大收获,欢喜回寮。期待下一次的研讨。回寮路过见行堂,殿内本师释迦牟尼佛及诸大菩萨仍然端坐在那里,慈眼观视着六道轮回中的苦难众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