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除功利思想建立生命宗旨

mdash;—记一次小组讨论

8月26日晚,六位同学继续就《广论》中入大乘门的部分展开了讨论。录音范围从88B10:00到16:22。消文之后,大家听录音、复述、研讨。先将录音的内容作笔记如下:

原文:当知此中,士夫安乐,士夫威德,士夫胜力,谓能担荷利他重担,

笔记:真正大丈夫以利他为真正的快乐、为真正的威德、真正力量之所在,而并不是在其他方面炫耀自己、超过别人。

原文:惟缘自利共旁生故。

笔记:畜生也知道用种种方法为自己的求快乐,如果我们人也是这样,不是和他们没什么区别了吗?以此策励发心。

原文:故诸大士本性,谓专一趣注行他利乐。

笔记:这是大乘行者的心性。

原文:《弟子书》云:“易得少草畜亦食,渴逼获水亦欢饮,士夫此为勤利他,此圣威乐士夫力。

原文:日势乘马照世游,地不择担负世间,大士无私性亦然,一味利乐诸世间。”

笔记:太阳飞奔于天际,以炽燃的威德给世界带来光明;大地毫无分别地负担着世间,大士就像太阳和大地一样。用种种比喻策发生命宗旨。

原文如是见诸众生众苦逼恼,为利他故而发匆忙,是名士夫亦名聪睿。

笔记:这样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才是有智慧的人。

原文:即前书云:“见世无明烟云覆,众生迷堕苦火中,如救头然意勤忙,是名士夫亦聪睿。”

主持人说:“听这段录音的时候,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段录音非常非常的美,如果仔细听,可以体会到日常法师的悲心,他在以种种比喻启发我们内在的大乘种性。一位菩萨看到山河大地,都会想到佛法,想到菩提心。太阳照耀万物,大地负载世间,这都是在告诉,人应该怎样做才是有意义的,才不虚度宝贵的时光。

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常常说《广论》的思维方式的一个特点是每件事情都要讲‘胜利过患’,权衡比较两种做法的好处、坏处,最后抉择说,只有利他才是真正的自利等等。那么有些人就会觉得这样很功利,佛法应该是让人自在的,应该是让人发自本心去做的,为什么要算得这么清楚呢?但仔细读,我们会发现,道次第处处在讲心性,比如这一段,多读几遍,你会发现那真是诗一样的语言,让我们从内心深处去抉择,什么样的生命道路是真正有价值的?那么前面说的‘胜利过患’,可以说是从因果的角度趣入。印光大师曾说‘世出世间之理,不出心性二字。世出世间之事,不出因果二字。’‘然因果心性,离之则两伤,合之则双美。故梦东云。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这两个角度是相辅相成的,因为知晓因果去抉择苦乐,该取该舍,也得从心出发去度量;而要发明心性,则必需知道心和物运行、互动的因果规律。‘胜利’就是殊胜的利益,《广论》中讲的胜利都是从心的觉悟、净化、提升的角度来讲的,和世间挣五十还是挣一百的心态是有根本差别的,一净一染。当然,可以相互比较,让我们对心相更加形象地认识。所以学习时不要偏到一端,要注意与自己的内心相续结合起来。&rdquo

入大乘门发心为先(二)

8月28日晚,大家先学了一段《大学》,然后继续讨论《广论》中入大乘门的部分。

《大学》是儒家的经典,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呢?主持人说:“《大学》讲生命宗旨,讲如何发起为民族、为人类的大爱,别切如何去一步步地实践,非常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汉地人的心里特点,师父也让我们背诵。因此也可以作为我们发菩提心的一个教材。我们可以每次学习一句,看一看和道次第有什么联系。&rdquo

大家先齐读第一段三遍。

张雷同学解释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现在的大学大家都知道,朱熹认为,从夏商周三代开始,就有小学、大学,大学既是一种教育机构,又是指其中教育的内涵:大人之学,大丈夫之学。那成就一个大丈夫的道在哪里呢?在明明德,就是彰显内心光明的德行,这使我们联系到佛法讲的‘自性光明’,每个人的内心都本具这样的光明。在亲民,亲就是爱,要去关怀、爱护人民,帮助身边的人。止于至善,不是说做到一点就可以,觉得我是个好人,像世间人把一个家、一个单位照顾好,而要不断地去提升,那么在佛法中,最究竟的就是佛,外在成就的就是报身报土的庄严。王阳明以及藕益大师都认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三位一体的,明明德必需亲民,通过亲民来净化自己的内心。&rdquo

接着学习《广论》录音范围从88B16:22到24:28。

原文:是故能生自他一切利乐本源,能除一切衰恼妙药,一切智士所行大路,见闻念触,悉能长益一切众生。由行利他兼成自利,无所缺少,具足广大善权方便。

笔记:能获自他一切利乐,使一切圆满,大乘道是一切有智慧的人应走的大路,长养一切众生。行利他而能自利,真自利必需利他。

原文:有此大乘可趣入者,当思希哉,

笔记:这条道路稀有难得,这条道路就在眼前,也是我们成佛的必由之路,今天不走,也许绕了许多冤枉路,总归还是要走。

我今所得诚为善哉,

笔记:欢喜,随喜自己有因缘找到了这样一条道路。

当尽所有士夫能力,趣此大乘。此如《摄波罗蜜多论》云:“净慧引发最胜乘,能仁遍智从此出,此是一切世间眼,具足照了如日光。”由种种门观大乘德,牵引其意起大恭敬,而当趣入。

笔记:值遇这样难得的法,深心爱乐、恭敬、希求、欢喜,应尽自己的全力去走这条道路。道次第的思维方式,先抉择胜利过患,然后才真正趣入,所谓‘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有追求的心下一步才找哪些是正确的路子。否则虽然见到这条道路,没有强有力的推动,走一走,发现很辛苦,就会退心。其实怕苦,还是陷在现现前的安乐中,如果了解这样做的长远的大利益,即使苦一点,也会提起追求正法的心意。

主持人问:“抉择胜利过患是广论的一个重要特点,那么我们有没有生起对大乘道的希求心?正如录音中所说的那样。&rdquo

赵斌说:“有。&rdquo

主持人问:“希求到什么层度?&rdquo

赵斌说:“对我来说,就是能认识到走这条路很殊胜,很快,利他的同时又能自利,如果不走这条路,到头来还要转回来的,走很多冤枉路。&rdquo

郜旭说:“能意识到走大乘路更好,愿意去实践。&rdquo

主持人说:“那还是一种道理上的认识,是不是?&rdquo

郜旭说:“平时遇到事情的时候会去策励。&rdquo

赵斌说:“可能还需要串习。&rdquo

主持人说:“常师父说要策发大恭敬心,深心爱乐,觉得大乘道太宝贵了。那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命经历想一想:在世间摸了那么长世间,遇到种种的不顺,人情的冷漠,生命道路的迷茫,一直摸不到头。今天总算找到了,既能帮助自己,又能帮助别人,没有过失,这样的圆满,觉得太难得了,太宝贵了。大家有没有这种体会呢?&rdquo

赵斌说:“今天早上背诵《修心八颂》,那时能生起一点,但刚才还没有。&rdquo

贤睦师说:“可能我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就是想为了团体更好,我要去干点什么,要心有所缘,否则,如果不用心,即使做了一些事,我也觉得是在荒废度日。&rdquo

主持人说:“我理解的胜利过患,不是像世间,这个便宜,这个贵,这样去比较,而恰恰是能打动内心的,让我们明白真实的苦乐到底是什么,提起追求正法的心意来。我们听了这一段,常师父讲到这样强的希求心,可能会觉得,原来还有人会这样想,还有这样一种心理的状态,但实际上从心深处去观察、抉择,这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到的。自己静下来想一想,我为什么活着,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才需要抉择胜利过患,哪种人生道路是我需要的。我们会怕苦,这是现前的感受,但我们有没有去考量,我们内心深处要寻求的是什么?我自己就有这样的经历,我相信每个人都有类似的体验,只是起这个心的时候不一定认识。我们每个人来到佛门里,肯定是以前在追求什么东西,而在世间找不到的,这样才摸到佛门里来。这就是我们的初发心,很重要。哪怕现在我们遇到一些苦,但我们知道自己要追求什么,知道这个苦只是在追求过程中的苦,明确自己的宗旨,就能勇往直前。&rdquo

贤睦师说:“这个我有体会。原来在世间工作,有种种的幻想,想自己有了钱之后可以干什么,想来想去,发现不过是多吃一些,多喝一些,这样活一辈子,死了非常后悔。到下午和晚上想想自己这一天干了什么,发现稀里糊涂的,都是在随大流,觉得时间过得非常快,很痛苦,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就一直在追寻。后来上山,慢慢成了常住,后来出家了,内心很充实,虽然也常常放不下自我,不能很好地去利益他人,做得不好。&rdquo

主持人问:“那如果你发现自己达不到自己的标准怎么办?如果你有一天发现自己在山上做的事项和在山下也没有什么区别怎么办?&rdquo

贤睦师说:“至少大方向是对的,每做一件小事情都是在向这个方向走。&rdquo

郜旭说:“以前上高中,参加高考,干什么都听父母的安排,自己就想怎么玩得高兴就好。现在有了宗旨。如果我有什么事情做错了,可以自己忏悔或者向同行忏悔,感谢同行善友的拉拔。&rdquo

主持人说:“即使我们做不到,知道有这样一条道路在,也应该生欢喜心。学佛法是长远的事情,但我们常常随喜自己,以后就可以慢慢地做到。刚才大家谈了接触佛法的因缘,接触佛法之后,还有大乘、小乘、人天乘的分别,而在这里,是特指的大乘,能让自己和别人都获得生命的究竟圆满。

那么这样想还是不是功利心?有人认为说佛门里面也有等级,功德最大的是佛,其次是菩萨,再是罗汉等等。也有人说学佛要靠兴趣,不能太功利,贪功德。还有人说,学佛要无所得。那我们怎么看?真正的功德是心性上的,不是在外相上比高下,学佛是靠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不仅仅是靠兴趣,而是靠生命的宗旨。这个宗旨为修行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rdquo

大家提问题.

贤睦师问:“最后说到‘大恭敬心’,我不太理解,怎样才能修起大恭敬心?&rdquo

郜旭说:“因为我们要走的道路在世间找不到,所以很希求,在佛门里找到了,也很恭敬啊。&rdquo

贤睦师:“那我觉得应该说成‘珍惜’呀。&rdquo

贤耿师说:“我们不能着在文字上,这里的心相里既有希求、珍惜,又有恭敬,是同一个心相,关照内心就能体会到,一味去分别,反而把自己弄糊涂了。&rdquo

贤睦师表示赞同。大家法喜充满,渴望着下一次的共修。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