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何发起菩提心

【核心提示】:前面的格物做好了,一定能致知,然后一定能诚意等等,最后一定能明明德于天下。那就有一个问题,真正平天下的在历史上找不到几个。从究竟意义上来讲,成佛之后,建立清净的刹土,才算明明德于天下。我们娑婆世界,名称的意思就是堪忍,圆满的果相难以呈现。所以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儒家的内涵如果要做到究竟圆满的话,必须以成佛为究竟,在无限生命中开展。

2011年9月7日,五名同学在309教室学习《广论》。缘念以后,大家先学《大学》,主持人先分享了贤佳法师关于何种心态学习儒家道家的开示:只要不对它作究竟想,不皈依它,我们可以在皈依佛法僧的同时,学习别的思想来作为一种助缘。比如《大学》是儒家的善法,从人天善法的角度来讲,知见是没有问题的,并且有助于我们发菩提心。但是在佛门,如果把主要的心思都花在读别的典籍,那肯定是有问题的。《沙弥律仪》规定,应以二分佛法,一分其他典籍的比例时间来学习。

今天学习的大学内容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rdquo

张雷说:“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同样的问题说两段?中国古人的特点是惜墨如金,跟印度的传统不一样,印度会把同样的内容重复写,反复串习。所以这里是有用意的,上面一段是从果索因,这一段的话是从因推果,前面的格物做好了,一定能致知,然后一定能诚意等等,最后一定能明明德于天下。那就有一个问题,真正平天下的没几个,是不是?历史上好像也没几个,就像唐太宗也没完全做到,大家公推做到的周公、尧舜,所以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连孔子都没有做到。当然,要看在什么意义上,孔子为中华文化奠定了一个基础,包括说大乘佛法传到中国来的文化基础,都是孔子打下的。从究竟意义上来讲,真正成就了自己的净土之后,才算圆满的结果。一般我们娑婆世界,就是堪忍,没有一个圆满的果相。所以有了无限生命的概念,这个就可以,所以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儒家的内涵如果要做到究竟圆满的话,必须要借助佛法,这是太虚大师的观点。&rdquo

今天学习的是《广论》内容二〇八页,具体如下:“初中有三:初从四缘发心道理者,若见诸佛及诸菩萨难思神力,或从可信闻如是事,依此发心,谓念所住所修菩提有大威力。虽无如是若见若闻,而由听闻依于无上菩提法藏,信解佛智而发其心。虽未闻法,由见菩萨正法将灭,便作是念而发其心,谓念如是正法久住,能灭无量有情大苦,我为令此菩萨正法久安住故,定当发心。虽未观见正法欲灭,然见恶世上品愚痴、无惭、无愧、嫉、姤、悭等,便作是念,于此世中虽于声闻、独觉菩提能发心者,尚属难得,况于无上菩提发心,我且发心,余当随学,见难发心而发其心。共为四种。&rdquo

这一段介绍发菩提心的四缘:见佛难思神力、闻法知佛功德、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又这四个缘,都可以触发我们希求成佛的心。同学们读诵、消文、听常师父开示以后,展开了讨论。

贤仁师说:“由亲见佛功德,而生起无比仰望和希求的心,以前听到还没有感受,今天受环境的加持,想起自己一个故事。以前上大学时,周末陪同学拜访武术大师,亲眼看到大师很短时间内打倒好几个人,顿时对武术大师就有了皈依的心,后来因为自己不是那方面的根器,只练了一套花架子。还有就是像刚才赵斌讲的一样,急求果报的心比较强。老师让先扎马步半年,但是自己耍聪明,买了一本书,三个礼拜学下来之后,老师再说什么都听不进去了。&rdquo

贤耿师说:“我以前没学佛时,跟着一个老师学美术,这个老师是一位居士,很善良。他教大家画画收学费,但是对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不但***,还发生活费,当时自己很不理解。慢慢学到佛法以后,才知道这是慈悲心的展现,这以后再听到这种行菩萨行的人,就比较容易相信,因为以前见到过,不会去想他是不是做作。所以我们亲见佛功德,这个善的种子深深种下来了。&rdquo

贤仁师说:“有人采访师父,就先把师父的材料、发言发给对方,再让对方在龙泉寺感受几天,慢慢就能对师父的功德有了解了,这时才进行采访。我们修行也是一样,先要了解佛的功德,有希求心,而后才能笃定目标,稳健地走下去。&rdquo

赵斌说:“《广论》的结构安排真是巧妙,先策发发心,再讲修法。就好像现在我对菩提心很希求,就着急想来修一修,跳过中间的内容,直接学‘平等舍’。今天来一学,发现中间跳过的部分,都是以后会出现的问题,如果不扎扎实实做的话,到后来可能问题越来越多。&rdquo

张雷说:“对,见到一个圆满的教授,不是急着修,这本身就是大乘道一个特质。因为大乘道目标非常远大,所以要步步扎实。后面这一段会详细的辨别菩提心的各种心相,这样子的话,每一步都非常清晰,慢慢就把这个法真正的修起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