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和谐是最重要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人的地方,就有分歧,就有冲突,就不容易和谐。今日的社会,有些人因为思想、见解不同,彼此互相攻击;也有些人因为信仰不同,彼此互相排斥;甚至语言、风俗、习惯、地域的不同,造成无数的纷争。以佛法来说,这都是由于我见、我执的缘故,如此,如何能做到「互相包容」、「互相尊重」呢?

在佛门有谓「丛林以无事为兴隆」;人和,才能相安无事。僧团里,平时依「六和敬」来维系人事的和谐,即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遵、见和同解、利和同均;因此又称「六和僧团」。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因为深入空理,故而所证的「无诤三昧」,最为第一;乃至戒律学上的「七灭诤法」,都是僧团和谐的基本指引。

《阿弥陀经》云:「西方极乐净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和谐。和谐就是净土,一家和谐,就能一家和顺;一国和谐,就能一国平安。

人际的往来,有用感情维系和谐者、有用利益维系和谐者、有用同族维系和谐者;甚至有用同志、同学、同乡、同门维系和谐者。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除了要真诚相待之外,更有许多善巧的方法;既可增益相互的友谊,亦可化解许多不必要的磨擦与冲击:

(一)、我错你对:平时一般人总认为「我是对的,你是错的」,其实,如果能逆转思维,自己认错,别人都对;表面上好像是吃亏了,事实上反而让对方有更多反省的机会,亦更容易得到对方的认同。

(二)、我小你大:做人要靠道德、人品来获得别人的尊重,如果自认为大,其他人又怎会甘愿为小、甘拜下风呢?所以别人就会不平、不服。因此,与人相处,要懂得赞美、尊重,即使是身份、职位比我们低的人,也不可以少看他、轻视他。佛教里的常不轻菩萨,对欺负他的人都说:「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如果人人都能存有此心,世界又怎会有什么纷争呢?

(三)、我无你有:一般人的陋习,都希望自己拥有,别人有无并不重要。但是别人没有,只有你有,他就会与你不和、跟你对立;假如让别人先有,自己没有,反而会获得更多的同情,甚至比拥有的人获得更多。有与无是相对的,得与失更不是绝对的;所以,我们不必相争,亦不必计较。

(四)、我败你胜:每个人都希望自我胜利,别人失败,其实输赢、胜败,并不是从外在事相上去看的;有智慧的人从不跟别人比较,因为我们要战胜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所以,如果别人要胜、要赢,我们就让给他吧;心中没有输赢,其实已经胜过了一切。

(五)、我苦你乐:每个人都希望快乐,不希望痛苦;但是如果我快乐,他痛苦,我的心会自在吗?他的心会平衡吗?假如通达人情的人,就会先令他快乐;他快乐就不会嫉妒我的快乐、干扰我的快乐。假如我把快乐先给别人,自己克苦淡薄,看似是愚,其实才是真智慧、真快乐。

古德说:「有容乃大,无欲则刚。」人与人之间,能够包容别人的缺点、容许异己的存在,就能和谐;能够尊重别人的意见、宽恕别人的过失,就能和谐。

池塘里,美丽的荷花也须绿叶的衬托;花园里,翩翩飞舞的蝴蝶,身上也要有彩色才会更美丽。雨后的彩虹,正因为它能包容各种不同的色彩,故能展现美丽的「七彩霓虹」。世间上万事万物,其实无不诉说着和谐的道理。

人,生活在世间,并非独立的存在,总要别人的帮助,才能生存;因此,要懂得相互扶持、要有「同体共生」的认知,才能「共存共荣」、「共享安乐」。人,要懂得「以和为贵」,一个家庭中,夫妻、父母、兄弟、儿女之间要能和谐;一个团体里,上下、同事、股东、劳资之间,也要能和谐。所谓「和气致祥」、「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又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众志成城」。人和,可以说是民生之道、国家之本,其重要性,由是而见。我们又岂能忽视呢?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