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本法师着

1.∵有人发心想学佛、修行,但习气重,不能持戒,怎么办?

2.∵为人讲经说法,若佛法说错了,有因果之报否?

3.∵做人心好就好了,又何必学佛呢?

4.∵何谓持“满分戒”与“不满分戒”?

5.∵菩萨圆寂,再转世为人,能知宿世因缘吗?

6.∵修行之人,何以要断爱欲?

7.∵布施者不三轮体空,将会与受施者结善恶缘吗?

8.∵请问出家人已不重名利了,为何还要盖那么大的佛寺?

9.∵佛制定过午不食戒,有何好处?修行到何种境界,才可持过午不食戒?

10.∵自己知道佛法,吝啬不向人讲,有没有罪过?

11.∵有信徒请沙门应供,至其家中,未供饭食,可以先请问佛法否?

12.∵为何每翻起经书想阅读时,马上想睡觉,是何原因?

13.∵为何梦会有善恶念?梦可以预测事兆吗?

14.∵学佛很难,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喜欢学佛?

15.∵本人最喜欢学佛,可是时冷时热,怎么办?

16.∵佛教里常听人说“发心”二字,是什么意思?

17.∵外道所说的五教三教合一,可能成立吗?

18.∵经典里常提到善男子善女人,是指何辈人物?

19.∵何谓离三心,去四相?是什么意思?

20.∵什么叫做“三藏法师”?

21.∵学佛的人要破我见、我执,但不知什么是我见我执?

22.∵要出三界,必须要破“见思”二惑,请问如何深入?

23.∵到佛寺请法,须要具备什么礼节?

24.∵佛教界所用的***标志,何以为三个轮?

25.∵许多佛菩萨的头上又有佛相,甚至多手多足多身,是何意义?

26.∵什么叫做“色法”?什么叫做“心法”?学佛之人是否要空二法?

27.∵佛教的典籍,难懂难读,要如何才能深入?

28.∵佛教是反对家庭制度的吗?

29.∵信仰佛教必须出家才能解脱吗?不出家能得到解脱吗?

30.∵学佛为什么要亲近善知识?

31.∵什么叫做归依三宝?有何意义?

32.∵佛教界每年于七月期间,请僧宝施放焰口时,死亡的祖先是否实际有领受到?

33.∵佛经常说死亡后有六道轮回,自古至今,有何人可见证?

34.∵佛教讲三世因果,佛教徒生病,请医生看病服药是否徒劳?

35.∵佛教徒有人非常用功修行,可是业障不断现前,这是不是所学方法不对所致?

36.∵无论何因,杀人都要受报,那些保家卫国的战士,是否要受果报?

37.∵归依三宝可以离苦得乐,往生西方,为何有些人在未归依三宝之前,……?

38.∵因果善恶既无抵销扣除之理,但又有行善与诵经持咒,可以消灾解难,是否有矛盾?

39.∵既然因果律是自作自受,云何超度可使亡者业债减轻或上升,是何因由?

40.∵受过戒的佛弟子,万一无心犯戒时,要用什么办法补救?

41.∵按佛制出家二众,应该托钵乞食,我国僧宝何以未依教奉行?

42.∵为什么修行者一定要受戒,不受戒而修行不是一样吗?

43.∵何谓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44.∵学佛之人须到如何境界,如何程度,才可谓之证?

45.∵除早晚课之外,在晚间躺在床上,轻念经咒有罪否?

46.∵初学研究佛法,从何处着手入门,比较迅速?

47.∵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与识有何差别?

48.∵灵魂与中阴身有何差别?是何者往生?

49.∵坐禅与静坐有何不同?

50.∵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应先修后悟,或先悟后修,那样比较如法?

51.∵真如与无明同一体,何以真如敌不过无明,随其轮回?

52.∵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皆不可得,以何心可得,念佛心可得否?

53.∵万法唯心,那么修行所得之神通,也是唯心所现吗?

54.∵“万法唯心造”,如遇鬼时,以此观念起“不造”之心,可否使鬼消失无形?

55.∵法相以众缘所成,故当体即空,法性乃万有之本体,不假众缘,何以法性亦空?

56.∵持咒与念佛功德有何不同?临终时以何为主?

57.∵看小说、看电视,能得到忘我的境界而一心不乱,这与念佛一心不乱,有何差别?

58.∵平时念佛不间断,假设在高速公路出车祸,当下被汽车撞死,来不及念佛,……?

59.∵信愿行坚固的行者,临终无人助念,可否决定往生净土?

60.∵平时修持到什么程度的功夫,往生才有把握?

61.∵人若往生西方,其子孙代其诵经作功德,所做之功德,是往生人所得?还是子孙所得?

62.∵临命终时,若魔化身为阿弥陀佛来引诱往生者,不知如何来辨别是佛或是魔,……?

63.∵佛法中有权实二教,是什么意思?弥陀经是权教或实教?

64.∵无归依佛教之人,有实行八德,不犯十恶,像这辈之人,临终有可能去到西方净土吗?

65.∵念佛是愿见佛的,这和金刚经所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

66.∵为何学佛之人,每逢相遇,皆合掌开口道:“阿弥陀佛”,是何用意?

67.∵临命终时,能得正念,是西方阿弥陀佛来接引,或是自己心佛来接引呢?

68.∵念佛之人,若欠别人债务,到命终之际,不幸债务还不完,能带业往生吗?……

69.∵“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佛位平等,为何又有等级的迹相?

70.∵往生西方净土,决定莲花化生,若往生其他佛土,是不是亦莲花化生?

71.∵念佛可得往生,这么轻而举之事就可了生脱死,佛陀为何还讲这么多的法门呢?

72.∵禅宗不念佛求生净土,证得果住者也很多,他们不往生净土,到何处去了?

73.∵十方菩萨,不求生西方净土,这样能完成佛果吗?

74.∵诵经念佛确信有无量功德,可是大阿罗汉目犍连,何以不能避其不测之灾?

75.∵往生西方后,乘愿再来,示现生老病死,与一般众生的生老病死,有何差异?

76.∵称呼出家法师,其法名特加“上下”两字,其意义何在?

77.∵不落因果与不昧因果,其意义有何差别?

78.∵佛教戒杀生,但却主张火葬,身体有无量无边之虫所聚集,火葬是否杀生了,……?

79.∵经言:“定业难转,共业难消”,***现处纷乱,如果只靠佛弟子忏悔修善,……?

80.∵人之一生,善恶混杂,所获果报,究竟是善恶分开,或是功过相抵?

81.∵佛教时常说因果,如猫捉老鼠,这亦可说是因果吗?……

82.∵依据因果而论,前生多做善事,多修行的人,今生福报会很大,智慧高超,……?

83.∵心净即佛土净,何谓心净?其义云何?

84.∵一佛出世,随着道法的传递,概分正法、像法、末法三期,何谓“三期”?

85.∵如果当淫欲炽盛,应以何方便令其离欲?

86.∵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如何解释?

87.∵极乐国土人民寿命无量,其数目应日益俱增,何以回入娑婆之菩萨,未所罕见?

88.∵学佛之人欲临命终之前,能预知时日,是否佛之指示?

89.∵净土法门十方诸佛共赞,弥陀成佛于今十劫前,十方诸佛有无另指其它净土法门?

90.∵净土法门大小乘兼有,如何分别说明?

91.∵佛教相信有上帝的存在吗?是在何天?

92.∵五戒中的第四条妄语戒,虽受了戒,由于习性带动,假使不知不觉,……?

93.∵受过五戒的法官,于法庭判人死刑,是否犯杀戒?

94.∵人死亡之时,其神识(灵魂)从人体的那个部门脱离出去呢?

95.∵神识投胎,是女人受孕则入,或是临产之时才投入?

96.∵精神统一与禅定有何差别?

97.∵平时不信佛,亦不敬佛,临终幸遇善知识助念开示,这能往生吗?

98.∵生而聋者,其临终时,当善知识为他开示助念,是否能得利益?

99.∵念佛后一定要念回向文吗?临命终时八苦交煎,……恐怕不能念佛,该怎么办?

100.∵一切法是众缘和合而成,西方极乐国土之庄严,是否能例外,……?

101.∵佛教中有“阿兰若”的名称,是什么意思?

102.∵人寿自有定数,寿尽神识自脱躯壳,何以必先病而后死,……?

103.∵佛教乃救世利人,是使现今世界太平安乐呢?或是使人死后升天、生净土呢?

104.∵佛教是往生净土,基督教是进天堂,请问往生净土与进天堂是否相同?

105.∵印度乃佛教的发源地,曾经盛行一千五百多年,为何还得亡国的果报?

106.∵仗念佛诵经功德感发饿鬼善根,请问饿鬼是否能解悟经义?

107.∵诵经念佛能灭重罪,修禅宗者,既不诵经,又不念佛,过去重罪何能消灭?

108.∵诵经时敲鱼击磐是何意义?

109.∵佛教主张慈悲为怀,而寺内大鼓都用真皮做的,这如何解说?

110.∵阅经功德较之诵经功德,是否有一样?

111.∵往生论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意义如何解释?

112.∵祖师禅与如来禅如何分别?

113.∵念佛一句能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为何佛弟子天天念佛,还轮回不休?

114.∵做一个佛弟子,可否养畜牲图利?

115.∵修行者触犯戒律,命终时若堕三途,将有出期否?

116.∵人之欲,在家居士若正淫无断,是否可以往生西方净土?

117.∵虽有度化众生之意愿,而众生刚强难度,可用什么方法来劝度,使其深信正法?

118.∵有句话:“各人修各人得”,为何还说:“一子出家,九祖超升”,其理何在?

119.∵修戒定慧可得神通,何以晚近以来,甚多僧俗之修行者,而未闻有得神通者?……

120.∵神识居住在众生的那个部位,是头部、脑部、还是心部?

121.∵定中看到五欲六尘,固然不能称为正定,倘若看到佛相,可称正定否?

122.∵心地若然无挂碍,高山平地总西方,西方就在自己心中吗?

123.∵学佛学事理,念佛一门,如何为事?如何为理?

124.∵成佛后的佛性,与凡夫的本性,有何差别?

125.∵何谓五利使?请分别解释之?

126.∵大三灾是甚么?小三灾是甚么?

127.∵何谓小劫、中劫、大劫?

128.∵世界的成住坏空如何演变?

129.∵八不中道,是那八不?

130.∵何谓“四念处”?

131.∵“五停心观”是什么意思?

132.∵佛门中常到四正勤,不知何谓“四正勤”?

133.∵佛教经典常引述莲华,莲华到底有何意义?

134.∵佛法浩瀚如海,“三藏十二部经”如何解释?

135.∵“南无”应读何音?含有何义?何故在佛菩萨名号之上,必加此二字?

136.∵为何佛门弟子,很重视回向?意义何在?

137.∵念阿弥陀佛,往生殊胜净土,总得几许利益?

138.∵论诸法门,其数无量,何法自力?何法他力?

139.∵自力修道,何时得成?他力修道,何时得熟?

140.∵阿弥陀经云: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上来虽勤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

141.∵赞叹念佛,得何功德?诽谤念佛,得何罪报?

142.∵专念阿弥陀佛,定生净土,定得无量功德,未审有何保证?令不遣信耶?

143.∵出家有那十二种功德?

144.∵成熟有情?严净佛土,作何解释?

145.∵念佛有什么好处?试举经文为证?

146.∵佛言三事,最为无上,是指那三事?怎么样才能算真供养佛?

147.∵舍利是什么东西?何故而有?

148.∵何谓俗谛和真谛?

149.∵何谓“二种资粮”?意义何在?

150.∵佛门弟子受戒之后皆有“烧戒疤”,不知意义何在?

151.∵受戒时有戒法、戒体、戒行、戒相等四科门,南山律宗立此为戒四别,……?

152.∵“佛魔一如”要如何解释?

153.∵大圣世尊初成道,初转***,度何人?说何法?

154.∵金刚经与其它经典常提到“四生”,不知四生是何意义?

155.∵往生极乐世界之后,还记得今世的事情吗?

156.∵我自觉当女人身比男人身要苦得不可称计,但如何才能女转男身,请慈悲指示?

157.∵加持过的“大悲咒水”,给予畜牲喝,而使它与佛结缘,行得通吗?

158.∵何谓“定慧等持”?

159.∵净土宗依据三经一论为净土法门之要典,何谓三经一论?……?

160.∵从因地修行开始,声闻乘历经多久可证成果位?……

1.∵有人发心想学佛、修行,但习气重,不能持戒,怎么办?

习气(梵语vasana)。又作烦恼习、余习。由于吾人之思想及行为经常生起的习惯、习性。众生习气重,是无量劫以来所累积的通病,的确要把戒持好是不容易的,但是不把戒持好,心地必将放逸,因放逸而造业,因造业而感召痛苦的果报,乃至沉沦于生死(梵语samsara)∵的深渊。

凡夫在因地修行,必须愿力坚强,心要禀持持戒的重要性,毕竟,持戒(梵语sila)可以令凡夫由生死的此岸到达解脱(梵语vimoksa)的彼岸,持戒能由烦恼的此岸可到达清净的彼岸,持戒能由流转的此岸到达还灭的彼岸,持戒能由凡夫的此岸到达圣者的彼岸。

同样的理由,如果不能持戒,那将会继续不断的流转生死,感召无量痛苦的果报,始终于六道往返不休,于三界(梵语trayo∵dhatavah)沉溺永无止息。

2.∵为人讲经说法,若佛法说错了,有因果之报否?

因果(梵语hetu-phala)。指原因与结果,亦即指因果律。凡事皆有因果,佛法说错了,将别人的知见引导错误,致使他人走入歧途,因而堕落迷妄的深渊,感召无量恶报,那么,为人说法者,因果亦难逃之夭夭!古来大德曾经把佛法说错一个字,因而感召五百世的狐狸精哩!岂可不慎乎!

3.∵做人心好就好了,又何必学佛呢?

世俗(梵语samvrti)之辈,往往如是说,乍听之下,似乎有道理,但仔细思惟一番,却酝酿无限错谬,此话如何而说呢?因为心好就好了,那么,心好是以何种心为标准呢?我们放眼看天下的一般人,嘴巴说心好就好了,何必学佛!但嘴巴还再吃众生肉;嘴巴说心好就好了,何必学佛!但嘴巴亦然再说谎话;嘴巴说心好就好了,何必学佛!但是身体依旧杀盗淫,如此一来,岂不是无稽之谈,隐瞒别人欺骗自己了吗?

再深入的探究一番,做人果然心地好也是好,做天人心地也是好,做声闻(梵语sravaka)心地也是好,做缘觉(梵语pratyeka-buddha)心地也是好,做菩萨(梵语bodhisattva)心地也是好,做佛(梵语buddha)心地也是好,同样都是好,但是境界有高低深浅,不能一概而论,这里我们要表明的是,学佛的境界高于一切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之心,所以,为了更上一层楼的境界,做人的标准还不够,亦须学佛,以期开悟证成无上菩提为宗,是故,做人心好还不够,亦落人乘,未达佛乘,尚未究竟,故须学佛。

4.∵何谓持“满分戒”与“不满分戒”?

若以在家五戒(梵语panca∵silani)而言,能持圆满五条戒法(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名持满分戒;若五条戒有一条至四条戒不能持者,不能全部持满戒法,是名持不满分戒。若持一条戒,称一分戒;若持二条戒,称少分戒;若持三、四条戒,称多分戒。

5.∵菩萨圆寂,再转世为人,能知宿世因缘吗?

菩萨类别有五十二阶位,菩萨(梵语bodhisattva),境界高低深浅有异,不可一概而论,若证得法身(初地以上)之菩萨,就没有隔阴之迷,转世为人,能知宿世因缘;若没有证得法身(梵语dharma-kaya)的菩萨,转世为人,要知道宿世因缘,就不是那么容易之事了。

6.∵修行之人,何以要断爱欲?

六道众生所以不能证得菩提(梵语bodhi),就是不知爱欲自性不可得,因此,无止尽贪求爱欲,因爱欲故造业,因造业感召轮回之报,是故,修行者必然要断爱欲,普得清净自性之彰显。

佛说四十章经云:“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梵语marga)可见矣!”

7.∵布施者不三轮体空,将会与受施者结善恶缘吗?

是的,布施(梵语dana)者不能将能施、所施之物、受施者三轮体空,必然心里有念、有住、有相故;心地有所求,起善念得善报;布施后心地后悔,必将与受施者易结恶缘,是故,每当行布施之际,应该心存布施者乃空性(梵语sunyata),所施之物亦空性,受施者亦空性,见空性即解脱,如是而布施,即与道相应矣!

8.∵请问出家人已不重名利了,为何还要盖那么大的佛寺?

佛寺盖得庄严(梵语vyuha)而广大,若能广度无量众生,盖大寺又何妨?若不度众生,又不弘法,亦不修行,盖雄壮的佛寺,的确有劳累十方信众之财;出家人若能不重名利,盖大佛寺,依此而广行度众,弘法利生,代佛宣化,普令大地有情,因迷而悟,因悟而证,是名功德无量!

9.∵佛制定过午不食戒,有何好处?修行到何种境界,才可持过午不食戒?

过午不食的好处极多,是故佛陀制定之:

一.食欲少,能减低男女爱欲之心。

二.能得身心轻安,让肠胃得到适当休息。

三.易入禅定(梵语dhyana)。

四.有更充裕的时间可修行悟道。

五.欲得解脱(梵语vimokso),食欲必然净化故。

六.三世诸佛皆依过午不食。

持过午不食有如上所述之好处,有理念而持午,人人皆可行之,持之以恒,即可得到持午之功德与利益,无有限制。

10.∵自己知道佛去,吝啬不向人讲,有没有罪过?

自己明白佛法的道理,有人请问,吝啬不向人宣说,是有罪过的,

第一、此人忘恩负义,不知报三宝(梵语tri-ratna)恩故。

第二、对自己而言,自心自私自利,我执深重,不得解脱,得愚痴(梵语modha)果报故。

11.∵有信徒请沙门应供,至其家中,未供饭食,可以先请问佛法否?

在次第上应该先供饭食,而后请问佛法,若颠倒前后,有失礼之处,易犯慢法慢僧之嫌,我佛弟子应如是知,如是见,是名正见(梵语samyagdrsti)。

12.∵为何每翻起经书想阅读时,马上想睡觉,是何原因?

经书所阐扬的是真理,解脱之道,众生不易相应,生涩贫乏故,如路面砂砾荆棘,坎坷难行;众生无量劫以来与五欲(梵语panca∵kamah)六尘(梵语sad∵visayah)相应成习,背觉合尘,六道轮回走得很光滑,闭上眼睛也不会走错方向,易于相应,是故,翻起经书就想睡觉。

13.∵为何梦会有善恶念?梦可以预测事兆吗?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