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彼此的称呼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学习对人交际的礼节,是必须的。所以世尊在各种经里,谆谆地训诲我们,要善行礼节。称呼是礼节中重要的一部份,所以要最先注意。

(1)对于一般人

问人姓氏说:『贵姓』或『尊姓』。自称『敝姓』。

问人名号说:『台甫』。自称『小名』或『草名』。

问人的本乡说:『贵处』或『贵县』『贵省』。自称『敝处』『敝县』或『敝省』。

问人的家说:『府上』或『贵府』。自称『舍下』或『敝舍』。

称人的学校说:『贵校』。自称『敝校』。

称人的商店说:『宝号』或『贵公司』。自称『敝号』或『敝公司』。

称人的父亲说:『令尊』。自称『家父』或『家严』。

称人的母亲说:『令堂』。自称『家母』或『家慈』。

称人的妻说:『尊夫人』。自称『内子』或『内人』。

称人的儿子说:『令郎』;女儿说:『令媛』。自称『小儿』或『小女』。

称呼他人家族中的人,都可以加一个『令』字。如:『令祖父』,『令祖母』,『令兄』,『令嫂』,『令姊』,『令侄』,『令侄女』等。

自称家中长辈的人加一『家』字。如『家祖父』,『家祖母』,『家兄』,『家姊』等。幼辈的人加一『舍』字。如『舍弟』,『舍妹』,『舍侄』,『令侄女』等。要注意『令』『家』『舍』三字不可用错』。至于父母已逝世的,自称『先父』或『先母』。

问人年岁说:『贵庚』。自称『虚度』。或不用虚度二字,径称多少岁。倘问老年人年纪,应说:『高寿』。男人对于女子不可轻易问她的年纪。

(2)对于僧尼

对出家僧尼不可问姓,因为一切僧尼都是姓释。这是根据佛说:『一切水入海,皆同咸味』的话,所以出家僧尼都是姓释的。

问僧尼的法名说:『请问上下』。

在家的佛徒对于出家的僧尼,都要称他们做『师傅』。能讲经的称他『法师』或『老法帅』。习禅的称『禅师』或『老禅师』。至于『大师』二字,不可随便称呼,只有对于博通经律论三藏而能广行教化的,才可称他为『大师』。

二、说话的礼貌

四自侵经,佛说:『谛观一切扰扰纭纭,但诤咽喉不急之事。祸从口出,千殃万罪,还自缠绕』。世间的一切纠纷都是从口而出。话说得好,就能大事化小事,小事化无事;话说得不好,就会无事生事,小事也成大事了。这关键就在『麤言』和『善语』上。所以世尊在无量寿经里告诉我们,要『远离麤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人我兼利』啊!

语言的运用是有艺术的,我们虽不必做演说家或外交家,然而一般的常识是应知道,应学习的。下面是我们应注意的几点:

(1)语言的常识

和人说话应该先招呼他的名称,然后发言。

他人的话没有说完,不可截断他的话,自己抢着说。更不可没有听完,就加批评。

请别人给你作事,要先说一个『请』字,如『请你开门』,『请转交某人』,『请告诉我』,『请你代办』以及『请问尊姓』,『请教台甫』等类的话。

别人为你作事,或送甚么东西给你,不论事的大小,或东西的多少,都应该说『谢谢』。

问人而人不愿回答的话,不可再问,免得使人为难。

不可轻易问人每月得多少薪金。

说话是很不容易的,记得薛瑄居士说:『心诚,色温,气和,辞婉,必能动人。』我们说话能够注意这四个条件,那末说话的礼貌,可算是中节的了。薛居士又说:『亲戚故旧因言语而失欢者,多是颜色辞气暴厉,能激人之怒。且如谏人之短,语虽切直,而能温颜下气,纵不见听,亦未必怒。若平常言语无伤人处,而词色俱厉,纵不见怒,亦须怀疑。故与人言语,尤当自警』。

(2)说话的修养

那末我们怎样来改进我们说话的技巧呢?石天基居士所编的传家宝一书里的嘉言很可作我们的参考,他说:

『毋道人之短,毋说己之长。』

『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

『与人相争只可就事论事,不可扬其阴事。此祸关杀身,非独有伤厚道已也。』

『一座之中有好弹射人者,切不可形之于口舌争论;惟当端坐沉默以消之。此之谓不言之教。』

『人能不笑人穷,不鄙人俭,便为长者。要知世界每多缺陷,如贫贱、残疾、聋瞽、痴呆之类,不可悉数。是皆前生恶业所致。若以尖利之言,纵口讥诮,不独大伤我之长厚,且又是敛怨取祸之道。笑人者常不如人,焉知异日自己又不被人讥诮耶?

『听人说话,俱要包容。譬如人说一事,有朝代记错的,有姓名不真的,有字认识讹舛的,有语句读得颠倒改换的,有荒唐虚谬的,有鄙俗不堪入耳的;要知其人,或愚或拙,或无才学,所以如此。切不可将他坏处,随口说出,代他改正。亦不可笑他鄙他。在我解说教他,虽是好意,但恐彼人羞愧没趣,岂不反惹怨恨。前人有言,当面证人,惹恨最大,是与不是,随他说罢。至于见人文字书画,衣冠器物房屋,以及行正动静,面目身体,有缺点处,俱要存心包容。积许多福,免许多祸,不可忽也。』

『以言劝人说人,要先顾自己行止何如。果能自立于正,然后举以示人,彼人未有不服从者。倘以己所不能者,以之说人,不但人不服从,且将得谤矣。譬如戒人赌博、以及教子孙不可赌博,乃极正之事也;倘若自己好赌不止,惟以空言劝戒他人,彼必曰自己不正,焉能正人,乃将何辞以应之。凡事皆然,不独赌博一事。华严经说:「若自不能修行正行,令他修者,无有是处」,此之谓也。』

『责我以过,皆当虚心体察;不必论其人何如。局外之言,往往多中。每有高人,过举不自觉,而寻常人皆知其非者。诗文亦然,读者未必皆当;若指我失,即浅学者之所论,亦常有理,不可忽也。』

『人以诗文质我,批驳过直,往往致嫌。若一概从谀,又非古道。嘉者极力赞扬,谬者指其疵病,瑕瑜不掩,常寓鼓舞之意。至诚待人,必不我怨。嘉者逢人称说,谬者绝口勿言,其人闻之,必自感奋。』

『他人共语,不可窃听。恐所言之事,其人避我;又恐正值让我长短,闻之未免动意;且令其人惭愧无地自容也。』

『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许多意味,又有许多受用。』

『人有求于我,如不能应,应直告。切勿含糊,致误其事。』

『与人言,须要和气从容。如气忿则不平,色厉则取怨。』

『对富人诉贫,起彼借贷之疑;对势家夸富,动彼贪得之谋。』

『自谦则人愈服,自夸则人必疑。』

『不说人非,厚道也。不辨己非,高见也。』

『贫不能济物者,遇人痴迷处,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难处,出一言解救之;便是大功德。』

『说亲友过失,不如述前人嘉言懿行。既可示人以模范,且可以免我之口过。』

『凡说话行事,或有他人求教者,我虽能得十分,止当谦应五分。到后行出多来,彼人自加敬悦。切莫预先满口允诺。倘若行不践言,非独自己惭愧。且又贻笑招怨。』

『当面件人,惹祸招尤,莫过于此。即不可为之事,亦当婉辞。』

『以言讥人,取祸之大端。以度容人,集福之要术。』

『面谀之辞,知之者未必感情。背后之议,衔之者每至刻骨。』

『凡一事而关人终身,纵实见实闻,不可着口。凡一语而伤我厚道,虽闲谈酒谑。慎勿出言。』

『朋友即甚相得,未有事事如吾意者。一言一事之不合,且自含忍,少迟则冰消雾释,过而不留。不得遂轻嗤骂,亦不必逢人愬说。恐怒过意回,无颜再对。又恐他友闻之,各自寒心耳。』

『我有冤苦事,他人问及,始陈颠末。若胸自不平,逢人絮絮不已,听者虽貌为咨嗟,其实未尝入耳。言之何益』。

佛说须摩提经里有四条关于说话方面的训词:『何等为四?一者、不传恶说,斗乱彼此。二者、导愚痴者,使入佛道。三者、若有毁败正法,护使不绝。四者、劝勉诸人,教使求佛,令坚不动。是为四法。菩萨用是四事故,不为他人所别离(别离,指为人所舍别离弃)佛于是说偈言:不传说,斗彼此。导愚冥,护正法。劝进人,使求佛。终无能,别离者』。

三、庆吊与约会

佛说:『凡有忧喜,与人共之』。这是说,关于他人有忧喜的事,一概要表示同情。对忧愁的人,自己勿作欢乐的表情;对有喜庆的人,自己勿作忧愁的表情。不是这样的对待人家,别人或以为你是幸灾乐祸的呢。

(1)忧喜与人同情

当我们去庆贺亲友的婚姻、寿诞、生子一类的喜庆事情,或是偶然遇着这类的客座筵席,须要代为欣喜欢乐。即使自己怀着忧愁的事,也不可愁眉蹙额。而且说话之间要加以注意。有关于死丧灾病等等的事情不可随便谈论。恐别人误会,以为你在妒忌不乐呢。倘亲友家有疾病、官讼、火盗、死丧诸事,前往慰问,须要代为忧虑悲叹。应以因果业报的道理,开示他们。自己不可有欢喜欣笑的态度,免得引起他人的恶感。这种对人的举动,都是属于菩萨行四摄法之中的『爱语摄』。所以关于庆吊的事,我们要记住佛所说的:『乐人之乐,忧人之忧』这八个字。

(2)访问须知

和人约会,一定要准时前往,最好写一纸条预置案上,某日某时须访问某人,以防临时遗忘。

去访问亲友要顾着对方时间的便利:1、不可太早太晚。早则他人尚未起床,迟则耽误他人寝息。2、不可久坐。除特别事故外,以不过三十分钟为宜,以免耽误他人的事。倘有时谈话须延长,必须先问对方现在是不是有事要办理。在主人的方面,倘有事要办的,当用诚恳的态度直告来宾,请他下次再谈。

叩人家的门或电铃,不可声音太大太急。使屋内的人听了惊恐不安。

人家的门倘虚掩着,不可径自贸然的推进去。应站在门口喊主人的姓名,并轻叩他的门。待主人来开,才进入室内。这样是防室内若有秘密的事,使人有所掩避。

倘下雨的时候到他人家里去,雨伞不可带进室内,应该放在室外,以免地上淋湿。并要除去鞋底的泥泞,以免污了人家的客室。

他人案上的信札、文件、日记、账簿等不可随手翻阅。这是不合理的举动。

在他人家中不可随处吐痰。吐痰必须入盂。

(3)怎样招待宾客

招待来宾:1、要和蔼。使来宾起欢乐的、和亲近的感觉。2、要尊敬。每个人的心理都喜欢他人称赞自己,欢迎他人对自己有尊敬的态度。所以招待客人,应该特别注意这一点。3、要真心实意。心是无形的,但可以由人的面貌表现出来。对人态度的真实和虚伪,这是很容易被对方所窥察出来的。待人真诚能使人衷心感激,愿意和我们亲近。倘若我们虚伪地待人,这就要使人不相信我们,那就得不到真实的友情了。我们以虚伪对待别人,别人也用虚伪来报答我们,那末我们前途的危险,也就可想而知了。4、谨慎。在谈话当中,不可随便乱说,或是任意批评他人的短处。往往你是无心的说,一传出去,很容易因此得罪人,有伤亲友间的感情。倘他人来告诉你,某人怎样的待他不好,某人怎样的恶劣,你须先对他表示同情,然后劝他对某人要原谅。切不可随声附和,批评某人的不好。

来访的客人倘是陌生的,从未见过面的,彼此应该交换名片。并应该记载他的住址。

和客人谈话应须投其所好。和他接谈,不可只顾自己所喜好的话。

在同一时间,有很多客人来访,谈话和应付切不可偏于一两个有财势的人,使人有趋炎附势的讥诮。平等是佛徒的本色,所以我们招待客人应该面面顾到,不使客人中有感到太冷淡的。虽然不能和每个人长谈,但总当对每个人周旋几句,以免他人感觉不快。

来宾中如有彼此不相识的,应当给他们介绍姓名,并略述他们的职业。

对许多客人聚谈的时候,不可对一人耳语,使其它的人感到不快。

四、良莠的鉴别

送客出门,对他点头示别的时候,不可眼看他处。

要测度对方是怎样的人格,须看他平时的行动。如举止是轻浮的,还是稳重的,言语是夸大的,还是谦和的。在平时观察人有时或许不十分准确。识别人要在缓急的时候,利害的关头。佛说:『缓急别友,战斗见勇』。佛又指示四种因缘,可以测知对方的良莠。三慧经说:『欲得人相,有四因缘:一者与共居。二者共居当久。三者共语言。四者共事。可以知之』。

(1)怎样分别善恶

佛在尸迦罗越经里,对分别人的善恶,诏示我们很详细。佛说:

『善知识有四辈:一者、见人贫穷悴乏,令治生。二者、不与人诤计校。三者、日往消息之(探报人事的顺逆吉凶叫做消息)。四者、坐起常相念。』

『恶知识有四辈:一者、内有怨心,外强为知识。二者、于人前好言语,背后说言恶。三者、有急时于人前愁苦,背后欢喜。四者、外如亲厚,内兴怨谋。』

『善知识复有四辈:一者、欲斗,止之。二者、欲随恶知识,谏止之。三者、不欲治生,劝令治生。四者、不喜佛道,教令信喜之。』

『恶知识复有四辈:一者、小侵之,便大怒。二者、有急情使之,不肯行。三者、见人有急时,避人走。四者、见人死亡,弃不视』。

(2)这是恶友

善生经载:『佛告善生有四怨如亲,汝当觉知。何谓为四?一者、畏伏。二者、美言。三者、敬顺。四者、恶友。』

『佛告善生,畏伏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者、先与后夺(如用饵钓鱼)。二者、与少望多(给你微少物品,希望得大利益)。三者、畏故强亲。四者、为利故亲。是为畏伏四事。』

『佛告善生,美言亲复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者、善恶斯顺。二者、有难舍离。三者、外有善来,密遮止之。四者、见有危事,便排挤之。是为美言亲四事。』

『敬顺亲复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者、先诳(如以前骗过你,加以种种巧言解释,想再来欺骗你)。二者、后诳(对于未来的事,说得如何美妙,使你上当)。三者、现诳(如见说不见,不见说见等类的话)。四者、见有小过,便加杖之(你有小错误,便乘机害你)。是为敬顺亲四事。』

『恶友亲复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者、饮酒时为友。二者、博戏时为友。三者、淫佚时为友。四者、歌舞时为友。是为恶友亲四事。』

(3)这是良友

『佛告善生,有四亲可亲,多所饶益,为人救护。云何为四?一者、止非。二者、慈愍。三者、利人。四者、同事。是为四亲可亲,多所饶益。为人救护,当亲近之。』

『善生,止非有四事,多所饶益,为人救护。云何为四?一者、见人为恶,则能遮止。二者、示人正直。三者、慈心愍念。四者、示人大路。』

『复次,慈愍有四事。一者、见利代喜。二者、见恶代忧。三者、称誉人德。四者、见人说恶,便能抑制。』

『利人有四,云何为四?一者、护彼不令放逸(劝阻他不可犯不良的嗜好)。二者、护彼放逸失财(这人已经犯了恶嗜好,劝他戒绝)。三者、护彼使不恐怖。四者屏相教诫(他做错事,不当看别人的面前说出,免损他的名誉,等到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才纠正他)。』

『同事有四,云何为四?一者、为彼不惜身命。二者、为彼不惜财宝。三者、为彼济其恐怖。四者、为彼屏相教诫』。

(4)四种朋友

佛在孛经里批评四种朋友说:『友有四品,不可不知。有友如花,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

『何谓如花?好时插头,萎时捐之。见富贵附,贫贱则弃。是花友也。』

『何谓如秤?物重头低,物轻则仰。有与则敬,无与则慢。是秤友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