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孩子象军人

访问中国的外宾常会被领到幼儿园、学校去参观,令外国人惊奇的是,中国孩子缺乏天真、童稚、活泼的气质,孩子们表现出现来的军人般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让“自由散漫”惯了的老外们印象深刻。首先一踏进鸦雀无声教室,孩子们立即训练有素地齐声高喊:“客人好”!明显是下了大功夫排练出来的,这情景与西方学校走廊里都能听见教室热烈的讨论声迥然不同。再看老师授课时,孩子们的背挺得笔直,待老师提问时,举手回答者如背诵《圣经》般地将惟一的标准答案流利道出。许多老外诧异之余,私下里气愤地指责中国老师对孩子太残酷。西方人想象不出,这一代家长们是怎样地将自己那代人无法实现的愿望,全部倾注于下一代的身上,甚至将后半生的目标全部投入望子成龙的努力中,揠苗助长的结果常常是令孩子做不了孩子。

中国孩子实在太辛苦了,一个10岁孩子的一天典型日程表是这样的:清晨6点30分爬起来匆匆赶到学校上早自习,下午5点放学后再跑到英语补习班去进修,晚上要一直忙到午夜睡觉前一刻,才精疲力竭地做完老师及家长布置的双重作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家长的目标是为使孩子长大了争当“哈佛女孩”、“牛津男孩”。在英国,华人孩子也是出名的“不易”一族,有华裔学生向英国老师诉苦说,自己很向往在音乐方面发展,但其家长斥责为“玩物丧志”。玩音乐岂能填饱肚子?好好读书将来当医生、律师、会计师才能挣大钱,才能不辜负父辈的期望。与海外华裔家长督促子女一心成为专业白领心态不同的是,眼下中国家长在培养孩子多才多艺方面又似乎过分地热衷。一个20岁的中国青年,如今瞧见钢琴就厌恶。他曾向我诉说其童年是多么的不快乐。每天他有做不完的家庭作业,还得学弹钢琴、绘画和补习英语,尽管他根本无音乐天赋,每天在妈妈眼皮底下按那些枯燥的琴键如同受刑,妈妈将所有家务都承包下来,从不让他动手,动不动就念叨:“你只要抓紧时间学习,妈妈就高兴”。这简直是在折磨孩子的童年。而学会整天啃书本的书呆子,在西方是没人搭理的,在西方人眼里书呆子与傻瓜没什么两样。

在中国,即便是大学生同样令西方人看来仍旧相当幼稚。比如在香港校园里每天可以见识到一些大学生操练拉拉队舞蹈,这种蹦蹦跳跳的团体操在西方是初中、高中生热衷的,进了大学还玩这些孩子的游戏,令外国人感觉华人家长尤其对自己的宝贝女儿看管得极严,生怕出轨。而在欧美,高中每学年末,各个中学一年中最隆重的典礼就是年终舞会,男孩子要着燕尾服,女孩子准备了多时的晚礼服就盼望在此刻露脸,一旦在舞会上女孩子没有男孩请,或男孩子请不到女孩,则会是终生感觉没面子的憾事。

好孩子的标准

让西方人感觉新鲜的是,一个七八岁的华人小姑娘见到一屋子父亲的朋友、同事时,会被父母扯着胳膊提醒她:“还不快叫叔叔、阿姨好。”于是可怜的小姑娘无奈地、蚊子般嗡嗡地挤出来“叔叔、阿姨好!”然后她就被勒令到一旁自己乖乖地玩去。而在西方,没有让孩子称外人叔叔、阿姨的习俗,孩子会被允许与大人一起聊天、讨论,西方孩子小小年纪就能如小大人般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是时常被鼓励的。记得一位中国女士问一位美国9岁女孩在学校里最要好的同学是谁时,那女孩掏出自己与一男孩的合影说,这是她最亲密的男朋友。惊得中国女士目瞪口呆,侧眼观察一旁的美国妈妈仍然一脸坦然的微笑着。小姑娘还又赶着夸赞其男友“英俊”。中国女士兴趣盎然地与小姑娘讨论起什么样的男人称得上英俊,小姑娘居然滔滔不绝地阐述自己的见解,并时不时地对中国女士的论点大声回敬:“NO!”临别时小姑娘不忘提醒中国女士:“你穿的裙子是去年过时的款式了。”

中国教育理念与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在于,西方学校不会让孩子去死背标准答案,而是更注重人性化、社会实践的教育方式,上课时大家围坐在一起畅所欲言,讨论答案。西方孩子的创造力、表达力和独立的思维永远是被鼓励的,而一个孩子是否出色,则重在其个性鲜明和锋芒毕露的智慧表现上。无论孩子对一个问题的回答多么离奇古怪,都会得到一句“Good∵Try(尝试得好)”的赞许。一位华人女大学生,感叹其以往“乖”孩子成长经历,结果使她与同班的美国同学在表达力、思维力方面,都存在着差距。比如教师布置下读参考书然后进行课堂讨论,美国同学个个自信、口若悬河地道出独到而有见地的评论,而她在谈自己的思想、见解时却说不出多少东西来,明显弱于那些刚会走路与大人说话“没大没小”惯了的西方青年。

开裆裤令孩子蒙羞

中国家长把孩子当成另类。西方人无论如何猜不透中国孩子的开裆裤为何物,不理解为何给孩子穿“破了的裤子”。西方人认为裤裆敞开着令孩子蒙羞,孩童也应该被尊重。有个中国男孩穿着开裆裤在院子里与一位7岁的英国女孩玩耍,英国小姑娘突然失声惊叫:“看呀,你的裤裆破了个洞,不礼貌。”那阵势就如同年轻姑娘遇到了性骚扰一般恐慌。开裆裤的一个便利,就是中国孩子被纵容在大街上随地方便。我曾好多次见识过闹市街头,小孩子旁若无人地小便,其家长在一旁殷勤地伺候着。中国人的观念里,孩子这么小,在大街上方便一下是说得过去的,谁会与孩子计较呢。我的观念则是,应自小培养孩子文明礼貌和爱护公共环境的意识。当然在西方,几乎每个孩提时代都有过尿裤子的经历,因此他们得从教训里逐渐学会如何控制自我。

在中国还有大人话题与孩子话题之分。一位美国人与一个中国14岁男孩聊天,男孩感兴趣地询问:“像我这么大的美国男孩在想什么?”老美将到了嘴边上的“朝思暮想着性呗”急忙硬吞了回去。他想起朋友们的叮嘱,中国人回避在孩子面前提到性,性是绝不可以与孩子讨论的,性是件不光彩、令人难堪的暗地里的行为。与之不同的是,西方学校和家长则主张“顺应身体发育”,这是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观念。弗氏认为,如果一个人在孩提时受到性压抑,其终生都可能有心理障碍。所以西方家长对子女小小年纪就结交异性朋友非但不阻止还得提供便利条件,比如十四五岁的少男、少女要外出与其异性朋友约会,年纪太小没领驾照,家长往往会开车送孩子前去赴约,孩子约会期间家长得在酒吧、咖啡厅恭候着,待孩子约会结束后再载其回家。这种西方家长对子女的“性放纵”令中国人看不惯。几位中国朋友到英国人家做客,闲聊中谈及中西在性感美上的审美差异,主人那16岁的少年插进话来侃侃而谈他所欣赏的性感女郎,接着兴致勃勃地将客人领到其卧室里,观赏四周墙壁上的七八幅性感美女像。在场西方客人顺口夸赞这孩子对女人的品位了得,女主人闻后喜滋滋的。出门后中国人开始了交头接耳,一致批评西方人不懂得管教孩子,这么小小年纪就伴着裸女睡觉,家长如此放纵孩子怎么得了。

中国家长在培养子女成材方面,有时显现出肤浅及迫不待的功利主义心态。有一位华裔男孩毕业于***公立中学后考上了牛津大学法学院,为此其家长甚有面子,周围华人也啧啧地赞叹做父母的总算心血没白费,将来儿子成为开业律师年薪15万英磅,父母多享福,并以此作为督促自己及子女发奋的活样板。周围洋邻居有一个同龄的男孩,自小学至高中皆每年花费数万英磅接受昂贵的私立学校教育。高中毕业后小伙子居然决定不去上大学,头半年先是到西亚、东亚和喜马拉雅山旅行,爬雪山过草地吃了不少苦,总算捡了条性命回来已是万幸。接着小伙子又通知父母暂不回家了,他又奔了非洲,留在乌干达当了义务乡村教师。其家信常常是他如何克服种种艰难与当地土着人沟通,及如何与艰苦的物质条件搏斗的生存日记。洋青年父母每每欣喜地举着儿子的来信向外人展示,他们认为孩子喜欢自己所从事的事情,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这一点是金不换的。而华裔家长私下里评论说真搞不懂这些洋人,明摆着太亏了嘛,这些年投资了大把银两将孩子送进私立学校,到头来这小子一点不成气候,满世界瞎溜达,哪里苦偏往哪里去,不想想自己的前程也不惦记着赶快工作挣钱孝敬父母,多不懂事。

到底怎样才有利孩子的成长,这是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