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情爱】

有位从事文化教育工作的会员,在夫婿往生后,哀思难抑……

师言:「莫以世寿年岁算计人生的长短。你先生这一生对事业及家庭的贡献,远超过他的年岁。你若挂念他,应持续他那分使命感,进而超越他的成就——展现你的才华,把精力、心血投注于培育下一代,净化社会、延续我们良好的道德文化。切莫把生命局限在一个小家庭里,更不要因失去伴侣就颓废不振,要抬头挺胸、站稳脚步,敞开胸襟,扩大关怀的对象与事物,好好地发挥生命功能。」

会员:「我会慢慢……」

师言:「不要『慢慢』,要『马上就做』。人生无常,要把握当下。有人曾问:『师父有未来的计画吗?」不错,我是有未来的计画,也有目标,但是我的人生却只掌握在此秒此刻。未来的成就完全是在掌握分秒中造就出来,『未来』也是由『现在』累积而成,你要提起精神好好把握现在!」

会员:「将近三个月的时间,我一直无法克服心理障碍。上班时都只待在自己的办公室,不能面对他人,也无法参与一切会议。直到梦见他说回不来了,才明白师父所说的:要了断相思念。」

师言:「人生如舞台,幕启幕落,每个人都在戏里扮演不同的角色;戏分已尽的人自然先行下台,尚留在台上的人则必须继续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你一向很成功地扮演各种角色,如贤妻良母、孝媳,家庭事业皆能兼顾。此后,你要开始扮演另一个角色——菩萨、善知识,当一位能知善解的良师益友,把自己的学问知识喜舍给学生及更多的人。」

「文化教育是一项大喜大舍的工作,真正的教育家,在于教导人如何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人除了物质的需求外,更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才会感到充足与踏实。推展文化正是净化心灵,使大家明白生命的意义,进而知福惜福,时时身心安宁、欢愉自在,此即文化的大喜工作。」

「教育是百年树人的工作,为了培育英才,为人师者,要舍出时间与智慧,对学生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不存私,就是大舍。佛心是大慈悲心,菩萨是大喜舍心;你要发挥生命功能,时时欢喜助人。」

「《心经》有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心中不要再有任何挂碍,人生如戏,菩萨游戏人间,希望你在新的一出戏里,欢喜地扮演另一个更成功的角色。」

会员:「先生往生后,才发觉我在国外的那几年,先生竟然与我最要好的朋友谈恋爱。虽然先生已经死了,但是我的心里还是很气,不能平衡……」

师言:「你不应该『气死人』!」

会员:「我不是气死人,我是气活人!」

师言:「你为什么要回头看过去?为什么不好好认真看今天要走的路?人生就像走钢索般,如果不认真往前看却一直往后看,一定会跌下去。人还在时,就要原谅他、爱他所爱的人;何况人已死了,还在感情上计较不休,到头来又能得到什么呢?」

多数人往往离不开感情问题……问情何在?

师言:「一般人在结婚前常讲山盟海誓、海枯石烂、永不变心……,但曾几何时,感情说变就变?因此,为情牺牲的人实在太傻了!人生在世,难道只为情而活吗?如果为情而牺牲,等于抹杀了父母给我们的身体、生命,这是罪大恶极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这是大家都应该知道的道理。」

会员:「师父,我先生都不照顾家庭,责任都是我一肩挑,我要照顾十七个人,忍得头都痛了!」

师言:「先生的家庭就是你的家庭,他会将责任推给你,是因为你有这分能力;如果忍了还会头痛,就表示你还不够忍。」

「你有十七个人要照顾,而我的双肩一边挑的是千万爱心人士:要时时祝福他们能家家平安,并以教富精神启发他们自造福缘,让生命更有意义。另一肩挑的是济贫救急的担子:除了长期照顾户的帮助外,意外的急难救助也必须及时救援。这么多人与事,难道我就没有烦恼吗?但是我认为为了众生,任劳任怨也是值得的!」

有一位会员的先生每次在外面受到挫折,回家后总会对她发脾气,她为此十分苦恼。

师言:「先生心理上的问题,唯有太太可以为他化解。你要多付出爱心,多鼓励他。」

会员:「有啊!每次他向我诉说委屈,我就会告诉他:这个世间本来就是如此,我们多吃亏也就算了。」

师言:「你错了!应该要安慰他说:我知道你的委屈,为了这个家,你付出太多了,真是辛苦你了!」

有位会员为女儿的婚姻烦恼。

师言:「父母能够生育儿女的身体,却无法改变儿女的福业和恶业。各人有各人的业报因缘,为人父母要有一个共同的观念——就是对子女只有责任,没有权利。何不发大心、立大愿?尽自己有生之年行走菩萨道,爱普天下的众生。」

会员:「儿女都已成年了,我还是放心不下,好苦恼!」

师言:「能放下且放下,亲情重一分,烦恼即长一分。儿孙自有儿孙福,人生无常,应当把握因缘,多为自己储存道粮。」

问:「为儿子发心,可转业吗?」

师言:「做好事是人的本分事,发好愿当然会增福缘。但是,该来的总是要接受,生命长短,好缘或坏缘,可以将它视为人生的警惕,因缘果报抹杀不了。任何事若是『要不得』却强『要』,反而『得不到』。」

问:「家人反对持咒诵经将功德回向他人,怎么办?」

师言:「信仰不必形象化,诵《地藏经》不如先了解地藏菩萨的大悲愿,学习『菩萨悲愿』度众生。想念大悲咒水给人喝,试想:自己烦恼重重,有多少德能为他人消灾解厄?若能具足『德』和『定力』,只要一个心念祝福他,『业』就消了。」

问:「听了师父开示的录音带,觉得要改善教育陋习应该从家庭开始,但不知如何做起?」

师言:「先从家长教育起,让家长的爱心扩大范围,不要只局限于爱自己的子女。应该以妈妈心来爱天下的众生,以菩萨的智慧来教育子女。」

家庭主妇该如何做,才能称为佛教徒?

师言:「人身难得今已得,既然来到人间,就不能违背做人的法则。身为家庭主妇,应先恪尽主妇的本分,才有资格成为佛教徒。家庭主妇对家庭、社会的贡献很大,必须扮演多重角色:第一、做一位好媳妇,侍奉公婆恪尽孝道,即是礼敬堂上***。第二、做一位好妻子,照顾好先生,减少社会色情问题,让先生除了事业还能兼顾志业。第三、做一位好妈妈,现在的青少年知识水平提高,做妈妈的必须不断充实新知,以柔和声色教育子女,使他们身心都健康。能尽到这些本分事,即堪称佛教家庭妇女。」

弟子:「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师言:「既然知道家家都『有』,看开了什么都『没有』。」

问:「儿子三十六岁尚未结婚,真替他忧心。」

师言:「不要强求,好缘成熟自会来;强求若得恶缘,婚后再烦恼就来不及了。」

问:「女儿的结婚对象,论学历、名气都比女儿差。」

师言:「名气几两重?『贤』不在于学识,有『德』最重要!年轻人要两情相悦而结婚,不要以名气、文凭当对象。」

问:「我的家境富裕,独生一子,但他却百般忤逆……」

师言:「过去生结下的业缘,业来时由不得自己,但可加强精神感化和心理转化,多为子女祝福!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社会上有许多例子告诉我们:财富不仅没有带给子女幸福,有时反而带给子女烦恼与恶业。唯以智慧处理财富,才能让财富发挥应有的功能。」

问:「明知对方存心欺骗,却甘心被骗!相见时恨得咬牙切齿,不见时又思念得心痛且想死!」

师言:「不要为一个人生啊!死啊!痛苦难当,死是很简单的事,但要死得有价值。其实,一个人可以付出很多良能利益群众,何不善用自己的良能呢?要好好把握人生,被一个人辜负不可惜,可惜的是你辜负了人生的良能。」

联考期间,听到许多父母的心声——很担心孩子考不上。

师言:「母子连心,做父母的为儿女考试紧张,如果形于外,会影响子女的情绪。何不将紧张的心情转化为念佛的心,得失心不要太重,『得』在前,『失』必在后,何况『行行出状元』?」

问:「先生气极时,每每指责儿子将来绝对没有出息;要有出息,除非是天地丕变。」

师言:「这是一句祝福语,因为天地时刻在变动,乍暖还寒,明晦更迭,日月推移。所以,你的孩子将来一定很有出息;凡事要善解,善解才能增长无量福慧!」

问:「职业妇女应如何兼顾家庭与事业?」

师言:「女人有一股很宝贵的功能,也是女人最美好的一面,那就是母性的光辉。社会日新月异,做好一个职业妇女固然能增长知识,但是不可埋没了母性的光辉!」

一对伤心且心怀怨忿的父母来见师父,叙述其子因在外与人发生争执而不幸遇害的遭遇。

师父安慰道:「冤可解,不可结。如果你们真的想为孩子植福,就该原谅对方,把报复的怒心转为宽恕,多为孩子念佛,替他造福,他的业力即得解脱。其实,生是死的起点,死是生的开头,不要太伤心。如果孩子的死能让你们觉悟生命的意义,进而将爱心用于更多需要照顾的孩子身上,那他便能因此得福!」

问:「太太因为儿子顶撞一句话,气得心脏病发作。」

师言:「教导孩子要有方法。孩子乖时,要多赞扬、鼓励;不听话时,以启发或开导的方式轻轻说他几句,应机施教。社会变迁快速,教育子女的观念与方式也要跟着子女知识的提升而成长。」

问:「随着社会变迁,人际关系复杂化,婚姻问题层出不穷。当事者该如何面对令人『柔肠寸断,痛不欲生』的外遇问题?」

师言:「不要说是『外遇』,要说是『另外的缘』,这也是当事者的业,要勇敢地接受。你要感谢先生,是他使你看清世间的无常,你才有机会调整自己,不要想成是一种伤害。如果因此自杀更划不来,因为自杀是毁了父母所赐的身体,是大不孝!没有健康的身体,怎能随缘消业呢?」

[NextPage]【说婆媳】

问:「婆婆往生时,因在国外,并未按照民俗丧礼,为婆婆穿数层衣服入殓。为此,我内心很不安,觉得未尽为人子媳之孝,兄弟妯娌也经常为此事争吵不休。」

师言:「事情过去了,就不要记挂在心,兄弟妯娌也不要为此阋墙。假使婆婆地下有知,灵会不安;只要她灵安,你们的心就安。」

老太太:「师父,我没将家里的经济大权交给媳妇,她好怨我,但我也是为他们好。」

师言:「既然为他们好,为什么不做好人呢?把经济大权交给媳妇,让她自由发挥,你不但可以减轻责任,她也会感激你。如果你守着这些钱让她怨你,将来有一天你若是病了或一口气不来,钱不会听你使唤,你对钱也无可奈何!倒不如现在欢欢喜喜送给媳妇,她在感激之余,自然也会听你的话。」

第二个月,老太太见到师父时说:「多谢师父!我现在过的才是真正的人生。一来不必担负责任,二来媳妇每个月都会给我两万元,要做善事也够了。以前我连两万元都没有,因为我不敢超出预算。」

【说病痛】

一位肝癌末期的病人请求皈依三宝。

师言:「人的命有两种,一种是有生灭的命,它污秽、肮脏;另外一种是清净长久、永生不灭的慧命。这分不净、无常的生命既然已败坏,我们不要勉强去修补。修修补补的屋子不太好住,不如重新盖一间更理想、更安全的处所。所以,我们应该好好把握接触佛法的机会,在有限的生命中播种一分爱的菩提苗。现在赶紧培养菩萨心,将来才能带着这分爱的精神去寻求理想的好地方。我们要有信心,舍弃了苦短的身命,还有一个恒久长远的菩萨慧命」。

「身体上的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先病了。人生有几何?我们应该提起精神与勇气,舒展眉头,欢欢喜喜地过人生。病不可怕,要病得快乐、病得自在。」

「想皈依要听师父的话,必须放开生死烦恼。有的人一听到自己的病情就神经质地乱投医,结果病情愈医愈严重;当完全放下时,反而出现奇迹。所以,不要给自己心理压力,凡事随缘顺其自然!」

问:「学佛多年,佛理虽懂不少,但是面对病魔时,依然惶恐、无法自在。我该怎么做,才能求得佛的感应?」

师言:「学佛并不是要求得佛的感应,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勇气。佛言『定业不可转』,应以一分坦然的胸怀及因果观,勇于接受随身显现的业报,这才是学佛的真谛。」

有一老居士因糖尿病影响视线,虽然眼睛昏花,还是每日拜佛、念佛从不间断。他感慨地对师父说:「人生到头来都是一场空!」

师言:「不会呀!你得到了佛法、智慧,有这分觉性也不虚此行了!」

有位老居士因身体欠佳,自觉来日不多,一心只想尽快往生极乐世界,换个「干净身」再来度众生:但又怕来生迷了路,失却菩提道心,因而苦恼不已。

师言:「一切随缘!身体能早日康复,就能面对现在的众生。现在的众生需要我们,不管三人、五人,将来都是菩萨道上的伴侣。若今生此世都度不了,还谈什么来世?学佛不可以舍离众生,世间缘还在就要多多利用,以便具足众生缘。不要一直把自己当成病人,要放松心情,以健康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

会员:「师父,您要多保重法体呀!」

师言:「人生没有十全十美,人人都有病——有的是心病,有的是身病。病障并不可怕,我虽然身病不断,却宁愿以病障来替代事障(因为事障会使人烦恼丛生),以求慈济志业早日完成。娑婆世界是个堪忍的世界,众生栖身于此就要有堪忍的精神。再说色身只是假相,希望大家要好好照顾自己的慧命。」

有位就读医科的学生,因亲人往生,心情很哀伤。

师父安慰他:「学医的人,将来需面对许多病患,因此对生死要有更深一层的认识。『死』在佛教来说是『往生』,亦即开始另一段新的生命。生死是循环的,所以死亡并不可悲,我们要为往生者祝福,并为他念佛。」

学生又问:「我现在能为往生者做些什么?」

师父再言:「你现在要用功读书,把医术学好,将来以此身体发挥救人的功能。我们的身体是父母所遗留的血肉,若能好好地发挥良能,便是最好的报恩方式。」

一位老先生受胃癌折腾,痛苦难当。

师言:「十分病,有三分是身病,其余七分是心病。痛时,呻吟一声和念句佛都是出声,何不念佛?苦时,皱眉和微笑都是一个动作表情,何不微笑?愉悦的声音和表情会让家人得到宽慰,自己也能安详自在。」

问:「我患心绞痛多年,最近感到世缘将尽,生存的意志愈来愈薄弱!」师言:「你应该尽量恢复正常的作息,该到医院作检查就得检查,该就医就得就医,决不能失去生存的斗志,要把身体交给医生,把心灵交给菩萨……」

客问:「不知师父对生命有何看法?」

师言:「人的生命本来微不足道,但是有一样东西却重于泰山,那就是——慧命。它可以不断延续,发挥良能,让后世的人循着这个脚步不断前进。」

[NextPage]【说心境】

客问:「看完《静思语》,觉得师父有一套完整的哲学观。亚洲周刊形容您是一位『攀山的人』,请教师父这数十年来,在攀山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转折?」

师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在确立目标之前,应有一番冷静的考虑和抉择;目标确立之后,即要一心向前迈进。我常常拿走路作譬喻:从精舍到医院,可以走大马路,也可以走乡间小径,两条路殊途同归,都能抵达;但我却常常选择后者,原因无它——喜欢这条路纯朴、宁静的风光。」

「数十年来,在修行或处事上面临挫折、困境时,我总把它们当成通往目的地的沿路风光,以欣赏风光的泰然心境去面对。攀山,目标应放在山顶,所以就不该为沿路风光的美丑而动心、停滞不前。」

客问:「如果有人喜欢做济贫的慈善工作,又喜欢欣赏沿路的美丽风光,您认为二者会有冲突吗?」

师言:「只要心安理得就不会冲突,端看个人心态。」

客问:「您出家前所经历的事物,是否对您思想上具有影响性的帮助和启发?」

师言:「我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回顾过往,也无暇憧憬未来,只是很尽心地掌握现在,谨慎地处理此时此刻。」

客问:「慈济是千秋百世的志业,该如何维系它历久不衰?」

师言:「佛法讲因缘,只要是种好因、结好缘,必能得好果。慈济是个好因,此时此刻就是好缘。我之所以强调要把握此时此刻,是因为过去种的因呈现于当下这一刻,而未来的成就也端看此刻的努力。因此,不要空想未来,要有计画地把精力投注于此时此刻。比如慈济医院及静思堂等建筑,也是在一刻不停的累积下而完成。」

来访者问:「为何众生会这么苦?」

师言:「心迷就会苦,心悟就自在。佛陀说:『人人平等,本具佛性。』只要肯精进并力行菩萨之道,一定能成佛。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苦乐自在即无所谓苦。」

会员:「感谢师父救了我,使我改掉送信的观念,心念一转,果真家庭和睦,先生事业也顺利。」

师言:「凡事从自己做起,人的习气不同,各如其面。俗谚云:『山可移,性难改。』其实『性』不用改,每个人都有『佛性』,改掉了『佛性』,我们像什么呢?所以,只要改『习气』即可。」

问:「有没有天堂与地狱?」

师言:「心善即天堂,心恶即地狱。」

一位会员请师父开智慧。

师言:「心地黑暗,智慧就难开!所以,心要安分,莫生烦恼;如果心生烦恼,无明即起。无明会遮掩心地的光明,如云掩月,以致智慧不能显现;拂掉无明黑暗,即智慧无碍。」

问:「如何破『我执』?」

师言:「『无我』有两种境界:

一、将自己缩小到零点,无孔不入,穿入人人的瞳孔,再嵌入对方的心版最微细处。

二、将『我』扩大如虚空——『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则何事不包,何物不容?道理说来很简单,实行起来可不容易,所以老话一句:时时刻刻要『藉事练心』。」

有位居士喜谈风水地理。

师言:「佛教谈心理,不谈地理。」

会员:「什么样的东西最美?什么样的东西最毒?」

师言:「最美的是善良的心,最毒的是色欲心啊!」

会员:「师父,我全身都是病,病得没办法工作,可是每位医生都说我没病……」

师言:「你有病,而且病得很重,连医生都没办法治疗。」

会员:「真的那么严重吗?」

师言:「是呀!你得的是心病,医生没办法治疗,唯有靠你自己转化心境才有办法治愈。心病久了,会变成身病,届时就没药可医了!」

某会员在一次聚会中与师父面对面时,觉得很不自在,即随手拿起身边一本书遮住脸孔,那本书的封面正好是一尊佛像。

师言:「希望你遮住了凡夫面,露出佛祖面!」

客问:「我很容易分心,经常在做事的同时操心下一刻的事务该如何处理?请问师父:要怎样才能用心?」

师言:「知道利用时间、能够把握当下此刻,就是用心。做事要专注,胸怀要如海天一般广阔清明。好比大鹏鸟,专注地蓄势待发,一阵风来,即全力冲飞,气势磅礴。用心是自然而然的,并非刻意造作。」

再问:「既然用心是无挂碍、不执着,但又必须全力专注,二者是否有所矛盾?」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