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寺研究与保护的一项基础工作

2008年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对佛光寺东大殿的勘察研究是一项探索性工作。这次勘察并不是对东大殿进行建筑历史,或者建筑法式制度的研究,而是为了确定佛光寺东大殿目前的结构状态的安全性,为可能的修缮工作做准备。

作为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佛光寺一直由山西省古建筑研究所直接管理,佛光寺整体得到了很好的保护。2006年五台山启动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2009年第三十二届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五台山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目录,并建议参照文化景观的保护方法进行保护。佛光寺作为两个申报世界遗产的遗产区之一佛光寺片区的核心,是五台山世界遗产地重要的组成部分。

佛光寺东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是我国现存最为完整、体量最大的唐代木结构建筑,是我国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代建筑中最为珍贵的、历史最为悠久的木结构实物遗存。由于佛光寺东大殿的唯一性,它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中最为重要的唐代建筑实物遗存,对佛光寺东大殿的研究使我们得以认识唐代木结构建筑的结构成就和艺术特征。佛光寺东大殿是我国唐代木结构建筑最为重要的“标准器”。

佛光寺东大殿是梁思成、林徽因先生在1930年代根据敦煌第61窟中的“大五台山图”发现的。这一发现对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具有极重要的意义。梁思成先生在他的《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一文里对佛光寺东大殿进行了这样的描述:“∵殿的斗拱很雄大,屋顶坡度缓和,广檐翼出,全部庞大豪迈的气象,与敦煌壁画净土变相中的殿宇极为相似,一望而知是唐末五代时的原物∵”。

在《敦煌壁画中所见的中国古代建筑》梁先生写道:∵“唐末木构实物,我们所知只有一处。1937年6月,中国营造学社的一个调查队,是以第六一窟的‘五台山图’作为‘旅行指南’,在南台外豆村附近‘发现’了至今仍是国内已知的唯一的唐朝木建筑——佛光寺(图签称‘大佛光之寺’)的正殿。在那里,我们不唯找到了一座唐代木构,而且殿内还有唐代的塑像、壁画和题字。唐代的书、画、塑、建,四种艺术,荟萃一殿,据作者所知,至今还是仅此一例。”“在‘发现’佛光寺唐代佛殿以前,我们对于替代及以前木构建筑在形象方面的认识,除去日本现存几处飞鸟时代(公元552-645年),奈良时代(公元645-784年),平安前期(公元784-950年)模仿隋唐式的建筑外,唯一的资料就是敦煌壁画。自从国内佛光寺佛殿之‘发现’,我们才确实的得到了一个唐末罕贵的实例;但是因为它只是一座屹立在后世改变了的建筑环境中孤独的佛殿,它虽使我们看见了唐代大木结构和细节处理的手法;而要了解唐代建筑的全貌,则还得依赖敦煌壁画所供给的丰富资料。”

傅熹年先生在《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中对佛光寺东大殿的结构做了这样的评价:“大殿构架各部分之间,有明显的比例关系。如面阔为进深的2倍,明间间广等于平柱高,平柱高则是中平抟距地高度的二分之一。表明构架设计中已形成一套既定的程式与手法,来控制建筑物的总体比例。在设计中,并以平面柱网以及铺作层形成变化作为内部空间构成的主要手段,体现了结构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佛光寺东大殿背靠陡崖,1950年代曾经由于崖体倒塌而使大殿后墙局部遭到破坏,同时也存在着局部基础不均匀下沉和木构建的糟朽、断裂等问题。申报世界遗产之前,山西省文物局曾讨论佛光寺的修缮问题,并制定了保护维修方案。但经过专家委员会的反复论证,考虑到佛光寺东大殿的突出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专家委员会认为需要对佛光寺东大殿做进一步的勘察,对东大殿的残损进行量化的分析作为维修方案的依据。受山西省文物局委托,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承担了佛光寺东大殿的精确测绘和结构勘查工作。我们希望对东大殿用三维激光扫描的精确测量的方法来确定建筑结构的变形,通过对变形的量化分析,得到对佛光寺东大殿结构是否安全的结论。

三维激光扫描今天在古代建筑测绘的领域已经是一项被经常采用的技术。较之传统的手工测绘,它的优点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人为条件可能造成的误差,准确地表现结构真实的变形情况。它的问题则在于如果要用传统的测绘图纸来表达测绘成果的时候,这一转换的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各种激光扫描设备所获得的成果之间的不兼容是目前三维激光扫描测绘在建立通用的测绘成果数据库方面存在的另一个需要克服的问题。

佛光寺东大殿在历史上曾进行过多次测绘,尽管是传统的手工测绘,但测绘成果无疑为整体认识东大殿的结构特征、法式制度提供了重要的成果。在我们设计整体的测绘和结构分析方案的时候,这些成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三维激光扫描获得了东大殿精确的测绘数据之后,佛光寺东大殿的一些法式制度上的规律开始清楚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从对东大殿各攒斗拱用材的分析,可以获得在东大殿建造中使用的营造尺的准确数据,使得重建或复原东大殿消除结构变形影响的标准形态成为可能。通过对三维激光扫描点云切片与复原的东大殿标准结构剖面的比较就可以得到东大殿准确的结构变形情况,对东大殿的结构安全做出判断。这是我国第一次把三维激光扫描应用于木结构文物建筑的结构安全评估。

测绘是对文物建筑研究和保护的基础工作,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就是起始于中国营造学社在20世纪30年代对200个县近2000座历史建筑的调查、测绘。通过这些测绘成果人们逐渐认识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时代特征、法式制度、地区差异,并在这一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建筑历史知识体系。值得注意的是以建筑历史研究为目的的测绘关注的是建筑整体的形态、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法式制度等方面的问题,在测绘的过程中可以忽略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建筑建成后出现的结构变形。事实上在手工测绘的时代要精确的表现结构变形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随着文物保护的发展,文物保护设计要求的深化以及相应评估体系的逐步完善,对测绘的要求也呈现出与建筑史研究测绘不同的特点。手工测绘变得难以适应文物保护测绘的要求。以文物保护为目的的测绘要求准确地反映文物建筑的现状,包括残损、构件错置、改动、变形的情况,而这些在手工测绘中或者难以准确、清晰地表现,或者有可能在测绘过程中被忽略。三维激光扫描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性。

佛光寺东大殿是一座唐代艺术的宝库,不仅其结构是晚唐遗构,而且还保留着塑像、彩绘、题记等大量唐代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其他如壁画等,尽管是后期的作品但同样是东大殿历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次测绘也对这些重要的文物遗存做了记录和分类。同时为了对这些文物在东大殿内的保存条件进行分析,我们也对东大殿内不同区域的光照、湿度等指标进行了测量和记录。为以后进一步的保护工作做必要的准备。

考虑到佛光寺东大殿的重要价值,考虑到维修过程中对它的保护,我们受山西省文物局委托参考其他国家历史建筑维修中的经验,为佛光寺东大殿设计了一个在维修过程中使用的保护设施,为这座珍贵的古代木构建筑的修缮创造条件。

佛光寺东大殿的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木结构的勘查只是这一保护工作的一个基础步骤,我们希望通过这一勘查报告的出版有助于对佛光寺东大殿文物价值的认识,有助于对佛光寺东大殿结构现状的认识,有助于进一步保护设计,也有助于对唐代建筑的研究。

(《佛光寺东大殿勘察研究报告》,文物出版社即出,本文题目为编者所拟)

(2011年4月1日8版)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