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缘的传统注释

下表是传统用以解释十二支缘起间的关系图。要了解这只是说法的方便,若将十二缘起支只做字面上的了解或想得太固定严谨,可能会误导我们对十二因缘的了解。从之前的说明就可以了解我为什么说十二支缘起只是个说法的方便。

十二支缘起∵菩提长老∵提要

三世

十二支

20模式和四组

过去世

现在世

1、无明

2、行

3、识

4、名色

5、六入

6、触

7、受

五过去因

1、2、8、9、10

五现在果

3、4、5、6、7

8、爱

9、取

10、业有

五现在因

8、9、10、1、2

未来世

11、生

12、老死

五未来果

3、4、5、6、7

二十个模式和四组

三世

(见上图)过去的注释家将十二支缘起分为三世:「无明」与「行」属于过去世;生、老死属于未来世;中间部分的「识」到「有」为现在世。这又可分作两组:∵「识」到「爱」归为现在果,现在果是因为过去的「无明」和「行」产生「识」,所以「识」为有情此世所有的来源、根本。「识」作为「名色」的缘,随着「名∵色」发展,「六处」也生起,藉由「触」与外在所缘连结,就生起了「受」。所以,从「识」到「受」是因为过去的无明、行,而生起的现在果。

第二组,从「爱」到「业有」为现在因。当我们对「受」产生强烈的爱时,就开始了心理的循环。爱的心理循环启动执着,这执着也会导致爱与取,令我们生起行为,产生导致未来轮回的「业有」。因此,「爱」、「取」、「业有」被视为现在因。

三连结

我们就「现在世」这一组,分为现在果和现在因。而现在的因果与过去的因果,便可产生「三连结」。

什么是三连结?

第一个连结:「过去因和现在果(行与识)」的连结。第二个连结就是「现在因与现在果(受与爱)」的连结。第三个连结为「现在因和未来果(业有与生)」的连结。

当「无明」与「行」被归为是过去,「爱、取、有」被归为现在,这样的分法就是一种方便。我们不应该认为「无明、行」被归为过去世,就认为「无明、行」就是过∵去。「爱、取、有」被归为现在,就认为过去没有「爱、取、有」。所以,传统注释家为了使我们完整地了解十二缘起而提出了其他不同的角度,就是二十个模式和四组。

过去因跟现在果(行与识)、现在因跟现在果(受与爱)、现在因跟未来果(业有与生)构成所谓的三连结。

要了解过去因,必须了解不是只有无明和行,还有其他三个,也就是五个过去因。过去的五个因就是「无明、行、爱、取和业有」。过去的五因在过去发生功能,同样地,现在也继续运作着。而现在「爱、取、有」在活动时,同时也伴随着无明和行一起活动。因此,我们就有了五个现在的因----爱、取、有和无明、行。

现在果包含从「识」到「受」五个。五个现在果到未来也一样会运作,所以称为五个未来果。基于这样的解释,我们可说是有二十个因和四组。五个过去因产生五个现∵在果,五个现在因产生五个未来果。事实上,生跟老死也可放到五个现在果当中,现在就有老死,不是吗?所以,就有七个现在果,也可以有七个未来果。古老的解∵释为了清楚地说明,才切分了五个现在因、五个未来果。

由「三轮转」的角度看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又可被归类为三轮转。

第一为「烦恼轮转」。烦恼轮转的第一个烦恼就是无明、第二是爱、第三是取。

第二个轮转是「业轮转」。这就是在十二因缘中,代表∵「业」的二支—「行支」和「业有」支。

第三就是「果报轮转」。果报轮转包含了第三、四、五、六、七支。第十的「业有」也会产生果报,所以,第十被归成果∵报,是指业果报「有」中的「再生有」。另外,生与死是果报轮转。

烦恼轮转(无明、爱、取)、业轮转(行、业有(部分))、果报轮转(识至受、业有(部分)、生、老死)即三轮转。

在三轮转中也有因果的关系,最基本的轮转是「烦恼轮转」。烦恼轮转是促使「业轮转」的因,而业轮转是构成「果报轮转」的因。不同的果报是因为造不同的业而产生。感不同果报的有情,会产生不同的反应,这又再启动了烦恼轮转;从不同的烦恼轮转又再产生不同的因;再从业轮转又会再产生果报,果报轮转又继续产生烦恼轮转,我们的烦恼轮转就这样一直循环不止。

二根

从「业行」看又有二根。「无明根」是从过去延伸到现在,「爱」是现在根,也会延伸到未来的果。我认为这是相对性的解释,也可以说因为过去的爱导致现在,因为现在的无明而有未来。

八正道是达苦灭之道

探讨十二因缘非常重要的部分,不是只探究缘起如何生,更在于缘起如何灭。《正见经》中的十二支缘起,每一支都提到四元素:苦、集、灭、道。

圣弟子必须知道八正道是止灭所有缘起支的道。了知八正道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要有正见、正思维。接下来,是正语、正业、正命,基于戒的三种道德伦理要素,才能产生三个有关定的要素,即正精进和正念,因此才能产生正定。基于正定也才能产生观的正见。

当正见的观智一直深入与成熟,出世间正见生起,如此即能现观四谛。具出世正见就会生起法眼、法现观。正见观的正见才能断除有情部分的无明。初断无明烦恼的圣弟子,就会进入初果。初果的圣弟子继续不断地修持,将具有出世间的决定正见,利用出世间的正见,可更快速切断这一团的无明。这位圣弟子在现世或未来世一定会断除剩余的无明,当无明完全地被断灭,圣弟子便具有完全的观智。所谓完全断除无明,意指构成这十二支流转的无明会被完全断除。所以,当无明被完全断灭的同时,爱跟取也完全被断灭了。

当一个人能全然了解四圣谛,「无明、爱、取」就会完全被切断。当一个人完全断除了所有的烦恼,也就不会生起任何思行。

已断除所有烦恼的圣者仍然有一些持续的行为,我们认为这行为是善的行为。因为,他所有的业都来自于三善根。这无贪、无瞋、无痴三善根所生起的行为不会再落入「有分」,即他不再有任何潜在而会导致未来果报的业力。因此,可说因无明灭而行灭。这位圣者已经没有爱、取,他的所有行为没有能力产生未来的「再生有」。∵换言之,他的「业有」将不再导致「再生有」。

解脱者「灭」了什么?

一位解脱者在此时此刻灭了什么?灭了「无明、行、爱、取、有」这五支。圣者在现世断了这五支,他不会产生未来的五个果报(识、名色、六处、触、受)。但还活着的阿拉汉圣者仍有「识、名色、六入、触、受」,阿拉汉圣者有受,但不会再对乐受或苦受生起渴爱,他的内在经常有一种安详、宁静、平安的感受,但也不会执取这样的感受。

经典中比喻阿拉汉在此时此刻就已经灭除了生、老死,这并非指在山上不死的仙人。阿拉汉也会老、也会死,只是他们不会经验一般所经验到的死。佛陀描述普通有情的死----死后诸根都已经毁坏了。佛陀如何描述阿拉汉的死呢?佛陀会说他诸根已经毁坏,∵此生已尽,他的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都灭了。

漏的定义

「漏」的英文为taints,有污染的意思,我并不喜欢这样的翻译。「漏」的巴利文是Asava,我觉得中文翻译得很好,「漏」这个字本身有「水流」之意。巴利文Asava是从梵文字根√Zru所衍生出来的,Asava的前置词「A」有方向的意思。有的学者把这方向译成「流出」,有的学者把他翻成「流入」。我觉得比较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境流入心」。

Asava(漏)指的就是深藏在我们内心的烦恼,当这些烦恼流上来后,就污染我们的心。这听起来与「随眠」的意义相似,我实在不知道如何解释漏与随眠的不同,唯一不同的是「Asava」有三种,随眠有七种。早期经典只列出三种漏,如《正见经》中所提出。

三种漏

有三种漏:「欲漏」,是对感官的渴爱;「有漏」指对存有的渴爱;还有「无明漏」。

欲漏

「欲漏」指单纯对感官的欲爱、渴求,是内心很单纯的欲求。当它从内心深处浮现到认识活动的心时,则会对感官产生渴爱的行动。

有漏

「有漏」是有情内心深处对存在的渴爱,当它浮现到内心,就呈现对「存有」产生渴爱的心理活动。

无明漏

「无明漏」也非常深层,无始以来就深藏在众生心中,令有情的心被迷惑、无知所覆。

无明与漏的关系

经文说明三漏的定义后,接着提到「由于无明的集,而有漏的集。」可见「漏」是「无明」生起的缘,接着又解释,因为「无明」的生起而有「漏」的生起,这就导致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情况。如下图所显示的关系:无明是漏的缘,漏又是无明的缘。

无明∵→(无明)漏∵→无明→(无明)漏∵→无明∵(现世)

在「三漏」中有「无明漏」。我们要问:在「漏」中的「无明」和在缘起的「无明」,这二者的关系是什么?根据注释书解释:如果单说「无明」指的是现世的无明,「无明漏」是前一世的无明,是导致现世的无明的缘。而前一世的「无明漏」又从哪儿来?是之前那一世的无明所构成。也就是前二世的「无明」是前一世「无明漏」的缘。

因此,我们可说此世的无明为前一世的无明所生,每一世的无明都是因为前一世的无明而生,如此连续不断。所以佛陀说轮回是找不到一个开始的,因为我们找不到无明的起始点。

但这并不表示无明没有终点,要终止无明是有可能的,佛陀最伟大的成就就是让这黑暗的无明停止。佛陀以他的智慧照耀了我们,也向我们指出如何终止无明的可能途径。

终止无明的方法就是终止「漏」。终止「漏」必须依着「八正道」而行,就是从正见到正定。最后沙利子以这段文作为此经的结语:「朋友们!当一位圣弟子像这样知道漏,像这样知道漏的集,像这样知道漏的灭,像这样知道通往漏灭之道;他就能完全舍断贪的随眠,除去瞋的随眠,根除「我是这个」的见和慢的随眠,断无明,∵生明,就在现世今生达到苦的边际。朋友们!这样就是圣弟子拥有正见,见解正直,对法具足证信,达到正法。」

随堂问答

问:请问《正见经》架构的意义?

答:∵《正见经》前四个主题:善恶业、四食、四圣谛和十二因缘是佛陀教法中主要的四大主题。同时这四个主题也可说是缘起的普遍原则。因为皆是在探讨因缘的关系。「漏」在这部经中出现可说是比较特别的。因为汉传的阿含中并没有「漏」,有可能是后来加上去的。这四个主题可说是佛陀教法的概论,有助于新学者对佛陀基础教法原则的了解。

问: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正念、正定会基于正语、正业、正命而同时生起,是否有可能一个人没有持戒清净,但其他的道支仍然可以生起?

答:就是这样,有人误解一定要持戒清净,才能修禅定。但只要虔诚地努力持戒,而禅修也能帮助持戒清净。并不是要持戒清净才能学禅修。而是禅修和一心虔诚要努力持戒清净的心,会让我们持戒渐渐地清净。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