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经》中十二支缘起

菩提长老(Ven.∵Bhikkhu∵Bodhi)∵讲∵释自鼐∵译

当站在左上的第一个位置时,您有选择不走下一步的可能吗?上图是佛法的核心教理----十二因缘。十二因缘不仅解释了生命流转的实相,说明佛教对世间的观察,更进一步地,也清楚传达了佛教超越生命苦迫的思考理则—既是如此生起,必有其还灭的希望与方法。而佛法中解脱最重要的一环,即是对这十二因缘正确的观察与体会。

本文整理自2006年2月份美国菩提长老(Ven.∵Bhikkhu∵Bodhi)于***香光尼众佛学院讲述《正见经》中十二因缘的部分。十二因缘占《正见经》经文四分之三的内容,可见正见十二因缘的重要性。而如同经文一再重复“圣弟子拥有正见,见解正直,对法具足正信,达到正法。”拥有正见能够达到正法与解脱,透过长老的解析,帮助我们更明白这生命流转与还灭的枢纽。

正见缘起

《正见经》的内容从这部分开始,沙利子(Sariputta,舍利弗)将逐一阐明十二因缘的要素。十二因缘在佛陀的教法中占有很大的份量,尤其于《相应部》中,有相当多的篇章在探讨。事∵实上,于《相应部.缘起篇》中,佛陀已特别指出:具有正见的圣弟子能了解缘起各支生起,缘起生起之集、灭与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本经中沙利子是引用了佛陀在《相应部.缘起篇》的说法来解释正见缘起的对象。

解说的顺序

但是,沙利子在本经中解释缘起的顺序与一般说法不同。一般从无明说起推至老死,但在此经则从老死开始说明,溯回至无明。而这个顺序也确实是佛陀证悟当晚所观的历程。佛陀证悟的历程并非一开始就了解这十二缘起支,他是从问题开始:老死是怎么来的?顺着问题一个一个往回追溯。

因此,当看十二因缘时,必须先了解到这一系列缘起的因果关系,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有连续关系的因果现象。我们不能将之简化为:这十二个是一个“因”生起,接着产生一个“果”;另一个“因”再生起,再接着产生一个“果”。十二因缘绝非这样单一的因果现象,而是很多条件、因缘而产生的果,而每一个果又有很多其他条件和合再产生另一个果。但为了能清楚并容易了解,便简化地把主要的因与果列出,以便让我们明了十二支缘起是如何一个接一个发展出来的。

《正见经》中沙利子解释十二因缘时,他即是从最基本,我们最容易感受到的苦----老、死的苦切入。因此,沙利子首先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老死?什么是老死的原因?什么是老死的灭?什么是到达老死灭的道路?

老的定义

老、死是各种有情皆有的现象,见到老,就可以见到另一个同类语----死。有不同的有情,人是人类的有情,动物是动物有情。我们的肉眼只能看到的人与动物,但还∵有许多不同类型的有情,是凡夫的肉眼无法看到,但他们是存在的。在天上有天人、夜叉、龙;在地狱道有饿鬼等种种众生。而所有的有情也都在趋向老死。

人类老的现象又是如何?第一个就是牙齿开始脱落。我一个星期前刚好也有一个牙齿脱落的经历。有一天,我用牙线剔牙时,牙齿就裂了,我想:“啊!这就是老呀!”事实上,我应该早就知道,因为我已经有了白头发,皮肤也皱了。生命力开始减弱,很多身体器官的功能衰退,眼睛变得模糊,记忆力也减退等等,这就是所谓的老。

死的定义

死有好几个同义词。

第一,“死”就是诸根败坏,有消失、坏灭、老死、终—时间上的终止。

第二、“死”在佛教专有术语上的表示为:“诸蕴破坏”。诸蕴在我们这一世的生命就是“五蕴”,五蕴联合构成一个生命。当整体五蕴分解时,色蕴无法支持其他的心理的蕴----受、想、行、识蕴,于是识蕴就再取另一个色蕴,作为他们新的生命。因此,“死”也经常被说明为舍弃了这个形骸,应该说是舍弃了这个色蕴。“身体破坏、消逝、死殁、去世、诸蕴破坏、身体舍弃。”这些字眼就是在说明“死”。

老、死常同时说明,巴利文也以复合词jaramarana说明“老死”。

佛陀会在死亡证明书填上:“死”的原因:“生”。

为什么会有老?为什么会有死?什么是死的原因?一般人死亡时会有死亡证明书,死亡证书上会写着心脏病发、车祸死亡,这些说明人死亡的原因。如果这张死亡证明书请佛陀来填,佛陀会填上什么?死亡的原因是什么呢?佛陀会写上:“死”的原因就是“生”。

所以,沙利子说:因为有“生”的原因,所以有“老死”。我们要如何防止老、死?不是去发明新药、不是买美容化妆品、也不是染发、不是寻找防老的中药、或者深山里找长生不死的仙丹。最好的方法就是停止“生”,而能够停止生的方法就是八圣道。

生的定义

入胎

经文中用了很多同义词来解释“生”,各各有情有不同的生。“生”(jati)以佛教专业的术语来说是:“识”在特定的任一界(地)生起的第一刹那。以人或哺乳动物的角度来说,“生”并非一般常说的“从母亲的肚子生出来”叫做“生”,事实上,“生”在受孕的那一刻就发生了。种种的有情如人、天、饿鬼,当他的相续心在此世灭去,在另一界显现的刹那,就是所谓的“生”,有种种的众生在不同的界出生。而“生”最直接的意思可以说就是“入胎”,或者如经文“出生、诞生、入胎、转生”等,在佛陀时代,这些字眼都是世俗上用以描述“生”的同义语。

现起诸蕴

经文中以另外二个佛教专有术语来描述“生”。第一个是“现起诸蕴”。诸蕴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蕴。“生”即是诸蕴显现,或是在这个界出现。在受孕的∵那一刹那,五蕴即一起显现。就人类的“生”而言,最基础“色”的提供就是受精卵(胚胎),胚胎就是色蕴。当一个过世的有情的相续心,与此胚胎连结后(即识与新存有的连结),受、想、行蕴也同时生起,因此,我们说五蕴是一起聚集生起的,“生”是现起诸蕴。

获得诸处

“生”的另一个解释是“获得诸处”。“处”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处。以人为例,“处”是为了作为“触”生起而有的聚集。有两个基本的“处”作为生的基础:

第一个就是“身处”,这是指受精卵,其本身就可以感觉外在的环境。

第二是“意处”,也就是识处,是所有后来心识活动的基础。其他的“处”会随着胚胎的发展慢慢生起。根据经典上说,其他道的众生,如天道、地狱道等众生,他们在投生时,所有的处皆同时生起。

生起贪心,就是出生在畜生道?生起瞋心,就是出生在地狱道?

心理的生?生理的生?

关于“生”,有一点是比较具争议性的,我想来谈谈看。

心理的“生”

一般十二支缘起中的“生”所指的是生理上的出生,但有另一个说法:“生”是指心理上心念的生,并且认为若仅将“生”理解为生理上的“生”,是不了解佛陀教法的。这种说法进一步的推演是:当一个人生起瞋心的当下,他就是“生”在地狱道;若生起贪心,就是“生”在畜生道;若生起了欢喜、慈爱心,那时他就“生”在天道。

生理的“生”

但是,若我们仅依据经文的解释,经文上所指的“生”,是一般普通的观点,只是佛世时印度人所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并且特别指出因“生”而为不同的有情。当仔细阅读经文,会发现此处所指的“生”,具体来说就是受孕。

接着要问的问题是:什么是构成受孕的原因?为什么有情会在不同道上出生?为什么一个有情会生为天人,而不是畜生?为什么一个人出生为人,不是一个阿修罗或饿鬼?在这里,沙利子回答,同时也是佛陀所说的:因为有“有”,所以有“生”。因“有”之集而有“生”之集。此时所探讨的,已不是在看这一世,而是跨过此世,向前再看前一世。

随堂问答

问:“生”之定义是现起诸蕴,获得诸处,而“老”的定义是寿命减少,诸根熟坏。“生”的那一刹那之后,继续成长的名色是属于“生”的阶段,还是进入“老”的阶段?如何定义“老”的起始点?

答:从字义来看,经典中“老”只是很普通的用词,例如长老,长大了就老了。并没有给出一个很明显的叙述,说明几岁算是“老”。经典中只以一些象征来说明什么是年老,例如发白、皮肤皱、牙齿脱落。

问:当人入色禅、无色界禅时,是否也是一种“生”?

答:当一个人他还是人时,我们不会说他入无色禅时,是一种“生”。只有当这个人过世了,投生到色界或无色界,那时才会说这是一种“生”。

“有”是生的原因

有三种“有”。这三有就是欲有、色有、无色有。当以“三有”来说明“生”时,我们要知道“生”可以在这三有的不同范畴中。为了让大家能了解“有”的意涵,我必须引用注解书的解释来帮助大家了解。

注解从二个不同面向说明“有”。第一个称为“业有”(kammabhava),另一个解释为“再生有”(upapattibhava),它是一个被动的状态。此处“有缘生”的“有”(bhava)为业有(因业而投生的存在),业有的业是指能引发投生在三界中存在的业,在这三界中的存在状态称之为“再生∵有”,包含出生、成长、衰老与死亡,这些由于前世业而导致整个存在的被动面。因而说“有缘生”,即是说“业有是生的缘(条件)”,“或业有是再生有的缘∵(条件)。”

三种有与三种界

三有投生三界的关系∵(菩提长老提要)

1

欲界

欲有

A不善业(十不善行)导致投生三恶趣(地狱、恶鬼、畜生)

B有限的善业(十善行)导致投生七福地(人道、六欲天)

2

色界

色有

成就、精通,而且临终时仍能维持四禅定,将会投生到色界的十五地之一,这十五地又依照相应的四禅可分为四地

3

无色界

无色有

成就、精通,而且临终时仍能维持四无色定,将会依其四无色定的成就,投生至相应的四无色地之一

欲界

为了要让我们更详细地了解“有缘生”,即“业有”如何成为生的条件,请参考上表。表格中的这三种界属于三种业有的形式,是根据能导致再生的不同的界而命名。佛教的宇宙观将世界分为三种界的存在—欲界、色界、无色界。

最低的是欲界。为什么称为欲呢?因为此界的主要活动就是感官的欲。欲界中有三恶道,或称为三恶趣----地狱、饿鬼、畜生。

除了三恶道之外,欲界中尚有人、天二道。人道也叫乐地、福地、善趣。有时想想在人道生活也是蛮困难的,为什么叫福地呢?因为在人道中,我们可以修行。

经典中也提到欲界中有六欲天。六欲天众生所享受的欲乐远远比人所享受的更好。他们比人更长寿,也没有任何疾病,他们的色身更轻,并且能放光。当天人有这么长的寿命,又过得这么幸福,他们慢慢地就会失去了苦的感受。因此,佛陀并不认为生到六欲天比人道更好。但佛陀教授佛法时,是同时对人、天说法的,很多六欲天的天神都是佛陀的弟子。

色界

在六欲天之上与另一界之间有一个非常清楚的界限,这另一个界即是色界,巴利文为“arupabhava”。色界中没有种种的欲乐,色界的众生可以看到物质,可以听但没有闻、尝的触受。在色界的主要经验是深定的乐受。

色界又分为四种层次,此四色界地相应于四禅,每一禅定的地又可分为不同的天,其中有一些天是特别让不还果的圣者投生的。色界天约有十五个天。阿毗达磨的传统∵依不同的方式对色界天有不同的分类。我发现《俱舍论》的分类比南传上座部所分类的数目还多。因此,我们在这里所用以分别的是一个大概的数目。

色界天的寿命远远比欲界天,甚至比地狱还来得更长。欲界天的寿命是以天岁来计算,天岁远比人寿长,而色界天的寿命则是以“劫”来计算的。劫有多长呢?可以透∵过下列例子来了解。大家也许听过科学上所谓的“大爆炸”。宇宙中有一个很小的物质点在一亿五千万年前爆炸,爆炸后大量的物质扩张,慢慢地成为我们现在的宇宙世界。根据理论,黑子会持续增加,物质会再慢慢减缩直至物质毁灭。这是一种假设,若将从扩张到收缩这六千亿年当成一个生命期,对色界而言,这六千亿年也只不过是色界天中最低的一个时间天数,更高的色界天众生的寿命甚至将近五百大劫之久。

无色界

在色界天的最顶端,又有一很坚硬的界线,若要进入必须有更特别的条件。就如同有很强的天神在这里守护,不易进入。色界天的上面就是无色界天,之所以称为无色界就是没有物质的形。投生此界的众生只有心理的活动,他们只有识、受、想、行蕴,这些生起的心理活动都没有色蕴的运作为基础。

无色界的主要活动是非常深的禅定状态。色界的禅定经验是有喜乐、安乐的禅定,而在无色界,则是与“舍”相应,非常平静的禅定经验。无色界可再分为四地,这四地相应于四无色定:空无边定、识无边定、无所有定、非想非非想定。然而这并不代表无色界的众生一直都处于禅定的状态,他们仍然还会发生其他心理的状态。但我们可以说:定的状态是无色界一种非常主要的心理状态。

此界众生的寿命是非常长的。空无边处地∵(最低的无色界地)中,最短的寿命有两万大劫,是我们现在宇宙生命的两万倍。再往上一地的识无边处地有四万大劫,第三无所有处地有六万大劫,第四个非想非非想处地有八万四千大劫。我想会讲八万四千是因为印度人喜欢这样的数字。不管这些天、地到底有多长多久,众生的寿命在此终究还是会停止,会灭的。因为一切都是无常的。

你的时间到了

或许有这么一位无色界的众生,他在禅定中可能什么都听不到,只是当八万四千大劫寿命的时间结束时,发现肩膀被轻轻敲了一下,有个声音在耳边响起:“猜猜看发生了什么事?”“我不知道。什么事呢?”“你的时间到了!”此时投生的门就开了,他们必须投生到另一个道去。当然这是趣味化了,无色界的众生是没有色身的。但这也说明了为何佛陀解释:投生到任何道、任何地都是无常的,都是令人无法满足的。

什么样的业有,导致有情会投生到不同的界?

什么样的“业有”会产生“再生有”?

接着我们再看投生之后的情况,就是所谓“再生有”(upapattibhava)。进入这些存有的状态(界)就是投生。现在我们来探讨什么样的业有会投生到哪些相应的界?

相应欲业的业有

首先,我们先看轮回最低层次的三恶道,是什么让有情投生三恶道呢?就是恶业。十不善业导致有情会投生到三恶道。

能导致我们投生到好的七福地是十善行、十善道。投生七福地的善业又叫“有限的善业”,因这些所行的善业是无法达到四禅的善业,它们主要的内容就是十善行。“有限的善业”指的是:不能依此善业而生起深定或观智。

除了这十善行外,有另外其他的善行与功德能使有情投生到人界和六欲天,例如布施或供养佛陀等任何善行,或没有入禅的禅定(编注:近行定)。这些有限的禅定和福德能导致有情投生人界或六欲天。

相应色界的业有

若有人修习禅定能达到任何一个禅定的位阶,而且不是偶尔、刹那能体会到的禅定,他们能稳定于禅定的功夫,出、入、住禅定都能自在,并且能持续地修持,直到他们临终。(这里并不是说他们在临终时,一定要入禅,而是说在他们临终前,他们还是能够禅修,而且能经常地入禅。〉这样的修行者在他们死后,便能任意地投生到色界的任何一个天。他们所投生的天,是相应于他们过去生所熟悉、自在的四禅的某个阶位,即四禅中任何一个。

相应无色界的业有

也许有种情况是:有些禅修者虽不一定达到那么深的四禅,但他们可转修观禅,再从观禅转修无色定。他因此转修,而得到四无色定之一。这位得到无色定的禅修者,不是只有刹那经验到无色定,而是能够自在入、出、住无色定,并在这一生经常经验到无色定,直到他临终。这位禅修者在临终往生后,会根据他生前所修习无色定中相应的层次,而投生到其相应地。他投生的地就是相应于他生前所修四无色定的其中一个定。因此我们可以了解,是因无色定的“业有”,而有投生到无色界地的∵“再生有”。

总而言之,每个“业有”的业,是有情投生到相应地的缘、或是因。所以“业有”是“再生有”的缘。

取是有的原因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