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埋千年的唐代僧伽大师舍利

僧伽,自言何国人,因以何为姓。少年出家为僧之后誓志游方。唐龙朔二年,僧伽自玄奘法师西行求法出境之处别迭里山口入唐,始发凉州,经历洛阳,行抵江表,止嘉禾灵光寺,教化水乡泽国渔梁矰弋为生之民众,时有裂网折竿别谋事业者。终有一日僧伽自感因缘不具,乃荷锡北上,途经晋陵国祥寺留衣殿梁后,渡江到达山阳,登即隶名于龙兴寺。自此为化度有缘始露神异。初将弟子慧俨同至泗州临淮信义坊,乞地施标将建伽蓝,声明标下是为古刹故址。居人依言穴土获古碑,乃齐香积寺铭记,得金像一躯,衣叶刻普照王佛字。在场民众惊叹不已,争求布施。山阳令贺跋氏曾见僧伽卧时身体伸展长过床榻,举家惊奇:又睹僧伽示现十一面观音形象,全族欣庆,培加信重,今闻僧伽天眼先见,无比崇敬,遂舍宅增广殿宇,促成一方名蓝,即以出土普照王佛尊号名寺,由是佛光普照,感应四方。

僧伽住持泗州普照王寺期间,神行异踪变现不一,且举一例:女皇武则天万岁通天初,山阳龙兴寺将募捐重修寺宇,师即身临当地民众中,昌言我有五十万钱奉助功德,勿生横议,既而于淮河岸边招呼一船主,劝化布施所载剽略之财,减免刑狱。盗者依言尽舍,佛殿由是立成。未几盗败,拘于扬子县狱,师忽下降慰喻无苦。不日赦文果至获免死刑。景龙二年,中宗遣使迎师赴内道场,帝御法筵,言谈造膝,占对休咎,契若合符,尊为国师,出居荐福寺,帝及百僚皆称弟子。其间,求师祛病疗疾者有之,求师消灾除难者有之,求师趋吉避凶者有之,求师断惑释疑者有之,可谓有求必应,验非虚设。一日,中宗于内殿语师云:京邑无雨已是数月,愿师慈悲解朕忧迫。师将瓶水泛洒,俄顷阴云骤起甘雨大降。中宗大喜,诏赐所建梵刹为临淮寺,师请依佛号普照王为寺名,帝以照字犯天后讳乃御书普光王寺额,遣使送归临淮悬于寺门。景龙四年三月三日僧伽大师于长安荐福寺示寂,世寿八十三岁。中宗即令于荐福寺起塔漆身,俄而大风忽起臭气满城。中宗垂问左右是为何因,近臣奏云僧伽大师化缘在临淮,恐是欲归彼处,故现此变。中宗炷香祝之默然许之。瞬间芬芳帝里,倾城叹异。帝令赐绢三百疋,敕有司造灵舆奉全身归泗州普光王寺。及发,群官祖送国门,哀恸都城,即于是年五月五日抵达淮上,还至本处建塔供养。中宗以仰慕不忘,因问万回大师僧伽是为何人?答云观音化身也。法华经普门品云:应以比丘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此即是也。这就是民间信仰僧伽为观音化身而礼拜供养的一大因缘。

李白《僧伽歌》云:「真身法号号僧伽,有时与我论三车。问言诵咒几千遍,口道恒河沙复沙。此僧本住南天竺,为法头陀来此国。戒得长天秋月明,心如世上青莲色。意清净,貌棱棱,亦不减,亦不增。瓶里千年舍利(一作「铁柱」)骨,手中万岁胡孙藤。嗟于落魄江淮(一作「湖」)久,罕遇真身说空有。一言警尽波罗夷,再礼浑然犯轻垢。」此歌犹若人物画图,将这位身材魁梧奇伟,相貌威严方正的西域高僧形象展现世人面前。作者李白于唐天宝初入长安为翰林时,僧伽圆寂业已三十余年,其所描绘和刻划的僧伽行状,当为其在京师期间见闻僧伽故事,及其游历江淮时节瞻仰僧伽真身后的直接再现,给人以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感觉,至于这位青莲居士自称「有时与我论三车」,就只能是梦寐以求,心仪神往而已。

僧伽遗体自长安荐福寺回归泗州普光王寺建塔供养之后,仍灵异感通层出不穷。大历十四年州将勒令普光王寺出财供十驿传乘者,僧伽即于是年七月某日甲夜现形内殿乞免此役,代宗「敕中官马奉诚宣放,仍齎舍绢三百疋,杂彩千段、金澡罐、皇太子衣一袭,令写(僧伽)貌入内供养。」贞元初至长庆二年不到四十载,普光王寺不幸两遭灾火,石碑金像俱亡踪,佛殿僧塔成瓦砾,唯僧伽遗形独存。这一人间奇迹感动万姓,末几寺塔重光,敬礼者日众,香火益旺。长庆四年徐泗观察使王智兴以李湛(敬宗)诞日,请于泗州建立戒坛,落发者无算(王氏因致赀数十万缗),表明这里因有普光王寺、僧伽大师塔成为江淮佛教重镇。是时一向与佛无缘的浙西观察使李德裕上表称王智兴泗州立戒坛「意在规避王徭,影庇资产」云云。由此引起朝廷的注意。例如,文宗大和二年,江西观察使沈传师请于洪州建方等戒坛,以圣诞度僧,制(帝王的命令)云:此因国事暂免度僧,敕令已下而传师违禁,罚俸一月以示不允。在藩时偏好道术的武宗李炎,登上皇帝宝座就召集道士张归真等八十一人入禁中修金篆道场,亲受法篆。随即下令限制僧尼法事活动,已见其灭佛毁法端倪。为其急先锋者就是李德裕(是时为宰相)。且举要例几则:会昌元年六月圣诞日,于大内设斋,两街供养大德及道士四对论议,二道士赐紫,释门大德均不得着。南天竺沙门宝月入朝,不先咨开府,从怀中拔出表进上,请许归国,因犯越官罪收禁。弟子三人各决七棒,通事僧十棒,未打宝月,但不许回本土。二年三月,因宰相李德裕上奏,敕下发遣保外无名僧,又不许置童子沙弥。三年五月勘问诸寺外国僧人来由,敕焚宫内佛经,埋佛像。四年三月,敕禁泗州普光王寺供养佛骨(同时被禁供养佛骨者还有五台山、终南山、法门寺)。由此可见僧伽「瓶里千年铁柱骨」就供养于普光王寺。同年七月令毁拆天下山房、兰若、佛堂、尊胜石幢、僧人墓塔,不入寺额者所住僧尼尽勒还俗,递归本贯。五年四月祠部检括天下(大)寺及僧尼人数,令分批还俗,外国僧人无祠部牒亦须还俗,送归本国。八月下诏声称佛教「耗蠹国风」,「诱惑人心」,「僧徒日广,佛寺日崇,劳人力于土木之功,夺人力为金宝之饰,遗君亲于师资之际,违配偶于戒律之间,坏法害人,莫过于此。」宣布「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余人,收充两税户,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因武宗灭佛时在会昌年间,天下佛教同遭轮回,丈称「会昌法难」。

江淮佛教圣地泗州普光王寺为李德裕熟知,是故在劫难逃。会昌五年八月,武宗灭佛诏书之前,寺产即尽被官家收检,寺僧扫地出门,钟鼓绝响,香火断灭。武宗灭佛后一年而崩,宣宗李忱登极即敕复兴,普光王寺再现旧观,镇寺之宝佛舍利未再出世是为历史遗憾。咸通中,桂林戌卒起义首领庞勋围攻泗州兵临城下,僧伽现形塔顶警示城中军民,化险为夷。有司以事奏闻,懿宗赐僧伽证圣大师称号。此时大唐帝国朝廷腐败,经济衰落,农民起义,藩镇割据,招致烽火连天,哀鸿遍地。乾符以降,僧伽或现形城隅暗助守将据城拒敌,敌军以为坚垒难下,骇而宵遁;或显灵军中劝化部将释放无辜,免遭杀戮:或于普光王寺塔巅作小僧状,为有求者趋吉避凶,消灾祈福。凡此种种奇迹,可谓应验不贰,神变无碍。

[NextPage]五代十国战争频仍,社会动荡。僧伽济世利生故事仍有实录。公元892年(唐景福元年)杨行密为唐淮南节度使,据扬州。后受唐封为吴王,辖有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四省间地,史称吴。时有台蒙为泗州防御使。一夕梦见僧伽告知城东南少备,蒙未警惕。夜半,′复梦一僧以锡杖置己胸口,冷彻心骨,始惊起,令动鼓角,慑退来犯之敌。南唐保大中,常州天宁寺建七级浮图龛僧伽所留国祥寺衲衣,号普照王塔。这是迄今已知首例命名普照王的僧伽塔。后周太祖郭威于广成三年封时为开封尹兼功德使的养子柴荣为晋王。封王伊始他即下令废开封府无名额僧尼寺院五十八所,可见其对佛教的态度。柴荣即位是为周世宗,显德初欲图江南先取泗州之际;,僧伽便寄梦于州民言不可轻敌。如是达于州牧,皆未之信。自尔家家同做一梦,相互告之,遂降(伏降、悦服),于是坚固城池保全一郡生民。显德二年世宗下诏实施废佛,剥夺寺院经济,毁天下铜佛像以铸钱(据记载镇州铜大悲像感应异常、人莫敢近,州民愿以钱贷,制不许,并亲往其寺持斧馋破大悲像面胸,观者为之栗栗)。泗州普光王寺建筑被废时损坏僧伽遗形(肉身,事后寺僧荼毗获舍利分藏),江淮之间乃至全国佛教信众朝礼的僧伽大圣圣地又遭灭顶之灾,不可弥补的损失是僧伽全身舍利不复完整一体。为了满足民间僧伽信仰者的要求,不少梵刹设殿塑像香花供养。有所乞愿,多遂人心。可见敬礼者至诚,泥塑木雕金铸石造僧伽之像,依然灵犀相通,交感相应。

北宋太宗赵炅太平兴国七年,「敕高品、白承睿重盖僧伽塔,务以高敞,加其累层(一作「敕内使卫钦往泗州修僧伽大师塔,凡十三层」)。八年,遣使别送舍利宝货,同葬于下基(一作「遣高品:李绅福赉旛华上共并感应舍利至,葬于新塔下基深窟中)。」是日(按:「乃太平兴国八年四月八日也」)寺僧怀德誓愿捐躯供养,于持双烛,口诵经文,发火自焚,炎炽熛高其身聊侧,犹闻经声,观者挥涕,全城悲悼。使臣回奏怀德焚身事迹,太宗为之动容。宣索僧伽实录,上览巳,敕还其题额曰普照王寺(一作「改普照王寺为太平兴国」)。是年六月,「泗州奏:僧伽塔白昼放光,士民燃顶臂香供养者日千余人。」雍熙中,「有僧持钵入无锡南禅寺,勿失所在,未几挂锡壁间而去,疑为泗州僧伽化身。邑人朱承福捐资募缘建七级浮图,既成,将设僧伽像于其中。主僧梦见一人相告:勿劳再塑,泗州普照王寺现有三身,可往求其一。主僧依言前往果得之,以舟载归安奉塔内。凡所祈求,每有响应。」真宗即位后诏谥泗州僧伽普照明觉大师。英宗治平三年,苏轼自汴京护父丧归蜀,逆风阻舟难行,停泊泗州登岸礼普照王寺僧伽塔巳,顷刻一帆风顺,舟行如飞。遂题《泗州僧伽寺塔》诗云:「我昔南行系舟汴,逆风三日沙吹面。舟人共劝祷灵祠,香火未收旗脚转。回头顷刻失长桥,却到龟山未朝饭……」徽宗崇宁三年,「杨州奏:泗州大圣屡现于普慧塔」。政和七年诏每州置神霄玉清宫,或以道观为之,或改所在佛刹,泗州用普照王寺。黄冠环视僧伽大圣像,雄丽尊严,虽已入居室宇,而未敢毁撤。建昌景德寺塔极壮耸,中置泗州僧伽像,其着灵响。宣和元年正月,泗州浮图僧伽像将加之以冠,忽风雨晦冥,裂其冠堕门外,太守闻之大惊,遽至像前谢曰:僧伽有灵,安敢再渎。是年三月,京师大水,鼋鼍出于院舍,宫庙危甚;徽宗诏林灵素率道士治水,屡日无验,役夫举梃(棍棒)欲击杀之,灵素走而免。帝闻之不乐。俄尔泗州大圣现于大内(皇宫)凝立空中。旁侍慧岸、木叉。帝焚香拜祷,大圣振锡登城诵密语,有顷一白衣裹巾跪于前若受戒谕者,万众咸睹,疑龙神之化人也,既而水退。如是神妙通天,真乃不可思议。

北宋靖康二年,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南宋高宗:年号建炎,绍兴八年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原在北宋京都的高僧大德多飞锡南渡,临安随之成为江南佛教中心,普及民间的僧伽信仰也进一步向南方扩展。迨至宁宗赵扩在位时,太师左丞相史弥远请制定禅宗寺院等级,诏为「五山十刹」后,这十座名山大刹也就成为禅徒游方参请(其实不仅仅是禅徒)的集中场所。由于「五山十刹」为一代帝王钦定。高德荟萃,四众云集,一时香火旺盛,法事兴隆当为情理中事。南宋王朝的腐败没落,社会的动荡不安,「五山十刹」也日趋衰歇,于是佛教徒又逐步转向朝礼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相传「四大名山」为文殊、观音、普贤、地藏四大菩萨应迹说法道场。元明以来「四大名山」日渐成为四众弟子发心参拜的场所。五台山唐时即为佛教四大圣地之一,朝礼者也就最多。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之说可为一证。这一历史时期在大江南北尤其江淮,善男信女心目中崇敬对象仍为泗州大圣,依旧「神迹灵异人共瞻仰,殿宇塔庙在处供养」。沧桑变迁,世事更迭,战火兵燹,天灾人祸,殃及佛教建筑名山胜境。且以江苏为例,南宋建炎间金兵南下破泗州,普照王寺毁僧伽塔亡,自是一百数十载未见修复信史。元至元中怀融法师诣阙请建,朝廷许之,历时七年寺成,主僧没而塔未果就。无何用西竺表法改建为高一百五十尺之覆钵式瓶形白塔(「上仪瓶钵、下应坐具」、「素标净白」。想必与今北京妙应寺白塔形式相同)。宋元之交常州屡遭兵动,天宁寺毁坏殆尽,僧伽塔(普照塔)荡然无存。之后寺宇复兴,僧塔无缘重建,而今唯有南宋绍兴间泗州普救寺僧奉僧伽像至润州(今镇江)所建僧伽塔依然耸立鼎石山上(原在寿邱山,明万历间徙置今址。清康熙初圮,未几重建。光绪中塔内起火烧毁楼板、塔顶,残存塔身。一九八一年地方***拨款修复并建围墙砌山门,立「僧伽古塔」石额)见证一代高僧流芳千古。清康熙年间淮水泛滥漫过泗州古城,普照王寺和僧伽塔一并沉没洪泽湖中。星转斗移,时过境迁,僧伽大师生前身后神异故事,不知几许已经散落历史长河中,而永不消失的则是民间僧伽信仰。江苏南通狼山广教寺大圣殿僧伽大师座前,香烟缭绕,灯烛辉映即为事实证明。至于城镇乡村小庙塑造的泗州大圣形象不可胜计,常有信仰者趋前点烛焚香,顶礼膜拜,表达至心信礼,祈求实现愿望。

二○○五年十一月廿八日,江苏省联合考古队,在江阴青阳悟空寺华藏塔址发现地宫出土一个石函,函盖上刻铭文:「常州太平兴国寺僧善聪伏睹∵江阴军江阴县悟空院僧应云同行者沈惟素募缘四众建造泗州大圣宝塔以善聪收得众舍利特置石函银瓶盛贮安藏于塔下永充供养」

此记证明安藏于塔下的确系僧伽大师舍利,真实可信。至于铭记所谓「泗州大圣宝塔」建成之后却命名华藏塔,极有可能是宋太宗敕令重建泗州僧伽塔,徵集僧伽遗物时,太平兴国寺僧所收舍利为私藏,当时未敢上报朝廷,事过二十余年才易地隐而藏之为消灾免难一大方便。从此一代高僧之灵骨在华藏塔名义掩护下不为人知。历经千年沧桑,如今重见天日,应是太平盛世因缘殊胜所致。正如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大和尚所说:「僧伽大师舍利子在江阴市的出现,不光是佛教界的喜事,也是国泰民安的吉兆。」此为金玉良言,天下共鸣,高德法语,必有感应。

据新媒体报道,江阴市人民***为保存文化古迹,落实宗教政策,即将修复悟空寺,并依据僧伽舍利函铭记重建「泗州大圣宝塔」。这是功德无量特大盛事,普天佛教信众皆大欢喜。可以预料一旦古刹再现辉煌,古塔重耸云汉,这一方江南梵天佛地必将名闻天下,誉满中外。与佛有缘者盼望这美好光景就在目前,而四众弟子则祈祷泗州大圣乘愿再来!

[NextPage]注释

《宋高僧传》卷十八、二十三

《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

《佛祖统纪》卷四十、四十一、四十三、四十五、四十六、五十三

《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二、十八

《释氏稽古略》卷二、卷四

《神僧传》卷七

《康熙常州府志》卷三十六

《全唐诗》卷一百六十六

《苏轼诗集》卷六

《隋唐佛教史稿》有关章节

《玄奘取经之路暨大西部摄影展》

《唐僧伽大师史料概要》附录《泗州临淮县普光王寺碑》、《重建大圣寺灵瑞塔碑记》

何国,故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西北,碎叶城东北,一度属唐安西都护府管辖

碎叶城,以北临碎叶水(今楚河)得名,亦称素叶水城。故址在今吉尔吉斯坦北部托克马克西南阿克贝希姆。唐贞观初玄奘法师赴印度时途经此城,调露元年安西都护王方翼又就旧城增筑,「立四面十二门,皆屈曲作隐伏出没之状」。诗人李白出生于此。

凉州,西汉置,为十三刺史部之-。东汉治所在陇县(今甘肃张家川)。三国魏移治姑臧(今甘肃武威)。隋大业三年废。唐武德二年复置,天宝二年改为武威郡,乾元元年复改凉州。五代及西夏时改称西凉府。。

嘉禾,本指生长特别茁壮的禾稻,古人视为瑞征,故名。以此为地区名者有:浙江嘉兴府别称,三国吴时有嘉禾生于此故。江西南丰,唐时其治所曾在嘉禾驿而得名。南宋景定初以建阳县改名,治所在今福建建阳,元复名建阳县。明崇祯中置,治所即今湖南嘉禾县。僧伽所至之江表(长江以南地区)嘉禾,似为浙江嘉兴市

渔梁,水中筑堰像桥梁的捕鱼设施

矰弋,古代用以射鸟的系有绳子(多为丝制)的短箭,即猎取飞鸟的射具

晋陵,今江苏常州市

山阳,东晋置,治所即今江苏淮安县(楚州)。南宋绍定初改名淮安县,元至元中复名山阳县,一九一四年又改为淮安县,至今。

泗州,北周末改安州置,治宿预(今宿迁市东南)。唐开元时移治临淮(今泗洪东南、盱眙对岸)。天宝元年改为临淮郡,乾元初复为泅州。清康熙十九年州城为洪泽湖水淹没,寄治盱眙县。雍正初升为直隶州。乾隆中移治今泗县,一九一二废,改本州为泗县。

十一面观音,当前三面菩萨面(寂静相),化导出世净业。左三面瞋面(威怒相),化恶有情:右三面慈面(似菩萨相),化善有情。上一面暴笑相,表示教化有情要有极大威严和意乐方能无懈而成就。最上一面如来相(佛面)表示十面总为成佛的方便。

万回,唐僧。虢州(隋开皇时置,治所在今河南卢氏县。大业初废;唐武德元年复置,贞观中移治弘农县即今河南灵宝县)阌乡张氏。兄戌役安西久无消息,父母忧思,具朝往视之,暮持兄书返家,因号万回。高宗时得度,武后召入内道场,赐锦衣,号法云公,图形集贤院。

《法华经》具名《妙法莲华经》,七卷二十八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简称普门品)为第二十五品。经云:「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

三车,羊车、鹿车、牛车为三车,以譬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又传说玄奘法师弟子窥基为僧时提出不断情欲、荤血、过午食三事,人称三车和尚。

,依持禅定发秘密语有不测神验谓之咒。咒,梵语陀罗尼(有多种解释)意为总持。能总忆持无量佛法令不忘失,故名。

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流经印度和盂加拉国,注入盂加拉湾。年均输沙量十五亿吨,仅次于中国黄河。释迦牟尼佛说法时每有恒河沙喻。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

天竺,古称印度为天竺,有东、西、南、北、中五天竺,略称五天。大唐西域记: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云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头陀,梵文音译,又作杜荼,汉言抖擞。谓抖擞烦恼,离诸滞着。俗称行脚乞食的僧人为头陀,亦称行者。

舍利,梵文音译,意即身骨或灵骨,又称遗体。分为两种:圆寂后肉体不坏或缩小的称全身舍利;火化后遗留的骨(粒状、五色)、肉(花状、红色)、发(黑色),称碎骨舍利。舍利这个名称一般只用于佛和有德行的出家人的遗体。

波罗夷,戒律中重罪之一,有四种,故称四波罗夷,有多种解释。

轻垢,戒律中玷污净行之垢恶,比重罪减轻一等,故称轻垢罪。

童子,投身寺庙准备为僧,而又尚未正式出家的青少年,亦名童行或道者、道童

沙弥,梵文音译,意为息慈;息止世染,慈济群生,即息恶行善。

,兰若,唐制大伽蓝赐额者始名寺,私造者为招提、兰若。见《资治通鉴》卷二四八

庞勋,初在戍守桂林的徐州军、泅州军中任粮料判官,咸通九年七月,驻守桂林的徐州、泗州兵因久戊不能还乡,被推为首领引兵北归,途中遭官军镇压,遂起义反抗。十月攻克宿州后,自称兵马留后,继占彭城(今徐州),囚徐泗观察使崔彦曾,次年拥为天册将军。后在县涣水边作战败死。

台蒙,字顶云,合肥人,五代时仕昊。历泗州防御使,迁涟水制置使,克宣州之战,以功授检校太保,宣州观察使,卒于官。

林灵素,北宋道士,字通叟,本名灵噩,温州人、以方术得徽宗宠信,赐号「通真达灵先生」,建上清宝篆宫居之。设立「道学」,欲尽废佛教。又加号为「玄妙先生」、「金门羽客」宣和元年三月京师大水,灵素上城作法,遭役夫举梃袭击,仓皇逃走;徽宗觉其虚妄,贬为「太虚大夫」,后归故里。宣和末卒

五山,杭州径山兴圣万福寺,灵隐山(即北山)灵隐寺,南屏山(即南山)净慈寺,宁波天童山(即太白山)景德寺,阿育王山广利寺。

十刹,杭州中天竺永柞寺,湖州道场山万寿寺,江宁钟山灵谷寺,苏州报恩光孝寺,奉化雪窦资圣寺,温州江心龙翔寺,福州雪峰崇圣寺,金华云黄宝林寺,苏州虎丘云岩寺,天台国清教忠寺。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