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漳州罗汉院桂琛和尚(867~928年),师承玄沙师备,授徒清凉文益,直接影响到中国禅宗“五家”之一的法眼宗的形成,在中国禅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下面依据历代载籍的记载,对桂琛化迹及其代表作,作一考述,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NextPage]桂琛和尚的化迹和思想

桂琛和尚的事迹,主要见于《宋高僧传》卷十三《后唐漳州罗汉院桂琛传》、《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一“前福州玄沙师备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八“玄沙备禅师法嗣”、《释氏稽古略》卷三、《禅林僧宝传》卷四“漳州罗汉琛禅师”等处。另外,有关师备、文益的文献中,也间羼有一些记载。《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一因是对玄沙师备法嗣事迹的介绍,故涉及桂琛的较简略。《五灯会元》中的记载与《景》如出一辙,极其相似,显然是袭《景德录》。而《释氏稽古略》卷三,亦节取于《景德传灯录》,并无足观焉。《禅林僧宝传》卷四“漳州罗汉琛禅师”虽然对于所作颂的缘由叙述较多,对桂琛和尚个人传记却不甚详细。故以下主要依据《宋高僧传》而叙述。

后唐漳州罗汉院禅师桂琛,俗姓李氏,常山人。常山在衢州;衢州,辖境相当于今浙江衢县、常山、江山、开化四县之地,治所在信安,即今衢县。小的时候,桂琛就已经初显出其与众的差异,为乡亲们所敬佩。据《宋高僧传》:甫作童儿,笃求远俗,斋茹一餐,调息终日。秉心唯确,乡党所钦。“唯”,宋本作“惟”。“惟”是,因取其“思,考虑”之意。可知,在桂琛还是小孩时,就开始笃求能够远离俗世。甚至如出家人一般,每日只吃一餐素食,调心养气。《景德传灯录》曰:“为童儿时,日一素食,出言有异。”《禅林僧宝传》亦云:“幼卓越,绝酒胾。”

这种异于普通小孩的言行,发展下去的结果,就是终于迈入了伽蓝。《宋高僧传》言:二亲爱缚而莫辞,群从情缠而难脱。既冠继逾城之武,求师得解虎之俦。乃事本府万岁寺。

桂琛辞别父母,事本府万岁寺无相大师。万岁寺无相,名声远播,与当时的文人颇有交游。⑴如唐五代诗人罗隐(833~909年)有《赠无相禅师》、《寄无相禅师》诗,后一诗中有云:老住西峰第几层,为师回首忆南能。⑵

桂琛披削登戒之后,无相叫其学律藏。严格遵循古来的戒律而修行,这与其一向潇洒的个性很不契合,桂琛于是萌发了另寻他师的想法。这一选择,关涉到了其毕生事业。赞宁《宋高僧传》记曰:初登戒地,例学毗尼。为众升台,宣戒本毕。将知志大,安拘之于小道乎?乃自诲曰:“持犯束身,非解脱也。依文作解,岂发圣乎!”持犯,偏义复合词,此处偏指持。而《景德录》是这样记述的:既冠辞亲,事本府万岁寺无相大师。披削登戒,学毗尼。一日为众升台,宣戒本布萨已。乃曰:“持犯但律身而已,非真解脱也。依文作解,岂发圣乎?”毗尼,梵文Vinaya之音译,即律藏。佛教认为,戒律的修行必须遵守的根本,《楞严经》曰:“严净毗尼,弘范三界。”戒本,系从广律中选取最基本的戒律,作为日常规章,如《四分戒本》、《菩萨戒本》等。《四分戒疏》卷一上:“戒为教本,一部广律,止解戒行之文。……戒为说本,在座劝诫,有所依承。”《五灯会元》卷八记桂琛的话则为:“持戒但律身而已,非真解脱也。”

在大众的愕然之中,桂琛辞别了无相大师,四处寻访禅宗南派各禅师。在参访了云居、雪峰之后,终于契机于玄沙师备。《宋高僧传》载:于是誓访南宗,程仅万里。初谒云居,后诣雪峰。玄沙两会,参讯勤恪。良以嗣缘有在,得旨于宗一大师。明暗色空,廓然无惑。

[NextPage]《景德录》不但详细记载了契会的情况,而且称桂琛颇得其师的重视:于是访南宗。初谒云居、雪峰,参讯勤恪,然犹未有所见。后造玄沙宗一大师。一言启发,廓尔无惑。玄沙尝问曰:“三界唯心,汝作么生会?”师指倚子曰:“和尚唤遮个作什么?”玄沙曰:“倚子。”曰:“和尚不会三界唯心。”玄沙曰:“我唤遮个作竹木。汝唤作什么?”曰:“桂琛亦唤作竹木。”玄沙曰:“尽大地觅一个会佛法底人不可得。”师自尔愈加激励。玄沙每因诱迪学者流,出诸三昧皆命师为助发。倚子,即椅子。唤倚子为“竹木”,正是“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之意,亦即三界唯心、草木尽具佛性也。以翠竹、黄花以喻一真法界之理,源于道生。《祖庭事苑》卷五:道生法师说无情亦有佛性。乃云:“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禅客问南阳国师:“‘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人有信否?意旨如何?”师曰:“此尽是文殊普贤大人境界,非诸凡小而能信受,皆与大乘了义经意合。”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翠竹不出法,岂非法身乎!又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花既不越色,岂非般若乎!

因为确与玄沙大师有师徒缘分,桂琛终得玄沙大师真传。《宋高僧传》卷十三《梁福州玄沙院师备传》:……禅侣七百许人。得其法者,众推桂琛为神足矣。至今浙之左右山门,盛传此宗,法嗣繁衍矣。

在得法之后的一段日子里,桂琛默默地潜处修行。虽然如此,其名声却四处传开来;当时的地方官请之出山,并为之修建了道场。

《宋高僧传》云:密行累载,处众韬藏。虽夜光所潜,而宝器终异。遂为故漳牧太原王公诚请,于闽城西石山建莲宫而止。驻锡一纪有半,来往二百众。琛以秘重妙法,罔轻示徒。有密学恳求者,时为开演。所谓闽城,即王氏所官的漳州。可见,桂琛是应故乡地方官之请,从其师驻锡的福州玄沙山回故乡弘法的。住漳州莲宫的时间,为一纪半,即十六年。

这一段经历,《景德录》是这样记述的:师虽处众韬晦,然声誉甚远。时漳牧王公请于闽城西之石山,建精舍曰地藏,请师驻锡焉。仅逾一纪。

值得注意的是,桂琛身为禅师,王氏为什么却在石山为之修莲宫?为什么《景德录》另称为“地藏”?所谓莲宫,即莲华藏世界也,指报身佛之净土而言,又可指胸中八叶之心莲华也。《表制集》:“和上远自莲宫。”应该说,地藏院为正式称呼,莲宫则反映了桂琛在此所修所授的法门与密教有关。《宋高僧传》称桂琛“密行累载,处众韬晦”,善“秘重妙法”不轻易示人,只为“密学恳求者”开演,实际上反映桂琛所习为密教,而其密教实来自于其师玄沙师备。⑶

居地藏院之后,桂琛又迁往罗汉院,继续弘扬密法。《宋高僧传》言:后龙溪为军倅勤州太保琅琊公志请,于罗汉院为众宣法。讳让不获,遂开方便。不数载,南北参徒丧疑而往者,不可殚数。《景德录》则称:“后迁止漳州罗汉院,大阐玄要,学徒臻凑。”

可见,罗汉院仍旧位于漳州境内。

罗汉院的条件,远比不上地藏院。《禅林僧宝传》曰:“破垣败箦,人不堪其忧。非忘身为法者,不至。”桂琛为什么会迁至这里呢?《宋高僧传》的一段记载颇可留意:琛得法密付授耳。时神晏大师,王氏所重,以言事胁令舍玄沙、嗣雪峰。确乎不拔,终为晏谗而凌辚。惜哉!原来,雪峰义存的弟子神晏欲威胁桂琛改嗣雪峰,桂琛坚贞不移,终为受到漳州牧王氏器重的神晏赶出了地藏院。神晏迫害桂琛,当是由于桂琛继承了备师的密教法门吧。

[NextPage]严重的社会威胁,再加上恶劣的生活条件,在如此情况下尚前来罗汉院的信众,确是为了求法而忘身。在他们之中,终于产生了两位能嗣其法的俊杰,即抚州曹山文益、江州东禅休复。《释氏稽古略》卷三:迁止罗汉院。破垣败箦。师处之恬如也。援法眼益。《宋高僧传》:有角立者,抚州曹山文益,江州东禅休复。咸传琛旨。各为一方法眼。视其子,则知其父矣。其中的文益,曾被南唐李昪请至金陵,更是开创了法眼宗,成为禅宗五家之一。文益拜见桂琛的机缘,见于《宋高僧传》卷十三、《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四、《禅林僧宝传》卷四等处的文益本传。有学者认为“过去僧史诸书的记载多有失实,所谓‘文益在漳州地藏院或罗汉院参桂琛之说不能成立’”。而也有学者据此着文指出“文益禅师于漳州参谒罗汉桂琛而得法,公案是有理可据的”。⑷

在临终的那一年,桂琛又返回了昔日的弘法之地。《宋高僧传》:以天成三年戊子秋,复戒闽城旧止。遍玩近城梵宇已,俄示疾。数日,安坐告终。春秋六十有二,僧腊四十。遗戒,勿遵俗礼而棺而墓。于是茶毗于城西院之东岗。收其舍利,建塔于院之西。禀遗教也。则清泰二年十二月望日也。天成三年,即公元928年。“闽城旧止”,参考上下文义及后文“城西院”,当谓地藏院。也就是说,桂琛在最后还是荣归本应属于他的弘法道场。

《景德录》亦载:师后唐天成三年戊子秋,复届闽城旧止。遍游近城梵宇已,俄示疾。数日,安坐告终。寿六十有二。腊四十。荼毗,收舍利建塔于院之西隅,禀遗教也。清泰二年乙未十二月望日入塔。谥曰真应禅师。

人生颇有曲折感的罗汉桂琛,于逆境中迸发出了明亮的光彩。其法嗣相当繁衍,除了上举文益、休复之外,尚有弟子多人。据《景德录》、《宋高僧传》等,弟子清谿洪进亦“多为偈颂”,龙济绍修更“着偈颂六十余首及诸铭、论、群经要略等,并行于世”。可见桂琛对于弟子的影响了。

前面我们说过,桂琛师从玄沙师备,颇继承了师备的密教风格。这种密教传承究竟是什么呢?《景德录》本传收录了桂琛相当丰富的机缘语句,颇可借之一窥桂琛的思想倾向。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知道,桂琛主要师承的是玄沙“唯识无境”学说,同时又坚持了“灵性金刚秘密”为不变的实体。如,《景德录》桂琛本传载:师上堂曰:“宗门玄妙,为当只恁么也?更别有奇特?若别有奇特,汝且举个什么?若无去,不可将三个字便当却宗乘也!何者三个字?谓‘宗教乘’也。汝才道着宗乘,便是宗乘。道着教乘,便是教乘。禅德佛法宗乘,元来由汝口里安立名字,作取说取便是也。斯须向遮里说平说实,说圆说常。禅德!汝唤什么作平实?把什么作圆常?傍家行脚理须甄别,莫相埋没。得些声色名字贮在心头,道我会解善能拣辨。汝且会个什么?拣个什么?记持得底是名字,拣辨得底是声色。若不是声色名字,汝又作么生记持拣辨?风吹松树也是声,虾蟆老鸦也是声。何不那里听取拣择去?若那里有个意度模样,只如老师口里,又有多少意度与上坐?莫错!即今声色地,为当相及不相及。若相及,即汝灵性金刚秘密,应有坏灭去也。何以如此?为声贯破汝耳,色穿破汝眼。缘即塞却汝幻妄,走杀汝声色体,尔不容也。若不相及,又什么处得声色来?会么?相及不相及,试裁辨看。

“灵性”,即空寂灵明之性,就是“真性”,宇宙万物变化的本体。⑸

当然,除了思想内涵之外,桂琛还承袭了禅门独特的教学风格,并有所发展。如下三例即是:

问:“如何是罗汉家风?”师曰:“不向尔道。”曰:“为什么不道?”师曰:“是我家风。”

问:“如何是罗汉家风?”师曰:“表里看取。”

师玩月乃曰:“云动有雨去。”有僧曰:“不是云动是风动。”师曰:“我道云亦不动,风亦不动。”僧曰:“和尚适来又道云动。”师曰:“阿谁罪过。”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