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佛教简介

居士一词来自于中国古书上常记载之文人学去朝庭命官退隐后深居简出,甚至归隐家园,所谓隐居之士,简称「居士」,中国佛教当翻译梵文佛经时把梵文之Kalapati一词译成中文时也冠居士做为何Kalapati之译文,自此中国佛教便把在家学佛者,誉为佛教居士之来源。慧远大师在「维摩经疏」书中说,居士有二种,(一)广积资财,居财之去,(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故称在家学佛者为「居去」。然「居士佛教」一词是指清朝末年有一批学者为振兴佛教,把哀微的佛教从危境中拯救回生,以高雅之学风提倡佛学,促使当时士大夫阶层、文人雅士竟相研佛理,佛理,盛兴刻经流通,弘扬佛法,捐资办学,培育佛教之僧侣人材,并在高等学府宣讲佛学,介绍佛教哲理,这是清末居士掀起佛学的新浪潮。此后,佛教居士众开始直接参与佛教的推动工作,讲学说法、刻经流通,开办佛学院,是推动佛教运动的部份努力,这便形成了「居士佛教」的因缘。∵居士佛教的提倡∵自从杨仁山居士鑒于清末佛教衰微,佛法已达灭迹的地步,痛心疾首,而把宝贵的中年时光捐出,为振兴佛教、光扬佛法而默默耕耘,除了在南京设立「南京刻经处」大量印刷经书,广为流传外,开设佛学研究会,据说这研究会是中国自古而今由居去创设的第一所组织,此组织除了集合当代的文人学去,社会有名望之人去研讨振兴佛教大业,开堂讲演佛法,设立佛学堂、研究佛法会,使佛教由死亡边缘回返人间社会,大奋人心,佛教因而兴盛一时,奠下了近代佛教发展的基础。清末之后民初时期中国各地居士们争先恐后地组织念佛会、佛学研究会、佛教慈善社、莲社等等不一而终,居士林组织也因时机成热而产生,这种种因缘无论宜接或间接都无法脱离杨居士对近代「居士佛教」的启发作用,美国哈佛大学东南亚研究完中心主任豪威教授说,「杨文会先生,是中国佛教复兴之父o」杨仁山居士对复兴佛教有卓越成果,他对佛教的爱护和热诚是无法以笔墨来形容,尤其对清末以后佛教的光大,居去佛教的开拓是有目共赌的,甚至因为他的信佛学佛的执着影响了当时文化艺术界、官宦、文人学士都投向佛学,研究佛法,佛教一时兴盛影响深远。事实上,居士学佛自从东汉以来代代均有人材倍出,佛学学习之盛,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文风,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格局,不过杨居士之前之居士佛教是间断的,没有一贯性的,也缺乏组织性,均以个人的嗜好或个人的信仰而从事佛学研究。杨居士之从事佛教事业是有组织性、有计划性、有长远性的安排,从基本上着手,建立人材资源宝库,以教育入门,建设佛教文化事业,以教育稳定佛教的基础,主张全国寺院自费兴办学校,提高僧众的知识水準。清朝末年与杨居士同期学佛者,计有林则徐、彭升、罗有高、汪缙、龚自强、魏源,除此外尚有玉梅叔、魏刚己、赵忠尚、刘开生、张甫斋、曹镜初、许云虚等与杨居士共创刻经处。杨居士之后,则有章太炎、梁启超、梅光梅、夏曾佑、郑学川、徐蔚如、曹镜初投入佛学的研究,发挥居士对佛教发展的功能,对后期的佛教影响起了极大的作用。光宣年间,江南地区居士佛教已逐渐形成,实以杨仁山为中心人物,与杨居士共同研究佛学的一批早期的朋友是王梅叔、魏刚己、赵惠甫、刘开生、张浦斋、曹镜初、许云虚等,他们也是最协助杨居士创立金陵刻经处的人,但唯杨居士始终其事。祗恆精舍开创于光绪三十四年是佛教界第一所现代学院,是佛教近代史土一件大事,当时尚有陈三立、沈曾植、夏曾佑、月霞法师也协助杨居士办学。尤其是月霞法师对杨居士祟信有加,他对杨居去顶礼并宣称杨居士是菩萨在世。∵办学兴教是杨居士振兴佛教的基本理论∵祗恆精舍开学时,学生共十多位,现可查到者计有,出家众是释仁山、释惠敏、释开悟、释智光、释观同、释栖云、择了悟、择善亮,还有近代佛教大师太虚大师,在家星裥槊鳎嗾呶匏槌觥T陟髳a精舍担任教职者,杨仁山居去自己担任讲授佛学(讲授楞严经),教授国文者是保庆名士,李晓暾,教授英文者是革命诗僧,苏曼殊,学监是天台名宿,缔閑法师,这数位师资是当时佛教名士也是大学士。杨居士的入门弟子计有,欧阳竟无、梅光义、桂伯华、李证刚、黎端甫、李谵缘、谭嗣同、章太炎、孙少候、梅撷芸、剻若木等人。杨居士众弟子中最为注目的是清末才子及革命家,、谭嗣同,谭居士在鼓吹革命之余,投身杨居士座下学佛研究佛法,后随康有为提倡变法维新运动,戊戌维新政变失败而壮烈牺牲,谭居士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佛家思想自我牺牲而唤起世人对挽救祖国民族大业的醒觉。梁启超形容谭嗣同的牺牲是「革命烈士」第一个牺牲的烈士。他被处决前有一封信给杨文会居士,便是表现他对学佛之诚,对杨居士鞠躬尽卒之敬仰。谭致杨之信抄录如下..「仁翁大人函文﹒﹒金陆听法,明月中庭,此心有得,不胜感念。梁卓如言﹒﹒「佛门止有世间出世间一一法。出世间者,当伏处深山,还水搬柴,终日止食一粒米,以苦其身,修成善果,再来投胎入世,以普度众生。若不能忍此苦,便当修世间法,五伦五常,无一不要做到极处﹒,不问如何极繁极琐极困苦之事,皆当为之,不使有顷刻安逸o一一者之间,便无立足之地,有之,即地狱也。」此盖得于其师康长素者也o嗣同深眛斯义,于世间出世间两无所处。苟有所悟,其惟地藏乎?「一王发愿..早成佛道,当度是辈,令使无余﹒,一王发愿﹒﹒若不先度罪苦。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