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三十二集)∵∵1984/12∵∵

***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01-03-032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四十面第四行:

∵∵◎【四、广显持名所被】

∵∵序【此则理之一心,全归上智,亦复通乎事相,曲为钝根。】

∵∵这一科是第二大段「别赞」,有四个中段,这是末后一段,说出持名念佛所包括的根性。净土法门里面常说「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这一段主要是为我们说出这个事理。前面我们曾经读过,念佛功夫有三种不同,也就是有三种不同的成就:理一心,这是最高的成就,所谓是上品上生,生实报庄严土,与《华严经》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无二无别;其次是事一心不乱,生凡圣同居土,相当于二乘权教菩萨;再次一等就是功夫成片,生凡圣同居土,这里面也有三辈九品。这是这个法门的殊胜,其殊胜还不止于此,最特别的是凡圣同居土的众生,居然也有实报土、寂光土的那种享受,这是真正不可思议。你要问:究竟是什么道理?什么因缘?莲池大师在这部《疏钞》里面会给我们详细的说明。

∵∵演【此则理之一心者,以一心念佛有事有理,上文所指乃理一心也。】

∵∵『上文』就是前面一段所讲的,完全是讲『理一心』的境界。学佛,诸位要晓得,这是一定要记住的,学佛简单的讲就是学「会用心」,佛菩萨他用真心,凡夫是用妄心,用妄心就是不会用心。不会用心才叫凡夫,才叫众生;会用心的人,就叫佛、菩萨。其实佛菩萨跟凡夫众生没有两样,无二无别!这个会用心不是个容易事情。

∵∵首先要认识心,我们现在不认识,迷失了心性。你要是不相信这个话,你看看《楞严经》,一天到晚口里头讲的,我们有个心,佛问阿难:「心在哪里?」真心、妄心且不谈,先问问你心在哪里?这一下把阿难***给问倒,到处找也找不到,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阿难居然想了七处,七处皆不是。我们没阿难那么聪明,恐怕还想不到七处。所以首先要认得心,然后再修心,修心之后才会用心,整个佛法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古大德常讲,「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这是讲认识心,为什么这个人认识心就大地无寸土?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心是真如本性,土是相。心好比是金,土好比是器,如果你认识金,器器皆金,全体是金,你这心目当中就没有器了,意思是在此地。

∵∵先要认识,而后自己要修,从哪里修起?从真心的理体修起。真心的本体是什么?本体就是菩提心里面的「直心」,也是《观无量寿佛经》所讲的「至诚心」,真诚到了极处。说到诚心,我们自己都觉得:我的心很诚。其实你的心早已迷惑,你没有诚心。诚这个字怎么讲法?曾国藩在《求阙斋笔记》里面,给诚下了定义,「一念不生谓之诚」。我们一天到晚打妄想,一天到晚起心动念,哪有诚心!诚心是真心,真心里头当然没有妄念;有了妄念,这个心就不诚。有了妄念,诚心就变成妄心;诚心里面不生妄念,妄心里面当然起妄念。所以,心就变成了妄心,也就是从真如本性一变而为阿赖耶,再变为末那,三变为前六识,唯识里面所讲的「三能变」,这是从真起妄,是这么个道理。

∵∵首先要我们认识真心,认识之后再修心。心要怎么修?要在境界里面去锻炼,历事炼心。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乃至意知法,在这里头去炼,炼清净。就像《金刚经》上释迦牟尼佛给须菩提***的教导,其实他教须菩提就是教我们,炼什么?炼「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炼这个。不取于相就是不着相,不动心、不起念,这就是修心,这是修自己的清净心,也是自己的真实受用。

∵∵自己心地清净了,这才能够利益众生,利益众生就是大悲心,要帮助众生,成就一切众生。如果自心不清净,你要是学那些大菩萨去普度一切众生,往往是众生没度了,自己也被拖下水去了。这个我们见到太多了,自己在境界里面把持不住。所以修学一定是有层次、有顺序。到了地上菩萨,这才真正会用心,成就无上菩提。理一心不乱,从别教来说,都是地上菩萨的境界。

∵∵演【全归上智者。】

∵∵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到。

∵∵演【以理一心,无方所,无形相,不可凑泊,无容拟议,非宿具般若灵根,单刀直入者,鲜能悟入。】

∵∵这是高层的境界,真正到一心了,当然没有方所。『方所』就是界限,就是彼此之分,像《金刚经》里面所讲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就是方所。四相没有了,这个四相不是说外面境界上的四相没有了,境界还是有!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是佛,也有他的学生,学生当中有菩萨僧、声闻僧,也有一般四众弟子,怎么会没有?心里头不执着、不分别,完全用清净心、平等心来待人接物,『无方所,无形相』是指这些事情。

∵∵方所、形相是世间法,无方所、无形相是出世间法相,出世间跟世间不二,所谓即世间而出世间,要懂这个道理,也就是所谓佛法不坏世间法。你自己清净心,无方所、无形相,这是佛法;世间确实有方所、有形相,不坏!不坏世间法。所以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世间法是缘,随顺,不变是什么?自己心地清净一尘不染,绝无分别执着。自己决定没有分别执着,什么都可以,天堂、地狱、佛境、魔境都可以,事事无碍,这是见性菩萨的境界。像《华严经》里面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什么人?法身大士,统统是理一心不乱的。

∵∵我们现前有很多事情还是要分别执着,为什么?不是为我自己,是为一切众生。我们护法是护持正法,对自己正法的护持是没有任何界限,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是护持自己的正法。护持众生正法,众生接触外面境界往往先入为主,如果接受一些邪法,他把这邪当真的,以后遇到正法,他认为正法跟他以前所接触的不一样,他排斥,这是断众生法身慧命!所以为了护持一切众生,尤其护持一切初学,不得不分别执着,这个分别执着就是大慈大悲,是为一切众生作择法眼。

∵∵我们讲堂是公开的,任何人我们都欢迎他到这里来讲经,可是他一定要讲《弥陀经》、要讲净土法门,纵然讲其他的经论,一定要指归净土,为什么?我们大家都学净土。如果来了一个佛弟子,是正法,不错!他是来讲禅的,劝大家都学禅,不要学净土,那也是佛法,到我们这道场来把我们的心都搞乱,把我们的法都破坏了。他虽然是正法、是佛法,值得赞扬,但是我们修行的方法不一样,门径不相同,那就请你到别的地方去讲,不能到这里来讲。如果我们这个地方念佛人都念到理一心不乱,我欢迎你来讲,那不怕了,为什么?我们个个都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那行!没问题。禅教密律净统统可以听,甚至于讲基督教、天主教都能听,对我只有利益没有害处,那是要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才行!真正听了之后不动心,听的了了分明是增长智慧,如如不动是增长你的一心不乱,有这个本事可以;没有这个本事,一听心就动摇、一听就生烦恼,这还是不听的好!所以这个道场为什么哪些人来讲欢迎,哪些人来讲不欢迎?有它道理在。

∵∵台中李老师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他那个地方是专修净土的道场,他不请外面法师去讲经,为什么?就是跟他在一起修行接触佛法的,绝大多数都是初学的人,他是好不容易教大家信了净土,教大家念了佛。如果请高僧大德去讲几天道理,这心都动摇了,莫知所云了。他这一番辛苦岂不是白费?这决不是谤法,这是门庭施设不相同,就好像你们在学校读书,老师都是一流的,学习的科系不相同!我这个地方是中文系,研究中国文学,他那边是另外一个科系,数学系,与我们这里完全不相同。请数学系博士到文学系讲数学,学生听了迷迷糊糊,一窍不通,不是说老师不好,不是说法不正。所以,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佛经称之为契经,就是上契佛所证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要适合众生的程度,适合他的需要,适合他的法门,对他真正有帮助,这叫佛法。所以这个对上智来说,那是无往而不利,他可以没有界限。《华严经》五十三参显示这个例子,摆给我们看的,我们明了,我们能够信得过。

∵∵最近我们在《华严经》读到一段经文,那就是大声王佛当年在世的时候,他有一位护法是一个转轮圣王,佛灭度之后不久,这个世间就呈现一个衰乱之相。这种现象很像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佛门里面出家人那种败坏的形象,邪知邪见,再加上邪恶的行为,把佛法形象全破坏了,众生当然劫难也就现前,五浊恶世,浊恶之相现前了。这位转轮圣王非常慈悲,他看到佛法的衰灭,自己很难过,所以他就发心舍王位出家,出家的目的就是要护持正法,而护持正法里面最重要的,当然他是要讲经说法。经上说,他把这些众生种种恶相都给我们说出来,说出来之后非常之感叹,自己这个身体升到虚空,有七贝多罗树这么高,这是示现神通。我们读经读到这个,佛从地面上升到空中,这什么意思?你要是这样去看佛经,这是依文解义,三世佛都喊冤枉。升空是什么意思?不染地面,地面是尘土,这个意思就是心地清净。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就叫做升空。七贝多罗树,七是个圆满的数字,就是五欲六尘、世出世间法样样都不染,表这个意思。唯有一尘不染来弘扬正法,人家才相信,才能接受。今天佛法之衰,佛法之败,虽然有弘法的人,但是他染污,换句话说,这个弘法的法师决没有离开地面,跟大家没有两样,还是被五欲六尘染污了。

∵∵我们看古来这些高僧大德,他所以令人敬仰,就是他不染。虚云老和尚、印光大师,一尘不染。台中李炳南老师也一尘不染,学生供养他的钱,他都拿出来做慈善事业,拿出来弘法利生。他自己待遇也不薄,他是奉祀官府的秘书长,简任官的待遇,在学校里面他是教授的身分,也兼了不少课。他自己,我那个时候跟他在一块的时候,他一个月的生活费用六十块,过最清苦的生活,一天吃一餐,一餐两块钱,他没有享受,一生都是这个样子的。你去看他穿的那一套中山装,大概穿了五十年,他没有添一件新衣服,不必要!我衣服没破没坏,还能穿!人家看到他的衣服很旧,送他新衣服,他收了,过两天他送给别人。过最简单的生活,最清苦的生活,你们到台中去看,他住的那个小房子才十几坪。所以他说的话,大家才能相信、才肯听。如果他要名又要利,什么都要,诸位想想,谁去听他的?必须有这样的人,肯舍五欲六尘之人来续佛慧命,佛法才能够久住世间。

∵∵这位国王比丘很了不起,他连转轮圣王的王位都能舍掉,出家,去过出家人的生活,三衣一钵,教化众生,所以大声王佛的佛法,在末法时期又逐渐兴盛起来了。由此可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释迦牟尼佛的佛法,到今天也可以说衰到极处,将来会不会有复兴的时候?决定有复兴的时候,为什么?只要有这样的人,有二、三个,佛法就复兴了。当年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建立佛法,他自己一个再加上五比丘,六个人创教!如果在现在这个时代,有真正六个人能够把世出世间名闻利养舍得干干净净,一定能够兴教,将释迦牟尼佛的佛法重新再建立在世间。

∵∵所以要舍,要舍得干干净净,这是上智。真能舍尽,在一切环境里面都没有障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上智。上智是不是有些特殊的人呢?不是的,人人都是上智。你现在这个上智是被五欲六尘染污了,把上智变成下智、变成无知,是被无明烦恼、五欲六尘缠缚了。所以佛法常常跟你讲要解脱,把这些缠缚解开,把这些烦恼摆脱,恢复你的上智。

∵∵理一心,也是从功夫成片、事一心逐渐修成的。成佛一定要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能成佛,理一心才是分证佛。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讲,要不是多生多世修得的『般若灵根』,就是般若智慧,『单刀直入』,那很少能悟入的。我们听了这几句话有什感想?是不是想到这个,这不行,这个大概我没分!你要是有这种念头,那你错了。如果你今天读到这部《疏钞》,你能参与这个法会,你就是多生多劫具足了般若灵根,否则的话,这种殊胜的因缘你遇不到。单刀直入是什么?这一句佛号念到底就是单刀直入。一心称念,不间断、不怀疑,这是真正单刀直入。直念下去,不问一心不一心,不问三昧不三昧,什么妄念都没有,只是一心念下去,到时候一心自然现前,这就是悟入。

∵∵世出世间的学问都贵专一,就怕分心。古大德常常教人,实际上连释迦牟尼佛也不例外,他讲的经那么多,他不是为一个人讲的。你们去看看一切经的当机者,不是一个人!来请法的人,他提出问题,当然他有困难、有疑惑,佛给他一说,他就大彻大悟,他就能悟入,就能证果。他的开悟、他的证果是从一个法门得到的,是从一种方法而成就的,不是许多法门、许多方法成就的,没有!这桩事情,在《四十华严》里面我们看得很清楚,五十三位善知识,他们都说自己得的是一个法门,一个解脱门。这就是证明,他之所以能得理一心不乱,能成无上道,是一门深入。我们今天最大的困惑,就是把门路搞多了,一看这个不错,那个也很好!都想学,都想修,结果怎么样?不得其门而入。门太多了,好像我们有个讲堂,四面八方有十几个门,这个门也不错,那个门也很好,想从几个门同时进来,结果怎样?还是待在门外,进不来!凡是不得其门而入的,统统犯了这个毛病。

∵∵再看中国的古大德,诸位看《高僧传》、《居士传》,或者看语录,你们要特别留意一桩事情,注意他怎么入门的,怎么开悟的。虽然过去他学了很多,拉拉杂杂的,到最后必定统统舍弃,学一门,他才能入得了门。他要不把所学的,所见、所闻、所修的统统放下,他决定不能入门。这种现象,是在我们中国古大德,无论是出家、在家,我们所看到的。你要是看出这个门道,那就有受用,自己才真正恍然大悟,原来入道要一门深入,这才真正发现成佛之道,发现开悟的门径。

∵∵我们这个讲堂也讲其他的经论,为什么?接引初机。因为初机的人,他心不定,还不懂什么叫一门,他还没这个念头,讲一些拉拉杂杂的,他听了欢喜,这个不错、那个很好,接引他来的。到机缘成熟,你是不是想真正悟入?是不是想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你想真的悟入,真的受用,那好,一切拉杂东西统统舍掉,专修一门。所以我自己这个经,为了帮助大家对佛法的研修,我在录影室打算讲几部经,在道场里面专讲一部《弥陀经》,其他的不讲。经论很多,希望大家发心一个人弘扬一种,个个人都第一,没有第二,也不要嫉妒,也不要相争,法门平等,无有高下。经的确是要从一门深入,搞多了决定没有好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