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犹如自己是一个小学的程度,要找一个大学教授来指导。也不可能说我们自己有那种条件;第二个,真正有的话,你这个课也可能听不懂,实际的指导的作用也发挥不出来。因为我们有什么问题会感得善知识,对我们问题解决。本身我们问题很粗重、问题就很大,他要对这个问题只能讲一些比较简单有用的。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修行的功夫不断在长进,内心的状态不断在改变,内心越来越微细、越来越清明、越来越细腻、越来越敏感,智慧慈悲越来越强,资粮越来越具足,自然而然,我们就能够感得更好更高的善知识对我们的指导。这是肯定的。佛法都是讲因缘,讲因果。近代净土宗的高僧印光大师讲:“世出世间之事,不出因果二字。”世间因果,出世间因果,都是因果,佛法整个都是谈因果,有因必有果。有因的时候,才能够同外在的缘去结合。如果没有因,光有缘,产生不了果。有因,就会感得果,缘也具足。我们学佛法的人,我们有这种希求心,对法有种希求,就能够感到外在的善知识、同行善友的缘。换一个角度来讲,其他的同行善友,更具量的善知识,在弘法的过程当中也能够不断不断地来凝聚相应的人。这样子的话,就是人跟法就相应,这一点相应,更是在自己学修过程当中更加具体的、更加切身的一种引导,而不是说我们在理论上面一个很高深的一种研究和探讨。这样的话是另外一个范畴、领域,那么这个范畴、领域,仅仅是对教理的了解而已,不是真正在信仰方面培养,在人的行持方面指导,在经验方面的传递。那么在经验方面的传递,必须要有实际的经验,必须要有实际的境界。也就是真正的过来人,因为过来人才知道这个路往哪里走,这个路会通到什么地方,什么因会感什么果,什么因还需要什么缘,才能够更清楚。就比如说,一个人掉到水里头去,紧紧抓住一根稻草,也是不会有救的。我们掉到河里头抱着石头,一样也是不能得救。因为你这个石头也好,草也好,依然还在水里。那我们如何才能够上岸呢?如何才能够真正得救呢?要靠船,我们要爬到船上面去,才有办法得救,我们需要别人对我们的拯救,我们不会游泳、溺水,其他人会游泳,就能够把我们救到岸边去。

这个比喻怎么讲呢?就是我们去寻找,去解决问题的时候,如果没有具体的人对我们的帮助、引导和作用,我们似乎已经找到了佛法,拥有了佛法,但是在发生问题的时候,这些佛法就不起作用了,起烦恼的时候,佛法就不起作用了。如果我们是同行善友,大家一起修学用功的时候,那么你的因缘,同大家比较好,有问题的时候,就能够得到帮助,大家都能够劝勉你,指导你,就不会被水淹死了,不会出大错。由此可见,同行善友、善知识对我们修行佛法的重要性。修行佛法如果比较上路的话,内在里边的那种宁静、安祥、自在、和谐、快乐,常常都会拥有的。他所散发出来这样的一些氛围和气息,又能够影响和感染第二个人、周边的人,以及同我们相关的人。这样的话,我们不断地也会受到熏陶,也会得到佛法的利益跟快乐。慢慢,我们自己内心,也就越来越宁静,越来越祥和,越来越健康,积极向上。所以佛法不是向外求。向外求都是不对的,向外攀缘都是不对的。

如果老认为说,这个问题是别人,也是不对的;如果我们内在里边有情绪,都是不对的;内在里边有情结,那更是不对的。内在里面对人对事有一种非常固定的一种看法,就是一种执着,你有了这个看法以后你怎么办?你怎么来化解自己内在里边的这种看法?因为外在的境界也在变,这个人今天这样子,明天也不等于这样子。那我们对一个人的看法,有可能把他看得很好很好,非常的完满,也可能把他看得很差很差,非常的糟糕。那么他今天好,今天这件事做得好,仅仅代表这一件事,那么还有很多很多的事你不了解,也可能好,也可能不好;反过来说,另外一个不好的人,也可能你看到了他不好的一件事情,但是他有好多好的事情你没有看到,把它忽略掉了。这样的话我们很容易对于某一个人,因为某一件事情就给他判断为他是好人,或者说是坏人,这个本身是不对的。所有的人都是众生,好跟坏,就是善跟恶。因为你造了善业,你看的这个果报就好;他造了恶业,你看到的果报就不好。所以外在的行为结果都是业感。那他为什么会造善恶呢,就是内心跟佛法相应不相应。内心跟佛法相应,他所有的业就是清净,结果就是清净。如果跟无明烦恼相应,他造作的业就是染污,结果也就是染污。对方染污的时候,业不清净的时候,正是需要我们去解决的时候,我们去帮助的时候,我们去引导的时候,我们去着力的时候,我们去用法的时候。所以我们修学佛法,不仅仅说我们一定要有很多很好很好的境界,如果遇到一些不好的境界,我们就觉得这个佛法是不是不灵验啊?我们学了这么久,怎么还会看到、遇到这些事情呢?这些看不惯、看不顺的事情呢?所有的这些都是我们内心的问题。我们修行,要往上走一个层次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学校里面上学,一年级到二年级,你要经过一年的努力,才能够升一个级。在佛法里边,你要升一个级,是更加不容易。它是内心里边一个实际的功夫,不等于说你学了一年,你就升了一级,不是那么一回事。如果没有真正去发心,去用功,去努力,有可能你会留级,也有可能你学十年,还是一年级。因为世间上面的所有的一切事情,它在本质上面,如果根据佛法的标准来判断的话,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善。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佛法里边所谈到的善,善恶这个善,它就是要让我们对终极目标建立信心。那么世间上面很多的善,它其实只是一种外在的、有局限性的、局部的,并且是受很多条件因素左右、影响。也就是这种行为,或者说行为的结果,它是根据环境、条件来决定的。一旦这些条件、环境离开了、缺乏了,就不是一件好的事情、善的行为。那么,世间的善,因为都是相对的,所以不是究竟的。可能对某些人来讲,是善的,但是对另外一部分人来讲,有可能就变成恶的。那么,佛法对善恶的概念,就不是这样子界定的:善恶是跟自己的苦跟乐联系在一起,跟自己内心自在不自在联系在一起,内心安乐不安乐联系在一起。大家在社会上面做了很多很多的好事。最后常常听到不少人说,好人没有好报。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如果根据佛法来讲,好人肯定有好报。那根据世间法来讲,好人就不一定有好报,为什么呢?因为你世间上面的善,它是有漏善。所谓有漏善,它对某一部分人有好,对某一部分人不一定说有好、有好处,所以就是好人不一定就有好报。但如果根据佛法来讲,好人就有好报,因为佛法是从你自己的起心动念来下手;那世间上面是根据你行为的结果来判断。行为的结果来判断,它不一定就那么公平,那么公正。它有时候是公平的,有时候也不公平。那么当不公平的时候,不公正的时候,你就觉得,你自己种种单位、社会里边,对自己不公,这常常会发生,因为你公平跟公正在世俗社会上,绝对是相对的,而不是一个绝对的。相对公正,相对公平。更何况,我们去帮助别人,我们做好人做好事,本身就不能求回报,不能带有条件。

如果我们去做一件好事,还要带有条件,我们求要有回报,那算什么好事呢?因为我们的动机不纯正,我们附加很多的条件进去,并且都是在世间有漏善、有局限的善里边打转、打滚。这样的话,自己虽然也做了很多的好事情,而往往结果自己不是很满意。而佛法就不完全如此,佛法告诉我们,所有的一切是从内心开始,去追求人生究竟的目标、圆满的善法。当一个人能够体验到世间的种种成就、名誉、地位、财富、魅力,所有的这一切不是作为自己生存的目标,不足以引起自己的兴趣的时候,我们真正对佛法的信心,才能够培养起来。如果我们一个方面对世间人所认为种种的成就,非常地有兴趣,非常地执着,一方面说我们对佛法很有信心,一方面又说我们要把它结合起来,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是我们要把世间的成就作为追逐的目标,又要把佛法的成就作为追求的目标,又要把佛法和世间法结合起来,也就是说,你想在世间有成就,佛法上也有成就,这怎么有可能呢?如果有可能的话,那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出家?你说一边当国王,一边成佛,那不更好?那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你要成佛,是不能当国王,你当国王,就很难的。当国王,你要去理政,要管理国家。他要管理国家,管理社会,管理你的企业,有他一套管理的办法。看这个成佛,从内心解决问题不一样。你要去理事,要来做事,要去处理问题,它是根据外在的一些实际的一些状况去处理,不能从内心,是很难的。也就是说,你要从内心的境界跟外在的境界,把它圆满统一起来,就非常不容易的。那么尤其你在世俗社会,有一官半职,有职务,你要根据职务来处理这事情,而不是根据你本人来处理这事情,那么这个职务本身又会受到很多职务的影响、左右。很多情况下都是无能为力的,不是说你想怎么办就怎么办的。那么为什么我们学佛法必须要放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这里。当然如果我们学了佛法以后,内心中有佛法,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就会有帮助,也能够指导。但是这种指导是有限的,绝对是有限的,不可能说你能够做到圆满。你看古来祖师大德们,要真正去在佛法上面用功,都必须要全身心的、全过程的、完整的,才是一个办法?我们如果对世间的种种成就没有真正的兴趣,或者说兴趣越来越淡,不把它作为自己生存追求的目标的时候,我们生命的层次才能够引向更深的生命的层次。我们生命的层次的深处有着一个更高的渴求,也就是需要一种精神上的价值和意义。一个人没有钱的时候,他可能想拥有钱、拥有财富,到一定的时候,他可能成为大的企业家,亿万富翁。那么财富对他来讲就不是很重要,他需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价值和意义,他去做的善事,更能够体现出一种精神。那我们一个人如果要等到说自己要有很多很多的财富,而且自己有很高很高的地位,那个时候才去追求精神上的价值和意义,显然是来不及了。因为世间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在一生当中会有那么多的物质的累积。更何况他今生今世当了大企业家,当了大老板,不是因为今生的福报,是因为前生的福报累积下来。因为他过去造了善的业,所以今生今世才有这么大的福。因为同样大家都是人,都是在一个社会当中出生长大,为什么有些当国王,有些当乞丐,有些亿万富翁,有些身无分文?这都跟人的福报,跟人的业有关系的,而不是说我们这一辈子去努力就能够得到的。我们这辈子的努力仅仅是一个缘分而已,一个次要的条件而已,而不是主要的条件。

我们要把主要的精力、主要的时间用在种正因、种成佛之因,要在这方面去思索、去努力、去造作。所以我们对自己周围这些人,与这些人的所作所为的一种价值认识,非常重要的。当我们认识到,自己周围的人行为是如此的相同,如此的美妙,如此的清净、庄严的时候,我们对佛法的体会也就比较深。因为你内心是一个什么境界,你对外在就会跟什么境界去相应。内心是清净的,对清净的境界我们就非常容易相应。我们内心如果是比较不清净的,我们就容易与不清净的境界去相应,就不容易与清净的境界相应。当我们不容易同三宝、同佛法、同同行善友相应的时候,就说明我们内心还有烦恼,内心还有污浊的地方。我们相应不相应,自己会非常清楚。相应那么就是佛法,不相应就是世间法。所以我们常常都要强调,自己所作所为要跟佛法相应,每做一件事情都要强调我们自己的发心,要把动机安立在菩提心这个点上。为什么这么强调呢?就怕偏离,偏离到做事的这个事情上,忽视了我们内心的把握。在寺庙里边,办法会也好,大家交流也好,做事情也好,常常说做事情的目的不是为了要做事情,做事情的目的要我们积资粮,做事情的目的也是在实践法,法在自己的身心的落实体现,做事情的过程在凝聚共业。那么世间上做事情,它的目的为了要成就。成就什么呢?就是我刚才所谈到的名誉、财富、地位,事业上面的成功以及自己在家庭社会上所肩负的种种责任,这是世俗社会人做事情的目的。那么这些的目的不是究竟的目的,仅仅是世间的目的,顶多只是让我们自己能够有更好一点的工具条件而已。也就是这些所谓的世俗社会的种种成就,仅仅是一个诱饵而已。这个诱饵你如果不很好地对待,就会被钩住,就会毁了自己,也会非常的可怕。一个人在世间生活、工作、存在,每个人都想要长期存在下去,甚至要无限存在下去,生命无限。没有人想说自己不想存在,自己不想活了。好死不如赖活,活着总比死了要好。如果都不想活了,那证明他实在是太苦太苦,没办法,苦不可言。那最起码没有人会很高兴,无缘无故去接受并采取自我灭亡这样一个选择和道路。不会说无缘无故的,除非说自己已经走到灭亡了,走到一种自我毁灭的一个道路,最后已经是无药可治。不会说他会故意去选择这种路,去选择自己走向自我毁灭。不会!没有人会这么做的。

(待续)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