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项族是羌族的一个分支,他们最初生活在今青海和四川的西北部,过着游牧和狩猎的生活。到了北宋初年,党项族已经逐渐迁移到了河套地区,并伸向甘肃的河西走廊。1038年,他们的首领李元昊以兴庆(今宁夏银川市)为首都,建立了“大夏”地方政权。李元昊自称皇帝,他通过兼并战争,控制了今甘肃、宁夏、青海和陕西、内蒙古的一部分,历史上称这个国家为“西夏”,与辽、金先后成为与北宋“三足鼎立”的政权。直到1227年,西夏国最终被蒙古族消灭了。在这建国的190年时间里,西夏为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数目是相当惊人的,而佛教的石窟寺艺术就是其中灿烂的一页。党项族的历代皇帝都是崇奉佛教的,在他们的提倡与扶持之下,西夏国的佛教出现了兴盛状况。我们所了解的西夏石窟艺术,绝大部分集中在河西走廊地区,因为这个地区自古以来就富有开凿石窟的传统,到了西夏,由于缺乏能工巧匠,因此,西夏时期的石窟在相当程度上是对北宋原有艺术的学习摹仿,并且对过去的石窟寺加以保护、装饰和利用。到了中期以后,才逐淅孕成了具有党项民族风格的壁画艺术。穿着党项民族装的世俗供养人也手拿着鲜花,堂而皇之地被画到了庄严佛殿的壁墙之上。武威天梯山、张掖马蹄寺、酒泉文殊山、玉门昌马、安西榆林窟、安西东千佛洞、敦煌莫高窟和西千佛洞,以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五个庙石窟中,都留下了西夏时期开凿或重新装饰的佛教艺术遗迹。
榆林窟水月观音
公元12世纪下半叶,西夏国发生了内乱,当时的皇帝李仁孝一度被迫迁居到了敦煌和安西一带,整日地祈祷佛祖保佑,大造功德。于是,西夏独力开凿的新洞窟,就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位于安西县城南约70公里处的榆林窟,开凿在榆林河东西两岸的峭壁上,共有41所洞窟。第29窟是一所方形平面覆斗形顶的洞窟,它的地面正中设置了一个方形佛坛,坛上有四层圆窟,它的地面正中设置了一个方形佛坛,坛上有四层圆锥塔状的佛座,然后在座上安置佛像。可以看出这也是一个佛坛窟,不过它的坛中央做得更像一座佛塔。位于安西县城东南约70公里处的东千佛洞,开凿在长山子北麓,共有9所洞窟。第2、4、5、6窟是在西夏国晚期开凿成的,它们都是长方形的平面,前部的窟顶呈覆斗形,在正壁的中央位置开龛或者修凿基坛安排主像,在正壁的两侧再沿着左右侧壁向后面凿出环形甬道,这样就形成了很类似龟兹地区那样的中心柱窟。这个埋藏出现这样的窟形是很早的,榆林窟的那所塔形佛坛窟,也可能更多地具有这种环绕礼拜的功能。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