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V.∵如何圆满四念处

佛陀说,圆满安那般那念的人,同样也圆满四念处。这里我仅给出基本的含

义。

上文所提的四组四法中,第一组四法的修习,包含计数和随逐的方法,完全

是构成了身随观念处。入息和出息,作为色身的一部分,称为身。因此《安那般那念经》说道,“我于诸身中,称为身者,即入出息也。”

第二组四法的修习,构成受随观念处。经文说道,“我于诸受中,称为受者,即对入出息之善作意也。”“善”指出需要特别的努力去觉知喜,等等。这里,在持续地把注意力放置于入息和出息的同时,努力去带有智慧地清楚觉知感受,因此第二组四法的修习称为受随观念处。

第三组四法的修习,构成心随观念处。这里,同样地,在持续地把注意力放

置于入息和出息的同时,努力去带有智慧地清楚觉知心。

第四组四法的修习,比如随观无常,是法随观念处。这里,再次地,在持续地把注意力放置于入息和出息的同时,努力去带有智慧地清楚觉知贪、忧等不善心所的舍离。经文说道,“彼断其贪、忧,以意见此,有善观察。”因为专注于入息和出息的同时观照无常等法,它也恰当地称为法随观念处。

XV.∵如何圆满七觉支

现在说明禅修者如何圆满四念处同样也圆满七觉支。既然安那般那念的修习包含了让正念日益稳固和强大,这等于修习念觉支。经文说道,“当禅修者修习安那般那念,正念变得稳固,到达没有失念的时刻,那时就圆满了念觉支。”

禅修者修习安那般那念,培育观智,辨别修习中涉及的各种(名色)法,这就是圆满择法觉支。

精勤于安那般那念的修习,就是圆满精进觉支。

到达“觉知喜”的阶段后,对喜的不断培育就是圆满喜觉支。

修习安那般那念获得喜后,散乱和迟钝等烦扰的状态得到减轻和平静;这种

平静的不断培育就是圆满轻安觉支。

培育出轻安后,定就培育出来;这就是圆满定觉支。

培育出定后,就不再有任何机会让忧虑、担忧从失念的心生起,因此是圆满

舍觉支。

经文详细说明了如何通过圆满四念处来圆满七觉支。

XVI.∵如何圆满明和解脱

关于如何通过安那般那念圆满内观、道智、和果智,佛陀在《安那般那念经》中是这样说的:诸比丘,如何修习七觉支,如何广修习者,而令明与解脱圆满。于此,诸比丘!有比丘由离、由离欲、由灭,向舍遣,以修习念等觉支。修习择法等觉支……乃至……修习精进等觉支……乃至……修习喜等觉支……乃至……修习轻安等觉支……乃至……修习定等觉支……乃至……由离、由离欲、由灭、向于舍遣,修习舍觉支。诸比丘!如是修习七觉支,如是广修者,圆满明与解脱。

离(viveka)、离欲(virāga)、灭(nirodha)、舍遣(vosagga)都是涅槃的别名。vivekanissita∵(离的所依)等词(注1)的意思是,“为在今生到达涅槃而修习”,它也称为viva??anissita,“轮回结束的所依”。如果只是努力去获取利益,就是va??anissita,“生命轮回的所依”。(译注1,upekkhāsambojjha?ga?∵bhāveti∵vivekanissita?∵virāganissita?∵nirodhanissita?∵vossaggapari?āmi?。由离、由离贪、由离灭、向于舍离,修习舍觉支。等经句。)

如果禅修者依照计数的方法、随逐的方法、安住的方法(通过安住的方法可以达到近行定和安止定),圆满四念住和七觉支。但是如果他如此修习时,向往于死后再生为天人或梵天,这七觉支就变成“轮回的所依”。如果他在成就近行定、安止定、和无常随观后,突然停止修习,他就容易倾向于轮回的所依。因此句子“由离、由离贪、由灭、向于舍遣”强调怀有在今生达到轮回结束的目的而努力的必要性,并且在达到近行定和安止定等成就后不能停止不前。“轮回的结束”意味着涅槃。

在佛陀教法期的当今年代,修行者有机会成就涅槃—轮回的结束,因此他们

应当尽最大可能去取得这项成就。他们希望轮回的结束,所以他们必须为明和解脱而努力。为了成就明与解脱,他们必须圆满七觉支。为了圆满七觉支,他们必须圆满四念处。为了圆满四念处,他们必须修习安那般那念。如果安那般那念、四念处、七觉支、明和解脱得以圆满,三十七菩提分同样也得以圆满。这就是《安那般那念经》的浓缩含意。

快速成就明与解脱的方法,无非就是第四组四法所描述的。它说“学随观无

常我将入息和出息,等。”圆满七觉支,就能圆满明和解脱—也即入流者的道和果,禅修者能在今生到达“轮回的结束”—有余涅槃,从而断除有身见、戒禁取、疑三结,从恶行和邪命中解放出来,不会再生于恶趣地(比如,再生为畜生、阿修罗、或地狱)。

XVII.∵如何推进到内观

现在我来简单说明第四组四法的修习。

何时可以推进到内观

依照《安那般那念经》和义注对入出息念说明的修习次序,禅修者只有达到

第四禅后才开始修习第四组四法。如果禅修者严格遵从这个修习次序,那是理想的,但是如果无法遵循这个次序,他可以从第三禅推进到内观。也允许从第二禅推进到内观,或者从初禅,或者从近行定,或者从随逐阶段,或者甚至是从已经去除了心的走神趋势的计数阶段。

两种方法

禅修者可以在专注于入息和出息的同时推进到内观。或者他可以把安那般那

念作为预备修习(注1),然后选取五蕴的任一部分作为观照目标而推进到内观。(译注1,aimwell修正版的用词是“近行定”。)

《安那般那念经》的相关经文是“学随观无常我将入息和出息,等。”,这

个给出的方法是直接地把内观修习和安那般那念结合在一起。这段经文的要点是,禅修者在入息和出息时,必须付出特别的努力去注意入出息的无常本质,清楚觉知那无常本质。

从计数和随逐阶段

这两个阶段的修习只是保持注意力在入息和出息,并带有智慧地觉知它们。

因此,如果禅修者希望从这两个阶段推进到内观,必须基于色法来努力。

从安住阶段

在近行定层次,有两个阶段:受随观和心随观。第二组四法(它说,“觉知

喜…觉知乐”)是受随观的阶段。第三组四法(它说,“觉知心…”)是心随观的阶段。如果禅修者想从受随观的阶段推进到内观,必须基于名法中的受心所来努力。如果想从心随观的阶段推进到内观,必须基于名法中的心法推进内观。如果想从安止定层次推进到内观,可以基于受心所或者心法,或者他所证到禅那的任一禅支来努力。

以色法为所缘的内观

如果计数阶段成就后,不是推进到随逐阶段,而是推进到内观,禅修者就必

须过渡到观照无常,如经文所示“学随观无常我将入息和出息,等。”禅修者在计数阶段所达到的剎那定,应当视为(等同于)近行定。作为普通人,他想修习内观,可能发现不可能一天花二十四小时来努力禅修。因此他必须每天安排三或四个小时,每天按时和有规律地禅修。开始禅修时,首先必须去除心的走神趋势,把正念确立在呼吸上。只有去除了心的走神趋势后,才有能力指示心朝向内观。不能放弃安那般那念,必须保持正念于呼吸,直到获得观智并证得道智和果智。即使证了果,还必须修习安那般那念维持近行定。

五阶段的清净

在内观道上,有五阶段的清净:(i)∵见清净,∵(ii)∵度疑清净,∵(iii)∵道非道智见清净,∵(iv)∵行道智见清净,和∵(v)∵智见清净。[6]

关于色法的见清净

现在我说明关于色法[7]的见清净如何达成。入息和出息中总是存在八种色法元素:地、水、火、风、颜色、香、味、和食素。[8]∵声音产生时,它包含九种元素,新增的一种元素是声。所有这些元素中,基本的元素是地、水、火、风。

地元素的特相是硬。在所有色聚中都存在地元素。在地元素起支配作用的事物中,硬的特相能够触摸或感觉到,但在不起支配作用的事物中比如阳光和月光则不能。不过,地元素的存在能推理得知。比如,如果不存在被凝固的固体(注1),水(注2)怎么能凝固?如果不存在被燃烧的固体,火怎么能燃烧?如果不存在被推动的固体,风怎么能推动?(译注1,指地元素。地大的特相:硬、软、粗、滑、重、轻。注2,BPS英译是水元素,aimwell英译是水。本人取后者。)

在入息和出息这一色蕴中,导致诸色法黏结在一起的是水元素。蕴中的热和冷是由火元素产生。运动是由风元素产生。在入息和出息中,风元素起支配作用。如果禅修者能分别出在入息和出息中这四大元素的存在,然后他就能分别出在整个身体中它们的存在,依照那种分别,如果禅修者能够穿透和觉知到入息和出息中它们的存在,然后他也能穿透和觉知到在整个身体中它们的存在。(译注:水大的特相:流动、黏结。火大的特相:冷、热。风大的特相:支持、推动。)

从究竟真实讲,入息和出息中只存在地、水、火、风这四大元素(及其所造

元素)。只有用智慧之眼穿透并觉知到这些主要元素,才能说禅修者觉知到真实。如果觉知没有穿透得足够远,无法到达这四大元素,只是停留于入息和出息的外形和形状等概念,他就依然是处于有身见的道路上。有身见即如此:“出息开始于肚脐处,结束于鼻尖处。它在开始处生起一次,在结束处坏灭一次,在中间阶段并没有持续的生起和坏灭。入息也类似。”这是凡夫内心根深蒂固的观念。入息和出息是身体的一部分,禅修者必须通过从入息和出息解脱出来,从而从这个根深蒂固的有身见解脱出来。

摆脱有身见的方法是:智慧之眼穿透这四种主要元素并觉知到究竟真实后,入息和出息的外形和形状等概念就消失,每次观照它们,根深蒂固的有身见就消失。禅修者觉知到在究竟层面不存在外形和形状—没有入息和出息。禅修者觉知到只是存在四种主要元素。因此达到见清净。

至于身体的其他部分比如头发、体毛等,也是一样的。一方面,存在外形和

形状的根深蒂固的习惯性观念,比如,“这是头发”,同时另一方面,存在四种主要元素。用智慧去穿透和清楚觉知头发中的四种主要元素,外形和形状的根深蒂固的邪见将消失。你将会觉知到头发在真实层面上并不存在。如此观见它后,关于头发的见清净就达到。对于身体的其他部分比如体毛等,用同样的方式去观照。

关于色法的见清净,到此结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