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觉画像,原载《佛祖道影》

明释德清行书《证道歌》

孟浩然诗集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析括州置温州。为温州得名之始。

唐代温州,***重视兴修水利和农具的改进,农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贞观年间,刺史路应筑堤乐清、平阳,“二邑由是得腴田,除水害”。会昌中,刺史韦庸汇三溪之水,开河十里,兴筑堤塘。手工业和商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郭公山下沿瓯江一带和平阳蒲门(今属苍南)有许多造船工场。温州,是江南著名的产盐区之一。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天宝年间,温州有42814户,人口241694。

五代后梁开平年间,吴越王钱镠子钱元瓘在温州曾增建内城,外固罗城。内城称“子城”,为当时府治所在地。现存谯楼(鼓楼)及其下城门洞即为子城的南城门。

释玄觉(665-713年),永嘉(今鹿城区)人,俗姓戴,字明道。精通天台止观,后谒六祖慧能,一宿而去,时称一宿觉。唐僖宗赐谥为无相大师。其著作后人辑为《永嘉集》。最能代表玄觉本人思想的是他的《劝友人书》,“触目无非道场”,“无我谁住人间”,主张积极入世,具有功利主义性质。

玄觉另有《证道歌》,最为著名,流传甚广。据《祖堂集》记载,玄觉谒曹溪回到温州后,“从此有歌行偈颂,皆是其姊集也”,有后人增加的成分,但主要是玄觉的作品。全歌由63首偈颂组成,多数由四句组成,少数由六句组成,每首偈颂有韵。内容一是说人人生来具有佛性,众生与佛相即不二;二是宣传无念禅法;三是寄修禅于日常生活日用之中。

《证道歌》至北宋时期风靡民间,人人受持,“往往乳儿灶妇亦能钻仰此道,争诵遗章断稿”(释知讷《证道歌注·序》)。至今能看到实物的,西北流播到敦煌,东南扩散到广州。敦煌遗书中摘抄《证道歌》的有六个卷子,其中有被认定为抄写于宋太平兴国五年(980)的《禅门秘要诀》,抄录《证道歌》全诗。广州六榕寺绍圣三年(1096)立有《证道歌碑》,笔者于2011年11月在六榕寺中看到了至今尚存的残碑。据说《证道歌》传入印度,并在印度流行。玄觉受到普遍欢迎,与他主张积极入世和歌行式通俗表达有关。温州佛教的兴盛与平民文化有关,根基是生存压力,为的是“众生之生”,乃“治生即道”也。

***圆觉佛学院院长惠空《永嘉禅法的时代意义》认为永嘉禅法有五个优点,这些优点正足以显出永嘉禅法的时代意义:(一)理路清晰:永嘉禅法的理论操作,自成一套缜密的架构,并能与教理结合,可以清楚地掌握其内涵。(二)次第分明:永嘉禅法对于禅观的入手、转进与成就,都有详细的说明,功夫可以循序渐进。(三)身心轻安:永嘉禅法的“先寂寂后惺惺”,可使四大调顺,心识平和,资益身心。(四)注重智能:永嘉禅法以开发智能为主(惺惺),契合于禅宗的本质,由此法门可以通达于禅宗各家。(五)便易操作:永嘉禅法从“看念头”入手,简单易行,且方便在生活中操作,不受时空限制,行住坐卧皆是道场。(《曹溪禅研究》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唐代有诗人沈佺期、张子容、孟浩然、李皋、顾况、路应、张又新、陈陶、崔道融、吴璋等旅温,并有诗歌留存。

孟浩然(689-740年),应举失利,南游吴越,开元中到温州,据王辉斌教授考证(《孟浩然越剡之旅考实》,载《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开元十四年(726)岁末至温州,在上浦馆遇同乡好友张子容,又到乐清,居张宅过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再次到温州,有诗《宿永嘉江寄山阴崔少府国辅》:“我行穷水国,君使入京华。相去日千里,孤帆天一涯。卧闻海潮至,起视江月斜。借问同舟客,何时到永嘉?”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具有清淡自然的风格,他的创作,影响和促进了宋代温州诗歌“清淡”之风的形成与发展。

顾况于大历六年至九年(771-774年)任温州永嘉监盐官,有诗《永嘉》,文《莽墟赋》《仙游记》《释祀篇》《祭裴尚书文》(《全唐文》卷528至卷530)等。《祭陆端公文》也为顾况大历八年正月朔于永嘉所作。

张又***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任温州刺史。《全唐诗》卷479收入他的诗作,其中有13首是吟咏温州的。《全唐诗补编·续拾》卷27收有张又新《永嘉百咏》补录5首。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