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五)∵∵(第二集)∵∵1999/5/5∵∵香港九龙∵∵档名:12-023-0002

诸位同学,请掀开讲义第一页,倒数第四行,第十一小段看起。

【性离于言,亡言方契。本非心境,思何能知。无思之思,智体澄湛,生诸佛矣。从难思境生于诸佛,故应仿习杜绝思议。】

这一段是教给我们明心见性的方法,当然对于修学非常重要。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最后的目的都是相同的。佛在许多经论里面告诉我们,世出世间法,只有这一法是真实的。可是心性是没有迹象可循,佛告诉我们,不但言语达不到,连思想也想不出来,所以才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是实话。但是佛对于大众的教学,极尽其善巧方便,在不能说的、没有法子说的,佛有善巧方便把它说出来。但是我们要从佛的言说、表态里面去悟入,深深的去体会,才能知道佛所讲的真实义。此地这是清凉大师的几句话,跟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跟我们讲的,听经学教必须知道「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的意思相同。所以『亡言方契』,也就是说离开言说相,与自性就相应。这个话很难讲。好,那真的我们离言说相,我们一句话不说了,是不是就明心见性了?一句话不说就更糊涂了。有言说,有思想,你是邪知邪见;没有思想,没有言说,你是无明。我们凡夫不是落在邪见,就是落在无明里面,什么时候才能见得了性?这个事情,难!实在是为难,所以佛的话是很不好懂。

「亡言方契」,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给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天天讲,那是不是「亡言」?是的。那我们就听不懂了。佛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亡言是什么意思?不执着言说相,不是没有言说相。没有言说相,佛怎么能教众生?怎么能够帮助大家开悟?楞严会上,文殊菩萨为我们大众拣选圆通,菩萨说得好,「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一切诸佛菩萨在娑婆世界教化众生,言说是最好的工具。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没有用文字,天天为大家讲解。几乎是同一个时代,在中国孔老夫子也是不疲不倦的从事于教学工作。孔夫子当年也是用言说,也没有文字记载。《论语》这部书,是孔子过世之后,他的学生就记忆当中记录下来的,这个就是有言说。有言说即无言说,才是此地「亡言」的意思,所以这个意思很深。

下面这两句话说,『本非心境,思何能知』。我们用思惟,我们用想像,如果是心、是境界可以,你能够想得到,但是如果是真心,是本性,你就没有办法,思想也达不到。这是说自性不是心境,这个心就是指念头。自性没有念头,自性不是境界,所以你的思惟想像达不到,言说也达不到。因此,这才教导我们『无思之思,智体澄湛,生诸佛矣』。八正道里面,有一条叫正思惟,正思惟是不是有思惟?没有,但是也不能说无,有无两边都不存在,才叫正思惟。思惟决不是我们用心去想一想,去揣摩,去测度,不是的。佛法取思惟的意思,思惟是明了。有什么事情问到你了,你说我想想,想想就明白了,不想就不明白。思惟是明了的意思,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一切通达明了,那就叫思惟。并不是他通过思惟才通达明了,不需要通过思惟就能够通达明了,这叫「无思之思」。这个思是正思惟,是八正道里面的正思惟。

无思是什么境界?给诸位说,无思是甚深的禅定,无思就是你心里头没有杂念。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真心离念」,所谓离念就是无思,没有一切妄想,没有一切分别,没有一切执着,这个时候叫无思,这就是证甚深的禅定。这种心起用,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的起用,没有不明白的,没有不清楚的,在相上就见性。「智体」,智体就是自性。「澄湛」两个字,是比喻像水一样清净透明的,从水面上能看到水底下,一丝毫污染都没有,叫澄湛;形容我们的清净心,形容真心。诸位要晓得,妄心是混浊的,就是污染的;真心是清净的,澄湛是清净。我们离开一切染污,清净心就现前,这个时候就『生诸佛』。「诸佛」是什么?诸佛是觉。诸佛这两个字在此地,无有一法不觉。「佛」这个字意思是大觉,究竟圆满彻底的觉悟。

末后两句劝我们,劝我们要学习,『从难思境生于诸佛,故应仿习杜绝思议』。这是劝导我们,教导我们,我们要想作佛,要想成佛;作佛就是做一个明白人,成佛是成就我们究竟圆满的大觉,这叫成佛、叫作佛。可是成佛、作佛,是从不可思议境界里面得来的,所以我们也应当模仿、效法、学习,佛怎么成佛的?「杜绝思议」。「杜绝思议」四个字,就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两句话,我想同学们都听得很多,听得耳熟,这两句话真正的意思,确实不好懂,决定不能含糊笼统听过去,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思议跟不思议是同时的,决定没有先后,才是佛讲的「杜绝思议」之意,所谓「言说即非言说,思议即非思议」。

永嘉跟六祖所说的那句话,我们要能够了解,这个意思你就懂得。永嘉大彻大悟之后,也就是我们一般讲的明心见性,六祖惠能大师问他:「你还有分别吗?」他答了一句:「分别亦非意」。分别亦非意,执着亦非意,言说亦非意,思惟亦非意,就是「杜绝思议」的意思。诸位要从这个地方细心的去思惟,去观察,你才能懂得这一句话的意思。然后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来学习?你果然学会了,受用无有穷尽,你能够在一切时、一切处,永远保持你的清净心,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面,你不会受环境的污染,不会受外境的困扰,你得大自在,这是学佛真正的受用,真实的利益。底下第十二小段跟我们讲两桩事情,一个是「净」,一个是「念」。净是什么意思?

【净者,寂无妄惑,故能离乱。】

净是清净心。这两个字很重要。『寂无妄惑』,「寂」是寂静的意思,没有妄念,没有迷惑;惑也是烦恼,贪瞋癡慢。决定没有自私自利,没有贪瞋癡慢,这个心才清净。我们的心为什么不清净?念念执着有个「我」,从「我」这里面就生起自私自利,就生起贪瞋癡慢,就会做出损人利己这种行为,你的心就不清净,这个心就乱了;心乱,你的环境也就乱。我们是凡夫,不可能不受环境的影响,我们中国人讲环境的气氛。这是我们一个讲堂,讲堂的气氛;外面是街道,街道的气氛,市场的气氛;社会的气氛,这说大的。我们能不受影响吗?我们中国叫气氛,外国人叫磁场,所以你不能不受磁场的影响。什么人不受磁场影响?清净心的人他不受,即使极不好的磁场,极不好的气氛,他依旧能保持清净心,那是功夫。我们没这个功夫,没有这个能力,那就不能不选择好气氛的场合,这就很重要了。同时自己也要懂得制造好的气氛,那就是讲堂,譬如说这个房子干干净净,整齐清洁,一丝毫不凌乱,我们在这里面生活,身心舒畅。如果这个场合里面,东西摆得乱七八糟,摆得不成样子,我们在这边感受完全就不相同。

现在大环境的气氛不好,整个世界的气氛都不好,人与人相接触,和善的相状看不到了。五十年前,半个世纪之前,那个时候的社会气氛跟现在不一样,我们到一个生疏的地方道路不熟,去问一个人,随便哪一个人,他很热心的告诉你;有些时候他很关心你,他还带你走一程。五十年前有,现在你去问人,不知道,理都不理你;别说跟你说,他话都懒得跟你讲,把眼睛瞪你一眼看看,理都不理你,你想想看现在是什么样的社会?我们不能怪他,社会气氛如是,他受这个气氛的影响,他的心是乱的,不是清净的,他烦恼忧虑很多,没有慈悲心,没有爱人之心。像这些事实的状况,我们统统了解明了,所以你要能懂得『离乱』。这里头是互为因果的,你的心清净,你能够离乱想,我们能够离开一切杂乱的环境,也能够帮助自己修清净心。千言万语,无量法门,诸位要懂得,清净心是修行的关键。

佛法法门虽然很多很多,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但是你要把所有法门归类,归到最后就成三大类,那就变成三门,这三门就是觉门、净门、正门,「觉、正、净」三门。我们佛门里面,诸位初入佛门,发心要接受佛陀的教育,要向佛陀学习,这开始拜老师,拜老师我们佛法叫受三皈戒,三皈依。三皈依是拜老师,正式拜老师。三皈是什么意思?就是把佛法修学这三个纲领传授给你。诸位都知道三皈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往往诸位是依文解义,就把这三皈的意思搞错了。这个错误由来已久,不是现在才错的。我初学佛的时候,我第一部读的经是《六祖坛经》,我在《坛经》里面看到六祖传授三皈,他不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不是念这个。他念什么?他念的是「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我当时想了很久,他是一代祖师,为什么传授三皈不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把它改了。以后我就明白了,唐朝那个时候,传授三皈已经有错误了,已经有很多人望文生义,皈依错了。

我们今天念「皈依佛」,大家就想到佛像;说到「皈依法」,你就想到经典,这是法宝-经典;说到「皈依僧」,这是出家人。这三样东西靠得住吗?你有没听说过「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他自己保自己都保不住,我们要依他,这问题就严重了。所以泥塑木雕的佛菩萨形像,不是我们真正皈依处;经典、出家人,亦复如是。真正皈依,要皈依到什么地方?觉、正、净。所以佛是觉悟的意思,自觉;法是正知正见;僧代表清净,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叫自性三宝。佛教我们这个皈依,那就对了。皈是回头,你从迷惑颠倒回头,要依自性觉;你从邪知邪见回头,依自性正,正知正见;从一切污染回过头,依清净心。所以「觉、正、净」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觉、正、净」是自性三宝。住持三宝,我们今天讲的佛像、经书、出家人,不能说没有作用,它表法的。我们见到佛像,就要想到我要觉而不迷;看到经书,我就要想到我正知正见;看到出家人这个样子,我就要想到我要六根清净,他清不清净与我没有关系,我要六根清净。这个你才懂得三皈依,你才真正是佛陀的学生。所以佛讲经说法,多半是意在言外,你要会听;你不会听,着相就坏了,完全把佛的意思错解了。

所以「净」就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觉」不容易,要上根利智,上上根人;我们不是,我们觉不了;「正知正见」也难,你要读多少经典,才把你错误的想法看法修正过来,时间太长,我们没有那么长的时间,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所以最后想想,「净」比较好,比较容易。三宝里面偏重在清净心。我们用什么方法修清净心?用一句佛号,这就很方便。妄想才起来,「阿弥陀佛」,把这个妄想打掉。用一句阿弥陀佛,保持自己的清净心,离开一切妄想杂乱。念佛,到底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功德?底下这一句说:

【念者,照能明记,故能离癡。】

一个「净」,一个「念」,把贪瞋癡都降伏住了。《金刚经》上讲「云何降伏其心?」那个心就是贪瞋癡慢的心,这两个字就能够降伏。而我们使用的方法是念佛法门,念佛何以能够达到这个目的?有不少同修问我,我们自己念佛能够降伏贪瞋癡慢,能够降伏妄想杂念,这个说法也许诸位能接受。我们念佛能够消除社会大众的灾难,人家听了摇头,这怎么可能?说实在的,它真可能。世间灾难从哪来的?为什么在《华严经》上,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没有灾难?天灾人祸统统没有。阿弥陀佛极乐世界里头,也没有天灾人祸,为什么我们这个地方有?他们那个地方为什么没有?你去想想,所有天灾人祸从哪里来的?给诸位说,根源是从妄念上来的,妄想分别执着里变现出来的。

我们打个妄想,不要以为「打个妄想,微不足道」,有什么关系?关系太大了。世间无量的那些灾难,我们这个妄想就是它的因素,你怎么能说没有关系?现在科学家所说的思想波,这个说法说得很正确,跟佛法讲的很接近。佛法虽然没有讲波,佛法讲妄动,那个动就是波。无明就是波动的现象,无明是愚癡。所以一切众生,他心里波动的现象是贪瞋癡,是很不好的波动现象,是非常恶劣的波动现象,这个现象就是世间天灾人祸的根源。我们了解,今天整个世界的动乱,就是大家这种不良的思想波动演变造成的。

我们今天在此地发起,借用这个地方来念佛,今天第一天很难得,有一百八十多位同修来参加念佛。我原来想像当中七、八十人,居然有一百八十多人,好现象!香港人有福了。这个念佛堂是什么?这个念佛堂也是心波的发射台,我们在此地是用真诚心念佛,清净心念佛,慈悲心念佛,不是为自己念的,为整个香港居民消灾免难,我们在念佛。为整个中国人念的,为整个世界一切苦难众生,我们在这边念佛,发射出去的波,这个波好。我们知道,波与波接触会沖击,这个沖击是什么?他们这个波很大,大风大浪,我们这个波是稳定、平和,相接触之后,他们的心波会减弱,道理在此地。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念佛,能够给世界安定和平带来真正的影响,它有理论的。这里面决定不是迷信,没有迷信,所以我们真诚在此地念佛,祈求社会安定,世界和平。虽然不能够完全做到,众生的业力很大,我们以最真诚的心来做这个工作,但是能够把这个灾难减轻,把灾难的时间缩短,这是肯定的,我们能做到的,所以我们提倡念佛。

现在大家都晓得,这个世间灾难愈来愈严重,还有大灾难在后面,新加坡我们的念佛堂,从这个星期一开始,二十四小时不间断。我们发起之后,就是永远二十四小时,一年到头这念佛堂不中断。大概现在在这个世界上,可能是第一个念佛堂。也许有一些地方有,我们还不知道,但是念佛人数之多,可能我们还是第一。在白天大概有三、四百人念佛,晚上有一百多人念佛,二十四小时不中断。此地我们才刚刚发起,今天头一天就能有一百八十多人,我听到之后非常欢喜,这地方有救,很难得!这么多人念得都很欢喜,不能不说这个地方的磁场殊胜。为什么会有这样殊胜?会有这么好?诸位同修你们真诚心的感应,有佛菩萨降临。经典里面常讲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所以这个磁场就显得特别殊胜。

这个场所我们每个月租三天,希望这三天白天统统举行念佛。我也关照这一边护法同修,要以真诚心,清净、平等、慈悲心来护持道场。为每一位参加念佛的同修,提供热诚的服务,饮食、茶水我们尽心尽力把它做好,让每一个念佛同修都能够生欢喜心。当然要做得很圆满,也不是一桩容易事情,缺陷一定很多,每一位同修都可以提出来,提出来我们改进。新加坡居士林它的特色是天天改进,任何人对它的批评统统接受,非常认真的研究改进,所以它进步非常快速,道理在此地。因为有很多地方我们自己疏忽看不到,同学们你们能够发现,立刻告诉我们,我们会认真努力来改进,希望这个道场有进步,道场殊胜,每一个人欢喜到这边来念佛。人数多了,真正是大家想长年在一起念佛,我们就得想方法去买个道场。人数多的时候,也要有这么大的地方才行,我们会全心全力努力把它做到。所以这个地方需不需要道场,是你们同学们,不是我,我没事情。你们需要,我们就想办法来提供。你说你不需要,我们就省事,就没事了。你们觉得需要,那我们必须要建道场。所以这是念佛的利益,念佛的好处。

念佛,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德云比丘给我们做了最佳的榜样。善财童子去参访他,这是五十三位善知识的第一个,第一个非常重要,谚语里面所说的「先入为主」,所以第一个善知识比什么都重要。第一个善知识教善财什么法门?念佛法门。念什么佛?念阿弥陀佛,这是第一个善知识。最后一个善知识,第五十三参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们诸位想想,一个头,一个尾,所以我们就知道,善财修的什么法门?念阿弥陀佛,善财就修这个法门,自始至终不离念佛。佛怎么念法?经行。念佛堂是以经行为主,我们讲绕佛,是以绕佛为主。绕佛太累了,在这里休息休息,所以止静坐下来念,那是稍微休息,走累了休息;休息好了,立刻就要再去绕。这个道理,我们从《华严经》上读到的,才明了的。

经行是动的,动态,心是静态,这里面给我们显示一个大道理,「动静不二」,「动静一如」。心是定的,身是动的,实在讲,也是最好的养生之道。人要建康,要长寿,你要懂得健康长寿的道理,心要清净,身要运动。身是个机器,身不动就坏了。心是清净的,心不可以有东西,不可以动,心要动了心就坏了。现在人毛病很多,他不懂得养生之道,身体要很舒服,要不动,该动的不动,那个心不该动的天天打妄想,连晚上睡觉还作梦,心里头的妄念从来没止住,恰恰颠倒,他身体怎么会健康?怎么会长寿?念佛这个方法好,不但你愈念愈欢喜,愈念愈健康,愈念愈长寿;再跟诸位说,愈念愈年轻,真的,一点都不假。你只要懂得理论,懂得方法,如理如法的去修学,好处太多了!对自己有利益,对社会有利益,对众生有利益,你真正发愿求生净土,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决定来接引。末后第十三小段:

【由生倒惑,常处生死。处而不染,方能普救。】

前面这一句,这是说六道凡夫。六道凡夫,因为颠倒、迷惑,像刚才所说的,身需要动他不动,心不要动他偏动,这颠倒;颠倒就在这个地方。所以诸位要晓得,念佛的时候是绕佛为主,最重要的。止静坐下来是不得已,不能坐太长的时间,稍稍休息就应当要运动。『常处生死』,「生死」是六道轮回,出不去。修行人,菩萨,真正修行人,『处而不染』,跟大众相处,和光同尘,不污染,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不但能度自己,也能够普救一切众生。「偈颂赞德」,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再看第七段,「普贤开发分」:

【诸佛大愿海音,遍一切处,尽未来际,转于*轮,无间成熟,相续不绝。】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