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正文】

此论为总摄一切佛法之纲宗,龙树无著二大流派之準绳,胜士趣入一切智地之法规,三类士夫所应修持仍至菩提一切无不全备之次第也。由此菩提道次第为门,将具堪能者引入佛地,即此中所说法。

【通文意】

这段内容虽然很简短,但却非常精炼地总结了《菩提道次第论》(包括《略论》和《广论》)的基本特质及其功用。基本特质有三:一、总括了一切佛法的精髓。二、涵盖了深见、广行两大派的内涵。三、三根普被次第引导圆满无误。具有这三种特质的《菩提道次第论》,便能够将具足相应条件的人,渐次引入菩提道,并最终圆满佛果。

一切佛法之精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宗;一个是纲。那么佛法的宗何在?佛一生讲经说法,应机施教,所讲经典汗牛充栋,那么其宗旨何在?《法华经·方便品》中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也就是说,佛无论讲什么法,其终究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一佛乘,也就是引导众生成佛,或者叫做“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就这一点来说,与噶当派的创宗思想——一切佛语皆为修行的教授——是相通的。

宗是一佛乘,那么佛法的纲是什么呢?既然一切佛语都是成佛的方便,那么如何将佛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的人所讲的法编排起来,以形成完整有序的学修体系,从而由浅入深地引导凡夫稳妥地走向成佛之路呢?在具体编排之前,明确纲领就是一件最为重要的事情。宗喀巴大师在他的著作《三主要道》里面,认为纲有三个:一是出离心;二是菩提心;三是空正见。有了这三个纲领,整个佛法也就有了相应的体系框架。

如何理解出离心?一般我们常听说三乘佛法,实际上佛法有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这五乘佛法里面,人乘和天乘是共世间法,从声闻乘开始即为不共世间法。实际上也就是从发出离心开始,佛法即为不共世间法。平常我们一说出离,都是想着要出离生死轮回,其实这个是从果上看的。如果从因上看,那就是出离惑和业。惑是什么?有情生命错误的思想观念;业是什么?有情生命错误的行为习惯。所以,如果从因上来看,出离心即为从自身错误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中解脱出来。因上能够如是解脱,那么果也就能够如是解脱。可是错误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世间法也这么讲,佛法不共之处又何在呢?不共之处就体现在认识的深度上。佛法认为,一切错误的思想观念之根源,即在于无明或者我执。有情生命要出离,就是要从这种我执中解脱出来,从而达到无我的境界。所以出离心发起来之后,其目标已经在趣向无我的境界。既然这样,那为什么还要后面的菩提心和空正见呢?

如何理解菩提心?人能破除我执,但未必具足功能帮助他人也破除我执;人能自觉,但未必就能够做到觉他。就像一个医生,能看好自己的病,并不一定能够帮助他人也看好他人的病。要想帮助所有人看好病,不但要从自己开始,了解自己的病情、病因以及治疗方法,同时也要广泛地了解各种病人的病情、病因以及治疗方法。只有这样的医生,才能最大程度地利益到他人,同时也最大程度地利益到自己。因为谁也不敢保证,生在别人身上的病,不会出在自己身上。所以发菩提心的时候,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的生命与一切有情的生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把解决众生的问题当作解决自己问题的一部分。当众生的问题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也就解决了;甚至当这样努力的时候,众生的问题还没有解决,自己的问题也已经解决了,而且同时具足了帮助一切众生解决自己问题的功能。

如何理解空正见?在菩提心这样强大而又明确的心力推动下,凡夫有情便开始累积种种成就菩提的资粮,从而进入资粮位。累积资粮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智慧在不断开启的过程。不过此时的智慧尚是闻思相应慧,等到了见道位之后,得到的便是修所相应慧了,那个时候便能够如实证得空正见。具足了空正见,是不是就成佛了?对不起,还没有!有了空正见,只能说这个时候成佛就有保障了,努力一点,就是一点,所证功德绝不再退转。那么这个阶段之后需要做什么?拿空正见,修那个俱生的人我执和法我执,把俱生的人我执修掉了,把俱生的法我执也修掉了,最后也就成佛了。

佛法纲宗如何具体体现?这也就是《菩提道炬论》中所阐释的三士道思想,宗喀巴大师又在《菩提道次第论》中进行了详细的开演,融会贯通了龙树菩萨所传深见派以及无著菩萨所传广行派这二大车轨,同时将一切佛法编排成次第井然的体系。这里需要明确的是,三主要道——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只是三乘佛法的精髓;而三士道——下或共下士道、共或共中士道、上士道——则涵盖了五乘佛法的精髓。不仅如此,三主要道所涵盖的主要是毕竟决定胜,而三士道则不但涵盖了毕竟决定胜,而且还涵盖了现前增上生。这样一来,三士道思想就具有了更加广泛的适应性。以三士道思想为框架,辅之以三主要道的精神内涵,就能确保一佛乘这一宗旨的圆满体现。

什么样条件的人能够依此论趣入佛地?论中说“由此菩提道次第为门”,能够将“具堪能者引入佛地”。那么具堪能者是指谁呢?这里即为“胜士”。在《菩提道炬论》中,一开始就将士分为三类:下士、中士、上士。下士追求人天福乐或远离三涂之苦;中士追求自寂灭之乐或远离生死轮回之苦;上士追求自他究竟圆满之乐或尽息一切有情生死轮回之苦。三士相比,自然上士超胜,因此具足上士追求目标的人被称为胜士。具足了这样一种发心,那么前面的下士道和中士道,就变成了共下士道和共中士道。唯有如此,方不远离一佛乘之宗旨。要不然,人天乘的佛法,也变成了追求人天福乐的世间法;声闻、缘觉乘的佛法,虽然具足了出离心,但却丧失了菩提心和空正见,也因此远离了一佛乘的宗旨。如此一来,内心明确了一佛乘的宗旨,自然会发一佛乘的心愿,这当是以此菩提道次第门趣入佛地的人应当具足的条件。

【列正文】

如济迦麻罗西罗寺说法之规则,先须讲明作者之重要,与法之重要,及如何听说彼法之三事。

【通文意】

这一段讲了讲法或着论的规则。根据《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介绍,有两派规则:一派是胜那烂陀诸智论师所传,许有三种清净门:规范语净、学者相续净、所说法清净。一派为止迦摩啰室啰(也就是济迦麻罗西罗寺,法尊法师与大勇法师翻译不同)诸智论师所传,许三种而为初要:正法造者殊胜(即作者之重要)、正法殊胜(即法之重要)、如何讲闻彼法轨理(即如何听说彼法)。此处抉择第二派即止迦摩啰室啰寺讲法规则,按昂旺朗吉***的说法,因为此规则乃为阿底峡***所立,为尊重彼故,故依其规则。不过看似两派仪轨,实际上只是开合不同。具体来说,胜那烂陀寺规则中的规范语净包括规范净和语净,规范净即为正法造者殊胜,语净即为讲彼法轨理;学者相续净即为闻彼法轨理;而所说法清净,即为正法殊胜。这样一来,胜那烂陀寺的规则在止迦摩啰室啰寺的规则里也都有了体现。

【列正文】

今于此菩提道次第之引导分四:(一)为明法源清净故,释作者之重要。(二)为于教授生敬信故,释法之重要。(三)于具足二种重要之法,应如何听受讲说。(四)如何是以正教授引导弟子之次第。

【通文意】

解释作者之重要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了明法源清净。也就是明确作者法的传承,以确保所传法源头之清净。根据法尊法师所译《阿底峡***传》可以知道,阿底峡所领纳的经论教授传承,至少来自于一百五十七位。也就是说,追溯***教证功德的源头,这一百五十七位老师,对***都有过某种程度上的影响。了解这一点,就比较能够体会,为什么***一生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这也实属必然的结果。俗话说:明师出高徒。师徒之间所进行的,就是生命成长经验的传递。当这种经验得以传递时,弟子的生命便在不知不觉中就得到了完善。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从小到大,实际上无不时刻接受着至亲父母,以及老师、同学和朋友悄无声息的塑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所接触的环境决定着他的思想轨迹和生活轨迹。如果人有成就,那也必然是因缘和合的结果;若是人还没有成就,也大都是因为尚缺乏良好环境的熏陶,而自己又尚不明了环境的重要性的结果。如此一来,内在生命就没有办法与外在良善环境进行积极健康的沟通和互动,生命的提升之路也因此而不阻隔了。

解释法之重要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了对于论中的教授生敬信。阿底峡***因所学广博,师承很多,形成的佛学思想也注定是丰富的,因此著作也必然很多,如:《入二谛论》、《中观教授论》、《摄行论》、《发菩提心论》等。但为什么这里独以《菩提道炬论》为纲而开演造释呢?在法之重要这一部分里,将会提到四个方面的原因。了解这四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就能对《菩提道炬论》,乃至更进一步对《菩提道次第广论》产生敬信心,而这也是之所以说明“法之重要”的目的。不过了解一部论精彩之后,一方面可以产生对这部论的希求心,另外一方面,若稍不留意,也会形成对其它经典的忽视乃至排斥,这样一来,就完全悖理了造论者的本意。事实上,学习《菩提道次第论》之后应该有的状态是,对佛所讲的一切经典产生越来越强烈的希求,对各宗各派之丰富典籍著述产生越来越强烈的希求。道次第本身并不是一个宗派,它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者领纳一切佛法之极佳的阶梯,同时把领纳的一切佛法又能融会贯通于道次第之中,以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列正文】

本论总依弥勒菩萨之《现观庄严论》,又以别依《菩提道炬论》,故《道炬论》之作者,即是本论之作者,其名曰燃灯吉祥智大阿者黎,别号具德阿底峡。

【通文意】

本论所开显三士道思想,直接来自阿底峡所造《菩提道炬论》,因此两论的基本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但如果再往前推,三士道思想在弥勒菩萨所造《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中也有明确提出来:“复有三士,谓有成就正受非律仪非非律仪所摄净戒律仪,亦有成就正受声闻相应净戒律仪,亦有成就正受菩萨净戒律仪。其中初者为下,第二为中,第三为胜。”阿底峡***所提三士是根据所求的目的来划分的,而弥勒菩萨所提三士则是根据抵达目的的途径来划分的,两者内在已经有很强的关联性。不过这里道次引导总教授来源,并不是《瑜伽师地论》,而是《现观庄严论》。《现观庄严论》是弥勒菩萨解释《大般若经》的内涵,与龙树菩萨《中观六论》从甚深见上抉择般若的意趣不同,《现观庄严论》则是从广行的角度抉择般若现观的次第,该论以修行的阶位为纲要,引导行人实践修行现观般若,因此而具足了道次引导的内涵。

***依大众部之出世部戒铠论师处出家(论师为已证得大乘位的持律上座),出家之后法名为“燃灯吉祥智”。而“阿底峡***”则人们对***的尊称,据《菩提道次第广论字诂》引宗喀巴和《迦当教法史》的说法,具有‘卓越,优胜’的意思。出于对***的尊重,后人常称呼“阿底峡***”而不称其法名。

《菩提道次第略论》学习心得之三

——2011年7月5日网络课堂

《菩提道次第略论》网络讲堂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