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7日∵佛学研究网

弘忍(公元601-674年),中国禅宗五祖,东山法门开创者,祖籍浔阳(位于今江西九江境内),后迁居蕲州黄梅(位于今湖北黄冈境内),俗家姓周。《祖堂集》卷二称他“幼而聪敏,事不再问”。

转世入佛,精进修行

当年,四祖道信在黄梅西山完成了农禅并重和聚居传法两个历史使命以后,就面临着衣钵传承的问题了。关于四祖传法给五祖,有一个传说。

在四祖所在的西山破头山上,有一位栽松道人。有一天,栽松道人找到四祖说:“能不能将你的衣钵袈裟传给我呢?”四祖看了看他说:“不行,你的年龄太大,还是转世再来吧。”后来,栽松道人果然投胎到一个周姓人家,成了他们的儿子。这个孩子从小聪明,非比寻常,7岁时便精通儒家学说,也精通老庄哲学。一次偶然的机会,四祖碰到了这个小孩。四祖问他:“子何姓?”小孩道:“姓即有,不是常姓(我有姓,但不是普通的姓)。”四祖问:“是何姓?”小孩道:“是佛性。”四祖又问:“汝无姓耶(你难道没有姓吗)?”小孩道:“性空,故无(姓氏只不过是一个因缘假名,其性本空,所以说无姓)。”这个小孩就是栽松道人转世以后,最后从四祖那里接过衣钵的五祖弘忍。

这个故事不仅仅在民间流传,还见于《景德传灯录》等多种佛教典籍。道士转世投胎成为禅宗五祖,这件事虽然神奇得令人难以相信,但它却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儒释道三教同源、三教互补的文化传统,也说明五祖弘忍天资聪慧,是禅宗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13岁那年,弘忍正式披剃出家,住在破头山,侍奉四祖。弘忍性格内向,少言寡语,宽忍柔和。《楞伽师资记》中讲他“住度弘愍,怀抱贞纯。缄口于是非之场,融心于色空之境。役力以申供养,法侣资其足焉。调心唯务浑仪,师独明其观照。四仪(行住坐卧)皆是道场,三业(身口意)咸为佛事。盖静乱之无二,乃语默之恒一。”意思是说他心量宽宏,慈悲仁愍,纯洁无暇,不谈人是非,在日常生活中,心心在道,行住坐卧,起心动念,无时无处不处在觉照当中,而且经常干苦活重活,甘为大众服务。《传法宝记》说他“昼则混迹驱使,夜则坐摄至晓,未尝懈倦,精至累年”,白天干各种杂活儿,晚上则摄心打坐,通宵达旦,精进修行,经年累月,不曾懈怠。

弘忍禅师的人品、精进和悟性,使他渐渐地成为同道们的学习楷模,这一点令四祖非常高兴。终于有一天,四祖认为因缘成熟了,把法衣传付弘忍。付法的时候,四祖说了一首偈语:“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

创立“东山”,传位慧能

五祖传承了禅宗衣钵以后,黄梅西山正觉禅寺的门徒不断增加,一时无法容纳,公元654年,他来到距离四祖寺15公里的黄梅东山,在那里建了一座寺庙,名叫东山寺。

如果说四祖为禅宗的发展在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上奠定了基础,那么五祖的贡献就是改革禅学理论和修行方法,使之浅显易懂,能够广为传播。这就是他创立的“东山法门”。同时,弘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也使得禅宗兴盛起来。

公元661年,东山寺来了一位年轻人,他是一个广东樵夫,来这里向五祖弘忍学法。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的禅宗六祖慧能。初来乍到的时候,慧能还只是一个行者,被安排在磨房舂米。慧能在东山寺劳动了8个月,正好赶上五祖要考察弟子们,以便确定衣钵传人。考察的方法是,每个弟子写一首偈语给老师看,谁的高明,谁就可以成为禅宗的继承人。

神秀是弘忍的首座弟子,以博学闻名,并且精通佛学教义,在这场竞选中呼声最高。神秀在禅堂外的南墻上写了一首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所有读了这首偈语的人,都深为赞扬,认为它的作者一定会获得五祖的衣钵。但是第二天早晨当大家醒来的时候,却惊异地发现旁边又有了一首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偈语的作者就是慧能。

弘忍将两偈比较,认为慧能的悟境(顿悟)高于神秀(渐悟),遂将衣法密传给慧能。神秀满腹经纶,而慧能不识一字,那么五祖为什么要传法给慧能呢?其实,五祖传法给慧能,这个举动本身还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佛学的精要不仅仅在书本当中,平常的世俗生活里面也有禅,不识字的人也可以得道。五祖的这个思想降低了禅宗的门槛,促进了禅宗在民众间的广泛传播。(信息来源:凤凰佛教)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